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0
功夫茶中的四件宝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
《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功夫茶具虽多,但茶人们却认为“四宝”是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
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
”不知何为,“孟臣”排名第四却备受茶人宠爱。
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
《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
”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
茶人选购它的标准是“三山齐”,即把壶去盖覆置平桌,滴嘴、壶口,把柄三点平成一线就是真品了。
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Kung Fu越厚,可节省茶叶,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壶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
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如今业已罕见。
功夫茶另“两宝”之一的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做的尤佳,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
隆冬,拿出炉外许久保温。
功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玉书畏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
而潮汕烘炉则是选取粤东优质高龄土精工烧制的红泥小火炉,这种炉具早在唐宋年间即出名,特点是长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观。
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潮汕工夫茶四宝潮汕工夫茶,可以说基本继承了古代茶艺美学理念以及冲泡手法,经常被人称为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其中最出名的潮汕工夫茶“四宝”。
正是有了潮汕工夫茶“四宝”的存在,潮汕工夫茶精髓:“茶具精致小巧”、“烹制手法考究”、“备茶待客以厚情”、“自饮而得神”这几样,才得以实现。
那到底潮汕工夫茶“四宝”是什么?不急,且待小编一一道来。
孟臣壶惠孟臣以制作小壶蜚声中外,他所制作的壶胎壁薄、工艺细腻、体态轻巧、造型古朴、口盖严密且浑然一体,壶底有“惠孟臣制”楷书题款,很适合工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清·袁枚《随园食单》想必大家都知道孟臣壶的名头,“孟臣冲罐”、“苏罐”等等,都是孟臣壶的美誉,闽、粤、台等地资深老茶客自己有都知道,茶壶里: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
其中排名第四的孟臣,一直受到工夫茶爱好者的偏爱。
因为孟臣壶满足了工夫茶的所有要求:小、浅、平、老。
小是容量宜少,非常考究工夫、浅是壶浅聚香不外溢、平是泡在茶碗里可以保持水平,也有说法是齐,因为孟臣壶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壶嘴,壶口,壶把在同一水平线上、老则是就泡茶的壶会积上一层“茶垢”,如果年头足够,那么即使主人只往里注热水,出来的“茶汤”却依然茶香四溢,沁人心扉。
若深杯若深杯,是一种小得出奇的细瓷小杯,口沿外撇的设计有独到之处,即使杯中盛有非常滚烫的茶水,口沿处都不烫手。
精小杯浅沿薄色白,我觉得这就是若深杯的精髓。
若深杯的专属壶就是孟臣壶,孟臣与若深同时出现茶桌,是每一个茶友的追求,也是每一个茶客作坊他人是受到的最高礼遇。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茗谈》壶必孟臣,杯必若深,无愧于文学家的名头,这个总结可以说是极其完善的。
玉书煨玉书煨是工夫茶里烧水的壶。
侧把式和提梁式(偏爱侧把式,因为提梁式可能会被蒸汽所烫到)。
多是砂泥所制,朴素的外形,一壶水可以冲泡两三轮。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潮汕工夫茶——论工夫摘要“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本文即从潮汕工夫茶所用的茶叶、茶具、冲沏过程及方法对工夫一次进行诠释,并说明工夫茶之工夫对潮汕人的影响。
前言广东东隅,史称潮汕。
桑浦韩江,莲花榕江,肥沃的潮汕平原大地,孕育着潮汕儿女,生生不息。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华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与其他地方文化一样,潮汕文化支目众多,缤纷多彩,各具特色,涉及方言、俗语、民谣、潮剧、风俗、音乐舞蹈、饮食、建筑等等。
其中,在饮食文化中,有着极具岭南潮汕特色的文化习俗――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名闻遐迩,成了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也是潮汕民风民俗极为显目的特征。
潮汕地区全民嗜茶,潮汕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工夫茶。
她以用器精细,冲饮程序讲究等特点,独具魅力,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独秀。
关键词工夫茶具流程方法一、“工夫茶”与“功夫茶”1. “工夫”与“功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也有人说,所谓工夫,就是指时间,工夫茶是指需要有时间来慢慢细品深尝的茶。
这个时间并不是指1小时、2小时的时间,而是指放下心来,抛开俗世的牵挂,忘记了时间,静静地享受茶,所以茶艺馆里是不挂时钟的,若是一面品茶,一面看时间,一面惦记着,还有5分钟就要赶车了,还有3分钟就要上班了,这样的心情是不能喝茶的,就是喝茶也不会是清福。
至于功夫,是指技艺、造诣。
功夫茶是指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礼仪来沏茶、品茶的一种饮茶方式,所以泡壶好茶是需要有本领、有技术的。
浅谈潮人的功夫茶文化本人是正宗潮汕人,对于中国茶文化认识最深的莫过于家乡那无处不在,老少咸宜的功夫茶了。
但如果说潮州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最佳代表,那也着实不为过。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就肯定说:”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曾这样动感情地描述过潮汕工夫茶: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唐朝僧人皎然亦有诗云:一次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浥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之所以称为“功夫茶”,就是因为我们冲茶细致、花功夫。
冲茶的茶壶一般用的是朱砂茶壶,茶杯则是三至四个口径不逾寸的小瓷杯。
茶杯的摆设亦有诸多讲究。
传统的泡茶,无论饮者多寡,都必是三杯,正所谓”茶三酒四”。
每杯里的茶只能是八成满,因为”酒满敬客、茶满欺客” 。
而茶的冲泡过程亦颇多讲究。
首先是茶炉和茶水等的选择。
茶炉的最佳选择是用用小红泥炉,好的茶炉设计很合科学,它有个炉盖。
饮完茶只把盖子一盖,火就熄了。
炉门有半个门闩可以控制火力的大小,既高效又节能。
而煮茶的炭则一般用晒干的黑橄榄核为佳。
好茶当然还得要有好水。
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我们家乡比较讲究的人家便会每天不远路途到山上天然山泉取泉水泡茶,味道自然更加沁人心脾。
其次是冲茶。
冲茶的水要离开壶七步,水只能煮到“蟹眼水”(将沸而未全沸)的程度,以免一冲全透。
冲茶的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筛,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所谓“烫杯热罐”是为了讲究卫生和使茶具保持适当温度。
烫杯时,三个小杯先注满沸水,然后拿起一个杯来,平放在另一个杯中,用手轻轻地打起轮转,只听得一阵清脆的声音响起过后,小茶杯已是内外烫洗洁净。
这烫杯的工夫全在于动作敏捷,动作慢了,手则易被烫红,杯子也烫洗不净;“高冲低筛”是把煮水的茶壶拿高,使开水成带状冲入壶内,一般必须沿壶口圆圆地筛入。
茶室四宝作者:回声来源:《中华手工》2016年第11期初冬,架起潮汕炉,起炭,放上玉书煨煮水,隐约闻松涛,掀盖看,正是蟹眼细涌,再煮,松涛声近,再看涌泉连珠。
取来孟臣罐,填茶,倒水,静置润茶。
举壶,冲淋若琛瓯,而后注入茶水,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口慢品,不失人间一乐。
玉书煨:噗噗唤人来泡茶“玉书煨”,又名“砂铫”,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
玉书煨这个名字极雅,听起来像一片玉做的茶具,不为实用,只为风雅。
其实正好相反,玉书煨相当实用,它就是烧开水的壶。
当然,不是所有烧水壶都能叫玉书煨。
它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量不过250ml。
闽南、粤东称瓷质水壶为“煨”,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不易生水垢,且便于观察煮水过程。
相传,此壶是古时有一位叫“玉书”的枫溪老艺人所做,所以后人尊为玉书煨。
另一种说法更雅致,据说这种壶出水的时候宛如玉液输出,故名“玉输”。
但“输”字不好听,取其谐音得名“玉书”。
烧水时,置于炉上急火烧之。
水沸时,煨盖开阖,“噗噗”作响,好似唤人来泡茶。
煮好的水,清洌、甜软,特别适合泡茶。
过去,玉书煨以潮州百年老字号“陶圣居”做得最好。
即便隆冬十分,拿出炉外许久,煨中开水依然保温。
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玉书煨了。
一般的茶艺馆,都是用不锈钢电水壶煮水。
讲究一些的,也是南瓜形壶或东坡提梁壶,少了一分精致。
潮汕炉:红泥小炉铺白炭“潮汕炉”,又名“潮汕风炉”,是功夫茶煮水的燃具。
潮汕炉样式十分好看,外形如鼎,通红古朴。
即便不喝茶,放家里也是温暖的角落。
在唐宋时已经很有名,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何等风雅。
这种炉多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精工烧制而成,高约一尺(约合33厘米),置炭的炉心既深又小,如此使得火势均匀,通风性好,还省炭。
奇妙的是,每只炉只有一个合适的炉门,换个炉门就盖不严实了。
因为制作潮汕炉是先捏成一个整体,再用刀将炉门切下来。
所以,炉门只此一个。
不用时,炉门一关,节约又方便。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一、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利用野生植株培育成的一种农作物。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后历史了),兴于汉唐,盛于宋代。
一、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利用野生植株培育成的一种农作物。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后历史了),兴于汉唐,盛于宋代。
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茶的培植、制作、品饮、茶艺、茶俗和相应的文化艺术创造构建成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道自古就有清淳独到的艺术造诣。
“工夫茶”就是自古流传的中国茶道之一。
《神州三宝歌》把潮汕功夫茶列为广东三宝之首。
工夫茶,据清代的《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
陆羽是唐时人,看来喝工夫茶定是唐代以后的事了。
《本草纲目》论茶,以为其味“苦而寒”,因而并不适于口舌之娱(是娱,非填饱肚子哦)。
然而它却长期以来倍受青睐,潮汕人更是嗜茶成风。
“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翁辉东语)。
可见人们饮茶,多有另图。
在古人看来最属高格的,便是清灵、淡泊的雅趣及对之通灵般的体味,因此饮茶便与文人士大夫们对超凡脱俗生活及闲散优雅情致的一般所求颇相吻合。
渐渐地饮茶便成为汉文化圈一种高雅风尚。
时至今日,中国茶艺已从怡情养性的雏形,推广为大众化的品饮习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潮汕人之谓“食茶”,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为解渴提神的喝,另一种便是品尝。
工夫茶既是茶道,首重品尝,当然解渴提神亦无不可。
工夫茶之“工夫”,其内涵主要为劳力、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工夫茶与其他茶艺一样,是一种带有明显动态结构的闲情艺术,为创造出最佳的效果,煎饮者就需精研一套运演程序,运演过程愈精细深入,至善至雅,就愈兴浓味厚。
“自行操演煎饮的整个过程,如汲水、举火、洗涤、烧炙......酌茶和品饮等,看似繁琐,然而正是通过延长活动的过程,而造成“渐次鉴赏”的审美效果。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工夫茶也称功夫茶,自清末以来,已是通称,《辞源》(修订本)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均有条目,作同义词。
近年潮汕学界有过争议,未有定论。
论潮汕工夫茶者,多认为它"本诸陆羽《茶经》,即源于唐代茶圣陆羽所着《茶经》"的理论,下承清代乾隆时代大诗人袁牧《随园食单》所记在武夷山喝工夫茶及嘉庆期间俞蛟到潮州所着《潮嘉风月记·工夫茶》的情状,而后有所发展。
现代潮汕工夫茶的工夫究竟何在,分述于下。
茶具--工夫茶首先讲究茶具。
潮州工夫茶具,人说四宝,或说八宝,亦有说是十宝。
其实,完整地说应是十二宝,即陶壶(或盖瓯)、瓷杯、锡罐(或陶罐,装茶叶用),小沙锅、茶洗(上有孔盘,有人称为茶筛、茶池、茶海)、茶碟(放茶壶或盖瓯用)、泥炉、羽扇(或纸扇,扇风炉用)、龙缸(贮清水用)、水壶(或水钵)、茶柜、风炉柜,一共十二件。
此十二件中如都是精品,便是十二宝;如只有四件,摆弄是四宝,故无定论。
一般来说,茶壶(或盖瓯)、茶杯、茶洗(或茶盘)、茶碟、水壶这数件,以宜兴等名窑出品之紫砂陶如孟臣、逸公之小陶茶壶、若琛之古瓷杯、瓷碟、茶盘为珍贵。
余如各式小泥炉,为本地产,羽扇、风炉柜可自制,虽好看,但不算珍贵。
茶柜是用来贮放珍贵茶具、茶叶的,一公尺高,长方形,状如神铣龛,为漆金木雕,本身也是艺术品,其价值往往超过壶、杯、盘、蝶。
这一件,是潮汕所特有的。
有珍贵的茶具,就得有个珍贵的橱柜来贮藏。
精工的潮汕木雕,便派上了用场。
还有一种茶担,一头转贮茶具,一头装风炉、木炭,雕龙画凤,均极精巧。
儒雅人家,呼茶童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流而烹茶,如现仙境。
潮语柜与县同音,专施茶务的饿茶童,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
潮汕工夫茶很普遍,普通人家多有一套简单的茶具,真正有一套古雅的茶具者不多。
普通一二把宜兴出品的紫砂陶壶或枫溪、高陂的盖瓯,白瓷杯和陶瓷茶洗,不算古雅,也算高洁。
小陶壶有一杯的、二杯的、三杯四杯的,少数也有六杯八杯的,或扁柿形,或南瓜形,或柚形、斗形······小巧玲珑,多种多样;壶柄顶点和壶口线、出水口倒放成一水平线,俗称"三山平"或"三山齐",为水平壶合格产品。
功夫茶具编辑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
广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工夫茶,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
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种。
[1]目录1基本简介2茶艺程序3种类介绍概述紫砂茶具陶瓷茶具铁壶茶具工艺茶具4历史评价5相关信息6茶具作用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龙缸红泥小火炉砂铫羽扇与钢筷7四件宝8茶艺解说9茶具详细茶壶茶杯:10功夫茶具的选择1基本简介盖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闻香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
这里说的是泡乌龙茶-铁观音用的茶具,当然有一些比如擂茶等的功夫茶就不一样了。
功夫茶具是最讲究的一种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木鱼石功夫茶具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具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功夫茶具流行与广东等地,随着后来慢慢传播到各地区。
2茶艺程序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功夫茶具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
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
”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
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
潮汕工夫茶通俗谈工夫茶是潮汕人独特的生活享受,这是一本永远念不完的茶经。
举世独一无二的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是潮汕人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
潮汕人嗜茶,似乎是天地自然的安排。
在潮汕,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列末尾,可是应用频率反比油盐酱醋高,而且不论贫富,户户喝茶。
茶的档次可有高低,茶具也可有粗与精之别。
但不管是长期驻外的潮汕人,还是侨居海外的潮汕人,至于几百里的潮汕,不论城乡,还是机关企业,家家户户离不开工夫茶座的陈设,甚至游山玩水或外出公干,无不具备有工夫茶具。
潮汕人“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饭余酒后,工闲暇日,或家人团聚,或亲友来访,男女老幼咸皆酷饮,随时冲起工夫茶。
有句潮汕民谚说“冲茶看家风”,品茶之道也有世袭和传授的家风。
工夫茶还有联系家人感情的重要作用,每天晚饭后全家老少济济一堂,一边品饮工夫茶,边说笑聊天,其乐融融。
老人在喝茶的时候,还会把茶艺言传身教给下一代,让子子孙孙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茶文化的熏陶,使其成为真正的潮汕人。
工夫茶是潮汕人独特的生活享受,这是一本永远念不完的茶经。
潮汕人素好客、热情,有“过门是客”,“寒夜客来茶当酒”之俗,潮谚又有“待客茶为先”“君子之交,清茶一杯”“茶薄人情厚”之说,烹茶请客是潮汕至高的礼遇。
无论是对于德高望重的硕学鸿儒,挚交好友,还是远亲近邻,无论长幼,只要进门访问,请坐后,别的不说,第一件事必用工夫茶相飨,以表达爱心和敬意。
然后边品茶边交谈,平俗至生活的喜怒哀忧,殊雅至大千世界的至理哲思,无一不可畅谈。
而独自默语聆听那壶中滚水之声,茶盏触碰之音。
静享茶之真香,茶之真味,也别有一番情趣。
不管是坐落在哪里的潮汕酒家或饭店,席前或宴中,少不了端上香喷喷的工夫茶,人各一杯。
在潮汕地区的寺堂宫观,也用工夫茶待人或自待,就是小作坊或街边摊档的工人,也要生个小炉子冲工夫茶,一边劳作,一边一小盅一小盅地喝茶,甚至农民上山耕作,休息时也端出茶具,就地生火泡茶,至于乡间每逢游神赛会或祭祀祖先,都有在案几摆上茶的供茶礼节。
潮汕工夫茶茶艺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
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
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
"悦读茶书会"公众号现推送该书第六章:"紫笋齐尝各斗新"一一中国茶艺。
今天发送的是第二节"工夫茶艺特征"的第三部分:潮汕工夫茶茶艺。
(三)潮汕工夫茶茶艺潮州工夫茶主要盛行于粤港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在三大流派中最古香古色的,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必须“四宝”齐备:一是“玉书碾”,是广东人、闽南人、台湾人对陶制水壶的叫法;其二是潮汕炉,—般为红泥烧制的小火炉;其三是盂臣罐,惠盂臣是清代制壶名匠,善制小壶,所以后人把精美的紫砂小壶称为孟臣壶。
四是若琛杯,即精细的白色瓷杯,以景德镇的产品为佳。
潮汕工夫茶茶艺基本程式有10道:列器备茶、煮水候汤、烫壶温盅、烫杯洗杯、干壶置茶、烘茶冲点、刮顶淋眉、摇壶低斟、品香审韵、涤器撤器。
具体表现为:1、列器备茶:列器即有序地将整套茶具陈列到茶桌上,整套的工夫茶茶具除了“四宝”之外,还应当有一个倾倒洗壶、洗杯余水的茶池。
一个承放茶杯的杯盘,一个承放茶壶的壶盘和一个储备茶汤的茶盅及几条茶巾。
备茶即指选择待客用茶。
泡工夫茶必须选用乌龙茶。
如果想要喝出地地道道的潮州风情,最好能选用潮州产的“凤凰单丛”或潮州市饶平县产的“岭头单丛”。
2、煮水候汤:列器备茶后,泡茶者宜静气凝神端坐。
右边大腿上放一块包壶用巾,左边大腿上放一块擦杯白巾,然后点火煮水候汤。
3、烫壶温盅:将开水冲入空茶壶(孟臣罐)中,待其表面水分蒸发后再把茶壶中的水注入茶盅(公道杯)内。
茶盅里的热水不要马上倒掉,应留着温盅洗杯。
4、烫杯、洗杯:即用茶盅里的热水把茶杯当着客人的面再洗一次,以示尊敬。
5、干壶置茶:泡潮州式工夫茶用干温润法,即将茶放进干热的茶壶中烘温。
工夫茶四宝在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包含台湾在内的附件,广东沿海地区所盛行的“工夫茶”,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工夫茶俗甚为讲究茶具,特别要求是“工夫茶四宝”,四者缺一不可,这四宝即是玉书煨,潮汕烘炉,孟臣壶,若琛瓯。
我们就先来介绍下这四样东西究竟是什么。
玉书煨其实就是烧开水的壶。
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
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
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
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
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也可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
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
潮汕烘炉就是用来烧火的炉子,它的制作工艺也继承了陆羽茶经中所述的造型——即古鼎型,只是陆羽设计的鼎式风炉是铁铸的,潮汕风炉用陶土制成,先为白泥后普遍为红泥取代,红泥炉更为好看更为茶客喜爱。
潮汕风炉仔,外形精致小巧,高不盈尺约在七八寸间,置炭的炉心深而小,使得火势均匀而节省燃料;风炉仔还有盖和门,茶事完毕只要盖上盖和关上门,炉中的炭火自然熄灭,方便又节约。
至于孟臣壶其实就是紫砂壶,而孟臣壶是清代惠孟臣制作的,他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
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
“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
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钤印。
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若琛瓯就是喝水用的杯子,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瓯产于江西景德镇,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样,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瓯,乃景德镇人,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的茶具美观、耐用。
艺苑论坛文 杨 健 罗文锐从潮州工夫茶文化浅析潮州手拉壶之择器潮州人以爱喝茶闻名世界,家家户户都喝工夫茶。
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有客人来必泡上一壶工夫茶,先敬上一杯清香甘滑的茶水。
或在街头巷尾,或在市井乡村,或在宾馆会所,或在车间作坊都可见一套工夫茶具。
这是工夫茶文化与手拉壶文化两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现象。
翁辉东著的《潮州茶经·工夫茶》(茶具)中提到:“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
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变本加厉。
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着研求,用于陶情悦性,消遣岁月。
继则不惜重资,购买杯碟,已含玩弄古董性质。
所以工夫茶之驰誉域中,其原因多也。
”在书中更是提到:“工夫茶之特别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陆羽《茶经·四之器》共开列了八类二十八种煮茶、饮茶的用具,茶具讲究,自古巴然。
传统的工夫茶具具有四宝:白泥小砂锅(雅名玉书碨)、红泥小炭炉(风炉、烘炉)、宜兴紫砂陶小茶壶(冲罐)、白瓷小茶杯(景德若深杯或枫溪牛目杯)。
潮州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
但其中,潮州工夫茶中要数茶壶最为讲究。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
《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其制肇于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最珍贵者,为孟臣、铁画轩、秋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样式甚多新颖。
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乐毅黄庭之间,人多宝贵之。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之。
爰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其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浮水,不颇不侧,谓之水平。
覆壶而口嘴提柄皆平谓之三山齐。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砂闪烁者。
乃以钢珠和制之,珠粒累累。
俗谓之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
潮汕工夫茶“四宝”,它是传承千年,潮汕茶文化的“魂”潮汕工夫茶完整继承了中国古代茶事美学理念与冲泡方法,是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所以,想要完整的学习中国茶文化,就一定要学习潮汕茶文化——这一瑰宝。
潮汕工夫茶,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以茶寄情。
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
”潮汕冲泡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不一定非要上等茶,对茶具的讲究远远超过茶叶。
潮汕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千年的变化、传承,而这千年潮汕茶文化的魂就在——潮汕工夫茶“四宝”。
那么,究竟是哪“四宝”呢?他们是:玉书煨、潮汕烘炉、孟臣冲罐、若琛瓯。
一、玉书煨玉书煨即烧开水的壶,款式有侧把,也有提梁。
一般用砂泥制成,叫“砂铫,音(diao四声)”,以潮安枫溪出产最为著名,俗称“茶锅”。
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用金属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砂铫煮水更加甘甜柔软,更适宜泡茶。
潮汕工夫茶讲究,热冲热饮,并且水要用优质的水。
活水还需活火烹,水的火候要掌握到位,不能过嫩,也不能过老,蟹眼之水刚刚好。
蟹眼的形态是小而细,突而圆,比起鱼目的大而粗,扁而平,它才是水熟而滚的初始情状,是真正的水熟而未老的嫩汤。
二、潮汕烘炉唐代白居易说写的“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古人用红泥小火炉温酒,当然,那是在北方。
潮汕的烘炉一种红泥小火炉,传统是烧炭的,现代为了方便用,也有做酒精炉。
潮汕的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
特点是高约六、七寸,炉心深而小,这样烧炭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炉火灭。
小炉门边有时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增添了许多茶趣。
传统小火炉会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上小下大,上面一格放小火炉。
中间一格,放扇子、钢筷等物。
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用来引火之物。
浅谈潮汕功夫茶跟着蘇匠将日子过成诗采茶张也 - 民歌联唱200首喝茶是一件极其讲究氛围和心境的雅事,如今,喝茶的人越来越少,懂茶的人自然也少了很多。
但与这个世界的高速运行所格格不入的是,在潮汕地区,一种极其讲究极其缓慢耗时的茶的艺术竟从古沿袭至今,从未中断。
功夫茶深深地融入了广东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
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以一壶茶来陪衬。
这就是潮汕的功夫茶。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方式极其讲究烹茶品茶的方法。
而“功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
潮州工夫茶取《茶经》为烹法之本。
“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
潮汕功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
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
《梦厂杂著》中有云,“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型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讲到潮汕功夫茶的器具,就要讲讲潮汕功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若琛杯、枫溪砂䂪、潮阳红泥炉。
四宝之中,潮汕功夫茶炉的制作工艺继承了陆羽《茶经》中所述的造型--古鼎型。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陆羽设计的鼎式风炉由铁铸成,而潮汕风炉用陶土之称,先为白泥后普遍为红泥。
精致小巧、高不盈尺的红泥炉约在七八寸间,置炭的炉心深而小,使得火势均匀而节省燃料;茶事完毕后只要盖上风炉仔的盖和门,炭火自然熄灭,方便又节约。
有风雅之士还会自己设计茶炉,在炉门两旁刻上对联,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增添风韵妙趣。
“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䂪,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人生。
”围炉夜话,聚亲朋,邀好友,闲话家常,谈古论今,其乐融融,这就是潮汕人工作之余的烟火世俗。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摘要:“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独具特色的名片,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漳潮”之地已有茶事盛行。
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出水被发现的事实,充分佐证了潮汕茶艺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
文中重点针对“工夫茶四宝”在历史上如何形成;历代名器的工艺特点;功用上如何与茶艺相得益彰等方面,通过文献与实物做了考证与论述。
提出:“潮汕工夫茶”之所以能经久享此盛名,拥有配备精巧的“工夫茶四宝”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成因。
更为重要的是“潮汕工夫茶道”它尚古风,存禅意,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
施艺会友,尊礼不拘小仪,敬上致力和谐,充盈中华传统道德与文化精神。
其用器可用“精、雅、洁、文”来概括,寄托并承载了中华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堪称为中华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
关键词:潮汕文化;中华茶道;工夫茶四宝一、茶道器之源中华民族用茶历史久远,至少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最早发现茶、最懂得用茶、最精于品茶的民族。
中华茶艺成熟则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名篇,为茶道旷世经典。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一套完整的皇家鎏金银器茶具,配备精良,造型及纹饰极为华美,见证了盛唐茶道诸法已具备。
﹝图1﹞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也是不争事实,在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至此茶艺始在日本上流社会流行。
日本极为推崇来自中国的茶艺器皿,将其称之为“唐器”。
图1.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道银鎏金器具。
引自《隋唐文化》204页, 学林出版社1990.11唐宋时期民间茶事则多用陶器,将烹茗陶壶称之为“急须”,可视为中国烹茶器最早明确的名称,有出土文物与文献可考,日本茶道至今仍有引用此称谓。
(关于“急须”名谓举证引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之水所著《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
)①.北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有诗句云:“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
其下自注曰:“急须,东南之茶器”。
又其《谢人惠茶器并茶》也有句“遽命长鬚烹且煎,一簇蝇声急须吐”。
“急须”即是形容短流之侧设有横长直柄的陶壶。
在唐代长沙窑制品中较常见。
或有在横柄上作“龙上”二字者,也似铫子,“上加踞龙为攀”之意。
﹝图2﹞图2.唐代.长沙窑壶或有在横柄上作“龙上”二字。
引自《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杨之水著。
紫禁城出版社2010.10 长柄有隔热功效,苏轼“龙头拒火柄尤寒”诗句,赞的是长柄不会烫手之功用。
根据笔者多年在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考察及采集到的潮汕古陶瓷,发现唐代的梅县水车窑与潮州北关窑,均出土或“出水”有相类似造型的青釉长柄壶,在梅县采集到的青釉长柄汤壶,壶把由大至小如长角状,流畅的孤线,个性张扬,握手感甚佳,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角状长柄为其它窑口所罕见,堪称为唐代典型的“东南之茶器”。
﹝图3﹞图3.唐代.梅县水车窑青釉长柄壶,失盖。
郑鹏建藏。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条目论述中,对唐代各瓷窑烧制的“茶瓯”进行了评判,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冰”而益茶。
这种审美价值趋向几乎影响了唐代所有的制瓷业。
由此,全国南方大多数窑场烧制的瓷器大都以釉色“千峰翠色”为追求的最高景界。
唐代梅县水车窑与潮州窑所制青瓷“茶瓯”亦追随越窑秘色,不重纹饰。
此类青瓷“茶瓯”造型为斗笠型,玉璧底、葵口四出棱,大小不一,釉面开细纹片,玻璃质感极强,温润似玉。
近二十年来因建筑用沙所需,采沙船在韩江“搭沙”时捞出甚多,大小不一,口径大多在十四公分左右。
﹝图4﹞图4.唐代,韩江“出水”的水车窑青釉茶碗。
陈志民藏韩江“出水”的器物中,还经常发现有唐代越窑的斗笠型玉璧底茶盏,有时甚至成叠捞起,笔者在民间采集有多件,为唐代最典型的“越州茶瓯”。
﹝图5﹞同时还采集有唐代越窑瓜棱壶一把,造型饱满秀美,内外满釉,平底支钉烧,釉为秘色,惜残,但是长柄很完整,在“搭沙”时没有被嗑伤,柄为长方型中空,钻有对孔,应为镶木柄所预留。
﹝图6﹞查阅出版权威资料,此壶造型在存世越窑文物收录图版中,还尚未发现比它更为完整的镶柄汤壶,它为我们提供了唐代镶柄壶式的另一型制,因而极为难得。
另外还采集有五代越窑的莲花盏托,仿金银器造型,五花口,莲花托雕刻及针刻忍冬花纹饰都极为精美,堪称古代茶器中的极品。
﹝图7﹞唐代越窑茶艺器皿之所以在韩江“出水”时多有发现,可见,被誉为“东南茶器”之首的越窑器,它不但曾经对唐代潮人的饮茶风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折射出它在粤东的陶瓷生产技术发展与陶瓷海外贸易渊源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图5. 唐代,韩江“出水”的越窑青釉茶盏。
陈志民藏图6. 唐代,韩江“出水”的越窑青釉瓜棱壶。
陈志民藏至宋代,皇室斗茶之戏风摩社会,因为斗茶竞技所需,也改变了烹茶的方式,唐代盛行的短流长柄汤壶渐渐演变为长流曲柄瓜棱壶式,它在造型上吸收了波斯金银器特点,显得更加轻盈舒展,抛物线的长流设计,更适宜于掌控注水力度,对斗茶时激发茶沫“浮花泛乳”更具功效。
北宋时期,不但景德镇窑、吉州窑有生产影青釉、黑釉此类长流曲柄壶。
我国东南沿海各窑口与潮州笔架山窑,也都曾大量生产此类长流曲柄壶。
﹝图8、图9、图10﹞而福建建阳窑生产的窑变兔毫釉茶盏,﹝图11﹞胎骨如铁,釉色深沉,纤毫银光闪烁,在注入滚汤并施于奇技击花后,保持“浮花泛乳”状态的持续力更加长久,烘托形成的图案效果更为美妙,倍受皇室所珍,时至今日仍有刻“供御”底款的兔毫釉茶盏传世。
图7.五代,韩江“出水”的越窑青釉莲花盏托。
陈志民藏中华宋代斗茶风气也波及东瀛,在今天的日本,建窑兔毫釉茶盏仍被奉为国宝。
另有宋代闽南同安窑生产的青黄釉刻篦纹大茶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日本,在公元15世纪,因被誉为日本“茶汤之祖”名叫珠光的高僧发现并施用于茶艺而倍受推崇,被命名为“珠光青瓷”即是明证。
实际上,福建、广东沿海各窑均生产相类似的茶盏,潮州笔架山窑址考古发掘以及韩江搭沙船“出水”的古瓷器中,均发现有数量众多的“长流曲柄壶”、“珠光青瓷”茶碗﹝图12﹞及潮州笔架山窑仿建窑黑釉盏“出水”。
﹝图13﹞另外在韩江搭沙时还“出水”有不少潮州笔架山窑斗笠型的青白釉茶盏与盏托,﹝图14﹞配套后显得小巧玲珑,极为精致,与笔架山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物完全一致,此种盏托配套的茶具为宋时饮茗的典型器物,在流传有得的宋代绘画就常见到此种搭配方式。
图:潮州宋代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长流曲柄壶。
陈志民藏图。
宋代建窑生产的兔毫釉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仿建窑黑釉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青白釉成套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青白釉刻花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青黄釉刻篦纹“珠光青瓷”大茶碗。
陈志民藏以上所列举事实,清晰地反映了潮人饮茶用器的流变与饮茶风尚,充分佐证了前人论及“潮汕工夫茶道”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
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被发现,可见“漳潮”之地,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茶事盛行,茶艺源远流长。
二、工夫茶四宝缘起潮汕人称饮茶为“吃茶”,实存古雅之风。
皆因唐宋时期的茶道,确实是流行将茶叶碾粉过筛,沸水烹煮或经点茶后连汤带末吃下的。
有意思的是:潮汕人至今仍将茶称之为“茶米”,佐证了古文献“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记述。
南方酷暑湿热,瘟疫多发,茶有消暑去病之功,所以潮人在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
大约到晚明万历朝之后,现在流行的茶艺才逐渐定型,始改唐宋时期碾茶为末烹煮、沸水点茶为条束茶叶冲泡,大碗茶也渐渐演变为小杯。
至清代,“漳潮”之地工夫茶艺更加讲究,“工夫茶四宝”因此应运而生,即是:玉书碾(烧水砂陶壶)、潮汕烘炉(红泥风炉仔)、盂臣罐(宜兴紫砂小壶)、若深瓯(青花白瓷杯)。
工夫茶称谓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清代乾隆人俞蛟(1751-?)的《梦庵杂著·潮嘉风月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若以俞蛟生活时代及他所见闻推断,工夫茶道成熟距今大约不超过300年。
为何将“工夫茶四宝”伊始断为清初之后,另一重要原因是:“盂臣罐”、“若琛瓯”其生产并流行年代,均是在清代康熙朝之后才有制品面世。
至于“工夫茶四宝”提法,尚未见有早于清末古文献的确切记载。
清末台湾人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
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
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文中仅记述了其中二宝。
而民国潮人翁辉东(1885-1963)《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论用器品类中则四宝齐备,“工夫茶四宝”提法并流行应肇始于此。
工夫茶艺并非仅盛行于潮汕,清末徐珂也在《清稗类钞》中云“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也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烹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
闽南“漳泉”有葬俗,士族及殷实人家墓葬,常伴有“盂臣罐”、“若琛瓯”出土,潮汕反而罕见,如著名的“鼎足盖时大彬紫砂圆壶”即出土于漳浦。
笔者也曾在漳浦购得出土的紫砂“盂臣罐”。
台湾人热衷于收藏出土宜兴老紫砂壶,藏品也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从闽南漳浦一带购得。
可见工夫茶艺缘起于“漳泉”,延伸至潮汕之后,诸艺发展得更为精雅。
但茶道的形成与精致化,更离不开历代文士的参与和在道德精神层面的参悟提升。
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云:“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评价十分中肯。
也相互印证了徐珂“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的评判。
(一)、玉书碾“器乃茶之父,水为茶之母”。
配备精良的“工夫茶四宝”用器中,“玉书碾”排名为先,潮汕人俗称为'茶锅仔',也称“砂铫”,砂从石,即为宋人诗文中所载之“石铫”,实为形状为扁圆形煮水用的砂陶壶。
宋人有关咏颂茶事的大量诗词中,推崇煮水用器多涉及“石铫”、“石鼎”字眼,如宋人李光《饮茶歌》云“山中石铫海上来,活火新泉候鱼目”。
再如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中所绘煮水器也是“石铫”。
宋代大文豪苏轼极推崇“石铫”,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云:“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确实很有见地。
明人高濂在《雅尚斋遵生八笺》也道:“茶铫、茶瓶紫砂为上,铜、锡次之”。
近期社会上茶艺爱好者流行收藏日本老铁壶,但铁壶较难保养,若不常用,极易生锈,煮水容易产生锈涩味,氧化铁的腥味儿可不妙。
如同广东人讲究用沙锅煲粥,而不用铁锅煲粥同一道理。
历史上文人咏颂茶事的诗词文章,唯独不见赞颂铁壶,日本今日茶道煮水“砂铫”,均采用朱泥陶壶,器形与潮汕“玉书碾”陶壶极为相似。
﹝图15﹞由此可见,铁壶并非茶道煮水佳器,优劣自判!图15.日本今日茶道煮水朱泥砂铫,与潮汕“玉书碾”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