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写作中的“以小见大”--作文指导课培训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19.00 KB
- 文档页数:22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提升: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讲义【技法指导】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考试要点】1、文章所表现的重大主题,小处选材;大型题材,小处着墨;材料众多,选取典型;小处着眼,细节描写等等都能体现“以小见大”。
2、以小见大是写作技巧的一大亮点。
3、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往往能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亮点”。
4、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例一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孙道荣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
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话题是聊不完的。
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
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
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
”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
以小见大”系列写作指导教学案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学案)一:【教学内容】1:欣赏范文,感受”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2: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重点、难点)二: 【教学方法】例规法三:【思路点拨】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一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四:【探究写作技巧】☆学习活动一:感知经典,小中有大例文:散步莫怀戚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见大”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主题。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以小见大”的理论和实例。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
第二章:小物件的选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选择有代表性、有内涵的小物件进行写作。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物件的选择标准:意义、情感、故事性等。
举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合的小物件来表达主题。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作品中的小物件选择。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物件的选择练习。
第三章:小物件的描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小物件的特点和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小物件描写的技巧:外貌、内在、情感等。
分析实例,展示如何通过描写展现小物件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描写技巧和注意事项。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物件描写练习。
第四章:小见大的连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小物件与主题进行有机连接,展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
4.2 教学内容:讲解小物件与主题的连接方法:对比、象征、暗示等。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主题。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连接方法和技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创作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5.2 教学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物件为主题进行创作。
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过程,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
写作指导法:提供创作指导和建议。
反馈法: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提供总结和建议。
第六章:情感与思想的融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小物件的描写中,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6.2 教学内容:讲解情感和思想融入的技巧:通过细节、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主题为“以小见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大道理,以及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难点: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大道理,以及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微小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给他们的感悟。
2. 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教材中的例文,讲解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大道理。
3. 例题讲解:给学生发放例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完成这篇作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尝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 点评与指导: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指导。
6. 板书设计:板书上写明“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六、作业设计1. 完成一篇以“以小见大”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例如,《一次借书的经历》这篇作文,通过描述一次借书过程中的小插曲,反映出诚信的重要性。
2. 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微小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给他们的感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文章,进行欣赏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八、教学内容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