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39.26 KB
- 文档页数:17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生物学有孔虫亚纲——筳第二节腕足动物门(二)、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腕足动物有双壳组成,两壳大小不一,一般而言,腹壳较大,背壳较小。
在腹壳中部有一凹槽,称为腹中槽,在背壳中部有一中隆,称为背中隆。
偶尔也有相反的情况。
1 正视外壳形态--外形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形,近三角形,近五角形,长卵形,舌形,半椭圆形等.2 侧视外壳形态--外形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先背后腹):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双凹型。
双凸型两壳凸隆程度近于相等;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隆;凹凸型背壳凹陷而腹壳凸隆;背凸型背壳凸隆程度远大于腹壳;颠倒型幼年期凹凸而老年期变为凸凹.3 前视外壳形态--外形4 外壳形态--定向定向背上前下, 长宽厚如图示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三)、外壳构造--后部构造喙: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五)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内部构造--铰合构造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隔板背壳:铰窝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板背壳:铰窝有铰腕足类腹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上,各有一个向背壳突出的小凸起,称为铰齿,铰齿与背壳内的一对铰窝构成铰合构造。
铰齿下面,沿三角孔的侧缘常有一对向下延伸的支板,称为齿板齿板大多伸达壳底,两齿板之间的空腔称为三角腔。
名词解释:1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2大绝灭: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3: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4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5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6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7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8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10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11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14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15化石化作用包括哪些作用?①矿质填充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6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17:大进化的模式: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18:小进化: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19:小进化的影响因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自然选择。
20: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1:生物进化特征:阶段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
古生物地层学的要求: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及部分重要化石门类的基本构造特征;了解一些重要门类的生态、地史特征及其地质学应用原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应用古生物学资料的基本能力;掌握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具备地层划分、对比的一定能力✓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区别于一般岩石在于:它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组分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标准化石:就是指能够用来明确划分和对比地层的化石。
并非所有化石都能作为标准化石使用,标准化石一般需具备以下4个条件:1演化快,地质时代分布短;2地理分布广,有利于进行较大区域的等时性地层对比;3特征清楚,易以鉴定;4数量多,容易寻找。
用标准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既经济又快捷,是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单名法:属(及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种的名称则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本名前加上它所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得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大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的命名,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亦应小写。
注:在印刷书写时,属和属以下单元的名称字母用斜体表示,属之上的名称用正体。
为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字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时的公历年号,两者间用逗号隔开。
✓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适应与特化: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诸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现象,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有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称特化。
名词解释1、什么叫化石?答: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2、标准化石?答: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能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
3、化学(分子)化石?答:是指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答: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化石的保存类型?答: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体化石、化学化石。
6、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因素5、成岩条件。
7、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种种严格的条件,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8、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答: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指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万年间,生命进化出现飞跃式发展的情形。
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因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发。
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9、优先律?(p26)答: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生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10、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答: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11、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p102)答:按面线后支与头甲边缘相交的位置,分后颊类面线(后支在颊类面线之内)、前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前)、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边缘式面线(有的三叶虫无面线,有的处在头甲边缘)。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古生物总论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
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
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试卷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有海洋到陆地和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灭绝,,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灭绝。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温度、盐度、光照、底质和主体。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们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多房室有孔虫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和混合壳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 P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版、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0、依据头足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直颈式、无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蜓、横版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括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和等尾型和大尾型。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上篇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过程;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
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1)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及辅助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cf., aff., sp., nov., indet.的含义;2)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原生动物门:有孔虫、蜓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介形虫专腕足动物门笔石动物牙形石古植物(孢粉):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生态平衡、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相;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分区;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下篇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5)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6)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分的组成,其相互对应关系;7)记忆地质年代表;8)沉积组合、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的概念;9)地槽,其主要特点和发展模式;地台,其主要特点;10)构造旋回,地质发展史的几个构造旋回及分别对应的地质时代;11)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
二、前寒武纪地史部分:1)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2)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史,Edicara动物群及其生物演化史的意义;3)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地台在中晚元古代的地质发展史;4)湖北西陵峡震旦系剖面;5)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地史发展的区别。
一、名词解释化石、双名法、组、延限带、谱系带、阶、穿时、米兰科维奇旋回、界线层型、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律、相、地台、双变质带、蛇绿岩套、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笔石页岩相、加里东构造二、填空题1.蜓类旋壁的微细壳层可分为、、、、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五种。
2.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它们是、、、、。
3. 奥陶纪后期,由于____________ 运动的影响,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从而由老到新缺失的地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组)从下而上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
5.两栖类最早出现的地质时代是。
6.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两期:第一期发生在时期,在我国称为;第二期发生在期间,我国称为运动。
7. 人类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简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二者的关系。
2、什么叫小壳动物化石?研究小壳动物化石的地质意义。
四、论述题1、认真阅读以下地层剖面(假想),并从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三方面简要分析该地的地质发展史?上覆地层 G组紫灰色砾岩、夹砂岩、泥岩条带60m ————————F组棕红色、紫红色砾岩、夹砂岩,粉砂岩,含植物Pterophyllum、Podozamites化石274m E组上部紫红色薄板状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含双壳纲Claraia及淡水鱼化石,中下为紫红色砂岩、泥岩夹页岩84mD组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下部绿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含植物Glossopteris、Pecopteris、孢粉及双壳纲Myophoria等化石135mC组上部灰黑色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多层,下部为肉红色砂岩含植物Sphenophyllum、孢粉等化石250mB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有细砂岩、粉砂岩,产植物Neocalamites、Pecopteris化石 75m ————————下伏地层 A组灰黑色泥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和煤线,产植物Lepidodendron、介形类、双壳类等化石224m 2、我国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举例说明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
1、轮叶与瓣轮叶的区别:轮叶,叶轮生,呈辐射状直伸排列,叶长短相近;而瓣轮叶叶长短差别大,多少向外、向上弯曲,形成明显的两瓣,具上下叶缺,下叶缺明显。
2、尼尔桑与侧羽叶的区别:尼尔桑,羽叶披针形或线性,裂片几乎全部覆盖羽轴,平行脉,很少分叉;而侧羽叶成单羽状,裂片互相分离,平行脉,可分叉。
3、四射珊瑚轴部有哪两种,有何区别:中轴:实心、纵向棍状体、灰质,由对隔壁在中央膨大或一级隔壁延至中心聚合而成。
中柱:上凸的内斜板和长隔壁在内端分化出来的幅板组成。
不是实心的,为疏松的蛛网状物质,横切面为多边形或近圆形,中央常见中板。
4、腕足动物门与双壳纲的区别:腕足动物门:壳形基本特征:单体群居、海生底栖、具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外披着两瓣大小不等的壳,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壳面有生长线。
纤毛腕—摄食器官—滤食,背瓣小,腹瓣大。
5.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分析它们在植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又称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两米,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原蕨植物于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
原蕨植物保留着一些与绿藻相似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原蕨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由海生绿藻演化而来。
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
常见化石代表有瑞尼蕨、工蕨裸蕨。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6. 简述我国东部地区二叠纪华北与华南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华北:下统太原组。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开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及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与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及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与定向性,生活于一样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与〔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与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局部。
4.印模化石及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外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构造,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开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与繁殖时机。
1.标准化石:指分布时代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的化石。
2.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3.沉积相: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综合。
4.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5.蛇绿岩套: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6.物种:是一群可以自由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7. 集群绝灭:在一定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灭绝率突然升高8. 瓦尔特相变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或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9. 澄江动物群:发现于澄江帽天山的化石库,距今约5.3亿年,包括有大量栩栩如生的奇异化石,还有不少保存精美的软躯体化石,它们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直接证据。
10.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构造环境。
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7.复理石组合:8.笔石页岩相:是指往往含有大量笔石的黑色页岩,很少或完全不保存其它类别的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留还原环境。
9.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10.简述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植物界演化总规律,即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为了有效地适应环境,生殖器官和维管系统的逐渐完善是植物界进化的主要线索。
地史时期植物界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演化阶段。
○1菌藻植物阶段太古代、元古代至早泥盆世以前,植物界都生活于水中,无器官的分化。
前期以丝状藻类为主,后期以叶状藻类为主,并造礁。
○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自志留纪末期至早中期泥盆世,地壳上陆地面积增大,植物界由水域扩展到陆地。
一、复习题1:1 生物种?系统发生分类?生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特性相同的个体集群,归纳成一种,也叫做物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系统发生分类(自然分类):根据亲缘关系、演化系统划分,科学合理2 古生物学、地层学定义?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古生物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地层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环境条件的学科3 根据细胞结构特征,哪几大类?哪几个界?按细胞结构分生物种类:A 病毒类(1)病毒界B 原核生物类(2)原核生物界C 真核生物类(3)原生生物界(4)真菌界(5)植物界(6)动物界4 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有什么主要区别?低等植物为藻类植物门,金藻、甲藻、裸藻、褐藻、红藻、绿藻低等植物:叶状植物,单细胞植物,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群体,无根、茎、叶分化,无疏导组织。
生殖方式:无性分裂,有性繁殖,水生高等植物分:茎叶植物苔藓植物维管植物5 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有什么不同?原生动物: 单细胞/成群体的动物,细胞形态和功能一般没有分化,既有营养功能,又有生殖功能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二、复习题21 地球上生命形成的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3)形成生命阶段2 什么叫生物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3 什么叫小进化和大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4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三、复习题31.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化石保存类型有哪几种,需要哪些保存条件?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化石的形成过程:古生物死亡埋藏石化发掘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2.什么叫石化作用?石化作用有哪几种方式?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第1-2章1、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遗传、变异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3. (自然选择)提供条件,)(隔离提供物质基础,)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4.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5.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而异地埋藏有一定的定向性三种形式。
)(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6. (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7. 的原因‖化石记录不完备性―概述8.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13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9.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重演律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10.)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形态及结构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11.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什么是自然选择?12. 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属)和(种)、(科)、(目)、(纲)、(门)、.古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13 - 1 -.进化的不可逆性。
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14(意义:地层划: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进化的不可逆性分对比的理论依据).羊膜卵对动物登陆有何意义?15,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羊膜卵卵外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壳内有一层不透水的纤维质薄膜(羊膜)分蒸发。
羊膜卵的出现为脊椎动物登陆生活还有提供营养的卵黄和容纳排泄物的尿囊。
卵内充满羊水,和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须的条件,是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生物的共祖是谁? 生命从何而来16. ? 哪一类生物最先登上荒芜的陆地17. ? 现今的猴子还会进化成人类吗18. 19. ? 什么叫地史时期全新世现代地壳固结生命开始发生——————————————亿年46 亿年36 万年1.0 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20. 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共同的形态特征、: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21. 、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新陈代谢)。
的特性的物质系统生命形成的条件22. 适当的温度、一定的压力范围、液态水、基本的无机和有机物质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23. ? 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1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质量不大不小,恰当的质量,2适合生命生存。
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12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34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不大不小,e地球轨道偏心率小的公转偏心率,.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5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宝贵的液态.6起重要作用。
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7.水,生命离不开水。
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0.03%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24. 、O、H、N)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1(、Hcl、H2S、NH3、H2O、CO2、CO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生—)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 2 物大分子) - 2 -)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3(有初步的生命现象次重大事件。
4早期生物演化的25. 原核生:事件三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 事件二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事件一后生动物出现: ;事件四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26.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2、进步性发展1生物进化的特点:)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器官相关律规律:在长期的演化;适应()(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重演律)。
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特)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
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过程中,;适应辐射)(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有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化(某一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趋同()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原生动物门---章3第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盐度正常的浅海(时期的)纪(C-P“虫筳”繁盛于1.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23 “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纺锤形,长(长轴型等轴型(圆球形透镜形(短轴型壳体变大;壳形变化:趋势:蜓类的演化隔壁褶皱:出现副隔壁;—蜂巢层—四层—三层—单层旋壁构造复杂化:;圆柱形)—两端褶皱—平直其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消失—细小—粗大旋脊:全面褶皱↗少数平直;:演 C5 C4 C3 C2 C1 化阶段小、等轴具蜂短具拟开始、长旋脊巢层单层轴、特衰退轴,旋壁末期出现隔壁褶皱或层式征直至绝灭三层或四强烈旋副隔壁层式壁古植物---第4章.叠层石的定义及其地史分布1 是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叠层石定义地)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一层叠一层或一层套一层是由藻类(以兰藻为主)(一种纹层状构造亿年20-6.8锥叠层石为主,——亿年前27-25柱状叠层石,——亿年前28大多分布在前∈纪,史分布: - 3 -纪以来为小型分叉叠层石,不再形成大块礁体O分叉柱状叠层石,自——前)的共同产物。
无机沉积作用和生物作用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23。
国(亚鲨鱼湾))现代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是(西澳大利. ? 高等植物的叶脉的类型有哪些.4;叶脉均匀地几次二歧式分叉,呈扇状展布叶面—扇状脉;叶片中只有一条叶脉,自茎部伸达顶端—单脉;叶脉自茎部多次二歧分叉,较直地呈放射状伸出—放射脉叶脉只在基部分叉,伸至叶面彼此—平行脉自中脉向两侧分出有一条中脉,—羽状脉;叶脉自基部伸出后平行叶缘呈弧形至叶顶汇合—弧形脉;平行简单网状脉网状脉:;侧脉不是从中脉伸出,而是从羽轴长出—邻脉;羽状排列的侧脉(分叉或不分叉)—侧脉单轴式分叉结成网,网眼内又有细网组成次一—复杂网状脉,叶脉或侧脉二歧式分叉并连结成网叶内有几条等粗的脉(主脉)自基本一点射出。
—掌状脉;级小网5.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菌类、藻类阶段:1) 植物演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答:裸蕨植物阶段:2) 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裸4)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蕨类植物阶段:3) ;水晚白垩世至今,最最被子植物阶段:5) 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子植物阶段:高等的植物什么叫小羽片、间小羽片和间羽片?.6小羽片:长在末三次羽轴间羽片:;长在末二次羽轴上的小羽片间小羽片:;长在末次羽轴上的羽状裂片上的末次羽片7.图示磷木的叶座。
腔肠动物门---第5章(O2-P .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1) 末 )联接板(和)联接管( 、)联接孔(.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2 主隔壁(.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3 三种类型。
)侧隔壁(和) 对隔壁( 、) .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4 - 4 -.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5度,水体清28~16米,温度50:类似现代礁相泻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澈、动荡、富氧,阳光充沛、泥质少。
.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6软体动物门----第5章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_闭壳肌和铰合构造韧带、.双壳类是通过1无颈式、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2直短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四种类型。
.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3答两壳对称、大小相等,但就每瓣壳而言,前后不2)具有两片钙质外壳,由外套膜分泌的;) : 1 5) 铰合的一侧为背、相对的一侧为腹;4) ;通过韧带、铰合构造、闭壳肌控制两壳的开合3) 对称;壳顶(或壳喙)偏向于壳的前背部,同心状纹饰前端密、后端稀;外套湾位于后端.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4 栉齿、古异齿、异齿、厚齿、弱齿、贫齿型和齿窝构成铰齿.如何判断腹足类壳体的旋向?5腹足类的旋向判断方法如下:将腹足类的壳体的塔尖朝上,壳口朝着观察者,口在左侧者,则为左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