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 格式:ppt
- 大小:1013.50 KB
- 文档页数:37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完整。
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作者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
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
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
其次,文中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即所谓的“真理”。
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儿童与发明①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②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③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
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可是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雷内克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
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④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
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
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
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兰德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⑤非洲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
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⑥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导语】《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篇散⽂。
此⽂主要是⽤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地解决问题。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课⽂原⽂ 有⼈说过这样⼀句话: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就是⼀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件⾮常普通的事情。
⽽美国⿇省理⼯学院机械⼯程系的谢⽪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时,⽔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旋转,就不会产⽣这种漩涡。
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朝逆时针⽅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的漩涡将朝顺时针⽅向旋转;⽽在⾚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实验,结果证明谢⽪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独有偶。
19世纪末,⼀-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
密卡尔逊⽆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
他认为,⼩⼩的蚯蚓活动能⼒很有限,⽆法跨渡⼤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陆与美洲⼤陆本来是连在⼀-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写进了他的名著《⼤陆和海洋的起源》⼀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名言"真理不是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诞生,而是在每个人心中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马克思“真理一旦被发现,就会成为至宝。
”——屈原"外物的真理,没有内化,就不叫真理;真理本身,偏见多少,就不叫真理。
"——查尔斯·史特林“真理不仅仅是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出现,而是需要一百个回答才能完成。
”——拉尔夫·斯坦森“真理不会从现实中产生,而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推理而揭示出来的。
”——贝多芬“一个正确的理论,只有用一百个疑问来挑战,才能确定它是真正的真理。
” ——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你可以把一百个问题的答案融会贯通,那么你就可以看见真理了。
”——拉尔夫·哈罗德“真理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需要我们努力寻找的。
如果不努力寻求,就永远难以发现。
”——爱默生“真理从没有比反省更好的方法来发现它。
”——爱德华·伽德“如果你知道如何搜集信息并让它们互相关联,你就可以发现一切真理。
” ——萨芬“真理必须经过苦难的折磨,然后才能显现出来。
”——莎士比亚“真理藏在一百个问号之中,必须有勇气才能去发现它们。
”——米开朗基罗“一百个问号本身都是一条旅程,这条旅程的目的便是真理的出现。
” ——拉斐尔“真理不是一百个问号背后的答案,而是一百个问题组合起来之后的智慧结晶。
” ——维格鲁“真理只有通过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被发现。
”——狄更斯“真理就在问题之中,真正的勇士总是在问题上给出答案。
”——弗洛伊德“真理不是火花,而是经过严密思考而揭示出来的。
”——乔治·艾略特“真理不可能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被揭示,而是通过大量的推理和观察得到的。
”——荷马“真理不不只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降临,它来自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智慧的结合体,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勤奋探索和发现。
”——柏拉图。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三个有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
事例1: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助手不小心将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冲洗以后发现花瓣变红,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花草受酸或碱作用会改变颜色,从而只做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事例2: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住院无聊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相互吻合,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通过米歇尔逊蚯蚓分布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事例3:俄裔美国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通过儿子睡觉眼珠转动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
点拨: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如有的同学在考试之后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就发奋学习,把不会的问题弄懂,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就是亡羊补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两三岁就让孩子练习体操,有的孩子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影响了身体的发育,这就是揠苗助长。
3、二年级《开满鲜花的小路》有哪些美好的礼物呢?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关鲜花的童话故事。
它告诉我美好的事物才是最好的礼物。
教育学生要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分享美。
那么课文中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呢?文中美好的礼物指长颈鹿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
因为花籽也是快乐的种子,长颈鹿把快乐传递给鼹鼠,鼹鼠无意间把快乐传递给了大家,所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能够给他人带去快乐,能够温暖人心的礼物就是美好的礼物,如:为环卫工人送水,参加植树养树活动,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寒冬收到热心人捐送的棉衣,为劳累的妈妈端来一盆热热的洗脚水《开满鲜花的小路》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邮递员黄狗给鼹鼠先生寄送包裹,结果包裹破了,鼹鼠先生不知道是什么。
春天到了,沿路开满了鲜花,大家觉得真美,赞扬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
1.学会本课11个会写的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中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ε33.理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E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学们,你们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依靠什么?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卓越的品质值得你们去学习呢?科学家们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镇而不舍、敢于怀疑、大胆想象。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些品质,不断攀登学业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叶永烈:浙江温州人,笔名萧勇、久远等,著名作家。
主要创作内容为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
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床头上的标签》《炸药工业之父一一诺贝尔》等。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y u 笔JI顶-+ .J; Y扩土;:-.J;.,.J;_.战域域jian 笔JI顶i �沪如汩泪’直P溅溅溅l主关字义①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g②泛指某种范围。
一溅字义破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击。
Y土辨字|域:地域领域左右纽词惑:迷惑惑乱辨字|溅:溅落溅湿左右纽词贱:贱价贱业11画造句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漫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应该尝试一些新的挑战和突破。
口画造句雨滴溅湿窗台,不知谁的思念被拆开,掉落一颗颗珠泪。
g u an笔JI顶. ·t’r-·t口俨俨’俨’情惯惯ruT 笔�顶---;,-萨达古士忿,古生,芯恤’芯也.,忿也民古,'i,t:忌吉、品,达这-,达"怪J愤字义①习以为常,积久成性g②纵容(子女等)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
字义花藤。
1-:l!�GI↑ 辨字|惯:习惯司空如惯左右纽词贯:连贯贯通R→← 辨字|藤:花藤雌藤上下兰且识]芯:芯片笔芯11画造句对于他的这种行为,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15画造句杜鹊花是粉红色的,花瓣是扇子形的,花藤是几个小黑点,像蚂蚁似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笔记一、说教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课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钻研三个关于科学辨认出的故事,追寻“问号至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问世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文学创作特点,自学用事例表明道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能够联系上下文认知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将教学难点订为: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道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如自由读、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文章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道教学过程这篇课文课题就是课文主要观点,且文章第二、六、七自然段中都暗含了对课题的阐述,道出了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
于是一开始我就以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紧接着建议学生韵头课文,找到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似的语句划出下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
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2、检查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
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______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词语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句子(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指发现问题。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习题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