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城市气候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80
第3章 城市热量平衡与水分平衡城市热量平衡与水分平衡在城市气候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城市热岛、热岛环流、城市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城市气候学、城市污染气象学和城市湍流扩散及城市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3.1城市热量平衡城市具有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和十分复杂的城市地面-建筑物-大气系统,及其动力和热力的不均匀性,导致了城市区域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与一般及郊区下垫面的显著差别。
3.1.1城市的热量平衡方程[1-3]城市地面—建筑物—大气系统的热量平衡方程为()F S P L L us H H H LE H Q Q Q ∆+∆+∆++=-+-↑↓↓α1 (3.1)式中αus 为城市下垫面所接受的太阳短波反射率,城市区一般取0.12—0.15,郊区一般取0.15—0.20;↓Q 为太阳总辐射;↓L Q 为城市大气长波辐射通量密度;↑LQ 为城市下垫面长波辐射通量密度;H 为城市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感热交换通量;LE 为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潜热通量;∆H P 为人为释放的热量(广义的如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机动车、空调等释放的热量);∆H S 为下垫面(包括建筑物和不同性质的地面)贮存的热量变化;∆H F 为城市热平流量的变化。
城市化后,地面—建筑物—大气系统热量平衡各分量具有明显的变化,并且,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项,在城市与郊区间有明显的差异,这些都是产生城市边界层气候与郊区边界层气候不同的原因。
下面就城市热量平衡方程中各项的计算分别进行讨论。
3.1.2城市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计算方法1. 城市下垫面地—气之间感热(H )、潜热(LE )和动量通量(τ)的计算城市地面—建筑物—大气系统的热量平衡、人为热及热贮存特征,制约着城市区域地—气系统中感热、潜热和动量的垂直输送和城市边界层的发展。
大气边界层中的风速和温度的垂直梯度一般比郊区大,容易发展热力湍流。
下垫面的粗糙度亦比郊区大,利于动力湍流的发展。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地—气间的湍流感热交换和动量交换城市应比郊区大。
(28—33课时)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3、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5、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
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理环境(教师引导)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学生活动)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形式各异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出示《深圳世界之窗》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图片,加强学生对两种地理环境的认识)(学生探究)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教师点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是其组成要素。
地理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出的天气状况的总体特点。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由于经度、纬度、海拔、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来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1.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主要存在于地球的两极地区,如北极和南极。
这些地区的特点是温度极低,极寒气候是其最大的特征。
平均温度常年低于零下10摄氏度,冰雪覆盖全年,气候寒冷干燥。
降水较少,多为雪。
极地气候条件恶劣,人类几乎无法在此生活和工作。
2. 寒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分布于地球两极地区向内陆延伸的中高纬度地带,如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等。
这些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冬季寒冷,夏季相对较暖。
降水分布均匀,一般较多。
这种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3.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分布于亚洲东部、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南部等,大部分人口密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带。
这一带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相对充沛。
这种气候适合现代工业和农业发展,农作物种类繁多。
4.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分布于地球赤道两侧,如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季节性变化不显著。
年均温高于20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
这种气候适宜种植热带农作物,且常年供应热带水果。
5. 高原气候高原气候分布于世界各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
这些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降水量不多,集中在夏季。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条件特殊,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牧业。
6. 沿海气候沿海气候分布于地球各大陆的沿海地区,如东亚、欧洲北部、北美洲东部等。
这些地区受海洋的调节,气温变化较小,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
降水较多,常年分布均匀。
沿海地区气候适宜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以上是地理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的简要介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适宜发展的产业。
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第一章: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重庆市位于东径105º11"—110º11",北纬28º10"—32º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
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重庆市地理位置图1997年3月建立直辖市后,重庆市所属区、县(市)为40个。
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合川市、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万州区、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涪陵区、南川市、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
重庆市行政区划图第二章:地形地貌地形地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内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
重庆市三维地貌图各构造体系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
其特征:(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拨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湖北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拨2797m,相对高差2723.9m。
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拨1500m 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党委书记拨300—400m的丘陵。
(2)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市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平坝等8大类,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62413.2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要点一:天气及其影响(重点)1.天气的概念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征(1)天气反映的时间比较短。
(2)它是时刻在变化的,表现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天气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有时候在几分钟之内,可以由阳光灿烂变为乌云密布。
(3)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空间上的变化),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3.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5.天气与人类活动【例题1】下列叙述中,叙述天气的是( )[来源:学.科.网A.山前桃花山后雪B.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来C.昆明四季如春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点拨: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天气的概念和特征。
天气是反映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
选项A叙述的意思是山前已为春季桃花盛开,而山后却积雪不融,每年这个时候都大致如此,是比较稳定的,不是时刻在变化的。
选项B描述的是塔里木盆地终年如此,并非短时间的。
选项C叙述的是昆明四季的特征。
选项D叙述的是一夜之间树枝上都缀满了雪花,恰似梨花盛开。
因此正确答案是D。
答案:D【例题2】“天公作美,今年秋收时,天气晴朗,水稻收割顺利”,说明了 ( )A.天气影响生产B.天气影响交通C.天气影响学习D.天气影响战争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水稻收割顺利”说的是农业生产活动,所以题目说明的是“天气影响生产”。
答案:A要点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难点)l. 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的作用天气预报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人们就可以及早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气象观测→获取气象数据→加工处理气象情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制作天气预报节目。
(3)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课时3气候特征描述气候类型判断[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资料图,归纳判读气候类型的方法。
(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说明描述某一气候特征的方法。
(区域认知)目标一气候特征描述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气温特征最冷月、最热月最冷(热)月出现在××月气温高低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全年温和;冬季寒冷等温差气温年较差大(小);气温日较差大(小)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降水总量多(少)季节分配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年际变化年际变化大(小)光照特征光照时数长(短);光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及(冬季、夏季、全年)气温和降水的协调关系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小)等注:1.高温—最热月均温>20 ℃;温和—最热月均温0~20 ℃;寒冷—最冷月均温<0 ℃。
2.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 mm;少雨—月降水量10~50 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 mm;丰富—月降水量>100 mm。
3.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较强—气温年较差>20 ℃;气温年较差小,海洋性显著—气温年较差<15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东部、东南部临地中海,西临葡萄牙和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
西班牙南部沿海地区光照充足,是欧洲人重要的度假胜地之一。
东南部佩尼贝蒂科山脉间有一片约280平方千米的荒漠,被称为本纳斯沙漠,是欧洲最干旱的地方。
1.[区域认知]试描述西班牙南、北部年降水量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实践力]从气压带和风带角度分析西班牙南、北部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课时3气候特征描述气候类型判断读下图并根据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完成1~2题。
1.若图中海洋表示太平洋,并且甲地季节性受西风控制,则该地位于() A.欧洲B.南美洲C.亚洲D.北美洲2.若图中海洋表示北大西洋,则乙地气候类型最可能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印度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4.该气候类型的主要成因是()A.受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B.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四地对应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甲—热带雨林气候B.乙—地中海气候C.丙—亚热带季风气候D.丁—热带沙漠气候6.对①②③④表示的降水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全年多雨,季节分配不均B.②—全年多雨,季节分配均匀C.③—冬季多雨,夏季少雨D.④—夏季多雨,冬季少雨下图示意世界某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该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降水年际变化大B.气温日较差大C.降水季节变化大D.气温年较差大8.该地最可能位于()A.20°~30°的大陆西岸B.20°~30°的大陆东岸C.30°~40°的大陆西岸D.30°~40°的大陆东岸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中a、b、c对应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B.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10.关于c气候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亚洲该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B.在全球该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C.该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D.该气候分布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11~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