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16《说勤奋》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9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三教学难点:领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数: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3说勤奋(边说边板书)2、解题谁来说说,题目中的“说”,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课题“说勤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3、归并问题,把握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读要求:①画出生词,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②读准字音。
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③读顺句子。
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④读通全文。
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2自读课文3小组内学生交流学习情况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A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卵”的声母是l。
B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句中的停顿。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C读后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不要求说全面)D引导分段。
指名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思考讨论: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精读感悟,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说勤奋苏教版《说勤奋》教案教材分析:《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结构清晰。
课文一开始就亮出了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
课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明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靠勤奋成才的,这样就把道理说得更深刻,令人信服。
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呼应开头。
学情分析:《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经过3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维结合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通过学习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4.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知道摆事实、讲道理是其运用的方法之一。
5.通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并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讲明道理的。
难点:在对课文的研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交流。
(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3.引导分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讲了什么?(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做好记号。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指什么?(2)把这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页 1 第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奋》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原文说勤奋篇一:苏教版四上《说勤奋》16、说勤奋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教材简析:本篇文章的说理性较强。
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第二自然段例举了司马光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第四自然段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说服他人为成功”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说理的文章并不少见,常将说理融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是人物小故事中,主要是通过事情的描述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但本文行文结构更接近于议论文,既是对以前说理文的一种深化,也为初中认识和学写议论文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的的梯度体现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过渡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智慧。
同时,这篇文章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了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奋》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说勤奋》教学设计《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勤奋!2.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读了这句话,是怎么想的?3.想要别人相信你,要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板书:摆事实)围绕这一中心,那么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二、走进故事,品词析句(一)朗读课文的2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指的是什么?“汗水和心血”表现在哪些地方?1.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1)司马光为什么躲在屋里?(2)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3)(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4)指名朗读本句,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2.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1)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2)这里的“警”是什么意思?是警察的“警”吗?(警戒、提醒)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这就叫做——勤奋(3)指名朗读本句。
3.小结: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板书:编成《资治通鉴》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指什么?(用直线划出)(2)童第周付出了怎样的“汗水和心血”?(用曲线划出)2.学生交流3.指名读、齐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鲜花”指的是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指的是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