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新编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18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物通讯为主题,通过访谈、特写、通讯等形式,展示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才子方仲永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珍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增强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培养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对文章情感的体会。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管理等方面。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总结《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是七年级下册的语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伤仲永”、“的比例”、“世态炎凉”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伤仲永》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请教教师,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学生。
(2)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伤仲永》。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伤仲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如“比例”、“世态炎凉”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学生齐声朗读。
注意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4.掌握下列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5)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6)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7)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5.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某某”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某某还”:从某某回家。
6.结合注解疏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二、作者名片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一、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称:《伤仲永》作者:冯梦龙出版时期:明代文学流派:明代小说作品体裁:评话小说主要人物:伤仲永、张十五、王宏、霍小玉、刘金堂等二、作品背景《伤仲永》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评话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山西刘晋集的一个悲剧故事,以伤仲永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故事梗概《伤仲永》讲述了农民伤仲永因误伤贵族子弟张十五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情节紧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伤事件:伤仲永与张十五在田地里发生争执,误伤了张十五的手臂。
张十五家族是当地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伤害者伤仲永不断施加打压和报复。
2.婚姻纠纷:霍小玉是伤仲永的旧日恋人,但由于误伤事件,张十五家族强行把霍小玉嫁给了王宏。
这使得伤仲永对两人产生复杂的情感,纠结于爱和仇恨之间。
3.正义与报复:伤仲永一直忍受着无尽的屈辱和欺凌,但他凭借过硬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最终找到了机会为自己正名。
他化名刘金堂,勇敢地面对敌人的追杀,斗智斗勇,最终以正义之力扭转了剧情。
四、作品主题和思想1.反映社会黑暗:《伤仲永》通过伤仲永的遭遇,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贵族子弟的特权和法律的偏袒使得平民伤仲永陷入了绝境,剧中出现的虐待、压迫现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探讨人性和善恶:作品通过伤仲永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伤仲永虽身陷囹圄,但仍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而其他人物的复杂心理则表现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3.弘扬正义与英雄情怀:作品中,主人公伤仲永代表了正义和英雄情怀。
他不畏强权,威武全能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在正义和爱的旗帜下,为自己和被压迫的平民阶层争取了公正和解放。
五、作品价值和影响《伤仲永》作为一部经典的评话小说,不仅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传承经典文化:《伤仲永》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后人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历史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与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剧剧本伤仲永人物:方仲永爸爸方仲永黄秀才邻居a邻居b王安石第一幕方仲永爸爸:(上)我姓方,今年五十岁了,家里世世代代以耕田为生。
家里虽然不富裕,但还过得去。
尤其是仲永这孩子,今年才五岁,可是聪明伶俐,讨人喜欢。
(抬头看看太阳)哎!今天地里的活终于干完了,(伸伸懒腰)可累死我了!回家喽!(仲永上)仲永:爸爸,你回来啦,快坐下歇歇。
永爸:好!这孩子真孝顺。
永:爸爸,咱们家怎么没有笔墨纸砚呢?永爸:傻孩子,咱家世代务农,要那些东西干什么呢?永:(摇爸爸手臂,撒娇状)不嘛,给我买,给我买!永爸:你看这孩子,这么不懂事,咱家穷,买不起那些玩意!永;不嘛,不嘛,我就要,我就要,(哭)永爸:(被缠不过)好好好,我去邻居李大伯家看看给你借些来吧。
(永爸下,不一会儿,手拿纸笔上)永爸:仲永,快看,我给你借来了。
永:快给我,我要写诗。
(抓过纸笔,做写诗状)永爸:哎,这孩子怕是得什么病了吧!(拿起纸来)这是写的什么呢?(黄秀才上)永爸:黄秀才,你快过来看看,这是我的孩子方仲永刚刚写的一首诗,你给看看写的怎么样啊?秀才:哦?待我看来。
(接过纸,摇头晃脑读诗)哎呀!真是一首好诗呀!此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甚妙!此诗果是此子所作?永爸:(高兴地)那还有假?就是我儿子方仲永刚写的。
秀才:神童,神童啊!(竖起大拇指)永爸:(眉开眼笑)真的吗?哈哈!第二幕永爸、仲永、邻居b围在一起。
邻居a(上):听说老方的儿子方仲永五岁就会作诗,是个神童。
别人都去求他写诗,今天我也看看,也让他给我写首诗。
(走近)老方,干什么呢?永爸:哈哈,在看我儿子写诗呢!现在我儿子是神童了,你让他写什么,他马上就能写出来。
邻居b:是啊,是啊,这不,他刚给我写了一首,我要裱起来,挂在家里(手捧着诗,下)邻居a:是吗,那也让他给我写一首呗!永爸:(为难的)这……好吧,不过咱先说好了,咱们是邻居,我就少收你点钱,别人都是一两银子,我收你八钱吧。
邻居a:怎么,还要收钱?永爸:是呀,每天来求诗的人太多了,不收点钱,孩子也挺累的!邻居a:好吧,八钱就八钱!(永爸的手机响)邻居a:嗬,老方,都配上手机了!(永爸接电话)喂,我是我是。
中学语文《伤仲永》说课稿(优秀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伤仲永》说课稿(优秀2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xxx 给您最好的朋友。
中学语文《伤仲永》说课稿篇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部分,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一)说教材(单元)《伤仲永》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子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子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从学习技能上,本单元要求学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使学子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子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并结合单元目标,因而确定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培养学子朗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子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子更加勤奋刻苦,热爱学习。
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子来讲,本节课毫无疑问的将重难点定为体会并学习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法的确定也要考虑学子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