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0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水果和蔬菜的生产中,许多转基因食品也进入到市场中,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呢?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是指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改变,使其具有新的性质,添加了其它的基因而形成的新品种,即转化的生物。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多种转基因作物品种,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等,其中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转基因技术还很年轻,在许多方面还不可预知,尤其是在长期食用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报告总结说法不一,科学界也对此存在分歧。
事实上,严格来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因为经过长期验证、检验和评估,许多机构都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但是,由于人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的审批、发布、管理方面也越来越严格,公安部门不断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和评估,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都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制度建设,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此外,由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同于传统农业,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品种生长周期短、抗虫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等特点,但同时也会降低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作物的生长等问题。
因此,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讨论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复杂的,需要平衡科学、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实现其开发价值和生产利益,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转基因食品安全保护措施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食品标签要求、严格审查程序、追溯体系建立、公众教育和监管与监测等五个方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食品标签要求食品标签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主要依据之一。
为了提高转基因食品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许多国家和地区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明“转基因食品”字样。
此外,还需标注该食品所含有的转基因成分的种类和比例,以帮助消费者清晰了解所购买的食品。
二、严格审查程序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审查机构或委员会。
这些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对生产商提交的转基因食品进行科学和安全性评估。
在审查过程中,会对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稳定性、潜在毒性、过敏性和营养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食品不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三、追溯体系建立建立转基因食品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追溯体系,企业和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和追踪转基因食品的来源和流向,对于处理突发事件和召回不合格食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追溯体系还能提高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水平,增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能力。
四、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增强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理解的关键环节。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解释力度,以减少公众的焦虑和困惑。
在公众教育中,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告知消费者转基因食品的真相,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
五、监管与监测政府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与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安全和健康,政府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检查和监管,防范不良商家的恶意行为。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监测体系,严密监控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质量和销售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产品。
是否应该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
首先,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许多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甚至导致癌症等健康问题。
例如,法国科学家朱斯坦·勒维格尔曾经进行的研究发现,转基因玉米对实验动物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肝脏和肾脏的损伤。
因此,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我们有责任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
其次,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
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周围的非转基因作物产生交叉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转基因作物的耐草剂特性可能会导致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
正如著名环保主义者瑞秋·卡森所说,“我们只借用地球,而不是继承它,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举措。
最后,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也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举措。
转基因作物往往由跨国生物科技公司垄断,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受到种子价格上涨、依赖外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的困扰。
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可以有效保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对公众健康、生态环境和农民利益的考虑,我们应该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
首先,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抵抗虫害,转基因玉米可以耐旱,这些作物可以在恶劣环境下生长,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曼·鲍尔拉赫所说,“转基因技术是人类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
”。
其次,转基因食品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种植和食用,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安全性。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多年食用转基因食品,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健康问题。
因此,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最后,禁止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会限制科学研究和农业发展。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作物育种、疾病防治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潜力。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生产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诸多疑虑和争议。
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呢?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首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从科学角度来看。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上并无明显差异,与传统食品一样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而且,转基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严格的监管和检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因此,从科学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危害。
其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需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考量。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长期使用转基因食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监测,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
再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保障。
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标识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消费者能够知情选择。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经过科学验证和实际应用检验的。
我们不必过分担心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当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和情况来进行评估和监测。
只有在科学、实际应用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转基因食品才能够确保安全性,为人们的生活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转基因食品,不要盲目恐慌,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摘要】转基因食品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农作物基因组的食品。
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规模庞大,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
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及安全性问题,并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论述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和健康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本文旨在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现状、监管、影响、总结、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插入食品作物的基因组中,以改善作物的抗病虫性、耐逆性等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长期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担忧和疑虑,这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监管标准不够严格、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强等问题仍待解决。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国民健康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深入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提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对于维护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转基因食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关注的阶段,而转基因食品作为其中的一个争议点,更是备受争议和争议。
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研究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之间的区别。
阐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引言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前沿的农业技术,旨在改善食品产量、提高营养价值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潜力。
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以多个方面为基础,全面、详细、完整地分析和阐述这一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与分类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食品中的基因组成,使其获得一些新的性状或特性。
按照基因来源的不同,转基因食品可分为植物转基因食品和动物转基因食品。
植物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中,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等。
动物转基因食品则是在动物体内插入外来基因,例如转基因鱼、转基因蛋奶制品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1. 潜在的过敏原性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其中的新蛋白质可能会引发人类过敏反应。
这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蛋白质结构和序列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过敏原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测。
2. 潜在的毒性转基因食品中的新蛋白质、新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
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新的疾病或加剧已有疾病。
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进行严格评估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3. 基因漂移和杂交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种植在同一地区可能发生花粉传播,导致基因漂移和杂交的风险。
基因漂移会使传统作物的基因组发生改变,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杂交则可能产生新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
4. 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由于转基因食品是一项新技术,其长期影响仍然不确定。
这是因为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的影响了解有限,需要更多的长期食用实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相关假设。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1. 食品安全评估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估,包括对潜在过敏原性、毒性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
这一评估过程往往由专家组成的机构进行,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通报评估结果。
浅析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一些新的特性或功能的食品。
这项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其新颖性和对人体健康、环境等方面存在可能影响的不确定性,转基因食品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衡量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识别、分析和评估。
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要对转基因食品的成分、功能、毒性、过敏原性、抗过敏原性等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措施和食品标签的设计等。
目前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这也给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带来了挑战。
二、食品标签管理食品标签是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食品真实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对于转基因食品,很多消费者关心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食品标签的管理成为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签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转基因成分,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允许在食品标签上不作明确标注。
这种标签管理的差异化,也给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可能导致食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
三、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监测是对转基因食品市场流通过程中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和检测,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目前,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颖性和复杂性,食品安全监测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挑战。
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监测手段和技术上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
食物安全问题与转基因技术浅谈食物安全问题与转基因技术在当今社会,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不仅是食品质量和安全,还包括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而在解决食物安全难题的过程中,转基因技术也成为了备受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从食物安全问题和转基因技术入手,深入探讨这两个话题。
一、食物安全问题的背景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尽管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食品检验、加强消费者教育、加强监管力度等,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自2018年2月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发现苯丙酮类味精、曲水等不符合标准的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存在许多的隐患,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把它们消除掉。
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细胞中,使其从而获得新的遗传特征,以提高生产力、改善产量和耐病性等。
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其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改善植物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和营养价值,同时可以利用细菌等微生物来生产人用药等。
但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因为转基因食品产生的敏感性问题,从政治、经济、道德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争议和反对。
三、转基因技术的影响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社会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转基因种子不断进入自然环境中,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的耐药性产生,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可能主要在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影响上,例如食品成分的改变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对食品生产、消费和交易的法律和道德影响等。
四、如何解决食物安全问题解决食物安全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除了政府加强监管之外,生产企业也应该认真负责地把控食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不仅关注食品质量的合格率,同时还要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规范。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作物进行基因改良,以改善产量、抗病性等特性。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发转基因技术,如转基因水稻、玉米等,目前已经广泛种植和应用。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加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反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且存在环境风险。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科学评估转基因技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为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定义、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因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和法律政策规定展开讨论,以期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措施,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问题意义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上逐渐增多,引发了消费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热门话题,却鲜有专业的探讨和研究,这导致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诸多疑虑和担忧。
问题意义在于,转基因食品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对整个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深入探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对于确保国人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食品作物或食品动物中,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或功能的食品。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农作物提高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延长保存期,改善营养成分等,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等。
反对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人们,并非都是由于科学上的疑虑(且不说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有的是出于其信仰,认为人类不应该种植“不自然”的作物。
但是人类今天种植的作物,没有一种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过的。
这个改造过程发生于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尝试种植粮食的时候。
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有的植株有人们想要的性状(比如产量比较高、味道比较好),于是其种子被保留下来,继续种下去。
在下一代中,又选择“品质”最好的往下种,这样一代代地选择下去,就能得到“优良”品种。
达尔文后来把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
这个过程非常缓慢。
在新石器时代,“驯化”一种野生植物要花上千年的时间。
1719年,英国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发明了一种创造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杂交育种,把作物的不同品种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选育具有优良品性的品种。
到了20世纪初,遗传学的创立为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植物学家用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出了许多在农业生产上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都是自然界原先没有的。
但是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很难成功。
在1930年代,植物学家发现使用秋水仙碱能够有效地克服远缘杂种不育的难题。
之后又发明了细胞质融合技术,把来自两个物种的细胞融合在一起,从中培育出杂交后代。
有了这些技术,杂交打破了物种障碍,杂交育种不再限于物种内部。
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甚至不同的属之间的杂交成为了可能。
比如,通过把属于不同属的小麦和黑麦杂交,创造出既有小麦的高产又有黑麦的抗锈病能力的新物种小黑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种新的育种技术——诱变育种获得了广泛应用。
它通过使用化学诱变剂或辐射来诱发种子产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比起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更加“不自然”,因为它直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创造出了新的基因。
这些方法都属于经典育种技术,育种学家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其实是相当盲目的,并不知道他们给植物新品种引入了什么基因。
从遗传学诞生日起,人们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直接而精确地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或者说,对生物体实施“遗传工程”。
这只有在分子遗传学诞生以后,才成为可能。
第一次遗传工程是197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伯格实验室完成的。
他们把噬菌体λ的DNA片段插入猿猴病毒SV40的基因组,首次在体外将来自不同物种的DNA重组起来。
这个重组DNA分子由于含有哺乳动物病毒序列,有可能被结合进哺乳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中;又由于含有噬菌体λ序列,有可能在细菌(例如大肠杆菌)中扩增。
虽然由于许多人担心扩增含有病毒序列的大肠杆菌的危险性使得伯格中断了进一步的实验,但是伯格实验已为未来的遗传工程绘制了蓝图:用细菌扩增重组DNA,并把重组DNA引入生物体中。
伯格在1971年6月冷泉港会议上首次报告其实验结果时,就引起了分子生物学家们的担忧:伯格采用的病毒SV40是一种致癌病毒,这种研究有可能培育出携带致癌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由于人体肠道内就生长着大肠杆菌,一旦重组大肠杆菌从实验室中逃逸,就有可能在人群中传播它们所携带的致癌基因。
1973年1月22-24日在加州阿斯洛马举行会议讨论重组DNA技术的危险性问题。
这一年的3月份,波义耳、科恩实验室大大改进了重组DNA 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分子克隆”。
他们采用细菌的质粒做为重组DNA的载体。
质粒是一种环形的DNA分子,携带着能抵抗抗生素的基因,一旦进入细菌细胞中,就能自动大量地复制,并表达被重组进去的基因。
这个实验进一步引起了分子生物学家们的担忧。
美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由伯格任主席,在1974年同时给《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科学》写了一封信,建议分子生物学家自愿地暂停重组DNA实验,召开一次讨论会讨论重组DNA 技术潜在的危险性。
会议于1975年2月24-27日在阿斯洛马举行,衡量了重组DNA技术的潜在危险,建议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实验的危险性。
1976年6月23日,美国国家卫生院在阿斯洛马会议所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公布了重组DNA研究规则。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制定了类似的规则。
阿斯洛马会议之后,科学界有关重组DNA技术的争议告一段落,但是在媒体的煽动下,在公众中却出现了恐慌。
人们担心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会被用于改变人类基因组,导致“优生学”运动,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担心会从重组DNA实验室逃逸出新的病原体。
这种恐慌在1976-1977年间达到了顶峰。
就在美国国家卫生院公布重组DNA研究规则的同一天,麻省剑桥市长针对哈佛大学拟建一个用于重组DNA技术研究的新实验室,举行了一次听证会,然后禁止哈佛大学建造实验室。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争论之后,市政委员会听从专家的意见,推翻了市长的决定,同意建造该实验室。
与此同时,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抨击科学家们想要自我管理重组DNA 研究,举行国会听证会打算通过立法限制重组DNA研究。
1977年,美国科学院举行大会时,示威者举着反科学牌子冲进会议室,抢夺话筒。
国会又多次举行听证会,并提出多项法案严厉限制重组DNA研究。
美国科学界在美国科学院的领导下奋起抗争,没有一项这样的法案获得通过,而到了1978年底,这场媒体和立法恐慌就基本平息了。
为什么这场恐慌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平息?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评估会议,科学界出示了大量的证据,让公众们相信,只要遵循国家卫生院制定的规则,重组DNA技术就是安全的。
同时,科学界也让公众们明白,以重组DNA技术为代表的遗传工程不仅能够帮助科学家们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而且有着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应用前景。
这些应用前景包括:将人的基因重组进细菌质粒,让细菌大量地生产具有重大医疗价值的生物制剂;改良农作物,使它们能抵抗虫害、疾病或具有固氮能力;检测、治疗人的遗传病。
生物学家们很快用实验结果表明他们并不是在开空头支票。
1977年秋天,波义耳实验室用重组细菌合成人生长激素抑制素,证明了用细菌合成人体蛋白质是可能的。
1978年,Genentech 公司的科学家首先把人胰岛素基因克隆进大肠杆菌,并成功地让大肠杆菌合成人胰岛素。
1979年和1980年,人生长激素和人干扰素也先后在重组细菌中合成出来。
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获准上市的重组DNA药物。
1980年,分子生物学家首次把外源DNA结合进了植物细胞中。
由于从一个植物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株植物,因此这个结果意味着人们很快就可以培育出转基因植物。
3年后,第一种转基因植物(一种携带了抵抗抗生素基因的烟草)诞生了。
1985年,能抗虫害、病害的转基因作物开始了田间试验。
1992年,中国种植了世界上第一批商用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烟草。
1994年,市场上首次出现了转基因食品,一种软化缓慢的西红柿。
目前,转基因作物已得到广泛的推广、栽培和使用。
最常见的是转入抗除草剂基因,这样的转基因作物可以抵抗普通的、较温和的除草剂,因此农民用这类除草剂就可以除去野草,而不必采用那些毒性较强、较有针对性的除草剂。
其次是转入抗虫害基因,用得最多的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克隆出来的一种基因,有了这种基因的作物会制造一种毒性蛋白,对其他生物无毒,但能杀死某些特定的害虫,这样农民就可以减少喷洒杀虫剂。
转基因技术也可用于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例如减少土豆的水分,这样炸出来的土豆片更脆;降低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延长储存期限;消除虾、花生、大豆中能导致过敏的蛋白质,这样原来对虾、花生、大豆过敏的人也可以放心地吃它们了。
通过转基因技术让水稻变成“金大米”,制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变成维生素A),有助于消灭在亚洲地区广泛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症。
转基因技术可提高稻米中铁元素的含量,以减少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当中常见的贫血症,也可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
在研究、开发中的其他项目还包括用转基因技术让作物具有抗旱、固氮、抗病能力等。
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巨大优势,推广非常快。
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
其中最常见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
转基因大豆已经占全球大豆种植总面积的72%,转基因棉花占全球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7%。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最大的生产国,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都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
美国也是转基因食品最大的消费国,在美国市场上,大约70%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但是在转基因作物迅速推广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和重组DNA药物的推广不同的是,反对推广转基因作物的呼声不仅没有很快平息下去,反而在“环保组织”、政客的推动下,愈演愈烈,并时不时地引起社会恐慌。
(中)生物学界对转基因作物的危害性本来并不存在争议。
1998年情况有了变化,苏格兰一位名叫普兹太的免疫学家在英国电视上接受采访时声称,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转基因土豆对老鼠有毒,能损害老鼠的内脏和免疫系统。
这个节目播出后,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引起了轰动,舆论大哗,人们纷纷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普兹太的实验结果以后被反对转基因作物的活动家反复提及,是反对转基因的一个“经典”研究。
那么,这项研究的实质究竟是怎样的呢?普兹太用的是转入了来自雪花莲的凝集素基因的土豆。
凝聚素是一类能够让血液中的红细胞凝聚起来的蛋白质,所以叫凝集素。
许多植物都能制造凝集素,昆虫吃了它,会被杀死,所以可以用它来杀害虫。
但是许多种凝集素对人和哺乳动物也有毒副作用,因此在生产上比较少使用。
不过也有例外。
人们发现,雪花莲的凝集素有很强的杀虫作用,但是对人和哺乳动物无毒,因此有人往土豆转入雪花莲凝集素基因,制造出能抗虫害的转基因土豆。
这种转基因土豆在上市之前,必须确认它无毒。
普兹太的工作就是研究它究竟有没有毒性。
他向老鼠喂食这种转基因土豆,发现老鼠的消化道出现了病变的迹象(胃粘膜变厚、肠道小囊变长等),得出结论说这是转基因食物所导致的。
普兹太在电视上宣布他的实验结论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没有完成全部实验。
按照科学界的惯例,他应该在完成实验之后,写成论文,经过同行审稿通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然后才向大众媒体宣布他的发现。
普兹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领导见他违背学术规范,向公众提前公布未成熟的实验结果,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觉得他败坏了研究所的名声,决定给他处以停职的处罚,后来又强迫他退休。
普兹太当时已经68岁,本来也该退休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强迫他退休,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因为他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受到迫害。
普兹太从此被反对转基因的人士当成了敢于反抗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人物。
英国王家学会当即对普兹太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调查,指出这项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都存在着问题,得出结论说,如果根据这项实验认为转基因食物会危及健康,将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