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24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化学是对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连接生物学和化学的桥梁。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估,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和化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2. 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2) 生物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酶催化、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等;(3) 生物化学反应和能量代谢:糖酵解、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等;(4) 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等。
2.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1) 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2)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PCR、蛋白质电泳、DNA测序等;(3) 酶动力学实验、代谢活性测定和酶抑制实验;(4)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提供实践机会;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4.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解释难点。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评估: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论陈述进行评估;3. 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评估;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生物化学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六、参考教材1. Nelson, D. L., Cox, M. M.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2. Voet D., Voet J. G., Pratt C. W. 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3. Berg J. M., Tymoczko J. L., Gatto G. J. Stryer L. Biochemistry.七、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十五个教学周,每周三个学时。
《生物化学课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72学时【课程学分】【开课专业】11级中药制药【开课学期】第一学期【选用教材】《生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全国普通医药中专教材(严莉莉主编)【参考教材】1、《生物化学(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覃益民主编)2、《生物化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年11月(王桂云柳明洙)【课程性质、目的】本课程是医药中等专业职业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体内进行代谢的基本过程及生理意义。
熟悉各种物质在体内代谢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熟悉生物体基本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熟悉物质代谢的调节及意义,明确生物化学在医药学中的地位。
【课程基本要求】1. 掌握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体内进行代谢的基本过程及生理意义。
2.熟悉各种物质在体内进行代谢的联系和相互转化。
3. 熟悉物质代谢的调节及意义,明确生物化学在医药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及要求熟悉生物化学的概念和任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生物化学的概念三、主要教学内容绪论第二章蛋白质化学一、教学目标及要求1.掌握蛋白质分子组成及特点。
2.掌握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胶体性质、沉淀反应及变性作用。
3.熟悉蛋白质基本结构单位—AA的特点、分类、理化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质分子组成及特点。
2.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变性作用。
3. AA的特点、分类、理化性质。
三、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核酸化学一、教学目标及要求1.掌握核酸的一般概念,DNA与RNA在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单位及代号上的异同。
2.掌握核酸的一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3.熟悉体内重要游离核苷酸的种类代号。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Biochemistry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任务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阐明生物体(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化学组成,其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即代谢反应)及其调控变化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科学。
《生物化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药剂学》《分子生药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知识要求: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3、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常用量度法,基本实验技能,如分光光度法和离心机使用;某些代谢物的定性、定量测定。
熟悉电泳、层析分离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课两种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要体现专业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很快,在讲授中应适当加以介绍当前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本课程总学时为56,其中40为理论课学时,16为实验课学时章次教学内容授课学时中药学绪论 1一糖的化学2+4 二脂类的化学2+4 三蛋白质的化学5+8 四核酸的化学 4[重点难点] 生物化学的涵义、任务和研究内容[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讲授[作业] 无[课时] 1学时第一章糖的化学[目的要求]1、掌握重要单糖、双糖的结构及生理功能2、熟悉多糖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和的原理3、了解糖的分类、多糖提取、杂多糖和多糖结构分析[教学内容]1、糖的概念、分布和生理功能2、单糖的结构:葡萄糖的旋光性、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和变旋性。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生物化学是在生物学和化学交叉领域的一门学科,研究生物系统中的化学成分、反应和过程。
生物化学知识是生命科学、医学和农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对于深入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生物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动力学参数。
3. 了解常见的生物能量转化及代谢途径。
4. 掌握分离、纯化和检测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技术。
5. 培养科学研究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核酸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多糖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脂类的结构、功能和分类2. 生物化学反应和酶动力学-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 酶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酶的动力学参数和催化机制3. 生物能量转化和代谢途径- ATP的合成和能量耗散-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脂类和糖类代谢途径4.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技术- 蛋白质的电泳和柱色谱分离技术- 核酸的电泳和纯化技术- 多糖的色谱检测和纯化技术- 脂类的层析和柱色谱分离技术5. 科学研究思维与实验操作- 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介绍- 生物化学实验常用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讲授:通过授课讲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
2. 实验操作:开展相关的生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讨论课上遇到的问题、理解生物化学原理及实验结果的解读。
4.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为主,具体分配比例如下: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2. 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3. 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六、参考教材1. 《生物化学》(作者:李娟),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总学时数:90实验学时:30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程: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专业主干课。
一、说明部分•课程性质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四年制生物工程专业及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课程教学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以及蛋白质、酶、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要求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物质的主流代谢途径,调控及相互联系,一般了解次要的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能力与技术,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有关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生物化学知识,并为以后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 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 ;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等生命科学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掌握组成生命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生命机体中的新陈代谢途径和最终的代谢产物。
掌握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掌握酶的本质和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酶反应动力学和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细胞的物质吸收和转运作用。
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着重阐述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反映近期生物化学中比较成熟的新进展,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一门探讨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分子和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医学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2. 掌握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并能够运用于科研和实践中;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4. 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氨基酸、胺基酸序列、蛋白质折叠、酶的催化等1.2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苷酸、DNA与RNA的结构、遗传密码等1.3 多糖和脂质的结构与功能:多糖的结构、糖原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脂质的结构与功能等2. 酶的动力学与调控2.1 酶动力学:速率方程、酶动力学常数、酶催化机理等2.2 酶的调控:酶的诱导与抑制、正反馈与负反馈调控等2.3 酶的功能与应用:酶工程、药物研发等3. 代谢途径与调控3.1 糖代谢途径:糖酵解、糖异生、糖原合成与降解等3.2 脂肪代谢途径:脂肪酸合成与分解、三酰甘油合成与降解等3.3 蛋白质代谢途径:蛋白质合成、降解与泛素连接等3.4 代谢调控:反馈抑制、信号通路调控等4.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4.1 分离与纯化技术:凝胶电泳、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等4.2 光谱和分析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4.3 酶动力学测定与分析:酶cinetic方法、反应速率测定等四、教学方法1. 综合讲授:通过课堂讲授,讲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3. 讨论和研讨:组织小组讨论、研讨会,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4.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2.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3. 课堂互动: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积极参与和理解程度;4. 学期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物化学相关的课题进行探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生命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代谢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掌握生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代谢网络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3、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代谢过程及其调控: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其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生命过程中(如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解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
2、作业:定期布置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4 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园艺专业、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是介于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生物体组成成分的性质,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研究生物体的自我复制。
旨在探索生长,发育,遗传,学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以期改造自然,改善自己,增强生命力。
同时生物化学也不断地对人类与疾病,工业与原料,农业与植物以及生态平衡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糖、脂类、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是生物化学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蛋白质重点:①组成蛋白质的20种常见氨基酸的分类、化学结构、酸碱、性质及物化性质。
②蛋白质的肽和肽键。
难点:①蛋白质的肽键性质②蛋白质高级结构,尤其是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第二章核酸重点:①核苷酸的组成②DNA的一级及空间结构③核酸紫外吸收性质④核酸的变性、复性与杂交。
难点:①DNA的空间结构②DNA的生物学功能第三章酶重点:①酶的化学本质②酶的分类和命名③酶促反应动力学(尤其是米氏公式的导出,米氏常数的意义,米氏常数的求法。
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难点:①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导出。
②酶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糖重点:①单糖(尤其是葡萄糖的分子结构)②几种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化学组成。
难点:①单糖(尤其是葡萄糖)的D、L型,异头物,差向异构的定义②多糖的高级结构与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脂类、生物膜和细胞器重点:脂酰甘油类及磷脂的化学组成难点:脂类的生物学功能第六章维生素重点:掌握与代谢有关的维生素及其辅酶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基础医学院《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及生物化学部分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学时:理论88 实验48适用对象:卓越医师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有机及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医学基础学科逐渐向专业课程渗透的、过渡性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既包含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又解决了两门课程中的重叠问题,把传统的两门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将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融会于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中。
本课程探讨生命体的化学组成,首先是含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名称、性质及其反应原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上述生命物质在生命体中的变化变化规律。
本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机及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建立起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初步具备用有机及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2.理解并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3.理解并掌握生命体新陈代谢及其调控规律,包括营养物质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和伴随产生的能量代谢;4.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基因调控与基因工程。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现代共价键理论基本点和杂化轨道理论,正确判别sp3、sp2、sp杂化;熟悉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共价键参数的意义及与有机结构的关系,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了解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共价键的类型(二)共价键理论(三)碳原子的杂化轨道三、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一)自由基反应(二)离子型反应(三)协同反应四、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一)质子理论(二)电子理论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按基本骨架分类(二)按官能团分类【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共价键参数与有机结构的关系,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难点是有机化合分子中的化学键。
基础医学院《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及生物化学部分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学时:理论88 实验48适用对象:卓越医师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有机及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医学基础学科逐渐向专业课程渗透的、过渡性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既包含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又解决了两门课程中的重叠问题,把传统的两门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将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融会于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中。
本课程探讨生命体的化学组成,首先是含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名称、性质及其反应原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上述生命物质在生命体中的变化变化规律。
本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机及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建立起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初步具备用有机及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2.理解并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3.理解并掌握生命体新陈代谢及其调控规律,包括营养物质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和伴随产生的能量代谢;4.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基因调控与基因工程。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现代共价键理论基本点和杂化轨道理论,正确判别sp3、sp2、sp杂化;熟悉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共价键参数的意义及与有机结构的关系,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了解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共价键的类型(二)共价键理论(三)碳原子的杂化轨道三、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一)自由基反应(二)离子型反应(三)协同反应四、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一)质子理论(二)电子理论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按基本骨架分类(二)按官能团分类【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共价键参数与有机结构的关系,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难点是有机化合分子中的化学键。
第二章烷烃、烯烃、炔烃、环烃【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环烃的结构、命名、重要化学性质,碳链异构、顺反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顺反异构、Z/E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现象,诱导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亲电加成反应机制;熟悉不饱和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掌握芳香烃的分类、命名,苯环的结构、苯及苯的同系物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定位效应及其解释;熟悉稠环芳烃的结构、命名,萘的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侧链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熟悉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自由基反应机制。
【教学内容】一、烷烃(一)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二)烷烃的命名(三)烷烃的化学性质二、烯烃、炔烃、二烯烃(一)烯烃、炔烃、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三)共轭二烯烃及共轭效应三、环烃(一)环烃的分类、命名(二)环烃的张力(三)环烃的性质四、芳香烃(一)芳香烃的结构分类、命名(二)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三)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四)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五、稠环芳香烃(一)萘(二)蒽和菲【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命名、重要化学性质、顺反异构、Z/E异构、亲电加成反应及其机理,共轭体系,末端炔三键碳上的氢原子的弱酸性;环烃的系统命名法,环烃结构、命名、重要化学性质,环张力学说,芳香烃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苯的结构特点(环状闭合共轭体系)。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及亲电取代反应机制,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两类定位基的特点;苯环侧链的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及氧化反应。
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萘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环戊烷并氢化菲的结构;难点是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利用电子效应判断碳正粒子的稳定性,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机制,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两类定位基的特点。
第三章醇酚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醇、酚的结构特点和命名,醇的化学性质:氧化与脱氢反应、脱水成烯反应、与无机酸的反应、与Lucas试剂的反应,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酚的重要化学反应:弱酸性与成盐、与FeCl3的反应、氧化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熟悉醚的结构、简单醚的命名,典型化学性质:烊盐的形成、过氧化物的形成;了解硫醇、硫醚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一、醇(一)醇的分类和命名(二)醇的结构(三)醇的物理性质(四)醇的化学性质二、酚(一)酚的分类和命名(二)酚的结构(三)酚的物理性质(四)酚的化学性质三、醚(一)醚的分类和命名(二)醚的结构(三)醚的物理性质(四)醚的化学性质【重点难点】醇、酚的结构、化学性质,影响化学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及机理分析,不同醇的鉴别:与Lucas试剂的反应,醇的脱消除反应机理,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酚与FeCl3的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教学难点包括醇、酚的结构分析及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醇脱水反应机理。
第四章醛酮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醛、酮的结构特点和命名,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α-活泼氢的反应、碘仿反应、羟醛缩合反应、与Schiff试剂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醛的特殊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机制及影响反应难易的主要因素;了解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内容】一、醛、酮(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二)醛、酮的结构(三)醛、酮醇的物理性质(四)醛、酮的化学性质二、醌(一)醌的分类和命名(二)醌的化学性质【重点难点】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HCN、NaHSO3、醇、水氨的衍生物);亲核加成反应机制及活性。
α-碳原子上活泼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卤仿反应)、还原反应(催化氢化、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en反应)、醛的氧化反应、歧化反应、与Schiff试剂的反应。
第五章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熟悉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碳酸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了解重要脂肪酸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一、酸(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物理性质(三)羧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一)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三)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四)重要的碳酸衍生物【重点难点】羧酸的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酸性、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二元羧酸的热分解反应;脂肪酸的生物意义。
羧酸衍生物的定义、分类、结构、命名、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及其反应机制;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
碳酸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主要是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关系和反应机理。
第六章胺和生物碱【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胺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熟悉胺的碱性,胺与亚硝酸的反应,了解生源胺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一、胺(一)胺的分类和命名(二)胺的物理性质(三)胺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四)重要的胺【重点难点】胺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熟悉胺的碱性,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难点主要是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关系和反应机理。
第二篇第七章手性及生物分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映异构体、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手性结构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分子的手性与分子对称因素的关系,Fischer投影式的正确书写方法,手性分子的D/L和R/S命名法,非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产生原因,旋光异构体数目与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目之间的关系;熟悉手性分子的重要物理性质——旋光性,旋光度的概念,比旋光度的计算,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概念及判断方法;了解手性分子的形成及前手性原子和前手性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一、对映异构现象(一)对映异构现象和手性(二)分子的手性和对称性二、对映异构体的旋光性(一)平面偏振光(二)旋光性和旋光度(三)旋光仪和比旋光度三、对映异构体的标记(一)对应异构体的表示方法(二)对应异构体构型的标记四、手性碳原子与对应异构体(一)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二)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三)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五、外消旋体及外消旋体的拆分(一)外消旋体(二)外消旋体的拆分六、对应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立体异构、对映异构现象、手性碳、手性分子的概念;手性分子与分子对称因素(对称中心、对称面)的关系。
对映异构体的光学活性、旋光度、比旋光度。
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构型标记方法(D、L及R、S标记法),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分子的旋光异构——对映异构、非对映异构(含内消旋体),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数目的关系。
难点是通过分析分子的对称因素判断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及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分子的旋光异构。
第八章脂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脂类的概念和分类、命名,脂类的化学性质: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熟悉脂的皂化值、碘值、酸值;了解个别重要的脂类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一、脂类的结构和命名二、脂类的化学性质三、重要的脂类【重点难点】脂类的概念和分类、命名,脂类的化学性质: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熟悉脂的皂化值、碘值、酸值;了解个别重要的脂类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难点主要包括脂类的概念和分类、命名,脂类的化学性质: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
第九章碳水化合物【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糖的概念和分类,单糖的链状和环状结构及其表示方法,链—环结构互变平衡,单糖的化学性质:差向异构、氧化反应、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二糖的结构特点,苷键的概念、类型、作用、化学性质;熟悉单糖的变旋光现象,多糖的结构特点、分类;了解个别重要的二糖、多糖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一、单糖(一)单糖的开链结构和构型(二)单糖的环装结构(三)单糖的物理性质(四)单糖的化学性质(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二、低聚糖(一)重要的二糖(二)血型物质三、多糖(一)淀粉(二)糖原(三)纤维素(四)右旋糖苷(五)蛋白多糖【重点难点】糖的概念和分类。
单糖的分类(按官能团和碳原子数)。
单糖的链状和环状结构及其表示方法,链—环结构互变平衡,单糖的化学性质。
二糖的结构特点(糖苷键)、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