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上邪》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除非大山失去了棱角,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断流。
除非凛凛寒冬雷阵阵,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注释】上邪(yé)!: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相知:相爱。
命:古与“令”字通,使。
衰(cuī):衰减、断绝。
陵(líng):山峰、山头。
震震:形容雷声。
雨(yù)雪:降雪。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
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
”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
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
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
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
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
“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
“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
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能够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百川:河流。
译文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所以都表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很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即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羽林郎】 (杂曲歌辞)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孤儿行】(相和歌辞)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原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与较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相和歌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平陵东】(相和歌辞)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刦义公。
汉乐府诗集_汉乐府民歌_古诗大全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汉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长歌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郭茂倩。
其古诗全文如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相逢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汉乐府古辞。
其古诗全文如下: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翻译】在狭窄的小路间相逢,道路太窄容不下车子。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少年,停下车来问你家的情况。
你家的情况是容易知晓的,因为你家是这里的豪门大户,所以我不但容易知晓而且还难忘。
你家的门是用黄金做的,堂屋的用料是汉白玉。
你家堂屋里常常设有樽酒,还有赵地的歌女在这里演奏。
你家庭院中央有棵桂树,树上挂着很多彩灯,每当夜晚来临,这些灯光灿烂明亮。
你家有三个弟兄。
家里的老二是皇帝的侍从,官为侍郎。
他五天休一次假,当他休假回家时,一路上光彩照人。
驾马所用的马勒是用黄金装饰的,围观的人很多,充满道路两旁。
汉乐府的诗有那些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江南》、《上邪》等。
一、《战城南》《战城南》系乐府旧题,属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民歌。
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
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反对并诅咒战争的意愿。
此诗以死者告语乌鸦、驽马哀鸣的奇思妙想抒发作者的悲怆之情,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原文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2、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二、《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1、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汉乐府民歌对爱情的描写1.红粉知己意如何,烟波桥上曲沉沉。
2.相思箭,相思箭,穿窗胧月,入梦魂。
3.一叶舟轻轻,双桨垂翠金。
4.绮席成双,香罗帐暖。
5.云光乍起,猩红袍倏。
6.高楼初见,万重风波。
7.昨夜东风解意迟,玉骢虹笼金网齐。
8.轻露满衣香,锦帆微风挂。
9.渐鸿花,莫暂停。
10.万里天涯,且听泪声。
11.直至碧血凉宵后,一去无知音,再也无因见。
12.长把菱花浮水掩,心事憔悴无人怜。
13.明月照渠头,秋风拂面凉。
14.雁声随梦远,云影入楼长。
15.黄犬吠白马,相逢秋夜马蹄声。
16.歌谣春欲半,宝犊玉牀初掩。
17.台榭玲珑,处处金装。
18.悬崖四顾,风吹廉帛。
19.轻风摇曳花间月,铅华空费雾锦飞。
20.青绮含鸾玉杯浅,春恨起于永昼。
21.柳中庭梧叶,吴音夜夜,中庭夜夜人不归。
22.青溪马前失梁王,王孙去尽后,龙弟盖空名,马前失。
23.扰扰长亭外,朱窗动四邻。
24.莺啼一声新,深巷不见人。
25.草绿湖南青,檐牙持斗千尺。
26.女萝映竹绿,春潮满汀洲。
27.泠泠七丈鹤,白日西长展。
28.长似新栽红树,绿陰初合青玲玲。
29.汉宫泉上鹊,佳人调更薄。
30.青牛星西去,十阳云下归。
31.流光山鸟跃,花落海风起。
32.碧玉生秋日,金井生竹者。
33.山右有草春,山影往来无定。
34.竹风草色,浮黄映蔚蓝。
35.今日看花片,明年看花直。
36.皓阳初晴风顺势,沿江漾舟。
37.朱草江花饶白雪,绿柳京华风月。
38.东南换景西南饶月,观棋发狂终日。
39.飞花片片落,莺啭鸣犹在。
40.东篱冬鹤,枝上动尘。
41.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不觉就散了。
42.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43.争渡邈洲渚,空想江湖处。
44.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
4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6.只愿生死相许,不负相思意。
47.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寄。
48.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4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50.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上邪》汉乐府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上邪》(“邪”读作“yé”)出自于汉乐府民歌。
《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
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
《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作品原文:上邪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③无绝衰。
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⑧与君绝!作品注释:*其中要注意的是“山无陵”为正确,“山无棱”为错误。
二字不可通用。
①上邪(yé):上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相知:结为知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
衰(cui)【也可读作shuai】:衰减、断绝。
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líng):山峰、山头。
⑤震震:形容雷声。
⑥雨(yù)雪:降雪。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作品翻译: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创作背景:《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
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
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认为当与《有所思》合为一篇。
《有所思》是考虑决裂,《上邪》则是打定主意后做出更坚定的誓言。
《乐府诗鉴赏辞典》认为两者相互独立。
作品鉴赏:赏析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
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
”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2)汉乐府诗集1、《猛虎行》魏晋·陆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2、《猛虎行》唐代·李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3、《对酒行》唐代·李白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4、《短歌行》魏晋·陆机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5、《短歌行》唐代·李白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篇章。
汉乐府民歌是指发源于东汉时期的一种民歌体裁,最初是由乐府所发表的,后来广泛传播于民间。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承。
它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涵盖了宗教、婚姻、爱情、战争、壮丽景色等方方面面的主题,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乐府民歌是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以往文人官僚的创作传统,给予了广大民众更多的表达空间。
这种民歌以其直观的语言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风貌,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还表现为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充满了乐府民歌的影子。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仿古乐府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乐府的形式特点,又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可以说,没有汉乐府民歌的存在,就没有唐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辉煌成就。
再次,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还表现为其对后世民间文学的影响。
正是通过汉乐府民歌的传唱和流传,才有了后来的顺口溜、童谣等民间文学形式。
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流传至今,成为人们传承文化、感受民间风情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在推动和丰富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还在于其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形态。
汉乐府民歌的创作既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各地方的民间文化特色,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彩面貌。
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类型,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代,它是由汉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
汉乐府民歌以其简洁真实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思想感染,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
首先,汉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精华,所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中所含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文化等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汉乐府民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
歌曲内容涉及爱情、友情、家国情感等多种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歌词简洁、朴实,却能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如《长恨歌》、《木兰诗》、《白雪歌》等都是深刻的表达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感情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最后,汉乐府民歌在音乐方面也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简洁的乐器演奏等多种手段,将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韵律,具有重要的音乐价值。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一种类型,它的诞生、演变和发展历程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刻的思想感情
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
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
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
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
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
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
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
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其中的情歌内容包括:1、男女缠绵之情。
南朝民歌往往对爱情作出大胆天真的抒写,相对而言江南的吴歌艳丽柔弱,荆楚一带的西曲浪漫热烈。
2、男女恋爱之艰。
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属,但是这种相恋受到了许多阻力。
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在南朝民歌的字里行间也多有表现。
3、弃妇的不平之鸣。
男女双方有幸结合,却还是不停地上演悲剧。
在南北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不安全感、危机感。
当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多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和对负心的谴责漫骂。
4、妓女的悲苦之音。
倚门卖笑,客不由人,又往往被人视为败柳残荷,妓女的人格遭到了严重侮辱。
她们挣扎而又无奈,不满又被迫屈服。
诗歌中就表现了她们这种悲伤与苦闷,辛酸与处世之艰。
总体来看,从南朝民歌内容中可以窥见作者或歌唱者的身份,有商家、妓女、船户、农妇,一般都作女性的身份。
大多数南朝民歌属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民歌真实地描写了女子面对爱情时的的惊喜、憧憬,以及对爱情的珍惜,对负心汉的谴责与仇视。
这些情歌中所表现的两性关系,极少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
它们公然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反映了人们对礼教的蔑视和厌恶。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
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
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
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
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
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
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
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南北朝民歌在语言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最基本的特征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由于篇幅短小,大都为五言四句,南朝民歌往往通过典型或心境的刹那展现,点到即止,显得活泼、跳跃、留有余味。
其用语自然清新,好用隐语、双关语,有时用典,带有浓厚的南国水乡生活气息。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出了真挚细腻的感情。
而北朝民歌由于初作时为少数民族的创作,后才经翻译,所以不如南朝民歌工整,句型长短错综,但在变化中取得了全篇的和谐统一。
比如《敕勒歌》三、四、七言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丝毫没有斧匠之痕。
北朝民歌极少使用双关语与隐语,这就更加突出了北朝民歌的豪放气雄、粗犷刚健之感。
三、南北朝民歌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的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对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其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此外,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且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
与南朝民歌的含蓄委婉不同,北朝民歌体现出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风格。
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温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优美精致地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浑朴的意境,同时,朴素的语言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
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另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不同点之外,南北朝民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不同。
南朝民歌的内容几乎都是谈情说爱的“艳曲”,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乃至于泛滥,在客观上都有不可推卸的作用。
而北朝民歌由于题材广泛,不拘于男女情事,所以对宫体诗的形成没有太大影响。
南朝民歌中大量使用的双关语,对唐朝以后处境险恶的诗人们有很大影响,他们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情怀和对政治时事的见解。
从整体来看,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虽然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乃至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并不是说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时期,南北朝民歌以其自然质朴,通俗易懂,不用奥字僻字,采用口语入诗,能反映民众日常生活而在文坛上光辉夺目。
南北朝民歌都具有自然性、生活性的共性,是对当时文坛无新意的腐朽文风的强烈抨击。
这种抨击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生产、政治、思想意识等方面。
由于南北朝文学是求实的文学,主流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所以各个方面的反抗性又或多或少地表露在文学中,让南北朝文学具有鲜明的反抗性。
南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开辟了一条五言、七言绝句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因而影响很大。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因此,虽然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不能将它们分裂开来,南北朝民歌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
体育艺术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11/2007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胡晓娟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