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传记和生平
- 格式:ppt
- 大小:349.00 KB
- 文档页数:106
作者:mm豆儿提交日期:2007-3-8 16:47:00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
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
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
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
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
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
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1892-1982)——中国幼教之父生平简介陈鹤琴,男,汉族,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1982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 0岁。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
1914年公费留美。
先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学位。
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
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长。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1949年至1959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1955年任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
1964年被推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市主任委员。
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及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鹤琴病逝后,江泽民于1988年11月20日为陈鹤琴先生雕像墓碑落成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研究内容陈鹤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刻。
首先,他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
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体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百科全书”。
陶行知为之作了《源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序言,肯定该书是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
其次,他潜心研究幼儿园教育。
于1923年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课程、设备、故事、读法(识字)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项的实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陈和勤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15条,系统阐明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课程的中心与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此外,还组织群众性的优质教育和儿童教育学术团体。
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新儿童教育》等刊物。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
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
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
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
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
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
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
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
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
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
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
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
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
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幼教之父”陈鹤琴“幼教之父” 陈鹤琴文|《校长》记者张蓓教授:谦逊的表率1919年,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从美国启程,辗转上海、苏州。
一路上,他看到的是一片贫困景象。
穷人们找不到生计,苦不堪言,“仅靠一个草棚过着非人的生活,路上要饭的也到处都是”。
而他此行的终点,是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的陈鹤琴。
他接受时任南高师校长郭秉文邀请担任该校的教授。
1920年改造为国立东南大学的南高师,是与北大齐名的著名高等学府,是近代教育最早的策源地和中心之一。
在郭秉文的招揽下,聚集着一批留美学者、教授,声名远播;其中包括黄炎培、蒋梦麟、陶行知等,他们深受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在校内大力推动新教育运动,处于新教育运动中心的浪尖上,为世人所瞩目。
这使年轻气盛的陈鹤琴更感踌躇满志,开始实践他心中“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的远大志向。
在东南大学,陈鹤琴教授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课程,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
后来他的学生回忆道:“陈先生脸色红润、仪表齐整、态度谦逊,他的身体姿势,不论上课、站立还是行走,都保持正直。
他的脸上永远都是和蔼、亲切的微笑,讲话时和颜悦色,声音轻快而平静。
即使在研究很严重问题,他发言时仍带些微笑。
他的语言虽不像音乐,但是这微笑却很容易使听者乐意接受了他。
”陈鹤琴作为知名教授,一方面努力认真地实践新教育各种主张,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自身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他对学生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循循善诱,非常注重小事与细节。
有一次,他带学生到上海做学校调查,他与一个学生站在人行道上谈话,看见那个学生的裤扣没有系上,就走上前去帮他扣好,然后微笑地说:“这是一种对人的礼貌啊!”这个学生脸红了,从此将这件小事牢记心间,以后一遇到陈鹤琴,就马上将自己的穿戴审视一遍,终身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作:“儿童观”先驱在陈鹤琴积极参与新教育运动、努力实现自己志向之时,他的长子在南京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