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歌(简谱)及释义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大学十大经典校歌清华大学校歌(其中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清华大学的校歌该是中国高校里最长的吧?共有三段,文言作词,用典极多。
是由汪鸾翔先生撰词,张慧珍谱曲,作于1923年前后,气势宏伟,含义深刻。
北京大学校歌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北大的此校歌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每年的一二九大合唱,最经典热门的曲目莫过于《燕园情》,还是用美声唱法。
青年学子朝气蓬勃、指点江山的青春气息,满含一种“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新锐之气。
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校歌创作于1916年前后,并且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即弘一法师)制谱。
歌词虽然只有73个字,但气势磅礴,意境极为深远,显示出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复旦大学校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校歌是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的,文采斐然,歌词压韵。
并且点明了复旦大学的“复旦”二字源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尧唱的卿云歌,其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句。
目录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复旦大学校歌清华大学校歌南开大学校歌暨南大学校歌中山大学校歌北京师范大学校歌湖南第一师范校歌湖南师范大学校歌南京大学校歌厦门大学校歌浙江大学校歌西安交通大学校歌武汉大学代校歌武汉大学老校歌湖南大学校歌西北工业大学校歌东北大学校歌北京大学校歌北京大学老校歌东南大学校歌四川大学校歌华中师范大学老校歌华中师范大学校歌华南师范大学校歌南京师范大学校歌陕西师范大学校歌华东师范大学校歌光华大学校歌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歌西安理工大学校歌东北农业大学校歌中国农业大学校歌华中农业大学校歌华南农业大学校歌首都医科大学校歌广州中医学院校歌上海中国医学院院歌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校歌中国医科大学校歌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词罗庸(罗膺中)曲张清常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复旦大学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清华大学校歌曲何林一夫人(张惠珍女士)词汪鸾翔先生(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中国大学校歌大全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词罗庸(罗膺中)曲张清常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北京大学校歌燕园情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迭,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吴梅先生所作校歌之一棫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吴梅先生所作校歌之二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清华大学校歌曲何林一夫人(张惠珍女士) 词汪鸾翔先生(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三)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清华众秀钟,***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汪鸾翔(一)校歌选择之经过本校中文校歌选择於前两年征求校歌之时,在作者对於世界学术思想之变迁,以及我校教育方针之择定,颇费一番斟酌,而后敢於发言。
即学校采用之时,亦几经请北京名人之审定,而后乃毅然采定。
采定后,复请何林一夫人精心制曲,始琅然可歌。
以一歌之微,而所经之手续,已繁复如此,诚不得谓之“率尔操觚”也。
乃有疑其缺乏尚武精神者,兹将此歌之真义,大略述之如下焉。
(二)本校歌不偏重尚武之原因古者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其精神各不相同。
校歌之作,与六艺中之“乐”相近。
“乐”之精神在“和”,与“射”“御”之近於“尚武”者互相对待。
若“乐”而不“和”,则失其所以为“乐”。
故《论语》上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说:“由之瑟,奚为于某之门。
”皆以“乐”而不“和”则失“乐”之本旨,遂於由与武王之乐,一再贬之。
居今日而言教育,是否宜纯粹尚武?乃一绝大问题。
纵今尚武精神,亟应提倡,亦应使之自成系统。
坐言起行,不必定在含有美术性质之“乐”歌内表示之。
况自欧战以还,强权之说,已渐为识者所弃。
而“和平”、“互助”、“平等”之声浪,则日渐升高。
事实上是否真能“洗兵不用”?是乃别一问题。
而人心之厌武事而亲和平,则固有其动机。
吾人苟犹抱尚武为教育惟一之宗旨,则是否进於“天宝末年时世妆”?是亦一疑问也。
有以上各种原因,故吾人虽心知武力一时不能废却,而亦不愿在诗歌中多所发表。
此歌之不偏重於尚武方面者,盖有深心,非盲目也。
(三)本校歌所含之元素本校歌不偏重於尚武,既如前所述矣。
然则所恃以馈赠清华学子者,果何物耶?吾言至此,吾泪涔涔,吾心怦怦,吾之秃管亦振荡而不宁。
诸君!诸君!诸君日处此暖炉电灯之旁,亦尚忆中原有无数饥寒欲死之困苦同胞否乎?诸君日游此书林艺苑之间,亦尚忆中国有无数毒如蛇蝎之军阀政客否乎?再远望之,彼沉沦於物质之迷梦,而日吸吾人精血以去者,更一望无涯。
种种惨状,一出清华园门之外,即可见之。
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一、老校歌歌词清华大学老校歌张惠珍女士作曲汪鸾翔先生撰词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二、歌词释义(一)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讲我校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讲清华学子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致知”、“穷理”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物内在本质的意思。
此句讲清华学子在学校中刻苦钻研,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与第一段“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相对应,上段讲“东西”,此段讲“新旧”,即“今古”。
“东西融汇,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
汪鸾翔将此称为校歌所含的“元素”。
学习古代文化为今所用,所以说“殊途同归”。
而今清华学子仍需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继承先人优良的民族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美餐。
“肴”指肉菜,“核”指水果。
“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此句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丰满起来。
“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
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
贺麟先生文中写到:“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的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
而我清华同学(我当然在内)也早就有-的病根,至今犹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识为先’四字,实对症的良药,予吾人以极大之教训,……”。
我校长久以来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清华大学校歌
校歌歌词释义
清华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
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
……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
汪先生当时是清华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
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
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
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
”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而以文言文作歌词也有弊端。
这就是其中的典故、涵义对许多人来讲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
故此,汪鸾翔先生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剖。
同年,贺麟先生(当时尚在学校作学生)亦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除前所述内容外,专就“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
以下是依二位老前辈指明的途径,从当前的视角,用今天的语言,试将老校歌歌词中较为难懂的部分分段释义:
第一段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讲清华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讲清华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大同”来表达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差别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先生曾著《大同书》,阐述了他基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爰”、“跻”都是达到的
意思,“跻”还有“飞越”之意。
春风化雨乐未央
春风化雨,良好的教育。
此句讲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其乐无穷。
“未央”:没有边际。
行健不息须自强
源自《易传·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君子应摹仿天道运行的必然性,努力奋斗,永不停息。
第二段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此句赞颂清华教学设施完备,尤指图书馆,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
“左图右史”:人置身书斋,前后左右都是书。
《新唐书·杨绾传》“(杨绾)性沈靖(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恬淡)也”。
“邺架”:即邺侯之架。
唐朝李泌,家富藏书,曾封邺州侯。
后人用"邺架"称赞别人藏书多,校歌用此赞颂清华之丰富藏书。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致知”、“穷理”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物内在本质的意思。
此句讲清华学子在学校中刻苦钻研,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与第一段的“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相对应,上段讲“东西”,此段讲“新旧”,即“今古”。
“东西融汇,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
汪鸾翔先生将此称为校歌所含的“元素”。
学习古代文化为今所用,所以说“殊途同归”。
而今清华学子仍须学习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继承先人优良的民族传统,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美餐。
“肴”指肉菜,“核”指水果。
“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此句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一天天丰满起来。
服膺守善心无违
服膺,铭记在心。
《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卑下众水归
魏人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说深广的东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水,正是由于它地势低下。
我国古人常以此来赞扬谦卑的人品。
《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庄子·则阳》有:“江河合水而为大”;秦相李斯《谏逐客书》有:“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荀子·劝学》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些都借磅礴江海与涓涓细流的关系,说明了大小、高下、深浅之间的辩证法。
校歌以此句勉励清华学子谦逊治学,有大海一样的胸怀。
这样才能“学问笃实生光辉”。
第三段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器识:器量与见识,指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文艺:写作方面的学问,运用文字的技巧。
《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是讲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
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与见识,修成大智大勇,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
至于“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
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
贺麟先生文中写到:“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的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
而我清华同学(我当然在内)也早就有narrow-minded的病根,至今犹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识为先'四字,实对症的良药,予吾人以极大之教训,……”。
清华校长久以来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什么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
穆叔认为,显赫的家世不能称为不朽。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校歌此句抒发清华学子要在各自学科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
这里的“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此句讲清华的学术民主。
这里的“介绍”是“引入”、“推出”的意思,“是”为代词,即“此”。
与上句相联,是谁把古今中西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立德立言”?是我校。
而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贡献,在于吾校清华有对各种学派、观点一视同仁的“泱泱大风”,在今天叫做“宽松的学术环境”。
水木清华众秀钟
秀,拔尖人才;钟,钟爱,向往。
清华齐备的学科、优秀的传统、良好的学风、出色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大批人才,成为了广大有志青年热爱、向往之地。
万悃如一矢以忠
此句讲清华学子及校友对母校的情感。
悃,诚恳、诚实,亦指单纯的心。
矢以忠,不变的忠诚。
《楚辞·卜居》中屈原向郑詹尹发问:“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呼,将送往劳来斯无穷呼?”我是宁可保持诚恳、忠实的本色呢,还是在无穷的世态炎凉中疲于奔命呢?屈原的忠心是不变的,清华学子和校友对学校的忠心也是不变的。
赫赫吾校名无穹
穹,天盖。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天的形状像斗笠,就是穹。
无穹与无穷通,但更有形象感。
二十年代清华大学老校歌诞生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咏唱清华的歌曲。
“文革”结束复校后,学校艺术教育部门还搞过新校歌的征集活动。
但至今尚无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认同,可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歌。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老校歌倒是历经寒暑,仍然保持着摄人心魄的魅力。
此歌的曲调也极具特色,稳重坚定,神圣庄严,与清华的历史及特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作曲者张慧珍女士是当时清华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
原歌谱作曲者栏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这既不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又显得过于陈腐,故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