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吸收能力研究综述吸收能力研究综述导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吸收能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
无论是个体的学习过程,还是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吸收能力的支撑。
本文将从吸收能力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吸收能力并探讨其研究现状。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1.1 吸收能力的定义吸收能力是指一个个体或组织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处理和应用新知识以实现个体或组织的学习、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它是一个存在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2 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吸收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吸收能力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创新。
一个具备良好吸收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接纳新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吸收能力对组织的创新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组织只有具备良好的吸收能力,才能及时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持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吸收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只有积极培养和提高吸收能力,才能不断吸取外部的优秀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
二、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2.1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对吸收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有丰富的外部资源和知识网络的环境能够为吸收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与此同时,外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会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2.2 内部条件的影响内部条件也是塑造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组织的文化氛围、学习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都会对吸收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个体的认知特征、学习意愿和信息加工能力也会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三、吸收能力的测量方法3.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吸收能力的方法之一。
通过编制相应的题目,了解被调查个体或组织在吸收外部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情况,进而得出吸收能力的水平。
3.2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个体或组织的吸收能力。
研究者可以结合相关的指标和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来评估吸收能力的水平。
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与改进式技术创新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
在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必须提高技术吸收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性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并运用此知识来开发新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的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使公司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创新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保持竞争优势。
而企业的传统自主创新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时企业应该把眼光放向外部,充分挖掘和运用外部技术源,实现快速创新。
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高效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2.1 运用外部资源的意识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与企业管理层和研发人员的意识和态度密切相关。
企业领导需要具有开放、包容、乐于接受外部资源、思想开明的特点。
企业的研发人员需要有学习、探究、创新的意愿,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外部资源的信息。
2.2 适宜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研发流程能够影响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发挥效果。
企业应该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结构和流程,减少决策的层次化,将决策权下放到适当层次,加速信息传递和决策。
此外,企业应该充分发挥研发部门、采购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协作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从不同角度获取技术信息,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
2.3 人才队伍的储备和能力提升企业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支撑。
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储备和能力提升。
通过内外培训、激励机制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员工积极学习、阅读国外技术文献,扩大技术视野,提供吸引人才的长期发展机会,为企业储备高水平的人才。
三、改进式技术创新的实现改进式技术创新是指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以增强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和降低成本。
吸收能力,学习和创新的新视角∙吸收能力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认识到外部新的知识的价值,然后同化吸收并应用到商业实践当中的一种能力。
∙文章分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个人吸收能力的认知基础,其中尤其是个体以前相关的知识和背景的多样性✓组织层面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组织的吸收能力和个体的,以及组织内专家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我们认为,创新的绩效是历史和路径依赖的,吸收能力的发展会影响创新的绩效,早期如果对专家缺乏投资有可能会导致公司未来在某一领域的发展。
∙我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公司的研发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研发活动促进了公司的吸收能力。
我们还测试了,在一个产业的技术变革背景下,一些与公司研发相关的预测变量,研究讨论吸收能力的意义,是为了分析其他相关的创新活动,比如基础研究,创新的采用与传播以及成立联合研发企业的决策等引言∙外部的知识对创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国家水平、产业水平和企业水平上上研究都得到了证实。
∙这种评估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很大部分上是以前相关知识水平上的函数,在最基础的水平上,这种先前的知识包括了基础的技能或者甚至是共享的语言,不过也有可能包括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这种知识带来了识别,同化和应用新的知识的价值到商业实践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集合我们称之为吸收能力。
∙能够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能更好地利用外部可获得的信息,这是因为吸收能力有可能是企业研发投资的一个副产品。
其他的研究显示吸收能力也有可能是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副产品呢。
生产经验为企业提供了识别实施或重新组织某个制造流程方法的背景。
∙企业也直接投资于吸收能力,比如进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认知结构∙在个体水平上,对记忆的研究显示,先前知识的积累提高了知识的获取,回忆和使用。
∙Bower指出记忆的发展会因为自我增强。
记忆中物体,模式和概念更多,个体对于新概念的形成更有准备以及更容易在新的环境中应用这些概念。
∙例子,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因为没有经常见到某个单词或短语,而是因为缺乏对语言复杂结构的认识。
经营管理网络密度、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龚雨欣(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以及社会发展的速度,当前的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环境都出现了很大餉改变。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湫餉市场竞争中空足于不败之地,需要充分的认识网络化环境对于企业所产生的影响。
但是企业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呢?网络密度与知识吸收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
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网络密度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密度;知识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2-0082-02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使用到的知识也更加的广泛复杂。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同样需要加快创造知识的步伐,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将会导致行业的生命周期不断的缩短。
而随着知识复杂性的提高,行业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创造速度的加快,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网络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网络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知识型社会的条件背景下,知识数量在飞速的上升,而知识创造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变,创新活动已经不再只承担着传统的发明者、研究者的角色,基于社会的改变,开始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需要依赖诸多机构或者是个人参与者的创新网络,同时还是一种知识交换活动或知识互动的创新网络。
一、企业创新绩效的界定许多的实证研究在创新研究的领域范围内,都是通过创新绩效来衡量企业创新,其原因是由于这一指标既可以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效果,还能够表明企业创新活动所实施的强度。
但是,在当前,专家学者并没有对于创新绩效这一概念进行一个统一的界定,只有部分研究知识仅单纯延用了这一概念,并没有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比较系统界定企业创新绩效方面有位Hagedoom&Cloodt专家,他认为创新绩效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层次与狭义层次。
从狭义层次而言,创新绩效是根据企业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然后进行衡量所获得的结果,而衡量的指标主要是从新产品、新设备的引入比率以及新流程系统等。
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研究
摘要: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息息相关,知识吸收能力所带动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创新等核心因素相互作用,将企业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形成一种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知识吸收知识溢出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纳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
“知识吸收能力”(ACAP:the absorptive capacity )的概念源于熊皮特经济理论中关于研发活动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以及相关外部知识对企业创新过程影响的观点。
Cohen &Levinthal(1990)在战略管理领域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于商业化目的的能力,是企业过去知识存量的函数,同时依赖于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吸收能力,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
Zara &George(2002)进一步细化了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提出了“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概念。
Lane,Koka &Pathak(2006)将吸收能力视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Cohen 和Levinthal 作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
为后来学者的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而Zara &George 则其定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获得了广泛认可。
2 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的调节作用
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循环对创新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
智力资本可分为组织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个维度。
吸收能力是智力资本和组织创新的中间桥梁,组织间的知识溢出,影响了组织智力资本的转化,从而影响组织创新。
社会资本可分为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
结构维度指的是组织的网络联系和网络配置形式等,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显著的,而吸收能力又调节着社会资本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管理方面,创新资源又可以分为软资源和硬资源,软资源指的是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人才,软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硬资源指的是企业的资金,当硬资源转化为显性知识溢出时,则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
3 知识溢出、知识吸收与企业创新的内在关系研究
吸收能力对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具有促进作用。
企业所吸收的新知识必须要通过整合,与企业原有知识相融合,才能对企业的创新
发挥作用。
在一定时间内,企业所吸收的新知识越多,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也就越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就越大。
即知识的量变可以引发质变,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
3.1 知识溢出与知识吸收的内在联系
阿格拉沃(Agrawal,2000)的研究证明,接受溢出的经济主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有关,这是知识溢出与知识吸收的内在联系。
知识溢出源于知识本身的流动性、扩散性和稀缺性。
在一定条件下,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企业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取决于彼此交流的不同企业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基础、背景和技术相似性等因素。
杰夫(Jaffe,1986)通过定义技术相融指数研究了在知识溢出的条件下,相邻企业技术距离对创新的影响,发现技术距离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更显著,即相同技术领域的企业在交流中的吸收能力对企业知识创新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3.2 知识吸收与知识创新的内在联系
Szulanski(1996)、Luo(1997)、Kumar&Nti(1998)、Shenkar and Li( 1999) 、Becker 和Peters(2000)的进一步研究也表明了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我国的沈必扬、王晓明(2005)通过研究证实,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决定
性的影响。
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生机。
知识吸收能力有助于组织核心能力的增强,从而使企业的组织绩效提升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关键调节因素,双向作用于企业的研发投资、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建设和学习型组织构建等问题。
也就是说,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技能、修养内涵等知识要素与内部员工的效率、灵活性、工作的创新性密不可分。
从知识吸收到创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创新后的跨越,提高了企业的知识储备水平,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增加企业在内外环境波动中的风险抵抗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5-17
[2] 茅宁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框架及发展方向探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05(9).
[3] 张愉,綦良群.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2).
[4] 张韬.基于吸收能力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3).
[5] 谢洪明,罗惠玲,王成,李新春.学习、创新与核心能力:机制和路径.经济研究.2007,42(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