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09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鼓励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展示能力。
教学资源:1.经典童话故事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2.录音设备或电子设备,方便录制学生的朗读作品。
3.教学课件和投影仪,用于展示经典文学作品和相关图片。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展示一幅描绘经典故事的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故事背景。
2.播放一小段经典故事的录音或视频,鼓励学生猜测故事名称。
第二步:理解和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组阅读/朗读一则经典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故事的梗概。
第三步:诵读训练(20分钟)1.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调,如停顿、语速等。
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故事,并分配角色。
3.学生小组内练习诵读故事,并注意表情和语调的准确表达。
4.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学生鼓励和给予反馈。
第四步:创作展示(15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则喜欢的经典故事,并自行编写续篇或改编版本。
2.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
3.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朗读或表演,并使用录音设备录制他们的作品。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活动,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3.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诵读基础上进行表演创作,如剧本改编、舞台布置等。
2.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对经典故事进行文学分析和历史背景研究。
3.教师可以利用评价和反馈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和朗读能力。
希望以上教案指导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案撰写顺利!。
儿童经典诵读教案[修改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儿童进行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背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活动。
通过注重儿童参与度和趣味性,本教案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儿童投入到经典文学作品中。
教学目标1. 培养儿童良好的发音和语调惯;2. 提升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儿童对经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童文学名著等;-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诵读。
教学步骤1. 导入:开始课堂前,通过引用一段有趣的故事或朗诵一首小诗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朗读指导:-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儿童跟读,让他们模仿教师的朗读;- 鼓励儿童多次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
3. 理解讲解:- 教师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生词和难点,帮助儿童理解故事情节;- 提出问题,引导儿童思考、讨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分组演练:- 将儿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朗读演练;- 每个小组朗读完后,其他小组对其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5. 作品分享:- 鼓励儿童将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分享给同学和家长;- 可组织朗读比赛或文学作品展示活动,提升儿童的研究积极性和参与度。
6. 结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鼓励儿童继续坚持诵读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评估- 观察儿童的朗读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调恰当性等;- 收集儿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评估小组演练的表现和互动情况。
教学资源-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书、儿童文学名著等;- 录音设备或播放器,用于示范朗读;- 笔记本或画纸,用于儿童演练和作品分享。
扩展活动- 组织儿童参观图书馆或文学展览,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邀请专业朗诵者或演员来学校进行特别课程,增加儿童的研究动力与兴趣。
以上是儿童经典诵读教案的修改版。
根据儿童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指导朗读、理解讲解、分组演练和作品分享等教学步骤,可以提高儿童的诵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和对经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科目: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经典作品的诵读技巧和节奏把握。
2. 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激发。
2. 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经典诵读教材,如《论语》、《弟子规》等。
2. 学生准备经典诵读笔记本,记录诵读过程中的感悟。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经典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期待。
二、诵读指导1. 教师示范经典诵读的技巧,如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把握等。
2. 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要求。
三、诵读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篇经典作品进行诵读。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四、总结1. 教师点评学生的诵读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经典诵读的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上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经典作品对自己的启示。
2.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诵读笔记本,了解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二(合集5篇)第一篇:四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二七步诗教学目标: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
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2、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诗来呢?二、引出背景故事。
师简单讲解: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三、欣赏学习《七步诗》三、欣赏《七步诗》课件1、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哪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哪一句没听明白?2、师进行朗诵。
3、师讲解古诗意思。
4、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
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3、模仿曹植,七步之内朗诵古诗。
凉州词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2、感悟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二、学习《凉州词》:1、出示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1、出示要写的3个字。
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四年级科学《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3. 学生了解固体的定义、性质及其类型,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和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本和实验用的安全镊子等器材。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引入
通过引入经典诵读活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并重点介绍本课的研究目标。
2. 知识讲解
1. 讲解固体的定义、性质及其类型。
2. 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4. 总结评价
请学生围绕本节课的研究目标进行小结和评价,并为下节课作功课。
四、板书设计
- 固体的定义、性质及其类型。
- 物质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引入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但需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
在引入和讲解环节,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谈话;2、学生背;3、评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
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
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
(1)交流。
(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
(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
(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通过品读古诗、配画、悟诗情来感受诗境。
2、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悟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相互关的经典作品,多种形式展现诵读经典。
4、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烂熟于胸,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指导学生吟诵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开放式活动课:古诗朗诵、国学经典背诵、表演故事、看画吟诗、配乐唱古诗、自创作品、谈及感受和收获。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背诵1-4年级课本中研究的古诗以及本学期课外积累的经典古诗、国学经典作品。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国学经典诵读的配乐。
活动过程:一)教师导课:欢迎老师们的到来,让我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美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主持人上场:中国是诗的国度,让我们进入第一版块——“交流展示、点拨激励”。
请欣赏“唐伯虎点秋香”——古诗串串烧,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读音将古诗背诵出来。
三)主持开始:四年级全体同学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题目:诵经典,感悟人生今天学校举行了一场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我深受感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同学们积极参与,诵读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能背诵,更能活学活用,感悟人生。
在“看图吟诗”环节中,我们通过一幅幅插图猜出了学过的几首古诗,并有感情地吟诵了出来。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的情景交融之美。
在“古诗情景剧再现”环节中,同学们通过表演将古诗词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诗画交融之美。
在“课外经典诵读展示”环节中,同学们不仅将经典作品诵读得十分动情,还通过改编创作出新的经典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典的魅力所在。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经典诵读》教案指导教师:杨展卿活动一:童真童趣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年级经典诵读《道德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题:《道德经》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
1、熟读,体会古文的韵味。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三章所讲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熟读,并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顾《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道德经》第47-49章能熟读,并从中有所收获。
2、师范读,生标出不认识的字音。
3、师领读一遍全文。
4、明确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5、明确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6、生跟师读两遍。
7、全班齐读,纠正错误的读音。
8、指名读,师及时进行评价鼓励。
9、分小组读。
10、男女生分别读。
三、让学生大致了解学习内容的意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句:
1)无为而无不为。
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四、个人上台展示
五、评选诵读明星
四年级经典诵读《道德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题:《道德经》
教学内容:第50-52章
目的要求:
1、熟读,体会古文的韵味。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三章所讲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熟读,并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顾上节《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道德经》第50-52章能熟读,并从中有所收获。
2、师范读,生标出不认识的字音。
3、师领读一遍全文。
4、明确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5、明确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6、生跟师读两遍。
7、全班齐读,纠正错误的读音。
8、指名读,师及时进行评价鼓励。
9、分小组读。
10、男女生分别读。
三、让学生大致了解学习内容的意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句:1)出生入死。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四、个人上台展示
五、评选诵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