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 第10章 中生代
- 格式:ppt
- 大小:8.10 MB
- 文档页数:118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名词解释:间断平衡论.物种.趋同.趋异.特化2.用例子说明什么叫生物重演律3.7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叫绝灭?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第三章,原生生物界1.蜓繁盛于时期的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蜓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3.蜓的旋壁分层类型及旋壁分层的组合类型。
4.标明图中蜓的轴切面上的各构造名称。
(b)P32第四章,植物界1.层叠石是一类特殊的层纹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和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性如何?4.原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6.名词解释:二岐分支,单轴式分支,合轴式分支,叶序,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鳞木的叶座第五章,动物界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和。
3.四射珊瑚隔壁包括,,和三种类型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第三节,腕足动物门1.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2.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3.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4.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5.腕螺有哪几种形式?第三节,软体动物门1.双壳类是通过,和。
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2.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双壳类的绞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绞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形态结构差异。
4.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和四种类型。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古生物地层学xx 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小壳化石: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的化石。
xx 动物群:xx 大爆发的第二幕。
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居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了居群。
特征:居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分布形式等。
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的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化石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包含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相: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共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他们门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2m,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还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前言绪论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及其内容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一、化石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化作用四、化石的保存类型第三节生物的系统与分类一、分类单位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二、物种的形成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第五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生活方式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第一节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筵亚目(FUSlllinina)一、概述二、筵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三、蜓亚目的分类四、筵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二节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llozoa)一、概述二、四射珊瑚亚纲三、横板珊瑚亚纲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概述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三、分类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一、概述二、双壳纲(Bivalvia)三、头足纲((:ephgdopoda)第五节节肢动物门(Anll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一、概论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三、三叶虫的分类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六节半索动物门(Hemiclaordata)笔石纲(Gralatolithina)一、概述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三、分类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章脊索动物及古植物第一节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概述二、鱼形动物三、两栖纲(Amphibia)四、爬行纲(Reptilia)五、鸟纲(Aves)六、哺乳纲(Mammalia)第二节古植物学(Paleobotany)一、概述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第四章沉积相和古地理第五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第六章前寒武纪第七章早古年代第八章晚古生代第九章中生代第十章新生代参考文献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系统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生物类别的结构、生态、生存环境和演化特征;地质历史中古大陆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和重大事件概况。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根据相同化石对比地层,证明同属于同一个时代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生物特征的化石)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标志化石。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或者土壤)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宇、界、系、统、阶等,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有宙、代、纪、世、期等。
年代地层单位代表的是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
一个是地层,地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相对比律(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测到是彼此毗连的相和地区(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层理: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
(沉积岩层内部的成层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物(岩)形成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
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笔石:笔石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群体生物,通常隶属于半索动物门,存在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笔石的骨骼为笔石虫体分泌的几丁质经炭化后留下一层炭质薄膜,笔石常呈碳质薄膜保存,很像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因此得来。
化石主要产于灰岩或其夹层的薄页岩中,绝少见于砂岩中,代表浅海相动物。
笔石群最初由一个胎胞按顺序分出若干个胞管,胞管相连形成笔石枝。
胎胞尖端有一丝附着在海底或其他漂浮物体上。
笔石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
胞管为笔石个体住室,成单列、双列或四列排列,前后相互叠覆,后一胞管被前一胞管遮盖的部分称为掩盖部分,未遮盖部分称为露出部分,这两部分之和即为胞管长度,其始部互相贯通形成共通沟,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地质时代
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时间单位,用来描述地球上发生的不同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的时间段。
地质时代通常由地质学家根据地层、化石和地球历史事件等地质证据进行划分和命名。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地质时代及其解释
1. 古生代:也称为旧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地质时代,从地球形成到大约
2.5亿年前结束。
在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海洋生物和陆地植物,以及早期的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
2. 中生代:也称为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二个地质时代,从大约2.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
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也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现代生物类群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3. 新生代:也称为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三个地质时代,从大约6,600万年前直到现在。
新生代分为两个主要的时期:第一是新生代的第一个时期,又称为古近纪,发生了古近纪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开始迅速发展;第二是新生代的第二个时期,又称为新近纪,包括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期,也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这些地质时代的划分基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一地理中生代知识点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而生物发展的进程也是与地球的演变息息相关的。
在地质年代中,生物的演化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分布。
本文将以高一地理的视角,简要介绍地球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知识点。
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中最为漫长的一个时期,持续了将近4亿年。
这一时期的地球充满原始的生命形态,包括了最早的微生物、海底藻类以及海洋软体动物。
古生代可以分为早古生代、中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三个阶段。
在早古生代,海洋是生物演化的主要舞台。
原始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逐渐演化为单细胞的有机生命体。
同时,海底的藻类也开始出现,为后来陆地植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最早的无脊椎动物也逐渐出现,例如海绵和珊瑚等。
中古生代是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球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包括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等。
显著的进化事件包括昆虫的出现、鱼类的兴盛以及陆地植物的逐渐繁衍。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恐龙,它们成为中生代生物的代表。
晚古生代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最早的爬行动物出现了,它们逐渐从水中到陆地上生活。
此外,晚古生代还出现了第一只鸟类、第一只哺乳动物以及第一只蜘蛛等。
这个时期也是地球上最早的群体灭绝事件之一,导致了大量物种的消失。
接下来是地质年代的中生代,大约开始于2.5亿年前,持续至6600万年前。
中生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恐龙统治地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陆地上的生物继续演化,爬行动物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出现了灵长类动物和鸟类。
三叠纪末期出现了第二次的大规模灭绝事件,造成了约90%的物种灭亡。
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阶段,被认为是恐龙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也是翼龙、海生爬行动物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兴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还出现了第一朵花,开启了陆地植物的新篇章。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地球历史上最后一个恐龙时代。
1.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分析它们在植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两米,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原蕨植物于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
原蕨植物保留着一些与绿藻相似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原蕨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由海生绿藻演化而来。
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
常见化石代表有瑞尼蕨、工蕨裸蕨。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2. 简述我国东部地区二叠纪华北与华南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
华北:下统太原组。
下中统含重要煤层: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中上统上石盒子组局部含不稳定煤层,但淮南含煤。
规律:豫北、晋中、晋东南等西部地区含煤好,向北煤层数、厚度渐减,向南含煤层位变高。
华南:P2 底部如梁山组、马鞍煤系、黔阳煤系;上部童子岩组、礼贤煤组等,主要在东部地区。
P3 龙潭煤系、全区分布长兴煤系在浙江、藏北、川黔桂交界处。
总体看我国二叠纪成煤期和聚煤区有从北向南、自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3. 试分析晚石炭世全球植物分区概况及其地质意义?分为四个区:1安加拉温带植物区,位于北方,以草本小型蕨类为主,木本具年轮;。
2欧美热带植物区,位于赤道附近,以高大石松、节蕨、科达为特征;3冈瓦纳寒带植物区,位于南方,以灌木、草本为主,属种单调;4后期又出现了华夏热带植物区,与欧美型植物混生,并有大量地方性属种,也位于赤道附近。
地质意义:1表明当时气候出现了分带现象(若进行综合分析可酌情给分)北方的温带区、赤道附近的热带区和南方的寒带区。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