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开篇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学者和诗人。
我们小组通过这次人物评价的活动,对林徽因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更多层次的认识。
我们对这位人物主要从文学、建筑和感情生活方面进行评价。
浪漫的文学才女认识林徽因是缘于她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首充满爱与浪漫,描述了多少少女心中的情愫!渐渐地,知道更多关于她的文学作品。
她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出生书香世家,文化底蕴厚。
她随父亲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并对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1923年,林徽因就经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不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
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
她先后又发表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
我在林徽因的影响下,也喜欢上那扑朔迷离的诗歌。
她让我明白《笑》是女人的含情回眸一颦;她让我《情愿》记着自己那羞涩怅惘的暗恋,“化成一片落叶,让风雨打到处飘零”;她更让我明白‘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的梦’!可是这《年关》将近,那热闹里再也没有我儿时的欢乐肆玩。
我和她只剩《记忆》。
《静坐》“空想”《人生》的《忧郁》!当然,在文学方面,她是那李清照式的闲愁闺怨。
这在她的《致志摩》的散文和《九十九度中》小说可以看出。
以至于冰心说她是做作卖弄情感。
可是,这也是我欣赏林徽因的原因。
她的诗歌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以及西方唯美派的表现手法,以其丰富的感情和特有的情境,探索了生活和爱的哲理。
她的爱让众多才子爱慕,她的情让才女羡慕甚至嫉妒。
是她让我明白新新女性的追求与自主,让我懂得我要的爱情是什么,异性的友谊多么珍贵难得!所以林徽因的文学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尤其是那敢于直抒所爱所恶,毫不隐讳的坦率真诚!默默无闻的建筑师林徽因一直被称为“一代才女”,多数人只知道她在文学上的贡献,但其实文学只能算是她的副业。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 现代作家林徽因作为新月派诗人,其作品以诗歌见长,然而她也著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其中以《九十九度中》成就最高。
评论家李健吾曾称赞她的这部作品“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真实的,然而却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
”[1](P154)作家创作技巧的运用“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驭。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1](P153). 按照这一观点,本文从创作技巧入手,采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情节结构安排三方面解读《九十九度中》的叙述技巧。
一、叙述距离的合理掌控 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叙述视角可分为三类:“零聚集或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2](P129-130)《九十九度中》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也即“零聚集叙述”,“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它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既可以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以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3](P204) 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小说主要叙述了张宅做寿、喜燕堂婚礼、挑夫生计、车夫打架这几个在不同场域空间展开的行动性事件,也叙述了卢二爷、阿淑、逸九等人的心理事件。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的采用,保证了叙述的自由性、灵活性与完整性。
正是因为全知叙述模式,叙述的空间才可以灵活跳转:奔向张宅的路上---东安市场路上---张宅厨房---张宅里院---喜燕堂外---喜燕堂内---冰激凌店---张宅喜鹏---张宅后院---挑夫家---张宅跨院---张宅厢房---报馆---拘留所---卢宅。
与此同时,人物内心的欢喜哀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彼此牵连也戏剧性地同时呈现。
一般而言,由于全知叙述模式是在叙述者的操控下读者介入阅读,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同依赖于叙述者的讲述,因此,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识是被指示性的,读者能够跳脱出故事中人物内视角叙述的限制,从而更全面的认识人物命运、人生价值,保持了作品叙述主旨的顺畅传达。
林徽因故事5则林徽因故事5则寄语: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今天励志故事网为读者收录的是林徽因故事5则,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的故事一:“太太客厅”逸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
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
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
作家萧乾就是在“太太客厅”里认识林徽因的。
那是在1930年,萧乾正与美国的安澜一同编辑期刊《中国简报》,经他的老师杨振声的介绍,萧乾访问了沈从文。
在这次见面后,他即以《当今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简报》上。
1933年秋天,萧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请他指教。
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在萧乾的稿子上作一些修改后发表了,这使萧乾得益匪浅。
萧乾的这篇手稿现陈列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那天,还是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萧乾穿了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与沈从文一起来到“太太客厅”。
萧乾早就听说林徽因的肺病很厉害,想象中她应是一脸病容;谁知当他看到林徽因时,不禁呆了。
只见她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美丽动人,像个运动员。
原来她时常和朋友到外国人办的俱乐部去骑马。
林徽因对萧乾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这话给了萧乾很大的鼓励。
沈从文是常常到林徽因家去的,他从小在湘西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底子。
林徽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里有着很离奇的情节,很特别的人物,都是她闻所未闻的。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时:得分◆基础预学(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0分)那轻,那pīng()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miǎn()你dài()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liáng()间ní()nán(),——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D.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3.下列关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B.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
C.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略有一点雕饰之嫌。
D.据说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文学常识填空。
(4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筑师、作家, 派诗人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诗歌《》、小说《》等。
◆提优助学(20分)阅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回答5-10题。
(20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浮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黃,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5.我们常用“一树”来量化苹果花、石榴花等具体的花,却很少用“树”这样的量词来形容抽象词“花开”,你认为本诗这样运用有什么作用?(4分)6.诗中的第十、十一行都运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7.第二节中,作者把“你”比作“云烟”,有什么妙处?(4分)8.诗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中诗人情感态度的不同。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一、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
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
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
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
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作为一位有社会良知和爱国心的知识女性,林徽因早期所受的新式教育得力于她的父亲。
如在她年少时,父亲“为了让她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而带她出国考察,使她的创作视域不可能完全局囿于以静态美学对“窗内”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尤其是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结婚后,为搜集古典建筑材料而足迹遍及荒郊野外,极大地拓展了她的生活视域和丰富了她对人生、社会的知识容量。
这自然会影响作者文艺思想的细微变化。
《九十九度中》便是她试着以“入世者”的眼光突破“窗子”对她的局囿,开始打量“窗外”喧嚣的世界。
2、主要内容:《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
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特定的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里,有钱有势的人为庆祝寿辰而兴师动众、挥金如土;穷挑夫和车夫们为了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着如何打发生活,如何喂饱肚肠里的馋虫和保养看美女的眼睛;官太太们在衣着上费尽心思,互相攀比、妒忌或者嘲笑;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医无门眼看着邻居走向死亡;大家闺秀和公子哥在娇揉做作的打情骂俏,门外穷人家的丫鬟在期待着祝寿筵席的尽早结束,好“享受”小姐大爷们的残羹冷炙;平常人家的女子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无奈的嫁入富人家当填房……在这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人世的喜怒哀乐一同上场,热闹繁乱已经达到了极点,而世态的炎凉不公也达到极点。
人世的美好的愿望与真诚在烦乱中冷却。
3、艺术特点: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其现代性既表现在和谐美、以传统为平台的立异创新、无技巧的技巧、对人生的现代性的感悟等方面,也表现在现代动力意识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断裂和形式断裂(包括"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等)上。
林徽因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及意识流的运用,理智冷静的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
在《九十九度中》短小的篇章里,潜藏了种种对比:贫穷与奢侈;忙碌奔波与娱乐消遣;婚礼的喜庆与内心的凄凉;场面的热闹繁华与人们的虚伪争斗;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以及作者以冷静的笔调抒发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将一个个深沉的故事不动声色的展现出来,浅尝辄止;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浮出与纸面,不做仔细刻画,却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启发着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