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8.60 KB
- 文档页数:1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
( D )A.性别B.社会背景C.教育水平D.态度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 B )考过2次A.吸引B.比较和评价C.助长D.凝聚3.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
( C ) 考过2次A.费斯廷格B.沙赫特C.莫雷诺D.库利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C ) 考过2次A.从众现象B.社会干扰现象C.去个体化现象D.群体极化现象5.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 )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6.“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D )条件。
A.互补性B.接近性C.熟悉性D.相似性7.以下( C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B.社会性C.接近性D.合群性8.“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A )作用。
A.社会惰化B.社会干扰C.去个体化D.从众9.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10.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B )。
A.服从B.从众C.信任D.接受11.“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
( C )A.沟通B.服从C.从众D.暗示12.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C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C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14.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 )A.特瑞普里特B.谢里夫C.费里德曼D.阿希三、名词解释1.包容需要P217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知识考点 P211一、单项选择题:1.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 BA. 吸引B. 比较和评价C.助长D. 凝聚3.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CA. 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 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 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D. 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5.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B )。
A. 服从B.从众C.信任D.接受6.“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
( CA. 沟通B. 服从C.从众D. 暗示7.小王经常会放弃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随大流,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主张。
小王的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 A )A .从众 B.服从 C.去个体化 D. 群体化8.以下( C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 规范性B. 社会性C.接近性D. 合群性9.“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D )条件。
A. 互补性B. 接近性C.熟悉性D. 相似性10.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相似性与互补性、接近性与熟悉性以及( AA. 个人品质B.社会地位C.经济条件D. 学历层次1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
(D )A. 性别B. 社会背景C.教育水平D. 态度12.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A. 特瑞普里特B. 谢里夫C.费里德曼D. 阿希13.“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A )作用。
A. 社会惰化B. 社会干扰C.去个体化D. 从众1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C )。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社会、群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例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买卖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因此,明确人际交往的心理规律与原理,明确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明确个人在群体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以及群体的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章主要介绍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和理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沟通模式和人际吸引的条件以及群体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产生的基本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和特点,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群体的特征和结构,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章重点:1.三维人际关系理论2.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的测量4.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本章难点:1.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2.人际关系的测量3.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二、人际交往的理论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晌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二、社会影响三、考核知识点(一)人际关系理论(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三)沟通的过程和模式(四) 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五)人际关系测量的原理与步骤(六)群体的概念和特征(七)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四、考核要求(一)人际交往概述识记:人际关系的概念领会:三维人际关系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二)人际沟通和吸引识记: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要素和模式领会: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测量的基本步骤(三)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识记: 群体的概念、群体的功能,社会助长,从众,去个体化领会: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简单应用: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心理学家进行研究认为,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动因,即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
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
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
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
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沟通1、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机系统、人与社会。
2、狭义: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态度、意见3、人际沟通的功能✧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形成自我概念—自信✧满足需要二、舒茨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三、人际吸引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互相接受,情感上互相肯定,互相喜欢,并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
人际吸引的条件:(一)相似性与互补性1、相似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增进人际吸收。
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2、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双方需要不同时,互相的期望也就不同,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互补的人。
(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热情、开朗、幽默。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近彼此的了解,有更多的机会增进吸引。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的作用)(二)群体的凝聚力(正性力量)(三)群体中的角色(四)群体的领导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去个体化(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2、群体思维。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心理学对人们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影响与指导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理论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人们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指导。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原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品质。
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它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和对他人的态度。
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增进沟通和交往的质量。
2. 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吸引力和吸引度。
与人交往和沟通时,个体的吸引力会影响他人对他的态度和行为。
如外貌、语言能力、幽默感等都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人际吸引力,从而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观念和态度。
它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对他人的行为的反应。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二、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指导基于以上的基本原理,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指导,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提高沟通的效果。
1. 倾听能力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
倾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也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 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
研究表明,非语言沟通在交流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语言本身。
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表达,也要注意他人的非语言信号,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3. 冲突管理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而良好的冲突管理能力有助于避免冲突的升级和恶化。
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并尽量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管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社会交往对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的心理学影响引言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发展对其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交往对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的心理学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社会交往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1. 形成友谊与亲密关系社会交往为学生提供了结交朋友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学生可以培养友谊、建立信任,并在互动中增强自我认同感。
这种友谊与亲密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 培养合作与沟通技巧社会交往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有效沟通。
通过与不同背景、观念和价值观的人交往,学生能够学习尊重他人、倾听他人观点,并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些技能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都至关重要。
3. 提供情感支持与归属感社会交往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生可以通过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社会交往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群体,使其感到被接纳和认同,从而增强自尊心和幸福感。
二、社会交往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 塑造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社会交往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概念。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地位,并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这种自我认知的建立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尊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2. 促进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通过与他人分享情感和体验,学生能够减轻焦虑、压力和孤独感,并获得情感的释放和安慰。
同时,社会交往也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寻求支持的途径,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
3. 培养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社会交往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能够学习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参与具有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人际影响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研究心理学中的人际影响与社会影响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人际影响和社会影响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
一、人际影响的研究人际影响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受到其他人言行态度的影响。
在人际影响的研究中,有一些经典的理论和实验。
1. 康福曼的合作竞争理论康福曼(Morton Deutsch)提出了合作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互动中会选择合作或竞争的策略。
合作能够促进互惠关系和积极互动,而竞争则往往导致紧张和不和谐。
2. 阿西的从众理论阿西(Solomon Asch)进行了一系列从众实验,他发现人们在面对集体观点时,常常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即使个人观点与集体观点相左。
这表明了人们对于他人看法的强烈影响。
3.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进行了著名的服从实验,在实验中个体被要求给予他人一系列电击,结果发现许多人在实验者的要求下,会选择服从并继续给予电击,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对受试者造成伤害。
这揭示了人们在权威的压力下可能会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二、社会影响的研究社会影响主要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影响研究。
1. 米尔格拉姆的社会规范实验与其服从实验相反,米尔格拉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与一群演员进行目测实验,演员明显错误地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但由于群体效应,参与者往往会选择与演员保持一致的错误判断,以符合群体共识。
2. 达尔尼的信息传播理论达尔尼(Elihu Katz)提出了信息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传播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本身的质量,还与个体自身的社交网络和关系有关。
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往往更倾向于从身边的亲密关系获取信息,并倾向于相信亲密关系所传递的信息。
3. 卢思的社会认同理论卢思(Henri Tajfel)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会形成自我认同,并倾向于将自己与特定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对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研究。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深入认识,我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学对于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影响个体的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
一、心理学的意识形态对人际互动的影响心理学的意识形态对个体的人际互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会对个体的人际互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1.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际互动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改善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实现。
基于行为主义的思想,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会更多地关注对方的行为和反应,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来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2. 认知心理学对人际互动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思维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认知方式会影响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个体的社会认知偏差和偏见会影响他对他人的看法和互动方式。
3.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际互动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强调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理解。
基于人本主义的原则,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会更加关注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注重建立真实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二、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还发挥着调节作用。
它通过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规律和机制,指导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1. 情绪智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绪智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在人际关系中,情绪智力能够有效地调节冲突,增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2. 社交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交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理解和解释。
社交认知的研究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互动来改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