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和种子类生药
- 格式:ppt
- 大小:9.05 MB
- 文档页数:91
姜科果实种子类中药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认识这么几种中药:它们都含有挥发油,有芳香性;大多数可可作为调味品使用,有辛辣味;都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它们就是常见的姜科果实种子类中药:砂仁、豆蔻、草果、草豆蔻、红豆蔻和益智。
(此处给放在一起的图,六个小碟子,特写)从植物学的角度看,姜科植物果实蒴果;其形状为球形或椭圆形;中轴胎座子房三室;种子团3瓣;具有假种皮;有不同程度的辛辣味。
1、砂仁砂仁的使用历史悠久,它属于四大南药。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砂仁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
惟有蟠龙镇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健强力壮。
当地几个老农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这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来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很像姜的植物,于是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一嚼,有一股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吃完感到十分舒畅。
大家觉得这种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的病呢?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里,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肚子疼、不想吃饭,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很好。
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前屋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阳春砂仁”的由来。
现在在广东阳春“砂仁”已经成为他们的支柱性产业,开发了一系列砂仁的产品。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砂仁有进口和国产之分,进口砂仁主要来源于东南亚等地;国产砂仁以广东阳春产的阳春砂最佳。
在中国药典上记载砂仁有3个来源,分别是广东省阳春、阳江的阳春砂、云南省南部临沧,文山,景洪的绿壳砂和海南省产的海南砂,都做砂仁用。
当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砂仁以果实入药,但是实际用时去掉果皮,用种子团。
从性状上一般将阳春砂和绿壳砂放在一起来描述他们的鉴别要点:(此处给图)首先从外形上看①椭圆形或卵圆形,具不明显的三钝棱。
中草药别名大全之果实种子类果实种子类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五味、五味子、辽五味、北五味、玄及、五梅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山栀、栀子、大山栀、黑栀子、黄栀子、支子、山枝、枝子、黄枝、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处方别名:牛蒡、牛蒡子、大力子、大牛子、鼠粘子、恶实、炒牛蒡肉桂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幼果。
处方别名:桂丁、桂子、肉桂子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
处方别名:沙苑、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沙七力芦巴子: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
处方别名:芦巴子、胡芦巴、芦巴、胡巴、胡巴子、苦巴、香草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的种子。
处方别名:木鳖、木鳖子、木别子、木柲子、木蟹破故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
处方别名:故子、川故子、怀故子、故脂、破故子、补骨脂、补骨子、破故纸、婆固脂、盐故子枳具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
处方别名:枳椇、枳具子、木蜜、拐枣、棘枸、白石枣、枳枣、鸡爪梨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
处方别名:女贞、女贞子、冬青子、女贞实、酒女贞、熟女贞毕澄茄:为胡椒科植物荜澄茄的果实。
处方别名:毕茄、荜澄茄、澄茄、碧澄茄、澄茄子大风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种子。
处方别名:大风、大风子、大枫子、丢子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鸦胆、老鸦胆、鸦胆子、鸦蛋子、苦参子、苦榛子榧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处方别名:榧、香榧、木榧、榧实、玉榧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金樱、金樱子、金英子、金因子、金婴子莳萝子: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
处方别名:時美中、莳萝椒、瘪谷茴香使君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使君、使君子、使君仁、川君子、留求子、风稜御史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绒毛诃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诃子、诃子肉、诃黎、诃黎勒、煨诃子、没食子:为没食子蜂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的虫瘿。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鉴别彩图汇总,中医必看!
果实类中药:注意是完整的果实还是果实的某一部分。
表面大多干缩而有皱纹。
乌梅:肉质果尤为明显
栀子:果皮表面常稍有光泽
蔓荆子:具毛茸
陈皮、吴茱萸:可见凹下的油点
茴香、蛇床子:具有隆起的肋线
使君子:具有纵直棱角
种子类中药:大多是完整的成熟种子。
大多呈圆球形、类圆球形或扁圆球形,少数呈线形、纺锤形或心形。
表面各种纹理。
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
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吴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
枳壳:呈半球形,外果皮有颗粒状突起。
决明子: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
桃仁:呈扁长卵形。
苦杏仁:药材,呈扁心形。
木瓜:饮片,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
马钱子:表面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
小茴香:背面有纵棱5条,横切面略呈五边形。
栀子:表面具有6条翅状纵棱。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一、概述(一)果实类中药果实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通常是采用完全成熟或将近成熟的果实;少数为幼果,如枳实;多数采用完整果实,如五味子;有的采用果实的一部分或采用部分果皮或全部果皮,如陈皮、大腹皮等;也有采用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如甜瓜蒂;甚至仅采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如橘络、丝瓜络;有的采用整个果穗,如桑椹。
1.性状鉴别:鉴别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顶端、基部、表面、质地、破断面及气味等。
果实的顶端一般有柱基或其他附属物,下部有果柄或果柄脱落的痕迹。
2.显微鉴别果实由果皮及种子组成,果皮的构造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三部分:1.外果皮与叶的下表皮相当。
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
有的具非腺毛,少数具腺毛,如吴茱萸;或具腺鳞,如蔓荆子。
偶有气孔存在。
有的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物质内或色素,如花椒;有的表皮细胞间嵌有油细胞,如五味子。
2.中果皮与叶肉组织相当,通常较厚,大多由薄壁细胞组成,在中部有细小的维管束散在,有的可见石细胞、油细胞、油室或油管等。
如枳壳的中果皮内有油室,茴香的中果皮内可见油管。
3.内果皮与叶的上表皮相当,是果皮的最内层组织,大多由一列薄壁细胞组成。
有的内果皮细胞全为石细胞,如胡椒。
有些核果的内果皮,则由多层石细胞组成。
伞行科植物的内果皮,常为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
(二)种子类中药药用部位为种子、种子的一部分或种子的加工品,这类中药称为种子类中药。
其药用部位大多是完整的成熟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又包括胚乳和胚。
也有用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用种皮,如绿豆衣;有的用假种皮,如肉豆蔻衣、龙眼肉;有的用除去种皮的种仁,如肉豆蔻;有的用胚,如莲子心;有的则用发了芽的种子,如大豆黄卷。
极少数为发酵加工晶,如淡豆豉。
性状鉴定主要应注意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种脐、合点和种脊的位置及形态、质地、纵横剖面以及气味等。
第13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第1节概述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类中药是以植物的果实或其一部分入药的药材总称。
药用部位包括果穗、完整果实和果实的一部分。
完整果实有成熟和近成熟果实、幼果之分,果实的一部分包括果皮、果核、带部分果皮的果柄、果实上的宿萼、中果皮的维管束、种子等;药用的种子均为成熟品,包括完整的种子及假种皮、种皮、种仁、去掉子叶的胚等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种子发芽后或经发酵加工后入药。
果实在组织构造上包含种子,有的果实又仅以种子入药,故将果实类中药及种子类中药共列入本章叙述。
一、性状鉴别完整果实依参加果实形成的器官不同分为真果和假果,根据其来源、结构和果皮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三类。
完整的果实一般顶端可见宿存花被、花柱或疤痕,基部可见宿萼、果柄或果柄痕,有的还有宿存花被,内含成熟或未成熟的种子,少数种子不发育。
果实类中药大多为干缩品,表面常有皱纹,以肉质果尤为明显。
有些果实常有特殊的香气。
完整的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部分包括胚乳(分外胚乳和内胚乳,包被于胚之外)和胚(分为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四部分)。
种子的胚乳发达,子叶不发达的,称为有胚乳种子;种子的子叶发达,胚乳不发达的,称为无胚乳种子。
种子因来源不同其子叶数目亦不同,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1枚;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枚;裸子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至多枚。
完整的种子一般呈圆球形、类圆形、扁圆形等,少数呈线形、纺锤形、肾形等。
表面一般颜色较深,并有各种纹理,常可见种脐、合点、种脊等特征,少数种子有种阜存在,还有的具毛茸。
种子剖面可见种仁部分有发达的白色胚乳或肥厚的子叶,一般无胚乳种子的内胚乳仅为1层透明膜状物,子叶富油质或粉性;有胚乳种子的内胚乳有的富油质,有的呈角质样。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性状鉴别首先要确定是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注意区分果实的类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十章第三节讲义5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第三节果实及种子类常用中药菟丝子【来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或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成分】①黄酮类,如金丝桃苷、槲皮素、菟丝子苷等。
②甾醇类,如胆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等。
③尚含香豆精、糖类、氨基酸等。
【真实性鉴定】1.性状鉴别药材呈类球形。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粗糙,种脐线形或扁圆形。
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
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
①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
②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列,外列细胞较内列细胞短,具光辉带,位于内侧细胞的上部;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
③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
④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质量评价】1.经验鉴别药材以色灰黄、颗粒饱满者为佳。
2.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和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金丝桃苷不得少于0.10%。
牵牛子【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化学成分】①含牵牛子苷,为一种泻下树脂性苷,用碱水解生成牵牛子酸、顺芷酸、尼里酸、戊酸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得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
②尚含咖啡酸、咖啡酸乙酯、生物碱、脂肪油、甾醇类等。
【真实性鉴定】1.性状鉴别药材似橘瓣状。
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微凹。
质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微显油性。
气微,味辛、苦,有麻感。
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明显的黏滑感。
探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泛油的防治方法果实种子类药材由于温度湿度过高、药材本身含水量过高、储藏方法不当等因素,容易产生泛油现象。
如果药材泛油,有效成分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了原有疗效。
根据不同的药材,采用降低药材水分干燥法、晾晒法、烘烤法、密封法、炒炙法、热蒸发、熏蒸法及酒润回色法等,可有效地防治中药材产生泛油,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标签:果实种子类药材泛油防治方法为了确保中药的疗效确切,保证饮片的质量是首要问题。
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如产地、采收加工、品种因素、炮制方法、储藏方法等。
如储存不当易引起变质、生虫、发霉、泛油。
夏季高温潮湿,果实种子类药材易泛油,下面将对此类药材的储藏防治方法展开下面论述。
1.泛油的定义“泛油”系指中药材表面发软、发粘、呈现油状物,并伴有变色变质的现象。
例如:柏子仁、郁李仁富含植物油脂,易出现内外色泽变深,油脂渗透到表面的现象,产生泛油。
2、产生泛油的因素温度、湿度、中药材本身含水量、储藏方法等因素均易引起泛油。
当储藏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含油脂丰富的药材,油脂受热分离,容易产生泛油;空气中湿度大于70%,药材本身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本身水分增加直至受潮,适合霉菌的滋生,产生泛油、变质的现象。
3、检查泛油的方法3.1眼观观看药材内外色泽的细微变化以及表面是否有油质物渗出,有无干枯,粘连等现象来判断其是否泛油。
如:枸杞子。
3.2手摸用手来检查中药材的疲软程度,表面有无油腻感,有无发粘等现象。
如:党参、乌梢蛇。
3.3鼻闻若闻到药材散发出“哈喇”味,或异常刺激性气味,可判断已泛油。
如:刺猬皮。
4、储藏泛油类中药材的方法4.1 控制储存环境的温湿度以低温环境和减少与空气接触为基本措施,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为基本措施,消除或减慢其变化程度。
适宜储藏的温度为20度为宜,湿度为45%~75%。
4.2 限制中药材的垛放高度堆码货垛不要过高--过大,易泛油中药材往往伴有发霉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容易生虫。
143味果实种子类中药功效汇总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
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栀子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
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肉桂子温中散寒,治胃脘寒庸呕哕。
(阴虚火旺者忌服)沙苑子补肝,益肾,明目,固精。
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遗尿,尿血,白带。
(相火炽盛,阳强易举者忌服)芦巴子补肾阳,祛寒湿。
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
(阴虚火旺者忌服)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的种子。
消肿散结,祛毒。
治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破故子补肾助阳。
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
外用治白癜风。
(阴虚火旺者忌服)枳具子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
(脾胃虚寒者禁用)女贞子补肝肾,强腰膝。
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毕澄茄温暖脾肾,健胃消食。
治食积气胀,脘腹冷痛,反胃呕吐,肠鸣泄泻,痢疾,痰癖。
(阴虚血分有热,发热咳嗽禁用)大风子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内服宜慎。
阴虚血热者忌服)鸦胆子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赘疣,鸡眼。
(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孕妇和小儿慎用)榧子杀虫,消积,润燥。
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金樱子固精涩肠,缩尿止泻。
治滑精,遗尿,小便频数,脾虚泻痢,肺虚喘咳,自汗盗汗,崩漏带下。
(有实火、邪热者忌服)莳萝子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
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