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三甲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4
麻醉效果评定的规范与流程一、组织管理1、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麻醉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麻醉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并形成书目材料交医务科,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2、医务科,医疗质量督查办定期对麻醉效果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并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二、麻醉评级标准(一)、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激烈,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或很不稳定,肌松不良,配合手术勉强。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4、产生严重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
(非病情所致)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需该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三)、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颈丛、臂丛、下肢神经等)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麻醉科三甲评审准则实
施要求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
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
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
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
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C】1.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C】1.2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
分工
【C】1.3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C】2.1麻醉科规章制度
【C】2.2麻醉人员岗位职责
【C】2.3麻醉科诊疗规范
【C】2.4麻醉科技术操作常规
【C】2.5电除颤操作流程
【C】2.6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流程
【C】2.7硬要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流
程
【C】2.8病人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C】2.9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及扣分标
准
【C】2.10外妇科手术刷手、穿手术衣
规范及扣分标准
【C】3.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岗位
职责
【C】3.2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
计划
【C】3.3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
会议记录
【C】关于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通
知
【C】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管理工作的通知
【C】于下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
进实施方案》的通知
【C】关于调整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组成人员及明确其职责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关于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参考草案为加强三级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麻醉科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指导医院麻醉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作为麻醉科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根据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在中华医学麻醉分会指导下制定并将《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简称《标准》)列入建设管理规范,《标准》主要针对三级医院麻醉科,二级医院麻醉科可参照执行,据此可对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
《标准》涵盖科室设置与功能、人员配备、诊疗技术、科室管理及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
现叙述如下:一、组织结构与功能结构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医院麻醉科的组织结构是从整体上保障与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
国家卫生部在1989年发布【89】第1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的工作内涵应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的研究与诊疗。
卫生部27号文件,又将麻醉科确认为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6”。
这不仅是麻醉科开展业务工作的依据,更是医院麻醉科与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科室之间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发展势态的重要保证。
麻醉科组织结构及其要求如下:(一)建科指标要求1.成立麻醉科(1)凡开展手术治疗的二级以上医院均应成立麻醉科;(2)麻醉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有医院相应的建科文件;(3)三级及有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均应在临床麻醉的基础上开展急救与重症监测治疗以及疼痛诊疗工作(二)临床麻醉指标要求1.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能规范进行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2.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2)必需具备以下三种模式之一:①安排专人按规章进行此项工作;②设立“麻醉前评估中心”执行此项任务;③三甲及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可先行开设麻醉科门诊,取得经验后推广3.麻醉后恢复室(RR)的建立与管理(1)凡三级医院必须建立麻醉恢复室(RR),尚未建立的医院应有三年建设计划,即三年内必须达标;(2)RR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一般科室≥1:4,重点科室≥1:2;(3)有RR建设管理规范,并能认真执行4.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对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进行分级管理,按不同分级承担不同的麻醉与监控任务(三)重症监测治疗及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室)(AICU)指标要求1.围术期重症监测治疗(1)参与院内外急救及各种突发事件的救治,有抢救记录;(2)能规范进行心肺脑复苏,有抢救会诊记录;(3)常规开展围术期生命机能监测与调控,有开展监测项目及相应记录;(4)常规开展围术期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与复苏,有课题或论文或项目2.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的建设(1)三甲及具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麻醉科)的三乙医院及部分有条件医院的麻醉科均应建有专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2)AICU床位数与医院手术科室床位总数之比应≥2%,每床的建筑面积应≥15M2;(3)AICU中最少要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约为18~25M2;(4)AICU中应力争设立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5)有AICU建设管理规范并认真执行(四)疼痛诊疗指标要求1.急性疼痛诊疗(1)配备具有麻醉科医师资质的医师从事此项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条件、设施与设备;(2)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均需常规开展,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3)能规范开展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含人流)及创伤或非创伤性诊疗的无痛检查或无痛介入治疗,有常规和诊疗指南2.慢性疼痛诊疗工作(1)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甲医院均应建有麻醉科疼痛诊疗门诊;(2)疼痛门诊建筑面积≥50平方米,建有诊室、治疗室、治疗准备室等;(3)根据需要与条件建立病房,若建病房床位一般≥6张床,每床净使用面积≥4平方米,应设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等二、人员配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关键是以人为本,人员配备除数量外,应注重质量。
《三甲医院评审细则(药库)》第一篇:三甲医院评审细则(药库)三甲医院评审细则(药库)1.经医院合理遴选的药品有适宜的贮备。
(供应)2.建立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控制药品质量。
3.有药品贮存制度,贮存药品的场所、设施与设备符合有关规定。
4.对全院的急救等备用药品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
6.有药品召回管理制度。
第二篇。
三甲医院评审细则目录4.8.1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c】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相关制度与程序。
授权管理,并有明确的制2.麻醉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权限设臵与其资格、能力相符。
度。
3.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麻醉医师知晓率100%。
【b】符合“c”,并职能部门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有监督检查、反馈、处理。
【a】符合“b”,并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
4.8.1.2对麻醉医师有【c】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和再1.有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并落实。
授权制度。
2.麻醉医师均能知晓。
【b】符合“c”,并有麻醉医师定期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档案资料。
【a】符合“b”,并公开麻醉医师权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c】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1.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
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完成2.每一位麻醉医师均经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能熟练掌握。
跟踪最新指南,继续教育。
3.及时更新心肺复苏流程。
【b】符合“c”,并麻醉医师定期(至少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
【a】符合“b”,并麻醉医师继续教育达标率≥90%。
【c】手术麻醉人员配臵合理。
1.人员配臵合理,基本满足临床需要。
2.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1.麻醉科主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中华医学会参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关于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参考草案为加强三级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麻醉科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指导医院麻醉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作为麻醉科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根据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在中华医学麻醉分会指导下制定并将《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简称《标准》)列入建设管理规范,《标准》主要针对三级医院麻醉科,二级医院麻醉科可参照执行,据此可对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
《标准》涵盖科室设置与功能、人员配备、诊疗技术、科室管理及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
现叙述如下:一、组织结构与功能结构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医院麻醉科的组织结构是从整体上保障与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
国家卫生部在1989年发布【89】第1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的工作内涵应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的研究与诊疗。
卫生部27号文件,又将麻醉科确认为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6”。
这不仅是麻醉科开展业务工作的依据,更是医院麻醉科与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科室之间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发展势态的重要保证。
麻醉科组织结构及其要求如下:(一)建科指标要求1.成立麻醉科(1)凡开展手术治疗的二级以上医院均应成立麻醉科;(2)麻醉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有医院相应的建科文件;(3)三级及有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均应在临床麻醉的基础上开展急救与重症监测治疗以及疼痛诊疗工作(二)临床麻醉指标要求1.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能规范进行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2.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2)必需具备以下三种模式之一:①安排专人按规章进行此项工作;②设立“麻醉前评估中心”执行此项任务;③三甲及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可先行开设麻醉科门诊,取得经验后推广3.麻醉后恢复室(RR)的建立与管理(1)凡三级医院必须建立麻醉恢复室(RR),尚未建立的医院应有三年建设计划,即三年内必须达标;(2)RR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一般科室≥1:4,重点科室≥1:2;(3)有RR建设管理规范,并能认真执行4.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对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进行分级管理,按不同分级承担不同的麻醉与监控任务(三)重症监测治疗及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室)(AICU)指标要求1.围术期重症监测治疗(1)参与院内外急救及各种突发事件的救治,有抢救记录;(2)能规范进行心肺脑复苏,有抢救会诊记录;(3)常规开展围术期生命机能监测与调控,有开展监测项目及相应记录;(4)常规开展围术期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与复苏,有课题或论文或项目2.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的建设(1)三甲及具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麻醉科)的三乙医院及部分有条件医院的麻醉科均应建有专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2)AICU床位数与医院手术科室床位总数之比应≥2%,每床的建筑面积应≥15M2;(3)AICU中最少要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约为18~25M2;(4)AICU中应力争设立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5)有AICU建设管理规范并认真执行(四)疼痛诊疗指标要求1.急性疼痛诊疗(1)配备具有麻醉科医师资质的医师从事此项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条件、设施与设备;(2)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均需常规开展,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3)能规范开展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含人流)及创伤或非创伤性诊疗的无痛检查或无痛介入治疗,有常规和诊疗指南2.慢性疼痛诊疗工作(1)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甲医院均应建有麻醉科疼痛诊疗门诊;(2)疼痛门诊建筑面积≥50平方米,建有诊室、治疗室、治疗准备室等;(3)根据需要与条件建立病房,若建病房床位一般≥6张床,每床净使用面积≥4平方米,应设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等二、人员配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关键是以人为本,人员配备除数量外,应注重质量。
二类指标-麻醉(八)麻醉质量三类指标(评价指标)(十)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附件:麻醉效果评级标准一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激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优良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没有苏醒过早或延迟,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流动力学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束缝皮时病人略有躁动,血压和呼吸略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剧烈,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或很不平稳,肌松不良,勉强完成手术。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4)产生严重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痛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
(非病情所致)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呻吟躁动,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需改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三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
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麻醉科三甲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
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
小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
理。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
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
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
分工
【C】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C】麻醉科规章制度
【C】麻醉人员岗位职责
【C】麻醉科诊疗规范
【C】麻醉科技术操作常规
【C】电除颤操作流程
【C】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流程【C】硬要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流程
【C】病人心电监护操作流程【C】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及扣分标准
【C】外妇科手术刷手、穿手术衣规范及扣分标准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岗位职责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4。
7.8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麻醉与镇痛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服务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4.7。
8.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C】1。
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2。
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C】1。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C】1。
2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分工【C】1.3 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C】2.1 麻醉科规章制度【C】2。
2麻醉人员岗位职责【C】2。
3麻醉科诊疗规范【C】2。
4麻醉科技术操作常规【C】2。
5电除颤操作流程【C】2。
6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流程【C】2.7 硬要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流程【C】2.8 病人心电监护操作流程【C】2。
9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及扣分标准【C】2.10外妇科手术刷手、穿手术衣规范及扣分标准【C】3。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岗位职责【C】3。
2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C】3.3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会议记录【C】关于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通知【C】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C】于下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C】关于调整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明确其职责的通知。
麻醉科三甲妇幼评审
1.制定麻醉计划麻醉计划书入病历。
麻醉计划书制定
2.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科主任与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回顾、分析。
3.麻醉效果评定每例麻醉有效果评定,科主任与质控小组每季度对麻醉效果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有感觉措施。
麻醉评定表制定
4.复苏室床位与手术台比不低于1:2.
5.患者复苏室内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转出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按照麻醉复苏室患者交接流程规定转入、转出,并记录。
相关记录文书需要完善
6.麻醉医师掌握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对参与疼痛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评价术后疼痛治疗效果有记录。
完善各类医疗文书
7.麻醉库完善。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
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
小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
理。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
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
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
分工
【C】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C】麻醉科规章制度
【C】麻醉人员岗位职责
【C】麻醉科诊疗规范
【C】麻醉科技术操作常规
【C】电除颤操作流程
【C】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流程
【C】硬要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流
程
【C】病人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C】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及扣分标
准
【C】外妇科手术刷手、穿手术衣规
范及扣分标准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岗位
职责
【C】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