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拟杆菌的分离
- 格式:docx
- 大小:15.03 KB
- 文档页数:1
ANAEROBIC/HYPOXEMIC WORKSTATION历史:所有这些罐子,其培养皿/样本操作均在有氧环境中进行,而仅在培养时才置于厌氧环境中。
ELECTROTEKELECTROTEK完善的厌氧培养技术始于适当的样本采集和运输。
适当地采集试样,并快速置于厌氧运输小瓶中ELECTROTEK厌氧罐由于不能提供操作过程的厌氧环境,并且因容量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灵活的样本厌氧培养,故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限制。
一台允许所有操作与培养综合功能的厌氧工作站使厌氧菌实验避免了氧气暴露的风险。
因不当的制备或贮存,使培养介质含有氧气或氧化性物质,最终将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任何时候都应当使用经预还原处理的厌氧培养介质。
ELECTROTEK专性厌氧菌培养最好是在经预还原处理且厌氧灭菌的培养基上(PRAS培养基)。
养肉汤。
预还原是指氧气通过培养基组分物质化学移除。
ELECTROTEK以下为常见的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厌氧菌分离的培养基:1、布鲁氏菌血琼脂2、卡那霉素/万古霉素血琼脂(KVLB琼脂)3、拟杆菌属胆汁七叶甙琼脂(BBE琼脂)4、苯乙醇琼脂(PEA琼脂)5、硫乙醇酸钠肉汤ELECTROTEKELECTROTEK布鲁氏菌血琼脂:含有血细胞允许溶血试验,可使特定微生物快速生长非选择性培养基,所有厌氧菌均能很好生长同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厌氧菌血琼脂也可被使用。
ELECTROTEK卡那霉素/万古霉素血琼脂(KVLB ):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绝大多数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被卡那霉素抑制,绝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被万古霉素抑制。
产色厌氧菌(如普雷沃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在KVLB 琼脂上产生许多色素。
ELECTROTEK 拟杆菌属胆汁七叶甙琼脂(BBE ):绝大多数厌氧菌被庆大霉素和胆汁抑制,只有脆弱拟杆菌群作为唯一的厌氧菌能在此琼脂上快速生长。
当细菌(如脆弱拟杆菌群)分解七叶甙而生长于此琼脂上时,将显现深棕色反应。
ELECTROTEK苯乙醇琼脂(PEA ):该介质支持绝大多数专性厌氧菌生长且抑制兼性厌氧菌生长(如肠杆菌科),专性厌氧菌可呈弥漫性或过度生长。
急性肠炎患者血培养检出脆弱拟杆菌1例
庄云菁;潘俊均;修宁宁;吴志俏;邓沛汶;温海生;隋洪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
【年(卷),期】2018(36)5
【摘要】脆弱拟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寄生于人体腔道内氧化还原电势较低的部位.如口腔、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等.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
可侵人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由于脆弱拟杆菌常在厌氧环境下生长.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近几年来.对于脆弱拟杆菌引起的菌血症的也陆续地出现的报道.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人员足够的重视。
【总页数】2页(P802,804)
【作者】庄云菁;潘俊均;修宁宁;吴志俏;邓沛汶;温海生;隋洪
【作者单位】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一例血培养脆弱拟杆菌的鉴定过程及思考 [J], 李慧敏;马清光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检出副嗜沫嗜血杆菌1例 [J], 张之烽;秦芳
3.从4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中检出脆弱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 [J], 刘继英
4.炎症性肠病是否与螺旋杆菌及肠产毒性脆弱拟杆菌感染有关? [J], Basset
C.;Holton J.;Bazeos A.;陈云茹
5.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协同作用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J], 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通常,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收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环境、生物体表面或其他来源
的微生物样品。
这可能涉及到采集土壤、水样、食品、空气或生物
体组织等样品。
2. 稀释和接种,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
接种。
这有助于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
3. 培养,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不同
类型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等。
4. 分离,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菌落的形成。
选择单
一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
5. 形态学特征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6.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如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酶活性、氧气需求等,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包括确定其属种和种的分类位置。
以上是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的鉴定方法,有时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手段进行鉴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 单糖组成脆弱拟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它以其多样的代谢途径和生理特性在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作为脆弱拟杆菌荚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潜力。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的单糖组成主要包括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鼠李糖等。
这些单糖以特定的比例和排列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多糖结构。
这种多糖结构赋予了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它可以被人体内的酶降解,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和过敏反应。
这使得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材料,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它可以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帮助药物准确地传递到靶位,提高治疗效果。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研究表明,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的潜力。
此外,它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这些活性使得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成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有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还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保护性。
研究发现,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形成稳定的膜结构,增强细胞的抗外界环境的能力。
同时,它还可以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侵入,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
这使得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在食品工业和生物防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作为脆弱拟杆菌荚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潜力。
它的单糖组成包括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鼠李糖等,这些单糖以特定的比例和排列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多糖结构。
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A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附着性和保护性等特点,有望在医学、食品和生物防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例血培养脆弱拟杆菌的鉴定过程及思考李慧敏;马清光【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775-776)【关键词】脆弱拟杆菌;血培养;结肠癌【作者】李慧敏;马清光【作者单位】上海市大场医院,上海200444;上海市大场医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宿主黏膜受损时,可侵犯黏膜下层,引起感染,对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1]。
大场医院在一例直肠癌晚期患者血样本中培养出脆弱拟杆菌,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2014年10月17日以“升结肠癌T4NxM1(肝)IV期KPS50,并脑梗死后”诊断入院。
入院当天患者发热(体温38.6℃),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8.5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4%。
住院后,患者呈间断性发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一直较高。
11月17日患者WBC计数13.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3.0%,体温高达42℃,遂从双侧肘静脉无菌采集血样本送检血培养,均为需氧瓶(安图公司生产的双相需氧瓶)。
置35℃培养24h观察,双瓶均有明显浑浊,略产汽。
涂片镜检,查见少量较粗、长短不均的革兰阴性杆菌;同时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海科玛嘉公司),并做直接药物敏感性试验,上西门子NC50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复合板条,鉴定并做直接药物敏感性试验,10%CO2环境35℃培养24h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NC50均未见细菌生长。
后重新涂片,革兰染色竟未查见细菌;而同一份血样本行瑞士染色,可见大量的清晰的较粗大的紫色杆状细菌。
但是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继续放置10%CO2环境48和72h 仍未见细菌生长。
20日与临床医生联系并告知涂片结果时,得知患者已于当日死亡。
因大场医院鉴定条件有限,遂于11月21日将此血培养瓶直接送至长征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急性进行分离鉴定。
(一)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杆菌,长短不一,呈多形性,菌体常有不规则的膨胀,能形成荚膜,无芽孢、无鞭毛。
专性厌氧,在牛心脑浸液血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48-72h,菌落圆形,中心稍凸,灰白色半透明。
大多数菌株不溶血,在含20%胆汁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氯化血红素有促进生长作用。
能分解葡萄糖、乳糖和蔗糖。
本属模式种为脆弱拟杆菌。
(二)致病性在拟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中,以脆弱拟杆菌最常见。
1、致病物质有内毒素、荚膜、菌毛以及所产生的肝素酶和胶原酶。
拟杆菌的内毒素活性比其他革兰阴性菌的弱,原因是脂多糖结构不完整。
荚膜多糖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引起腹腔及各器官的化脓性病变。
如将脆弱拟杆菌中提取的荚膜多糖注射到小鼠腹腔,可形成脓肿;而从其他细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提取的荚膜多糖,不形成脓肿。
肝素酶可降解肝素,促进凝血,有利于血栓性静脉炎和迁徙性脓肿的形成,胶原酶则有利于细菌的扩散。
拟杆菌主要引起颅内、腹腔和盆腔的等部位感染。
2、致病条件拟杆菌和其他无芽孢厌氧菌引起的感染,一般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促进感染的可能因素有:①屏障作用受损:手术、拔牙和穿孔等使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的部位。
②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使体内一种或几种厌氧菌得到优势增长,破坏了正常菌群的平衡。
如脆弱拟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耐药性。
③机体抵抗力降低:在治疗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X线,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大面积烧伤等均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局部组织供血障碍,如血管损伤,造成局部厌氧微环境,有助于厌氧菌生长繁殖。
3、感染特点拟杆菌等无芽孢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有如下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断厌氧菌感染的参考:①感染部位接近黏膜表面,发生在口腔、鼻窦、鼻咽部、胸腔、腹腔和肛门会阴附近的炎症、脓疡及其他深部脓疡;②分泌物为血性或黑色,并有恶臭;③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到细菌,而一般培养则无细菌生长;④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等治疗无效。
近年来,随着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厌氧菌的检出率逐步提高,由厌氧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临床分离厌氧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冯军花, 何 京, 唐 杰, 李蓉蓉, 邓艳丽, 张金艳摘要: 目的 分析厌氧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程度,对比琼脂稀释法与E 试验法在脆弱拟杆菌药敏试验中的差异,探讨E 试验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临床分离的137株厌氧菌,采用16S rRNA 测序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传统生化反应卡鉴定菌株,琼脂稀释法和E 试验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137株厌氧菌中分离自血液样本居多,占67.2%(92/137),其中感染菌种主要为脆弱拟杆菌,占79.3%(73/92)。
脆弱拟杆菌行琼脂稀释法对甲硝唑、氯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2%、6.1%、22.0%、22.0%、41.5%、79.3%、96.3%,脆弱拟杆菌行E 试验法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2%、6.1%、22.0%、22.0%、41.5%、85.3%、96.3%。
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厌氧菌主要以脆弱拟杆菌为主,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最低,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最高,E 试验法与琼脂稀释法在抗菌药物对脆弱拟杆菌的MIC 分布上无差异。
关键词: 厌氧菌; 脆弱拟杆菌; 流行病学; 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08 ( 2021 ) 03-0340-06DOI: 10.16718/j.1009-7708.2021.03.017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clinical anaerobic isolates in 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FENG Junhua, HE Jing, TANG Jie, LI Rongrong, DENG Yanli, ZHANG Jinya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anaerobic isolates,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of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of Bacteroides fragilis by agar dilution versus Etest method. Methods A total of 137 strains of anaerob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in 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These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16S rRNA sequencing,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 and traditional biochemical card.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was tested by both agar dilution and Etest methods. Results Most of the anaerob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blood (67.2%), primarily B. fragilis (79.3%). Agar dilution test reported that 1.2%, 6.1%, 22.0%, 22.0%, 41.5%, 79.3%, and 96.3% of the B. fragilis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metronidazole, chloramphenicol, imipenem, meropenem, amoxicillin-clavulanic, tetracycline, and clindamycin, respectively. E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1.2%, 6.1%, 22.0%, 22.0%, 41.5%, 85.3%, and 96.3% of the B. fragilis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the above antibiotic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Most of the anaerobic pathogen isolated from patients are B. fragilis . Among the antibiotics tested, metronidazole is the most active anti-anaerobic agent, but clindamycin is the least active one. No difference is found in the MIC results between Etest and agar dilution methods.Keywords: anaerobes, Bacteroides fragilis , epidemiology, antibiotic resistance·论著·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检验科,石家庄 050011。
脆弱拟杆菌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培养基
本试验采用固体MRS肉汤增殖培养基。
配制方法:准确称量下列各种成分,补水至原来体积,用lmol/L NaOH溶液调整pH至7.2—7.4,115℃灭菌30min。
’
培养基:牛肉膏10g、蛋白胨10g、酵母浸粉5g、葡萄糖20g、吐温80 lmL、磷酸氢二钾2g、乙酸钠4g、柠檬酸氢二铵2g、水合硫酸镁0.2g、水合硫酸锰0.2g、琼脂20g、半胱氨酸0.3g、蒸馏水1 000mL
1.1.2 生化鉴定用培养基
参考《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配制。
1.2 试验动物
断奶仔兔和青年兔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品采集及细菌培养
样品采集:用兔回肠和盲肠粘膜上的内容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特殊培养基上培养,每个样3个平行。
厌氧培养
采用干燥器法。
计算好容器体积,根据其体积(1 000mL空间用焦性没食子酸10g,用10%氢氧化钠溶液100 mL)称取焦性没食子酸和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倒人干燥器底部,盛有焦性没食子酸的平皿轻轻浮于液面之上,放好隔板,将接种好的平板置于隔板上,并在隔板上点燃一支蜡烛,把干燥器盖盖上密封。
轻轻摇动干燥器,使焦性没食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作用。
待蜡烛熄灭后置于37℃温箱培养2—3d,取出观察。
1.3.2 菌落观察与挑纯
观察各种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的形态,结合镜检,对菌落进行归类计数,筛选出优势菌株,进一步用划线分离法对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直到分离到纯菌为止。
1.3.3 菌种保存
厌氧菌用厌氧肉肝汤保存。
I.3.4 细茵的鉴定
根据菌落形态、镜检和生化试验结果,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综合判断,确定分离纯化菌株的种属。
拟杆菌属:
严格厌氧培养,革兰氏染色阴性,镜检菌体长短不一,多形性的杆菌。
生化反应结果:葡萄搪(+,产酸)、乳糖(+,产酸)、麦芽糖(+,产酸)、甘露醇(+,产酸)、淀粉水解(+)、尿素酶活性(一)、硫化氢气体产生(+)、硝酸盐还原反应(一)、触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