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24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汪曾祺的散文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1、草木春秋木芙蓉浙江永嘉多木芙蓉。
市内一条街边有-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
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
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
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
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领导建议,以芙蓉为永嘉市花,市领导说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
后来听说温州选定茶花为温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让一让。
永嘉让出茶花,永嘉市花当另选。
那么,芙蓉被选中,还是有可能的。
永嘉为什么种那么多木芙蓉呢问人,说是为了打草鞋。
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现在穿树皮编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凉鞋、旅游鞋。
但是到处都还在种木芙蓉,这是-种习惯。
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在云南腾冲吃了一道很特别的菜。
说豆腐脑不是豆腐脑,说鸡蛋羹不是鸡蛋羹。
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
这是豆腐吗是的,但是用鲜南瓜子去壳磨细"点"出来的。
很好吃。
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席间还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
皂角,我的家乡颇多。
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
皂角仁蒸熟,妇女绣花,把绒在皂仁上"光"一下,绒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针。
没有吃它的。
到了昆明,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
昆明过去有专卖蒸菜的饭馆,蒸鸡、蒸排骨,都放小笼里蒸,小笼垫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好吃。
比用红薯、土豆衬底更有风味。
汪曾祺的散文《岁朝清供》汪曾祺的散文《岁朝清供》引导语:《岁朝清供》主要选入了汪曾祺的一些散文,写自然界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
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
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
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
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
“橼”谐音圆,取其吉利。
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粗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
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心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
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
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
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
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
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
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
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
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竺。
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
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
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
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珧也不画刻过的水仙。
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人间草木山丹丹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
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
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
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
问老堡垒户:“能活?”“能活。
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
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枸杞到处都有。
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
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
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
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
我的家乡叫做狗xx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
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
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枸杞子。
”“有吗?”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不少!”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慢慢捡着!”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
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
——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
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
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
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
汪曾祺的散文《昆明菜》汪曾祺的散文《昆明菜》引导语:汪曾祺先生不仅仅是中国“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也是一位美食家,创造了很多有关食物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其中一篇《昆明菜》原文,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汪曾祺《昆明的吃食》几家老饭馆东月楼。
东月楼在护国路,这是一家地道的云南饭馆。
其名菜是锅贴乌鱼。
乌鱼两片,去其边皮,大小如云片糕,中夹宣威火腿一片,于平铛上文火烙熟,极香美。
宜酒宜饭,也可作点心。
我在别处未吃过,在昆明别家饭馆也未吃过,信是人间至味。
东月楼另一名菜是酱鸡腿。
入味,而鸡肉不“柴”。
映时春。
映时春在武成路东口,这是一家不大不小的饭馆。
最受欢迎的菜是油淋鸡。
生鸡剁为大块,以热油反复浇灼,至熟,盛以一尺二寸的大盘,蘸花椒盐吃,皮酥肉嫩。
一盘上桌,顷刻无余。
映时春还有两道菜为别家所无。
一是雪花蛋。
乃以温油慢炒鸡蛋清,上洒火腿细末。
雪花蛋比北方饭馆的芙蓉鸡片更为细嫩。
然无宣腿细末则无以发其香味。
如用蛋黄,以同法炒之,则名桂花蛋。
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
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
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
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
这位堂倌真是能干。
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
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
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
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
累计起来,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几十里。
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
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
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
汪曾祺散文摘抄汪曾祺,一位被誉为“文学大师”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散文以幽默、细腻、自然的特点深受读者喜欢。
今天我将摘抄几篇他的散文,一起来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文学魅力。
首先,是《茶馆奇遇》。
这篇散文用活泼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住在小城镇里的老头和他常去的茶馆的故事。
这篇散文通过笔者对老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
同时,在文中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生动有趣。
接着,是《沉香手串》。
这篇散文借由作者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沉香手串的种种魅力。
文中通过对沉香手串的种种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它的美丽与规律,在细节中还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同时,文章还透着一股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
最后,是《一个安静的日子》。
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写于2000年的一篇清新的散文。
他的字里行间,伴随着诗意,诉说着他的心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一个安静的日子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告诉我们怎样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善良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让我们的心境变得更加宁静。
以上三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汪曾祺那纯净、深邃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腻的叙述、丰富的情感表达,重新唤醒人们对生活中小而美好的事物的关注。
汪曾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他的作品。
回顾这段文字,我们也许可以感受到:生活是一曲美妙的旋律,而散文作品则像是一个个描绘生活的画卷,交织成一幅美妙壮观的图景。
而汪曾祺是其中的巨匠,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生活,去诉说深情,让我们懂得: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用柔和、温暖的力量去创造一份安安静静的生活。
【实⽤】汪曾祺散⽂(精选13篇)【实⽤】汪曾祺散⽂(精选13篇) 在学习、⼯作或⽣活中,⼤家都写过散⽂吗?散⽂是⼀种⾃由、灵活、短⼩精悍,表现真⼈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篇优秀的散⽂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篇1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系的学⽣,⾃然,也就不⼤喜欢主动去看⼀些⼩说、诗歌和⽂章。
但在⼀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随⼿从书架上拿下来⼀本书,是⼀本⼈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书名是《⽼头⼉汪曾祺》。
从这本书⾥,提到了⼩时候,⼤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课本中有⼀篇⽂章叫做“多年⽗⼦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篇散⽂。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些作品。
⽽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了⼀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些散⽂,⼩说作品。
他是沈从⽂的弟⼦。
“京派”作家的代表⼈物。
他的散⽂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坛上,独树⼀帜,特别具有⼀番与别⼈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给我印象第⼀深刻的就是他的语⾔、⽂字。
他曾不⽌⼀次地提到他的语⾔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最⼤特点,就是⽩描,近乎于通篇的⽩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中,出落的就是⼤⼤⽅⽅,平平淡淡的⽩话。
有⼈评价汪曾祺的语⾔说是“把⽩话⽩到了家”。
然⽽,读汪曾祺的⽂章⼜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之中所带有的那种⽂⼈雅⽓。
⼆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个概念⼀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是含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的⽔红⾊是⼀种⾃然的巧合”,整篇⽂章读下来,却使⼈忍俊不禁,内⼼平和,恬淡⽽⼜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年夏天,我已经像个⼤⼈了,天⽓郁闷,⼼上另外⼜有⼀点⼩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去。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