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基本情况(精)
- 格式:ppt
- 大小:251.50 KB
- 文档页数:32
那些年,疯狂的德国人前言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呢,由我来汇报我们小组的社会实践成果。
我们的选题是“那些年,疯狂的德国人”。
究竟哪些年德国人最疯狂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德国人最疯狂的时候是二战。
接下来我将一步步解释德国人疯狂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我们小组内部的看法,如有不恰当处,还望同学们多多指正。
一、德国的基本情况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德国的基本情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
和德国接壤的国家有9个: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丹麦。
德国北边有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线长1300多公里。
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川平原。
河流以莱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为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德国人的性格会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德国人崇尚理性、严谨,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德国的印象,也是德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
大家看一看德国的科学家、思想家就能感受到德国的这种理性和严谨,这里简要介绍几个。
思想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
科学家:欧姆、高斯、开普勒、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等。
二、德国的疯狂举动正是这样一个理性的民族,却在二十世纪初疯狂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家请看德国的疯狂举动: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德苏两国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波兰覆亡。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
(称“白色闪电”。
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赴德国中等职教师资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冯岩本人受学校的委派,于2009年5月23日至7月4日到德国进行为期44天的培训学习。
此次培训属于国家教育部与inwent(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在2007-2009年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之一,目标是提高专业人员队伍的质量,进而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培训专业方向是旅游,此次培训让我受益菲浅,不仅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对德国旅游和酒店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一、基本情况概述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01.2万人,全国划分为16个州。
此次培训主要在德国thüringen(图林根州)的erfurt(埃尔富特)和sachsen-anhalt (萨克森-安哈尔州)的magdeburg(马格德堡)两所城市进行。
这两个州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图林根州被誉为德国的“绿色心脏”,承办方为了能够让我们多了解德国不同的旅游资源,在六周的培训中,特别为我们安排了两个不同的培训地点,大家一致认为承办方为我们选择的培训地点是非常合适的。
在德期间,周一至周五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培训内容很多,跟我们上课的老师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一个多月学习的内容相当于他的学生要用三年才能学完。
培训内容主要是了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旅游职业教育为例的双元制培训及开发模块式课程的方法,以“推介德国旅游和酒店从业人员”为例介绍用于组织和设计旅游为人才培训的示范性方法论方案,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先进教学方法,旅游市场推广,旅游目的地管理和欧洲旅游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听课和参观交流。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德国职业教育和双元制情况,项目组安排了参观埃尔富特市的工商业协会、国际职业学院(iba)、上课所在的ergab职业学校,还参加了莱茵tüv教育集团学生期末实习报告会;还到企在学习期间,我顺利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拟订“餐厅服务员”示范性培训方案;对“餐厅服务员”十节课模块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制定一个20人中式自助餐晚宴的项目方案;最后还做了学习成果汇报。
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在德语中意为“人民的国家”。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20万(1999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
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采用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对经济进行积极指导和调控。
德国会计属于日耳曼会计体系,该集群主要包括德国、奥地利、以色列、瑞士等国,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
在日耳曼会计体系的国家中,商法、公司法和税法在会计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体而言,与盎格鲁一萨克逊会计体系相比,德国会计较为稳健保守,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较低。
一、会计环境(一)政治环境因素德国的政治环境是根据宪法规定的。
德国宪法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于1949年5月生效。
1956年、1968年曾作过大修改。
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基本法》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国家权利分别由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行使。
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
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
联邦政府行使行政权,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
社民党和绿党于1998年10月27日组成联合政府。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行使执法权,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
德国政府管理国家与美国不同,不仅在宏观上管理国家,微观上也参与管理。
不仅立法对微观经济的原则进行直接干预,甚至政府直接立法规定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格式等细节。
Zahlen und Fakten数据与事实Deutschland im Überblick德国概况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部位,是一个开放的民主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充满活力的当下。
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知识格局富有创造力。
它同时也拥有鲜明的创意产业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德国有8200万人口,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土:欧洲中部德国为9个邻国所环绕(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国土面积约为357000平方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
欧洲最大的几条河流 -- 包括莱茵河、多瑙河和易北河-- 都从德国穿行而过。
德国的地形多样,引人入胜,有中部山脉和高山,广袤的湖泊、森林,以及大约2390公里海岸线。
历史:断裂与新生德国通向自由民主国家和有效议会政体的道路充满了历史性的断裂,包括三月革命(1848年)和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的失败,尤其是纳粹、大屠杀和二战(1933年-1945年)带来的断层。
二战的一大后果是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正是民主德国人民的和平革命才在1989年推倒了柏林墙,之后与二战战胜国所签订的《二加四条约》为1990年10月3日的两德重新统一铺平了道路。
政治:世界上的民主伙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自1949年起成为议会民主制联邦国家,它由16个各自拥有宪法、议会和政府的州组成,最高国家权力归属联邦。
除了联邦议院以外,由各州政府代表组成的联邦参议院也参与联邦立法。
《基本法》是国家法律和政治的基本大法,它制约立法,使之符合宪法秩序。
《基本法》中确立的基本权利也具有特殊意义。
德国和欧洲及跨大西洋伙伴共同在全世界致力于推进和平、民主、人权以及环境与气候保护。
德国是一些重要的欧洲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成员国。
联邦德国是欧洲联盟(EU)创始成员国,自1973年起成为联合国(VN)完全资格成员国。
德国的住房政策和市场状况一、基本情况德国现有人口约8100万,1995年人均GDP26000美元(西德),1989年私人消费中约有18.4%用于住房消费。
在统一之后的十年里,住宅投资占GDP 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左右。
德国的住房类型主要有小单间、出租的单元房、独宅和大型别墅。
二战后,如同大多数西欧国家一样,西德经历了很长的住房匮乏时期。
进入60、70年代,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已长大成家以及移民的增多等需要住房。
为此,德国政府和民间住房机构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成功地解决了大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
东、西德合并以后,大量的原东德居民涌入西德,又给新联邦政府带来住房问题。
1988年初至1994年底,原西德地区的居民增长了约400万人。
大量的需求刺激了建房速度,1989年以后建房数量急剧上升,1992年仅在原西德地区建成的住宅就大约有375000套,1994年超过480000套。
同时,政府调整建房政策,将原东德地区的住房修复作为重点,通过“复兴贷款”和“促进计划”等方式给予援助,从1990年初到1995年,修复并达到现代化水平的住宅约200万套。
1995年德国住房已达3499万套,住宅面积西部地区人均35平方米,东部地区人均为28平方米。
1998年底,全德国住宅已达3800万套,人均面积36平方米。
随着住房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大幅度提高,现德国的住房95%以上的住宅有洗澡间,90%以上的住宅有集中供暖。
德国自有住房的比率一直比较低。
从1995年的统计资料来看,自有住房38%,出租房62%,其中私人出租房36%,社会出租房26%。
大大低于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也低于欧盟和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欧盟国家平均自有住房56%,欧洲国家平均自有住房65%。
最近几年这一比率没有大的变化。
自有住房率低,除历史、民族习惯等外,住房质量好,成本高导致房价太高是主要的原因。
在德国,一般房价每平方米2000-8000马克,人均收入每月4000-5000马克。
欧洲东部德国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西部,东临波兰和捷克,南接奥地利和瑞士,西隔莱茵河与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相望,北濒波罗的海和北海。
德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由16个邦组成,其中包括巴伐利亚、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黑森、下萨克森等。
德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阿尔卑斯山脉、黑森-莱茵山脉、瑞士台地、巴伐利亚高地、北德平原等地貌。
德国的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等,而它也是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地处欧洲大陆的交通枢纽。
二、历史1、史前时期:德国是古代日耳曼人的故乡,史前时期的德国境内是一个钟鼓文化和卡尔斯图·兰年文化的分布中心。
2、古典时期:古罗马时期,德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后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分裂。
在中世纪,德国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封建制度,诸侯割据。
3、现代德国的形成:在18世纪普鲁士的强大带动下,德国出现了长期的战争和领土争夺,直到19世纪中期,德国才逐渐完成了现代国家的形成。
1871年,德国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4、二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东德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德则成为了西方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
冷战期间,德国也成为了东西方对抗的焦点,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1990年两德统一。
5、统一后的德国:1990年东西德统一,成立了现今的联邦共和国,德国的统一标志着欧洲战后秩序的调整,也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格局的重要变化。
三、文化1、宗教:德国的宗教是多元的,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犹太教等。
德国宪法规定了宗教自由的原则,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2、语言:德国语是德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奥地利、瑞士的官方语言。
德国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3、文学艺术:德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不少的文学巨匠,如歌德、席勒、黑格尔等。
4、音乐:德国作为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有着众多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
德国考察报告4篇一、赴德培训基本情况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201.2万人,全国划分为16个州。
此次培训主要在德国中南部的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巴伐利亚州进行,具体地点主要是宾根大学、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自然保护区、黑森州森林保护协会总部和巴伐利亚州林区。
培训内容主要是研究学习德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特点与方法,德国森林多功能利用的结构与范例,德国森林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途径等。
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听课、现场考察、与德国专家共同座谈讨论等,先后考察的林地现场有40多处。
这次培训受到德国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森林保护与经营协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培训考察,使全体成员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圆满完成了培训考察任务。
二、德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特点1、私有制林业为主体,国有、社团、私有多种林业经营形式并存德国自然条件优越,南部为阿尔卑斯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渍平原,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境内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海洋性气候和内陆性温带气候并存,年降雨量500-1000毫米,风调雨顺,林木生长的极端立地条件很少,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十分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
德国森林面积1080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3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约为30%,而且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好,森林分布均匀,林份质量高,生态功能十分明显。
这些森林,成为支撑德国林业生态环境的主体。
德国的森林所有制形式有三种,一是私有林地,全国共有46%的森林为公民个人所有。
二是国有森林,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都有所属的森林及林地,共占34%。
三是社团包括教会、公司团体、市镇政府所有林,占20%左右。
所以,德国的森林私人经营保护占主体,全国私有林林主人数130万,占全国人口的1.6%,其人数是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两倍多,但私有林林主人均林地3.8公顷,因此,德国的森林总量大,林主多,林地分散,除山地森林、四通八达的公路绿化、城市绿化外,其他大量的林木多是成片栽植、分散分布,布局合理,分布均匀。
德国义务教育概况
德国义务教育概况
一、介绍
德国义务教育概况文档旨在介绍德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包
括德国义务教育的法律依据、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机构
等方面的内容。
二、法律依据
⒈德国宪法:德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教育
是国家的责任。
⒉德国教育法:德国教育法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包括学制、学生权益保护、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体制
⒈学段划分:德国的义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
⒉学校类型:德国的义务教育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其中公立学校为主要形式,私立学校数量相对较少。
⒊教育管理机构:德国的义务教育由各个州的教育部门管理,
各个州有着自己的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
四、课程设置
⒈小学阶段:小学阶段的课程包括德语、数学、英语、艺术、音乐、体育等。
⒉中学阶段: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扩充,包括科学、社会学、地理、历史、外语等。
⒊初中和高中阶段: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化,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科进行学习,如文科、理科、商科等。
五、教育管理机构
⒈教育部门:德国各个州的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教育政策、监督学校教学质量等。
⒉学校管理:学校内部设有校长和教师团队,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
附件:
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德国宪法:德国联邦共和国的宪法,包括国家的组织原则、公民权利等内容。
⒉德国教育法:德国的教育立法,规定了教育的组织原则、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德国格林乡村基本情况介绍
德国格林乡村位于德国西南部,毗邻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面积414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是一个集度假、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该度假区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瑞士风情著称。
目前,已有近400家酒店和300家餐馆、酒吧,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德国人经营。
从2002年开始,每年夏天,欧洲的年轻人都会在瑞士或德国度假,而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格林乡村则成为欧洲旅游的热点。
据统计,目前每年有10万欧洲游客到这里度假。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酒店——格林乡村酒店。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有3个大门和一个很大的庭院。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阳台——几乎所有房间都有一个宽敞的阳台。
而它最特别之处是它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
这个酒店从2002年开始对外营业,一直都很受欢迎。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400家酒店和餐馆、酒吧、酒吧等在这里经营了近百年之久,每年接待游客高达20万人次左右。
—— 1 —1 —。
初中德国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德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2. 掌握德国的主要地形、气候特点和河流分布。
3. 探究德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4. 了解德国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重点:德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和旅游业。
教学难点:德国的地形、气候特点和河流分布。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德国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德国在欧洲地图上的位置,了解其周边国家。
二、探究德国的地形和气候(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德国地图,指出德国的主要地形特点。
2. 分析德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3. 引导学生了解德国的河流分布,及其对德国地理的影响。
三、德国的农业发展(15分钟)1. 介绍德国农业的基本情况,如农业面积、农业产值等。
2. 分析德国农业的特点,如农业机械化、农业合作社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德国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四、德国的工业和旅游业(15分钟)1. 介绍德国工业的基本情况,如工业产值、主要工业部门等。
2. 分析德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如旅游资源、旅游政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德国工业和旅游业对我国的相关产业发展的启示。
五、德国的历史和文化(10分钟)1. 介绍德国的历史背景,如德国的成立、重要历史事件等。
2. 分析德国的文化特点,如语言、宗教、教育等。
3. 引导学生了解德国的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德国的地理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德国的经验,促进我国的相关产业发展。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德国地理实地考察,加深对德国地理特色的了解。
2. 邀请德国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德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德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信息。
同时,通过探究德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了德国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BRD)简称德国,是位於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和联邦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柏林。
德国陆上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九个国家接壤,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第一次形成统一的国家。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国和战败国,二战后,德国在1949年被美苏英法四强分割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
1989年东欧民主运动蜂起,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於达成两德统一。
德国是欧洲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八国集团的成员国,是当今世界强国之一。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GDP计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德国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人口超过8200万,是现今欧盟成员国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经济德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国土面积中的一大部分用于农业,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仅占从业人员的2%至3%,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2.2万亿欧元(2004年),在欧盟国家中高居第一位,国民经济排名世界第三,是全球第三大工业国。
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德国的生活水平排名世界第21位。
2006年因国内需求增加,经济增长率达到2.8%。
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几十年来,德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出口冠军”,2006年出口增长13%,达到8940亿欧元。
19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德国的失业率逐年攀高,经济也受到高失业率的困扰,尤其是在德国东部地区。
一些企业团体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德国一直在建设社会福利国家,东欧邻国的工资水平相对德国低很多,使得生产从德国向这些国家转移,导致德国国内的工作岗位不断减少。
2006年起德国经济复苏,失业率始负增长。
德国、意大利消防情况综述一、德国、意大利消防基本情况德国为联邦自治体制,国家无统一的消防行政管理机构,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工作均由各自治州独立管理。
德国全国共有16个自治州,均设有消防专门机构和建有消防队伍,直接隶属于州政府领导和管理。
每个州都有完备的消防法律、法规及消防附属机构和设施。
在德国,战争状态下核、生化等灾难救援工作由联邦政府内政部的“技术救援队”(Technische Hilfswerk)负责,这支队伍在80年代,每年经费投入曾高达5亿欧元,随着冷战结束和战争威胁减小,目前每年经费为2亿欧元左右。
日常的消防公共救援和民防主要由消防部门负责。
德国消防队伍的体制、建制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
一种为职业制消防队,全国约2万人左右,全部由政府开支。
一种为志愿制消防队,全国有130万人左右,这支消防队由政府投资建队并配有专门的消防车辆、装备。
与职业队的区别主要是政府不发队员工资,只给一些补助。
在德国的乡村地区,消防、公共救援主要由志愿消防队负责。
在城市则为职业制和志愿制消防队并存。
一般情况下,5-10万人的城市以志愿制消防队为主;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以职业制消防队为主。
在德国城市中,职业制消防员人数一般按人口的千分之一配备。
此外,德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都设有企业消防队伍,全国企业专职消防人员约有2万人左右。
德国消防队伍承担的任务为消防、救灾、救护“三位一体”,其具体职能包括:防火灭火、交通事故救援、化学事故处置、水上灭火和救生、空中救援、隧道(地铁)救援、紧急救护、动物救助,其它灾害救援和国际救援等。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医疗急救工作。
在德国,医疗急救工作由多家单位共同负责,如德国红十字会、城市消防局及其他一些私营机构。
由于医疗急救工作需要专业人员,因此在设有志愿消防站的乡村地区,消防部门不承担医疗急救任务。
在城市,德国北部地区的所有城市消防局都承担医疗救护任务;而在南部地区,只有大城市消防局承担此项工作,小城市的消防局则一般不承担此项工作。
德国、波兰政府会计考察报告德国、波兰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基本情况(一)政府与财政管理概况1.德国的政府与财政管理概况。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联邦政府、16个州级政府(13个州和3个州级市)、13000多个地方政府(市镇)组成。
各州都有自己的宪法,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在涉及整个联邦的重大事务上也有参与权。
德国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的部长组成。
联邦总理是唯一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成员,并且由他一人对议会负责。
联邦各个部的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
总理决定政府的政策方针和部长的工作范围,部长只对总理负责。
德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一样,州长是州政府的最高领导,并对州议会负责。
州政府下设各个部,其名称和职能基本与联邦政府的部相对应。
根据德国基本法,德国的联邦、州、市镇各级政府必须自己负责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
三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各级政府承担不同的财政职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关系到整个国家利益的任务,如社会安全、国防、外交、货币政策、科学发展事业,以及促进社会和地区平衡发展等。
州政府主要负责中小学和大学教育、警察、文化事业、社会救济和税务管理等。
市镇地方政府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具体任务是短途公共交通、地方道路建设、水电煤气供应、废水处理和城市建设规划;学校、剧院、博物馆、医院、体育场所、公共游泳池、成人教育、公共幼儿园等。
2004年德国联邦财政收入预算数为2277亿欧元,联邦财政支出预算数为2573亿欧元,财政赤字为296亿欧元。
2.渡兰的政府与财政管理概况。
波兰1989年转轨以后,完全按照西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国民大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国会和参议院组成。
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的提名任命部长。
总统和部长会议构成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构。
最高检察院隶属国会。
波兰为四级政府管理,包括中央政府、16个省级政府、373个县级政府(308个县和65个县级市),2489个乡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