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虾蟹类外部形态 第二节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虾蟹增养殖学课件资料一、课程简介:《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虾蟹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技术措施;是研究虾蟹类增养殖原理与应用技术的一门新的科学;可用来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生产技能的虾蟹类增养殖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课程同时总结与传授了近年来较新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相信随着虾蟹养殖事业的发展,其原理及应用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充实、完善。
二、第一章———虾蟹类增养殖概况及资源1、发展虾蟹类增养殖的意义:(1)发展虾蟹类增养殖首先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2)除供食用外,虾蟹类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3)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在工业上用途很广;(4)开展虾蟹类增养殖,可以再人工条件下培养苗种,向海洋、湖泊中放流,增强近海或者内陆水域中的虾蟹类资源。
2、发展虾蟹养殖的有利条件:(1)产品价值高;(2)产品是外贸的畅销项目,是颇具吸引力的外贸资源。
因此,养虾业受到国家特别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我国出口的种类有对虾、新对虾、龙虾、青蟹、毛蟹、梭子蟹等等;(3)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生产设备简单,资金周转较快;(4)虾蟹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总的说来,虾蟹类对水温、氧气、水流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一般海水鱼强;(5)种苗来源有保证,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养殖种类都已能人工生产苗种;(6)食性广,饵料较易解决。
虾蟹类虽然基本上都是肉食性的,要求高蛋白饵料,但比起一般的海水肉食性鱼类,则对饵料的要求比较宽;(7)我国海岸线漫长,滩涂辽阔,有大量的适建场地,沿海人力资源丰富,又有适应于各地地理条件的多种虾类和蟹类,具有发展虾蟹增养殖的优厚条件。
3、我国的虾蟹资源:我国的虾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中国海区的虾蟹类绝大多数来源于热带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性种,也有少数来自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等北温带水域的冷水性种。
淡水虾类资源主要为沼虾属种类;蟹类主要为海水中生,淡水中长的中华绒螯蟹,几乎遍布全国沿海及内陆水域。
引言概述:据统计,虾蟹类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甲壳动物群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学、生态学等领域。
其形态多样、习性独特,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虾蟹类的生物学特点,并分析其在环境适应、生殖、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了解虾蟹类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正文内容:1.虾蟹类的分类和形态特征介绍虾蟹类的分类系统和形态特征,包括体型、触角、螯足、眼睛等结构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虾蟹类的生态习性分析虾蟹类在不同生物环境中的生态习性,包括栖息地选择、食物来源、隐蔽行动、群体行为等,探讨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功能。
3.虾蟹类的生殖生物学揭示虾蟹类的生殖特征和繁殖模式,包括性别确定、生殖器官结构、交配行为、孵化方式等,以及其中的进化机制和生殖策略。
4.虾蟹类的行为学研究探讨虾蟹类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背后的生理和神经机制,包括觅食行为、抗逆行为、遭受捕食者的逃避行为等,并介绍行为学研究在虾蟹类保护和养殖中的应用。
5.虾蟹类的保护与利用分析虾蟹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介绍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探讨虾蟹类资源管理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虾蟹类生物学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研究领域,涉及虾蟹类的分类、形态、生态、生殖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虾蟹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虾蟹类的适应能力、行为习性和生态功能,为虾蟹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虾蟹类生物学的研究,加深对其生态系统角色和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价值的理解,并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以保障虾蟹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引言概述:虾蟹类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类动物,包括了虾、蟹、龙虾、螃蟹等多个种类。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受到渔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虾蟹类的分类地位、解剖特征、生理特性、繁殖方式及其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虾蟹类的分类地位1.虾蟹类的门、纲、亚纲分类2.各类虾蟹的科、亚科、属等不同分类级别3.虾蟹类与其他生物的亲缘关系二、虾蟹类的解剖特征1.外部形态特征:身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2.内部器官结构:头胸部、腹部和附肢等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器官适应性:对水生环境的适应和功能特点三、虾蟹类的生理特性1.运动和呼吸:虾蟹类的游泳和行走方式以及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摄食和消化:虾蟹类的摄食方式和消化系统的特点3.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虾蟹类的感觉器官发达程度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四、虾蟹类的繁殖方式1.雌雄性别特征:虾蟹类的性别判定及其性器官的特点2.受精方式:虾蟹类的受精方式和交配行为特征3.卵的发育和孵化:虾蟹类卵的发育过程和孵化后的幼体特点五、虾蟹类的生态环境1.栖息地和分布范围:虾蟹类的生活环境和分布范围2.食物链角色:虾蟹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作用3.生态适应性:虾蟹类对不同生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策略总结:虾蟹类作为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分类、解剖特征、生理特性、繁殖方式以及生态环境。
第⼀章第⼀节虾蟹类外部形态第⼆节《虾蟹类增养殖学》教案周次第 2 周,第 2 次课备注章节名称第⼀章第⼀节虾蟹类外部形态第⼆节虾蟹类的内部器官授课⽅式理论课(2);实践课();实习()教学时数12分钟10分钟3分钟30分钟教学⽬的及要求1、了解虾蟹类的外部形态,熟记其各个部位的名称。
2、了解虾蟹类的内部器官,能够⽐较虾蟹外形与内部器官的异同点;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导⼊新课:我们知道虾蟹类的养殖具有⼀定的经济价值,想要让它们为我们创造出这种经济价值,⾸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们才⾏。
包括它们形态结构、⽣活习性、繁殖⽅式、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致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活习性、环境等对它们的影响都有哪些。
⼆、讲述虾类的外部形态。
可以结合课本第6页的图来讲述虾类外部形态图。
头胸甲表⾯具若⼲锐利突起的刺,隆起的脊以及凹陷的沟等结构,为重要的分类特征。
可以结合第7页的“图1-2 虾类头胸甲分区⽰意图”来讲述,这样可以更形象地讲述头胸甲分区,让学⽣更易于接受。
三、讲述蟹类的外部形态。
⾸先说明蟹类的体形,结合图1-4来说明。
说明蟹类各个部位的名称:头胸甲、腹甲额缘两侧有具柄的复眼等等。
说明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在于:雄性腹肢退化,仅存第⼀、⼆对腹肢,形成交接器。
雌性第⼆⾄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刚⽑,⽤于附着并抱持卵⼦。
四、说明虾蟹类的内部器官,从以下⼏个⽅⾯来说:1、体壁2、神经系统3、消化系统4、呼吸系统5、循环系统6、排泄系统7、⽣殖系统8、肌⾁系统9、内分泌系统。
重点说明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讲述对虾消化系统时结合“图7-1 对虾的消化系统”来讲,说明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
结合“图1-6虾蟹类的神经系统”来讲述虾蟹类的神经系统,这⾥主要讲述⽩对虾的神经系统就⾏了,蟹类的神经系统略讲。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案
周次第 2 周,第 2 次课备注
章节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虾蟹类外部形态第二节虾蟹类的内部器官
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践课();实习()
教学
时数
1
2分钟
10分钟
3分钟
3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虾蟹类的外部形态,熟记其各个部位的名称。
2、了解虾蟹类的内部器官,能够比较虾蟹外形与内部器官的异同点;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虾蟹类的养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想要让它
们为我们创造出这种经济价值,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们才行。
包括它
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环境等对它们的影
响都有哪些。
二、讲述虾类的外部形态。
可以结合课本第6页的图来讲述虾类外部形
态图。
头胸甲表面具若干锐利突起的刺,隆起的脊以及凹陷的沟等结构,
为重要的分类特征。
可以结合第7页的“图1-2 虾类头胸甲分区示意图”
来讲述,这样可以更形象地讲述头胸甲分区,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讲述蟹类的外部形态。
首先说明蟹类的体形,结合图1-4来说明。
说明蟹类各个部位的名称:头胸甲、腹甲额缘两侧有具柄的复眼等等。
说明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在于:雄性腹肢退化,仅存第一、二对腹肢,形
成交接器。
雌性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生刚毛,用于
附着并抱持卵子。
四、说明虾蟹类的内部器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体壁2、神经系
统3、消化系统4、呼吸系统5、循环系统6、排泄系统7、生殖系统8、
肌肉系统9、内分泌系统。
重点说明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
统的结构与功能。
讲述对虾消化系统时结合“图7-1 对虾的消化系统”
来讲,说明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
结合“图1-6虾蟹类的神
经系统”来讲述虾蟹类的神经系统,这里主要讲述白对虾的神经系统就
行了,蟹类的神经系统略讲。
第1页
教
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讨
论
、
练
习
、
作
业
课后练习:1、比较虾、蟹外形与内部器官的异同点。
教
学
手
段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参
考
资
料
[1] 王克行等编著. 虾蟹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