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02.00 KB
- 文档页数:25
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安全性大名县人民医院麻醉科申亚北摘要:术后硬膜外镇痛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其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时间较长,且在病房监测条件较手术室欠缺。
因此本文从硬膜外导管长时间留置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镇痛泵的设置与配方等几方面对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PCEA; 并发症;安全性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因其镇痛效果确切,使用方法简便,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但该技术是否安全是临床医生更加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PCEA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意外进行综述。
1 硬膜外导管留置引起的不良后果1.1 直接损伤脊神经术后患者活动可引起硬膜外导管对脊神经的刺激,可能导致脊髓痉挛或脊神经损伤[1]。
严重神经并发症罕见。
短暂性神经病变最后完全恢复者较常见,但是相对而言不常发生。
1.2 导管迁移入蛛网膜下腔或静脉导管放入硬膜外腔后,导管头端可能移动进入蛛网膜下腔或静脉。
刘俊杰指出硬膜外麻醉期间改变体位或躁动易使导管移位而刺入蛛网膜下腔,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
即使导管未进入蛛网膜下腔,术后长时间留置导管,可对硬膜产生损伤,局麻药容易从损伤硬膜处渗入蛛网膜下腔。
已有报道[2]反复硬膜外注药(每间隔50min注药,第四次注药)并发全脊髓麻醉、[3]肝脓肿患者麻醉后2小时并发全脊麻(该患者术中曾有躁动)或术后PCEA次日出现腰麻症状[1]。
硬膜穿破后如果发生硬膜下血肿则可加重神经学损害。
1.3 感染硬膜外腔感染可以是外源性的,即经污染的器具或药物所致;或内源性的,即机体菌血症导致穿刺部位细菌种植所致。
此外,导管可以作为导芯将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引至硬膜外腔。
感染可以导致脑膜炎(硬膜穿破的情况下)或硬膜外脓肿形成,造成脊髓压迫。
有关硬膜外麻醉出现严重神经轴突感染的报道罕见。
PCEA期间留置导管时间长,PCEA后患者早期活动增加,且术后各种引流管、分泌物、排泄物以及产妇的恶露等均可能污染穿刺部位,增加感染机会。
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感染机会增加。
硬膜外麻醉的护理措施摘要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它在手术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硬膜外麻醉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本文将介绍硬膜外麻醉的护理措施,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
简介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脊膜外的空间来实现部分或完全失去感觉的麻醉方式。
它通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管理疼痛和提供麻醉效果。
在硬膜外麻醉过程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护理措施1. 术前准备在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前,护士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认患者的相关病史和麻醉禁忌症,确保患者适合接受硬膜外麻醉。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进行手术。
•安排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电解质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健康状况。
2. 技术操作硬膜外麻醉的技术操作通常由麻醉医生完成,但护士也需要积极配合和监测。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穿刺,保持患者的稳定体位。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麻醉深度等指标,随时报告异常情况。
•对麻醉药物进行计量和标记,确保使用正确的药物和剂量。
•确保麻醉设备和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 术中护理在术中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麻醉深度等指标,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保持通畅的气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顺畅。
•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以防止压力性损伤和肌肉僵硬。
•定期检查导尿管和静脉通道等留置物,确保正常通畅。
•确保患者的体温正常,必要时采取保暖措施。
4. 术后护理在术后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监测患者的情况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随时报告异常情况。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给予镇痛措施。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病情的控制,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地区相关法规以及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的最佳实践进行编写,旨在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和康复。
一、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麻醉科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是否有禁忌症或者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二、麻醉方案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麻醉科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包括全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不同方法。
选择麻醉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个人需求。
三、术中镇痛治疗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可以通过输注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方式,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
四、术后监测与处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术后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于疼痛程度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五、术后镇痛方案制定和实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方案。
常见的镇痛方式包括静脉镇痛、口服镇痛、贴剂镇痛等。
对于需要长期镇痛治疗的患者,需要制定长期的镇痛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评分、肢体活动能力等指标。
如果患者的镇痛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与其他科室进行沟通协作。
七、术后镇痛记录和随访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术后镇痛治疗进行记录和随访。
记录包括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等信息。
随访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合理用药和风险管理在术后镇痛治疗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硬膜外麻醉术后安置镇痛泵的护理心得【摘要】目的探讨自控止痛泵(pca)用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及护理。
方法 pca是微量泵经硬膜外导管将止痛药物持续泵入硬膜外腔,阻滞交感及感觉神经,达到持续镇痛作用。
结果术后安置pca是一种用药量小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明显优于间断肌注止痛药进行镇痛的传统方法结论减轻疼痛,增进舒适,提高术后病人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自控止痛泵止痛护理心得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24-01疼痛是手术后共有的临床症状,而为手术病人减轻疼痛则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1]。
解决手术病人最关心的疼痛问题,建立完善的术后镇痛机制,不仅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的心理痛苦和恐惧,还可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降低医疗成本。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200例手术后患者,男104例,女96例。
其中胆囊切除78例,子宫切除术65例,前列腺气化电切36例,胃大部切除术21例。
1.2 使用方法术毕将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止痛注液泵(河南新乡市生产),泵内置盐酸布比卡因20ml盐酸芬太尼0.2mg加生理盐水配制成100ml的液体。
泵设定参考值:(1)持续剂量在3ml/h;(2)每次剂量0.5ml;(3)锁定时间在15min(2次注药的间隔时间);(4)每小时最大输出量4.5ml,并固定好。
患者回房后,将止痛泵妥善安置,并将止痛泵持续开关与自控开关拨至开启状态,打开支流夹进行治疗,然后向病区护士作好交接班工作,同时向家属讲解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如何使用,如仍有疼痛可按自控键,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术后第 1、2天由麻醉护士随访自控镇痛泵患者,观察镇痛效果,均于48h拔除硬膜外导管,做好记录。
1.3 评价标准1.3.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2],满分10分,0级0分表示无痛,i级1~3分表示轻度疼痛;ⅱ级4~6分表示中度疼痛;ⅲ级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硬膜外术后镇痛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针对相关病例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的处理,为治愈此类疾病积累宝贵的经验,加强临床麻醉的准确性,降低风险性。
标签:硬膜外术后;阵痛;并发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即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
适应征: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
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
颈部、上肢及胸部虽可应用,但管理复杂。
高位硬膜外主要用于术后镇痛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此外,凡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同样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此外还用于术后镇痛。
禁忌征:1、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穿刺部位感染或者菌血症可致硬膜外感染者;3、低凝状态,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未停用足够长时间者;4、穿刺部位术后、外伤、畸形者,腰背部疼痛在麻醉后可能加重者;5、患者及家属有顾虑者;6、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手术创伤愈合后产生疼痛主要的原因是切口的瘢痕、胸、腹膜的粘连、周围组织产生继发的异常变化和神经组织的损伤的结果。
术后镇痛是每例手术病人均须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随着病人自控镇痛技术临床推广,麻醉科医师广泛参与pa治疗,使得pa逐步形成多学科参与、新技术与新药物广泛应用的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
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过程中出现神经损害的报道及研究较少。
本文针对100例硬膜外术后镇痛中,可能与神经损害有关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笔者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100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i组50例(观察组),于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作持续以硬膜外术后镇痛。
采用百特或韦氏装置行持续硬膜外给药法:丁丙诺啡0.45mg或吗啡4mg,加入0.5%布比卡因5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60ml,注入首次剂量5ml后,以2ml·h-1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注入。
2014.03临床经验155事实证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留置自控镇痛泵镇痛比传统术后间断肌注麻醉性镇痛具有药效好、见效快、药效维持恒定的优点。
我站39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镇痛,有效降减患者不良反应,确保产妇安全,成效明显。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我站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剖宫产手术共89例,年龄19~44岁,孕期37~42周,其中有39例产妇用了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留置镇痛泵镇痛,效果良好。
1.2方法产妇术后采用一次性“亚光”镇痛泵排净空气,与硬膜外导管连接,泵容积100ml ,镇痛泵药液配方:罗哌卡因30ml ,氟派利多5mg ,吗啡10mg ,加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术后保留硬膜外管,再与镇痛泵连接便于随身携带。
镇痛泵以2ml/h 的速度给药,持续给药镇痛50小时,调药、停药以及镇痛泵的安装和拆除,均由麻醉师执行。
39例产妇有38例产妇均收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满意率达97.44%。
2结果根据通用WHO 疼痛的分级法将术后疼痛分为四级:0级为显效,Ⅰ级为有效,Ⅱ~Ⅲ级为无效。
以术后24h 的病人疼痛情况进行统计,0级34例,Ⅰ级4例,Ⅱ~Ⅲ级0例,产妇满意率达到97.44%,虽然有个别产好出现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无一例产后出现出血、呼吸抑制和尿光潴留等比较严重并发症。
3护理3.1 术前宣教术前向产妇及其家人讲明术后止痛的重要性,讲解镇痛泵的原理、安全性、药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产妇及其家人能认识术后镇痛好处,消除思想顾虑,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术后护理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留置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张晓娟1 陈士勋21.印江自治县妇幼保健站 贵州省铜仁市 5552002.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市 100081【摘 要】为了探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留置自控镇痛泵的最佳护理,观察剖宫产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泵的效果,总结护理经验。
麻醉护士对术后镇痛泵的护理管理摘要:目的:对术后镇痛泵镇痛效果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护理体会。
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2月进入我院接受硬膜外麻或静脉麻醉手术治疗的病人中筛选出94名进行研究,在病人手术结束之后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对镇痛泵镇痛效果以及病人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
结果:镇痛泵使用后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了95.74%,因此镇痛泵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结论:对接受硬膜外麻或静脉麻醉手术治疗的病人使用镇痛泵并进行镇痛护理可以有效帮助病痛减少疼痛感。
关键词:镇痛泵;护理;麻醉;镇痛效果一般情况下,病人接受手术治疗过后身体会有疼痛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不良情绪,并且还会刺激病人身体加快组织分解代谢,不利于病人恢复健康[1]。
据资料显示,较好的术后镇痛护理措施可以缩短病人康复所需时间,减少并发症出现几率以及促进病人胃肠功能等[2]。
因此本次研究将针对镇痛泵使用在病人术后护理中产生的镇痛效果进行阐述,并得出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2019年1月~2020年2月进入我院接受硬膜外麻或静脉麻醉手术治疗的病人中筛选出94名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病人50名,女性病人44名,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年龄最小的为23岁,年龄平均值为(46.74±5.02)。
1.2方法本次研究94名病人均接受相同镇痛泵,并将其固定在相应位置。
在使用镇痛泵时需要护理人员正确掌握给药剂量、给药方法以及给药速度等,时刻关注病人审理状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将94名病人在护理前后对护理的体验感受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将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进行研究,最终计算得出P<0.05时该差异有意义。
2.结果经过研究可以发现,使用镇痛泵对94名病人进行镇痛护理之后,对护理体验感到满意病人上升到了90名,满意度达到95.74%,相较护理前护理效果有了大幅度上升情况,且最终计算得出P<0.05.该差异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