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培训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自从(Hammer and Champy)提出流程再造与流程型组织的概念,企业界就开始了流程再造的探索。
海尔公司90年代的“市场链再造”和目前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可以称为流程再造的有益探索。
1、海尔的“市场链”再造海尔流程再造始于1998年,但基于1991年创建的OEC管理模式。
OEC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AL AND CLEAR的缩写,意思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天的工作、每天工作的完成情况,每天出现的问题要查明原因和责任后立即处理和改善。
这是海尔在学习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及日本TQC管理等基础上独创的管理模式。
1998年海尔进行了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具体做法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这是海尔市场链的主流程;把集团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定单实施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支持流程是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这是海尔市场链的支持流程。
海尔的市场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海尔文化”和“OEC”管理法。
SBU也是市场链再造的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SBU是一种由企业提供资源平台(现状水平、先进信息、问题解决渠道、支持流程),员工根据下道工序用户需求,提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创造市场业绩,并从中获取报酬的一种激励制度。
其目的是让员工成为创新主体,经营自我,体现自己价值。
把企业3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变成每个人的SBU“经营效果兑现表”,并按照SBU的“经营收入=劳动力价格-损失+增值提成”的公式来核定员工报酬。
质量与管理 Quality and Management44《生活用纸》2019·6期立核算共赢共享的经营团队。
自主经营体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企业的基本创新单元。
自主经营体与合作方、交互用户共同组成价值共创、风险共担、按单聚散的虚拟组织,海尔称之为利益共同体。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也就是说,员工有权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决策,员工有权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自己决定收入。
海尔“人单合一2.0”“人单合一”从提出已经10年了,现在进入2.0时代。
“人单合一2.0”是要建立一个共创共赢的平台,它颠覆了传统模式。
首先,定位。
原来企业的定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现在企业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可以包打天下的单位,而是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企业的定位说到家,是封闭还是开放。
传统企业都是封闭的,但是现在企业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
第二,价值导向。
传统企业是以顾客为导向,也就是比销售额。
但是,现在的导向不是顾客,而是用户。
顾客和用户有本质的区别,顾客是一次性交易,是钱和物的交易,而用户是不断交互,不断参与,要创造出最佳用户体验。
第三,驱动力。
现在提出“按单聚散人”。
这个(创造)用户的目标能不能完成?能你就来干,不能就让别人来干,而用户目标是不动的。
传统企业是按人来定单——这个人很聪明,企业现在不能让他离开,如果他就这个能力,那就按这个能力给他制定一个目标。
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创客,都要跟投创业——有风投来投资,要跟着投资,这样大家的利益就绑在一起了。
第四,目的。
创业人员无边界。
目标定了,创业人员是谁没关系,谁行谁来。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创业是在海尔这个平台上进行的。
共赢是目的,是各方利益最大化,攸关各方能够持续协同、共享创造的价值。
被称为“近代政治哲学之父”的马基雅维利提出:所谓共赢,绝对不是零合博弈,而是所有参与各方都要得利。
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对它最重要的就是两类人:一类是外部用户,一类是内部员工。
"人单合一"与"T模式":海尔的三次改革海尔始终不缺乏变化,从80年代末的日清管理方法到90年代末的市场链整合,一直到2005年的“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组织结构的改革前后进行了40多次,这已不仅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了,在海尔已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而每次改革不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结构上都达到了唤醒组织活力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家电处于“幸福”的供不应求年代,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卖掉,每个厂家所作的事情就是加大产量,而在这个时候,海尔的老总张瑞敏砸掉了很多冰箱,让员工都触目惊心,海尔开始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到90年代初期,海尔正式发展了自己的“日清日高”的模式。
日清日高又称“OEC”管理法,可表示为: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有所提高。
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并填写记帐,检查确认后交给班长。
不管几点钟下班,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
当天发现的问题必须当天处理,就是所谓的“日日清”。
OEC模式在海尔多元化扩张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尔在这个时期所进行的并购,都没有输入自己的资金,而是都是通过输入OEC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实现了多个并购。
随着这种O EC模式的成功,海尔多元化阶段也基本完成,庞大的组织机构开始阻碍海尔的发展,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沟通不畅。
公司各个机构庞大之后,张瑞敏又开始了他第二次变革。
1998年海尔开始了市场链流程再造。
在组织再造上,变直线职能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为平化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以努力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零距离。
而在人员的再造上,则是将管理人员变成SBU (策略事业单位),即每个管理者都是一个独立作战的经营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自主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去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
改变过去那种组织与市场的割裂,个人只听命于内部上司,而不去面对外部用户的问题。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文/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00年左右,我在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公司参观,发现他们在推行MMC方法。
MMC是指微型公司,把每个很小的班组变成一个小公司,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
美国的全食超市为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也是将原来的经营单元门店变为一个门店有8个经营单元,即利润中心。
我在多年的企业管理中也体会到:企业资产表中的有形资产都不能增值,真正能让资产增值的是人力资源这个无形资产。
如果把人力变成资源而不是负债,企业一定会充满活力。
而凡是能够永续经营、充满活力的企业,都会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而非只重视规章制度。
每个员工都是CEO创业初期,我们把抓质量放在第一位。
当时为了扭转员工的错误质量观念,砸掉了76台不合格冰箱。
仅仅产品质量好还不行,产品的性能、设计、成本很多问题不能和市场挂钩,仍然没有用。
于是我们进一步提出“让每个人面对市场成为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 的缩写,独立核算单位),这是让每个员工都直面市场竞争而全面提升竞争力。
如采购人员要对采购的成果自负盈亏,不只是付款买货;制造部让每条线变成像一个公司一样经营,这条线要自己核算成本;同样,销售人员也组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公司。
推进这些机制花了几年的时间,结果时好时坏。
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没有形成全系统,不是流程的协同。
如一个产品销售不好,是找设计人员,还是找销售人员?往往双方互相推诿。
二是信息化不支持,这是最致命的,不能随时随地取到真实数据,容易造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继续推进自主经营提供了绝佳机会。
我们首先解决观念问题,提出了“三转”的思路:时代在转变,企业要转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因而个人就应该转化:从听命于领导到听命于用户,创造用户价值。
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商业模式,就是打造一个平台,让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能满足需求,员工利用这个平台能发挥潜能,解决用户的难题。
倒三角组织倒逼团队在海尔,我们进行了一种颠覆,把原来的“正三角”组织架构变成“倒三角”。
一般的企业是按照职能等级形成“正三角”,上面是最高领导,往下依次是部长、处长,最底下是员工。
但恰恰是员工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客户需求。
如果把客户需求反映上去,再等领导做决策贯彻下来,就没有办法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用户的需求随时在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最重要的是两个字:速度。
所以我们把组织结构变成“倒三角”,一线经理直接面对客户、满足需求。
领导的任务则是给员工提供资源。
以前领导指挥员工,现在变成领导和员工一起听客户指令;以前员工只是被动听命于领导,现在变为主动创造用户需求。
我们要求自主经营体一定要以员工为中心,供应链要提供资源,要保证经营体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我们以“倒三角”组织体系建立的自主经营体有三条准则:端到端、同一目标、倒逼体系。
第一个准则,“端到端”。
这是一线经理从客户的难题出发,到客户的需求满足为止,从客户端再到客户端。
第二个准则,“同一目标”。
目标确定后,所有人都是同一目标。
如果研发人员说要3个月,那不可以,研发时间必须在保证用户需要的两个月之内完成。
竞争对手承诺3天送货,海尔承诺一天送到,物流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营状态,保证能够在一天送到。
第三个准则,“倒逼体系”。
就是从所制定的目标,倒逼这个团队当中的所有人做到。
在“家电下乡”中,倒逼体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考虑到,在城市销售的产品直接拿到农村去会有问题,比如农村的电压不稳,于是我们设计了停电还可以保证两天不化冻的电冰箱;有些地方没有自来水,我们就提供没有自来水也可以使用的洗衣机。
这样,农民感到非常适用。
进军海外市场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巴黎有一个高档百货连锁店,我们先去推介。
客户不要,我们就把这个任务给了自主经营体,目标是进入这个店并卖到一定的量。
他们就把店周围20个公交站的路牌做了广告,消费者在公共汽车站看到之后,就到店门口看,然后再到店里问你们这儿有没有广告上的这种冰箱。
客户觉得有消费者需要海尔冰箱,也开始动心了,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海尔冰箱进来两个月的时间卖的量必须超过法国一个知名品牌。
随后,这个自主经营体想了很多办法与用户沟通,宣传产品,最后销量超出了原来目标,真正进入了这个渠道。
把人和市场结合起来“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单,都要对定单负责,而每一张定单都有人对它负责。
很多定单之所以变成“孤儿定单”,就是因为没有人对它负责。
库存、应收也都是这样造成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理解:定单就是市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和市场要结合在一起。
既然如此,那么人的素质高低和定单质量的高低就成正比。
人的素质越高,定单的质量也越高。
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定单,而且不产生库存、不变成应收。
也就是说,定单在市场创造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
因此,我们每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和定单结合在一起。
“人单合一”,就是人与市场结合到一体,然后每个人都成为创造市场的“SBU”,每人都对市场进行经营。
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现在我们正在推进让每个员工都有一张表,把企业资产变成员工个人资产。
比如:销售100万元的产品,这是企业资产,最后员工应该销售出120万元,那20万元才是增值,再扣除员工的费用,剩下的才是利润。
利润中留下行业平均利润,剩下的分成。
这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说的“先国家,后集体,剩下都归自己”,这样员工肯定愿意干。
“人单合一”的基础是直销直发,直销模式的本质不是直接销售,而是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难题。
设计的时候就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和客户共同研究,这个产品肯定有人愿意经销、购买。
所以直销并不是说你直接去问客户要什么,而是说直接面对市场用户的需求来创造出产品来。
也因此,直接营销就不单单是销售人员的事儿,而是设计人员、制造人员、销售人员等全系统每个人都有责任。
如何才能“人单合一”?观念创新观念创新,就是要以“人单合一”模式的要求不断挑战自我。
比如说在超越竞争对手方面,海尔欧洲的经理人有的曾在世界名牌企业工作过的,他们就告诉我:“我原来服务的公司是百年老店,我很清楚他们的实力非常强,海尔现在的实力不如他们,我们如何超越他们呢?”观念创新我跟他们讲,如果你按照你在原来那个公司的思路来做今天的工作的话,那我们确实永远都超越不了。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进行创新,如果按照“人单合一”这个模式真正去做到,就一定可以超越,他们毕竟在这方面的动作还显得慢一些。
所以我觉得,特别是对领导人,观念创新很关键。
海尔美国贸易公司、马来西亚贸易公司,原来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因为他们领导人的思想改变了,马上在“人单合一”这个模式下就把市场做得非常好。
现在美国海尔的各项指标都提高得很快。
为什么?总经理自己先改变了观念,认识到了必须是每个人和他自己的投入产出都结合到一起去。
马来西亚海尔现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产品发过去之后他们很多人说卖不出去,于是就放在那儿慢慢卖,卖出去之后钱又收不回来,于是又慢慢收,这就产生了库存和应收。
但是现在他们采取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每一个人和他自己的应收账款挂钩,如果在应收账款账期之前回款的,可以按照这个货值的比例给市场人员一定奖励,回款的早晚决定奖励的多少。
如果超过了规定期限,你就要按照货值的一定比例赔偿。
现在每个人对他自己的定单都盯得非常紧。
所以我觉得,领导人的观念如果能真正改变的话,“人单合一”的推进可以有很多方法。
流程再造仅有观念创新还不行,还必须要用流程再造来保证观念创新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个流程可以画得很长。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个就是设计定单,第二个是直发产品,第三个是回收货款。
这个从头到尾衔接起来的闭环过程,就是“人单合一”。
设计定单不是拿一种产品来问人家要多少,而是事先就根据市场可能需求什么样的产品来设计出相应的定单来。
设计定单的本质就是设计市场。
因为设计出来的产品是能确定有人要的,所以这个直发产品实际上就可以直发到市场上去,直发给用户。
比如我们在韩国预售平板电视,不敢有一天的库存和呆滞,我们直发产品就是直接发到用户手里,这样货款就可以马上回笼,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SBU对它“人单合一”,他要对全程进行控制。
这个流程的推进需要很多子流程、很多步骤来完成。
企业文化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很多,但是我最欣赏的企业有两个:一个是丰田,一个是戴尔。
丰田的看板管理曾经取得巨大成果,利润可以超出世界三大汽车厂利润的总和,竞争力最强。
全世界的企业都到丰田去学习它的看板管理,我也去看过,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没有一个企业能学得会。
为什么呢?因为看板管理已经变成了丰田每一个人都自觉去遵守、自觉去运作的一个模式,它已经不仅是一个管理方法,更变成了一个企业文化。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谁都知道丰田的办法好,但照搬回去效果却都不理想。
同样,戴尔在个人电脑方面,如果论技术它比不上惠普与IBM,但戴尔之所以可以超越它们,是通过直销模式。
戴尔的直销模式听起来也非常简单,可是别人也学不会。
为什么?因为它也变成了一个企业文化,而且它有一个流程在支持。
我研究过戴尔的流程,每个人都非常到位,换句话说,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钉都咬合得非常好,而且每个人在思想、文化上都认同这个理念。
所以我们也希望把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通过直销团队形成一种有流程支持的企业文化,最后形成“人单合一”的超凡竞争力。
所以,对于海尔的海外工厂,我们不应该把它定位为“制造中心”,而应该定位为“创造中心”。
如果没有“人单合一”,就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按照“人单合一”的概念,这个“单”就是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产品。
我们在与美国工厂沟通的时候,负责人吉姆先生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产品设计中心,表面上看是设计产品,本质上是设计市场。
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价利量”。
价,可能要卖到2000美金,是最高的;利,做多少台就可以挣出美国工厂的费用;量,必须卖到多少台。
这就是设计定单。
海尔巴基斯坦工厂现在增长也非常快,产品现在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市场的第二位。
我们的洗衣机在巴基斯坦农村很受欢迎,为什么?因为当地人把洗衣机拿回去不是为了洗衣服,是为了把牛奶里边的黄油洗掉。
我们就为此在巴基斯坦建立了一个设计中心,和工厂结合起来以后就变成了“创造”巴基斯坦市场,提供了一个有竞争力差异化产品的竞争基地。
这也是按照“人单合一”的思路来推进我们的工作。
如何检验“人单合一”那么检验和考核“人单合一”模式的标准呢,我觉得应该是“三个零、三个A”。
“三个零”是:零距离,零库存,零逾期。
零距离就是指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零距离一定是要到用户的心里去,我先去了解到你要什么,然后我来超前一步设计出来产品,这才叫零距离,否则永远是长距离。
这也可以说是做到“人单合一”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