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静脉的管讲解
- 格式:pdf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32
浅谈中线导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发展外周静脉-中线导管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等长度导管,适用于预计静脉治疗周期在1-4周的患者。
2011年美国输液护士协会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推荐:所有能经外周浅静脉的药物和液体均适用于中线导管;美国2016 INS指南建议:考虑液体药物特征和预期治疗时长(例如1~4周),选择中等长度导管(MC)[1]。
1中线导管简介中线导管属于外周静脉中长导管,是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肱静脉置入上臂的导管。
导管尖端位于或靠近腋窝水平或肩下部,长度在7.5~20cm,分单腔和双腔导管。
2输液团队的资质PICC、CVC、PORT等在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均明确要求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资质的人员才能进行置管操作,而对于中线导管尚未有明确要求。
我国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版中外周静脉导管(PVC)中也未涉及中线导管。
3知情同意临床进行创伤、侵入性操作前,均需对患者进行知情告知,作为外周血管的中线导管,目前多借用的是PICC的知情告知书。
因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在血管壁解剖、导管尖端位置、血流速度等均有区别,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各有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4适应范围4.1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注明,不适宜应用中线导管的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治疗;胃肠外的营养;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补液[2],4.2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对选择中线导管应考虑到药物特性,不适宜持续输注腐蚀性药物。
在考虑治疗时间、拓宽输注药物范围的前提下,有利于中线导管的临床推广。
5临床问题5.1目前临床多选择外周静脉进行输液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其原因有:医护人员选择输液工具与给药方法不合理;输液团队对输液工具的适用标准或操作规范掌握不全;临床缺乏专业的输液通道监管组织;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不规范;输液通路的维护不规范;患者因素包括社会支持、血管、疾病、认知及配合程度等因素。
一、名词解释1、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方法。
2、植入式输液港: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
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及静脉导管两部分组成,可采取经皮穿刺导管植入法和切开式导管植入法,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
为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补充液体,营养支持治疗,输血或成分血,同时也可用于血标本采集。
3、外周动脉导管:是留置于外周动脉系统的一种细小的塑料管道,动脉内穿刺留置导管的技术。
4、冲管、封管:给予不相容药物和液体前后,以(生理盐水冲洗)或(肝素盐水)封闭各种留置导管的过程。
5、导管堵塞:是指血管内导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致使液体或药液的输注受阻或受限。
6、血栓性导管堵塞:指导管内部或周围形成的血栓所致。
7、非血栓性导管堵塞:由机械性堵塞所致,如导管位置不当、导管发生移位,药物或矿物质沉淀、肠外营养的脂类聚集等。
8、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9、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输入的发疱剂及刺激性药液或液体进入了周围组织。
10、导管相关感染:是指发现并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增长,可以是局部的、全身的,或两者兼有。
二、填空题1、中心静脉置管常选用(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
2、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取去(枕头低位15°~30°),头偏向穿刺对侧,肩部垫一小枕。
3、颈内静脉穿刺患者取平卧位,保持颈部近中位(左转45°),使颈部放松。
4、每周更换(2次)无菌透明敷料,纱布或纱布用于无菌薄膜敷贴下的敷料形式,应每(48h)更换敷料。
如果穿刺点有血性渗出、分泌物过多及由于出汗造成敷料松脱、卷曲、污染、破损时应(随时更换)敷料。
油性皮肤应缩短敷料更换间隔时间。
5、中心静脉导管每次输液完毕用(125U/ml)的肝素钠盐水(5ml)封管,可有效地防止输液管堵塞。
化疗病人的静脉管理摘要:化学治疗目前仍是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疗药物由于渗透压及ph值的不同,对静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了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必须正确使用和保护静脉。
现将我科30例肿瘤化疗患者的静脉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化疗病人静脉管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08-01化学治疗目前仍是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疗药物由于渗透压及ph值的不同,对静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了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必须正确使用和保护静脉。
现将我科30例肿瘤化疗患者的静脉管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7岁,平均53岁,其中胃癌7例,乳癌5例,肠癌16例,肺癌2例。
常用化疗药物有:替加氟、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表柔比星、顺铂。
2静脉炎诊断标准[1]ⅰ级:局部静脉发红,轻微疼痛。
ⅱ级:轻度肿胀灼感,中度疼痛。
ⅲ级:中度肿胀,中度疼痛,形成水泡,直径<1cm者。
ⅳ级:重度疼痛,形成水泡,直径≥1cm,或皮肤破溃者。
3护理要点3.1化疗前准备。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讲解相关知识,签署各种告知书,如化疗知情同意书、深静脉置管同意书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化疗的整个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使他们在思想上对化疗有高度的重视,并明确各自职责,减少纠纷发生。
每日化疗前后用喜疗妥涂抹静脉处,以保护静脉。
3.2合理选择静脉。
尽可能选择中心静脉穿刺进行化疗,如患者不接受中心静脉穿刺而行外周静脉穿刺者,必须留置套管针,有报道显示,钢针的外渗比套管针高1倍,使用套管针能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外渗[2]。
在保证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套管针要选择管径最细的,另外,还要每日更换输液部位,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输液时需选择粗直且避开关节的静脉穿刺,一般上肢较粗的静脉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上肢静脉有计划的轮换注射,可以给化疗造成的静脉损伤一个修复的时间,另外,要避免在24小时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化疗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