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
- 格式:ppt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9
吸收能力研究综述吸收能力研究综述导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吸收能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
无论是个体的学习过程,还是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吸收能力的支撑。
本文将从吸收能力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吸收能力并探讨其研究现状。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1.1 吸收能力的定义吸收能力是指一个个体或组织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处理和应用新知识以实现个体或组织的学习、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它是一个存在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2 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吸收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吸收能力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创新。
一个具备良好吸收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接纳新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吸收能力对组织的创新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组织只有具备良好的吸收能力,才能及时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持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吸收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只有积极培养和提高吸收能力,才能不断吸取外部的优秀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
二、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2.1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对吸收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有丰富的外部资源和知识网络的环境能够为吸收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与此同时,外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会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2.2 内部条件的影响内部条件也是塑造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组织的文化氛围、学习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都会对吸收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个体的认知特征、学习意愿和信息加工能力也会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三、吸收能力的测量方法3.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吸收能力的方法之一。
通过编制相应的题目,了解被调查个体或组织在吸收外部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情况,进而得出吸收能力的水平。
3.2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个体或组织的吸收能力。
研究者可以结合相关的指标和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来评估吸收能力的水平。
吸收能力理论吸收能力理论:组织转型中的关键绩效差距:组织对新知识的接纳能力。
在《战略行动背后的认知与行为》中提到,吸收性模式下决策者对环境的增量与颠覆式变化最为敏感,并能够采取渐进或激进的战略行动应对。
本文将介绍这一模式背后的理论:Wesley Cohen 和Daniel Levinthal 在1990年提出的吸收能力理论(Absorptive Capacity Theory)[1]。
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city对组织而言,一项重要的创新能力是识别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加以接纳并将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即组织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先前拥有的知识水平。
1. 认知结构的研究理解组织吸收能力概念,前提是意识到组织需要一些先前的相关知识(Prior Knowledge)准备,来吸收和使用新的知识。
认知和行为科学领域在个体层面的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结论。
关于记忆开发的研究表明,积累的先前知识能提高新输入知识的记忆能力,也能提高回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研究指出,记忆开发是自我强化的,存储在记忆中的对象、模式和概念越多,获得这些结构的新知识就越容易,个人在新环境中使用它们也越容易。
基于先前知识学习到的新知识,还需要经由内化才能转为真正可利用的知识——从而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内化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新旧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它和语言的学习非常类似,如果将新旧知识比喻为早已掌握与刚掌握的单词,在彻底理解复杂语句之前,先要积累大量的单词,再在大量单词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句法结构;因为单词只是记忆系统中的一组标签,而语句中包含了更多的、额外的知识,只有彻底掌握了“标签”与“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复杂的语句。
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能力也与上过程相似:需要先前知识。
只不过两者的先前知识有所不同。
学习能力的重点是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它的先前知识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启发性(探索和创造新的知识)。
吸收能力的定义及应用文献综述作者:陈雯馨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05期(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 企业的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受到大量学者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关于吸收能力的定义及相关应用的文献进行回顾及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启示。
[关键词] 吸收能力;研发支出;创新能力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46[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87- 030 引言正如周三多(2010)指出,在经济全球化,顾客需求多样化,技术飞速发展和环境动荡变化的竞争中,许多行业的竞争规则改变,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被加速创造出来和被腐蚀掉。
在此竞争环境中,仅仅追求已有竞争优势或者停留在已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很容易被更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所取代。
因此,企业需要适应动态的环境并不不断地发展其自身能力追求创新来获取暂时的优势,比其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但为什么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有的企业技术进步快,有的技术进步慢,甚至持续落后?除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等因素外,Cohen 和 Levinthal(1989;1990)首次从微观角度提出的企业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已经被学者作为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Smith,et al.,2008),用于解释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及其竞争力。
1 吸收能力定义吸收能力最早用于宏观现象的解释。
而Cohen & Levinthal(1989)首次将该概念运用于微观组织中,并研究了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投入的因素(如:技术机会的范围,外部知识学习的难易程度,知识外溢)。
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具体地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即企业识别、消化和使用外部资源的能力。
气体吸收系数
气体吸收系数是指气体分子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其值受气体种类、气体浓度、压力、温度、波长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些常见的气体吸收系数的值如下:
1. 氧气(O2)吸收系数
在常温常压下,氧气主要吸收波长为200到300纳米的紫外光。
其吸收系数为10^-3 cm^-1。
2. 二氧化碳(CO2)吸收系数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远红外光。
其吸收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加,但在2000纳米以上则开始下降。
在常温常压下,CO2的
吸收系数为10^-4 cm^-1。
3. 氮气(N2)吸收系数
氮气对光的吸收主要发生在紫外光区域,其吸收系数约为
10^-5 cm^-1。
4. 氢气(H2)吸收系数
氢气对光的吸收主要发生在紫外光区域,其吸收系数约为
10^-6 cm^-1。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值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实际吸收系数还要根据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而定。
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
(GregoryN.Stock ,NoelP .Greis ,WilliamA.Fischer )CohenandLevinthal 认为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吸收以及开发环境中的知识的能力。
吸收能力的起源1971年,tilton 在观察半导体行业的时候,提出要具备企业内部技术能力要能够保证这些公司能够迅速的促进吸收最新的技术发展。
1975年evenson 和Kislev 指出接受者自身研发的努力在国际化农业技术传播中的重要性。
1989年从创新和学习的视角来定义吸收能力CohenandLevinthal ,使用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来代表吸收能力。
但是这种方式被批判把吸收能力当做了一种定量数据资源,而不是一种过程或者能力。
1990年吸收能力把创新和学习的视角从个人扩展到了组织CohenandLevinthal 认为吸收能力一种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
1994年,幸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fortuneFavorsthepreparedfirm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是确保公司吸收外部新的知识,而且需要更加准确的未来技术的发展。
投资在吸收能力使得公司更好地预测未来,并利用即将出现的机会。
JoshuaJ.Daspit 和DerrickE.D"Souza 把吸收能力分为获取能力(Acquisitionability )即识别和获取有收益的知识,Assimilationcapability 同化能力,即确保吸收新的知识,Transformationcapability 转换能力,即使得企业把新的知识与内部的知识进行调整、适应以及结合,Exploitationcapability 开发能力,利用开发能力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或者重新定义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
基于知识的吸收能力概念吸收能力一词最早出现在Kedia 和Bhagat 对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中。
Mowery 和Oxley 在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谈及吸收能力概念,认为它是由一系列技能组成的,这些技能通常用于处理由外部转移来的隐性知识,以及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
吸收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吸收能力是指生物体摄取某种物质的能力,可以体现出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和效率。
吸收能力的高低对生物体的发展和生长极为重要,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吸收能力进行综述。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吸收是生物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营养素进入后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吸收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物体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所具有的能力。
与吸收相关的物质主要是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等。
生物体吸收营养物质的速度和效率取决于吸收部位的活性程度、生物体的代谢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二、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1.生物体本身的特征生物体的类型、个体差异、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吸收能力。
例如,动物的消化道结构不同,不同物种对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也有不同。
另外,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其代谢需要和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也不同。
2.外部环境的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物种的生境、食物、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环境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物种对于营养素吸收能力的变化。
例如,动物在高海拔和寒冷环境中,对能量的获得需要更多的代价,因此对营养素的吸收能力需要更高。
3.营养物质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大小、分子结构、电荷大小等都会对其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造成影响。
比如,大分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相对较复杂,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
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类营养成分相对而言则较容易被吸收。
4.食物的加工方式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影响其中营养素的含量及结构,从而影响其在消化道内的吸收。
例如,食物过度加工或油炸会导致营养素丧失严重,也会让食物对生物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三、提高吸收能力的措施为了充分发挥吸收能力的优势,生物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其各种营养素的摄取能力。
1.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的平衡合理的膳食搭配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能力。
每日食谱应该包括五大类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乳制品等食物。
吸收力的心智名词解释吸收力这一名词并不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却是一种重要的心智能力。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新事物、新知识时的接受和吸收能力。
吸收力既包括了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也包含了对不同观点的开放和接纳。
一、深入理解吸收力的概念吸收力并非仅仅指人们在接受新信息时的被动态度,而是主动地去接纳、融入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它源自于人们内心的意愿和思维方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
吸收力是反映一个人对于不同观点和信息的思考、关注和理解程度的指标。
拥有良好的吸收力意味着能够接纳并理解多种观点、认可不同的真理和经验,进而能够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环境。
二、吸收力的重要性吸收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当一个人具备吸收力的特质时,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更加容易掌握新技能、新知识,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职场中,吸收力是一项重要的竞争力。
拥有较高的吸收力,能让人们更快地适应新工作和新任务,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供创新和价值,从而在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
此外,吸收力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
人们往往在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时,会受到自身思维定势和偏见的影响。
而拥有较高的吸收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观点,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冲突和误解。
三、培养吸收力的方法1. 倾听与尊重:学会倾听他人观点,积极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过与他人交流,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接纳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2. 反思与批判思维: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
同时,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他人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3. 多元阅读:阅读是培养吸收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读书,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提升自己的吸收力。
4. 学习新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新技能,拓宽自己的技能领域,增加对新事物的理解。
同时,学习新技能也能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5. 情绪管理与与人为善:情绪管理是培养吸收力的关键之一。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来自他人的观点和建议。
婴幼儿消化和吸收的特点婴幼儿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是消化器官结构及其功能除比成人和儿童表现出许多显著的特性,其中一些特性是发育性的特性,其他则根据婴儿的食物前提而确定。
婴儿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完成,因此其功能也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
婴儿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还不够完善,消化吸收功能都很有限,对于某些特定的营养成分,如一些氨基酸、维生素等,尚未充分发育,这是因为婴儿的肠道黏膜上的蛋白酶和胆汁酶合成的功能还很弱,大多数能够分解的脂肪酶也有所不足,以及不足的碱性电位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营养物质吸收减少。
儿童消化和吸收特性:(1)消化能力快但有限:儿童有限的消化能力是指消化能力比成人弱,包括食物分解和把食物释放出来的能力,但整体的消化过程比成人快。
(2)吸收能力强但有限:婴儿的吸收能力是强的,尤其是对饮食中的一些营养素,比如钙和磷,因为肠道的毛细血管增多,所以婴儿的吸收能力比成人更强。
但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对铬、锰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差,而且由于消化系统过于简单,细胞膜上非常薄,婴儿能吸收的事物也比成人少。
(3)消化肠道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婴幼儿肠道具有较弱的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对外界刺激灵敏度高,比如温度变化,易改变活动的力度,容易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4)抗微生物环境有待加强: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和微生物环境发育尚不完善,当接触到外界的病菌时,抵抗力较弱,因此抗生素的服用可以增加其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
总的来说,婴幼儿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是能力还不完善,发育性特征明显,自我调节能力、抗微生物环境以及吸收能力可能不够完全。
同时,由于食物前提的不同而引起的婴儿消化系统的不断变化,也将对婴幼儿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正确配置婴幼儿的膳食结构,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营养状况,是每一位孩子父母和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举措。
蛋白质光吸收特点
1. 近紫外光吸收:蛋白质在近紫外光(200-300nm)区域对光
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这是由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所致。
2. 紫外光吸收:蛋白质在紫外光(280-320nm)区域也对光有
一定的吸收能力。
这是由于蛋白质中的酪氨酸残基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
3. 色氨酸吸收:蛋白质中的色氨酸残基对紫外光(280nm左右)有强烈的吸收峰。
这一特点常用于蛋白质的定量和纯化。
4. 基团吸收:蛋白质中的其他氨基酸残基(如赖氨酸、组氨酸等)也对特定波长的光有吸收能力。
这些吸收峰通常在可见光区域。
总的来说,蛋白质的光吸收特点是由其中的氨基酸组成所决定的,不同的氨基酸残基对光的吸收有不同的特点和强度。
这些吸收特点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研究、分析和定量测定。
什么叫吸收效率计算公式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吸收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它描述了一个系统或材料对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热或其他能量的吸收能力。
吸收效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材料或系统的性能,指导设计和优化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吸收效率的概念,并探讨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吸收效率是指一个系统或材料对特定能量的吸收能力。
在光学领域,吸收效率通常用于描述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
在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领域,吸收效率是评估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的重要参数。
在热工程领域,吸收效率也被用来描述材料对热能的吸收能力。
吸收效率通常用一个参数η来表示,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当η=1时,表示系统或材料对特定能量的吸收能力达到最大,即完全吸收。
当η=0时,表示系统或材料对特定能量的吸收能力为零,即完全反射或透射。
在实际应用中,吸收效率通常介于0和1之间。
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系统或材料特性来确定。
在光学领域,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通常基于材料的吸收系数和厚度。
吸收系数是描述材料对光吸收能力的参数,它通常与材料的光学性质相关。
材料的吸收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或理论计算得到。
材料的厚度也是影响吸收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材料的厚度越大,吸收效率越高。
因此,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η = 1 R T。
其中,R表示材料的反射率,T表示材料的透射率。
当材料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已知时,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吸收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吸收效率的计算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因素,如光的入射角度、波长等。
因此,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可能会有所变化。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通常基于材料的光谱响应和光照强度。
太阳能电池的吸收效率是评估其对太阳光吸收能力的重要参数。
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η = ∫(0,∞)R(λ)S(λ)dλ。
其中,R(λ)表示材料的光谱响应,S(λ)表示太阳光的光谱分布。
通过对光谱响应和光照强度的积分,可以计算出太阳能电池的吸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