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训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匠人建国,水地以县①,置槷②以县,胝③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④。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选自《周礼·考工记》)【注释】①县:古同“悬”,悬绳。
应用悬绳,以水平法定地平。
②槷(niѐ):观测日影的木杆。
③胝:古同“视”。
④朝夕:即东西方向。
⑤一夫:古代井田制百亩为一夫。
1.“以正朝夕”中的“正”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周礼·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选文中匠人建造城邑需要运用哪些方法来确定标准和方向?(2分)3.选文中匠人建造城邑要考虑哪两个主要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徐文长为幕客①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中,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凡公所以饵汪、徐②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
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③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
有沙门④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选自《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释】①幕客:指徐文长在胡梅林幕府中任书记,主文告事。
②汪、徐:汪是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汪直。
徐是明代徽州歙县人,嘉靖年间的倭寇头领之一,后被总督胡宗宪(号梅林)用计诱降。
③健儿:军卒,士兵。
④沙门:原为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分)(1)属.文长代作表(2)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一)陆清献公陆稼书先生宰嘉定,日坐堂上课子读书,夫人在后堂纺绩。
民有事控县者,即出票交原告,唤被告,如抗出差。
其听讼也,以理喻,以情恕,如家人父子调停家事,渐成无讼之风。
有兄弟争讼不休,公谓之曰:“弟兄不睦,伦常大变,予为.斯民父母,皆予教训无方之过也。
”遂自跪烈日中,讼者感泣,自此式好无尤。
公生辰,贫不能备寿筵,夫人笑之。
公曰:“汝且出堂视之,较寿筵何如?”但见堂上下,香烛如林,斯民敬之若神明焉。
相传稼书先生殁后,为嘉定县城隍,县民数百人直至平湖接公上任。
时先生夫人尚在,谓.县人曰:“公在县时不肯费民一钱,今远道见迎,恐非公意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予为.斯民父母()(2)谓.县人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生辰,贫不能备寿筵,夫人笑之3、“但见堂上下,香烛如林,斯民敬之若神明焉”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陆稼书4、陆稼书在当嘉定县令时,断案的特点是(用原文回答);他“贫不能备寿筵”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1)做,当(2)说,对……说2、陆稼书生日时,穷得不能自己备办寿筵,夫人取笑他3、比喻受民爱戴4、以理喻,以情恕公在县时不肯费民一钱(二)王翱翱镇守辽东还朝,馈贻.一无所受者。
某太监于同事久,持明珠数颗馈之,公固辞,某曰:“公于他人之馈皆不受,我之馈亦不受,吾有死而已。
”公不得已受之。
乃自缀于衣领间,坐卧自随,虽其妻不知也。
居数年,太监死,其犹子①以贫不敢见公,使人召之,曰:“何不买第宅?”曰:“贫不能也。
”公曰:“第买之。
”其人讶,不肯买,公乃解其珠出于衣间与之,可值千金,第尚有余云。
诏营第于盐山,有司承媚,于外多列屋若干,公悉拆去.之,曰:“非诏旨也。
”每朝退,于公卿前孑然独行,不与人言。
时马昂为兵部尚书,崔恭为吏部侍郎,公直以名呼之。
[注释①犹子:养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馈贻.一无所受者()(2)公悉拆去.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
③奚为:为什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④冀.复得兔 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班昭续《汉书》1.①终②总是2. 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 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 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 被动词。
3、炳烛而学1. 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 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 下面一段话。
4.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1. 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 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1. 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 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 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1. ①哪②翻阅2. 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 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 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1. 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 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 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 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1. 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9、王昭君出汉宫1. 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 想要召哪个宫女, 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 容貌平常;画工4. 报出。
10、商於子驾豕1. 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急迫。
一、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可以有得.收获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道理其义自见.同“现”,显现自晓.其义也明白2.翻译句子(4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书读得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示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吗?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2分)。
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4.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心到”_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2分)。
5.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5.结合自己的学习,简要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3分)答案略。
二、课后练习(准确翻译选文)译文: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终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别当意,必再三易之别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终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别当意,必再三易之别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答案】答案:【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终生关于写字,从来也别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略微有一点别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别怕烦恼。
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巧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略微别称心,必然再三地更改它而别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称赞了文明学习书法仔细,一丝别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那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那个方面的例子【答案】【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如此向来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额头,双足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一)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翌日②馔③方④具⑤顷⑥而已⑦啖⑧退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二)、范文正正直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②悴:忧。
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⑥而:你.⑦俾:使。
⑧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文言知识】说“辞”。
“辞"是个多义词.一、指“推辞”。
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
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外文言文篇一(一)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征求不已② 惟欲清净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分)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二)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1-3)(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郑人买履》测试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④时夜而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长厚:为人忠厚。
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
②咨嗟:叹息。
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1.下列对文中画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课外文言文训练答案(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陈万年: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
他好结交权势,对皇后的家人更是卑躬屈膝。
他的儿子陈咸却跟老子完全不一样,疾恶如仇,不畏权势,经常上书讥讽皇帝的近臣。
陈万年觉得儿子这样必将得罪于人。
(一次),陈万年病了,在家休息,将儿子陈咸叫到床前训话,讲到半夜,言犹未尽。
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拿起棍子要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着了,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挥手让陈咸离开。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4分)(1)欲杖之用杖打(2)具晓所言完全,都(3)咸叩头谢曰认错 (4)大要教咸谄之大致2.翻译:大要教咸谄也。
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3.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分)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墨子·附录》)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经常,常常。
)②然而不听(虽然这样,却。
)③多言有益乎(好处,益处)④时夜而鸣(啼鸣,鸣叫)(2)翻译下面句子:唯其言之时也。
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译文】:子禽问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
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到黎明时啼鸣,天下人被它惊醒。
多话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三)、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注:①操,琴曲。
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译文】: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音乐,牛低头依旧吃草。
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转而发出牛虻的声音,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就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低头。
)②不合其耳也(耳朵听。
)③孤犊之鸣(鸣叫声,作名词。
)④即掉尾奋耳(摇摆;竖直。
)(2)翻译下面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那牛就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
②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耕:耕田种地。
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②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③走:跑的意思。
④颈:脖颈,就是脖子。
⑤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⑥耒: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⑦冀: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①兔走触株(跑)②因释其耒而守株(放下)③冀复得兔(希望)④而身为宋国笑(自己)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5.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今有人日攘(6)邻之鸡者,或(7)告之(8)曰:‘是(9)非君子之道(10)。
’曰:‘请损之(11),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12)。
’如(13)知(14)其非义,斯速(15)已矣,何(16)待来年(17)?”(6)攘: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
(7)或:有人。
(8)之:代词,他。
(9)是:此,这。
(10)道:道德(11)请损之:那就减少一些吧,这句话是偷鸡者说的。
(12)已:停止、结束、罢休。
(13)如:如果。
(14)知:知道。
(15)速:马上。
(16)何:为何。
(17)来年:明年。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也可以直接说是“这不是君子的做法”)那个人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多,一些,这些。
④〔游〕玩耍。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的确是这样。
⑩ 〔信〕果真。
〔唯〕只有。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人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 分)2.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3.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画。
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③戴嵩:唐代画家④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⑤曝:这里指打开书画晾晒。
⑥拊掌:拍手。
拊,拍。
⑦搐chù:收缩,此指“夹”。
抽缩⑧掉:摆动。
⑨掉尾:翘起尾巴。
10、谬:荒谬。
11、然:认为……是对的。
12、改:改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好书画(喜欢)②处士笑而然之(认为……对)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古语说:“农事应当问奴仆,纺织应当问婢女。
”3.读了这则小故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案示例:1.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2.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3.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