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实验7循环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循环系统的发生1. 原始血管最早发生于A.内胚层 B.外胚层 C.胚内中胚层 D.胚外中胚层 E.滋养层2. 人胚胎最早的造血场所是A.肝 B.骨髓 C.脾 D.尿囊 E.卵黄囊3.胚胎原始心血管系统形成并开始血液循环的时间是A.第2周末 B.第3周末 C.第4周末 D.第5周末 E.第6周末4. 原始心脏发生于A.脊索腹侧的中胚层 B.口咽膜头端的内胚层 C.前肠腹侧的中胚层 D.口咽膜头端的中胚层 E.以上都不对5. 心管最先出现的3个膨大从头至尾依次为A.心房、心室、静脉窦 B.心球、心房、心室 C.心房、心室、心球 D.心室、心房、心球E.心球、心室和心房6. 心球参与形成A.左心室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右心房 E.静脉窦7. 心内膜垫发生于A.心球与心室之间的心内膜 B.心室与心房之间的心内膜 C.心房与静脉窦之间的心内膜 D.静脉与静脉窦之间的心内膜 E.动脉与心球之间的心内膜8. 原始心房分隔时出现的第1房间孔是A.第1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之间 B.第2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之间 C.第1房间隔上部变薄穿孔形成 D.第2房间隔上部穿孔形成 E.以上都不对9. 胎儿左、右心房间的血流方向是A.右心房血经第1房间孔至左心房 B.左心房血经第1房间孔至右心房 C.右心房血经卵圆孔至左心房 D.左心房血经卵圆孔至右心房 E.左、右心房血经卵圆孔双向流动10. 原始心房最终演变为A.心房的全部 B.心房的大部 C.心房的静脉开口根部 D.心耳 E.萎缩退化11. 左、右心房完全分隔是在A.胎儿第4个月 B.胎儿第6个月 C.胎儿第8个月 D.出生前不久 E.出生后1年左右12. 室间孔位于A.室间隔肌部与室间隔膜部之间 B.室间隔膜部与心内膜垫之间 C.室间隔肌部与心内膜垫之间 D.室间隔肌部与动脉球嵴之间 E. 以上都不对13. 室间孔关闭是在A.胚胎第7~8周 B.胎儿第4个月 C.胎儿第8个月 D.出生前不久 E.出生后不久14. 造成法洛四联症的主要原因A.肺动脉狭窄 B. 室间隔膜部缺损 C.主动脉肺动脉隔偏位 D.主动脉骑跨 E. 心内膜垫缺损15. 弓动脉A.5对,行于鳃沟内 B.5对,行于咽囊内 C.6对,行于鳃弓内 D.6对,行于鳃沟内 E.5对,行于鳃弓内16. 关于胎儿的血液循环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富含营养的脐静脉血大部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腔 B.进入右心房的下腔静脉血大部入右心室 C.肺动脉的血大部经动脉导管入主动脉 D.主动脉弓的血大部分布到头颈部 E.脐动脉内的静脉血输至胎盘17. 胎儿的血液循环中含氧量最高的血管A. 静脉导管B. 脐动脉C. 下腔静脉D. 肺静脉E.主动脉18. 胎儿的血液循环中含氧量最低的血管A. 静脉导管B. 脐动脉C. 下腔静脉D. 肺静脉E.脐静脉19. 胎儿出生后,脐动脉萎缩形成A. 静脉韧带B. 动脉韧带C. 脐正中韧带D. 肝圆韧带E.脐外侧韧带20. 出生后,卵圆孔逐渐封闭是由于A.第1房间隔与第2房间隔融合 B. 第1房间隔与心内膜垫融合 C. 第1房间孔与第2房间孔闭锁 D. 第2房间隔与心内膜垫融合 E. 第2房间孔闭锁标准答案1.D 2.E 3.C 4.D 5.E 6.B 7.B 8.A 9.C 10.D 11.E 12.C 13.A 14.C 15.C 16.B 17.A 18.B 19.E 20.A。
大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手册(医学类)教学单位医学院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生姓名学生班级学号实验报告的评分依据说明包括对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评价。
反映知识层面的评价体现在组织结构选取、定位、图注和描述上,这一部分占总分值的75%。
反映技能层面的评价体现在对显微镜和电脑的操作上,这一部分占总分值的25%。
主要指实验报告中图像的清晰与否,色调和亮度是否正确,图文、布局是否得当;图像的清晰与否反映显微镜的焦距调节技能,色调和亮度反映显微镜光阑使用技能和电脑操作技能;图文、布局的评价,既指放大倍数、比例、图文配置等,主要反映学生的审美技能。
注:封面和评分依据说明,反正打印一张纸,每个学生只需一份封皮。
学生姓名:实验日期:2018-4-16 指导教师:实验题目:循环系统1.心壁心内膜:表面为内皮,内皮下层为很薄的结缔组织,其中的细胞为平滑肌纤维。
在心室壁可见心内膜下层,含浅层的普肯耶纤维。
心肌膜:主要有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其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丰富的各种小血管。
心外膜:其外表皮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神经节,并常有脂肪组织。
2.大动脉内膜:由内皮和内层下皮构成,内层下皮为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中膜:最厚,含大量弹性膜和平滑肌纤维。
外膜:外膜较中膜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3.中动脉内膜:有内皮和内皮下层,在与中膜交界处,可见1~2层呈波浪状、亮粉红色的内弹性膜。
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胞核常因肌纤维收缩而呈扭曲状。
外膜:厚度与中膜接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含营养血管外,还含有较多的神经纤维。
普肯耶纤维心内膜心肌膜 心外膜 外膜 内膜 中膜 外膜 内膜中膜在与中膜相连处有些断续、较薄的弹性膜,它们构成了外弹性膜。
4.中静脉内膜中膜外膜与中动脉相比,中静脉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专业临床五年制班级 2012级8班姓名路海燕学号 201250426电子信箱完成日期 2013.5.24实验一上皮组织报告主题: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题属性:指定标本号:27#染色:HE材料:豚鼠气管横切片教学要求:掌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侧面形态结构杯状细胞柱状细胞纤毛基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豚鼠气管切片,HE染色,40×1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形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光镜下杯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大量纤毛。
所有细胞基底面均附着在基膜上,细胞高矮不一,核的位置高低不齐地排列在不同水平面上,垂直切面观形似复层,实为单层。
此种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
实验二软骨和骨报告主题:骨单位主题属性:指定标本号:6#染色:Schmorl式染色材料:脱钙骨切片教学要求:掌握光镜下骨组织的结构特点骨陷窝骨单位骨板中央管骨小管骨单位(骨切片,Schmorl氏法块染,40×10)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光镜下可见骨单位中央为圆形的中央管,多层骨板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骨单位间还有一些不规则的间骨板,骨板之间或骨板中可见可见棕黄色的小腔,为骨陷窝。
骨陷窝之间有细小的骨小管相连通,最内层的骨小管开口于中央管。
实验三肌组织报告主题:心肌主题属性:指定标本号:12#染色:HE染色材料:人心肌切片教学要求:掌握人心肌纤维纵断面和横断面的结构特点闰盘心肌(人心肌切片,HE染色,40×10)心肌分布于心壁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光镜下可见心肌纤维走向无一定规则,心肌纤维连接处为闰盘,闰盘染色深。
心肌纤维也呈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实验四报告主题:多极神经元主题属性:指定标本号:9#染色:HE染色材料:小牛脊髓及脊神经节横切片教学要求:①掌握脊髓前角多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
②掌握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
③掌握有髓神经纤维纵、横断面的结构。
实验7循环系统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中等动脉、中等静脉的组织结构;
1.2 掌握心壁的组织结构。
2 实验内容
2.1 中等动脉、静脉
切片:中等动脉、静脉横切片,HE染色。
中等动脉:低倍镜下观察,中等动脉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
高倍镜下观察,内膜很薄,由于内弹性膜的收缩,故切面上呈波纹状。
内膜从内向外可分为3层,即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红色波纹状,是内膜和中膜的分界线。
中膜很厚,由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细胞构成,故又将中等动脉称为肌性动脉,平滑肌细胞之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厚度约与中膜相等,可见纵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还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在近中膜处有由粗大的弹性纤维形成的外弹性膜,染成淡粉红色,通常以此作为中膜与外膜的分界。
中等静脉:低倍镜下观察,中等静脉的管壁也可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
但与相应动脉比较,静脉壁有如下共同特点:管腔大、管壁薄,由于平滑肌和弹性组织成分少,结缔组织成分较多,故切片标本中的静脉管壁常呈塌陷状,管腔呈不规则形,而且管壁三层膜的界限不明显,内、外弹性膜不发达,外膜厚。
2.2 大动脉
切片:小猪胸主动脉横切片,弹性纤维染色。
大动脉的管壁也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弹性膜与中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界限不明显;中膜较厚,有数十层呈波纹状排列的弹性纤维,弹性纤维之间夹有少量平滑肌和胶原纤维,故又将大动脉称为弹性动脉;外膜较中膜薄,无明显外弹性膜。
2.3 心壁
切片:猪心脏切片,HE染色。
低倍镜下观察,可看到心内膜及心肌层。
高倍镜下观察,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心内膜下层靠近心肌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血管、神经和浦肯野氏纤维。
浦肯野氏纤维是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心肌膜主要由心肌构成,大致可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
心肌纤维之间有数量不等的结缔组织和极为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外膜及心包的脏层,为浆膜,其表面被覆一层间皮,深面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组织等。
3 作业
绘中等动脉、中等静脉或心壁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