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教学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35.00 KB
- 文档页数:22
“图式理论”指导下建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于指导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式理论认为人类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会建立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通过这些结构来整理、理解和记忆新的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式理论的指导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记忆和应用能力。
图式理论强调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有关自然界和科学现象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激活这些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科学知识。
在教授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时,可以先请学生列举自己已经了解的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然后再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图式理论强调了建构性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与新的知识进行交互,不断地建构、调整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的方式,建构自己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在教学“浮力”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船模型,并通过改变载重物的位置来观察船模型的浮力情况,从而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
图式理论还强调了对比与对照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与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教学“物质的变化”时,可以设计一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态、性质和变化过程,来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对比与对照,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图式理论还提示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图像和模型的运用。
图像和模型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理解和记忆知识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太阳系”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动的图像和模型,让学生对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的运行轨迹有直观的认识。
听、说、读、写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英语四大技能,其中写作的地位尤其重要,写作不仅在高考中占据了25分的分值,也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尽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再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停滞不前。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
很多教师注重写作速度的训练,只是让学生熟悉一些简单的模板,学生却不能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从而造成了学生对写作恐惧、心烦、言之无物的现象。
本文主要探讨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课的日常教学中。
1.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的关系英语中的图式(schema)一词亦被称作框架、摹本、背景知识等,是个体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
在在图式理论中,普遍认为有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分别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两种信息加工方式其实是并行出现的。
在针对某一特定的话题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到“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首先着眼于整体,利用内容图式来填充文章的主题思想。
而在描写细节的时候,有需要用到“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发散,达到最后整合到一起呼应整体的目的。
例如,在写议论文‘Should students wear school u-niforms at school?’这个话题时,学生首先要确定总论点,开门见山的提出“学生应该穿校服”这个观点,再激活已有的内容图式,寻找相关素材,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搜集素材,扩充素材,支持总论点,如学生在校穿校服使得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方便学生运动等等分论点。
在每个分论点里,每段又有主题句的支撑,也是每小段的一个总论点,最后总结出结论。
所以,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以上图式来处理信息,激活相关图式,用合理的图式来对信息进行加工。
2.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程序应用图式理论进行的写作教学是由教师根据牛津高中英语教材Reading,Task,Project及课后练习所涉及的话题结合语篇的类型事先设计好写作任务,体裁以议论文为主,授课教师有重点地训练学生的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图式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会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匹配和关联。
在语言习得中,图式理论强调听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即图式。
当听者听到一段语言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图式对语言进行解析、理解和预测。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语言图式,即教授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语法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中的语言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内容图式,即拓展学生对听力材料主题和内容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将听力材料与自己的背景知识起来,提高理解准确性。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策略图式,即教授学生听力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如预测、推断、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通过以上应用,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策略图式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从而提高听力得分。
图式理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主动构建图式,形成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进而能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图式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图式理论的实践应用,提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仍需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深入探讨。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图式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自适应学习建议。
另外,未来的研究也可以如何将图式理论与其他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以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益。
例如,可以将图式理论同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听力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图式理论”指导下建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图式理论是指人们心理活动中的图式或模式,它是指我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总结、策略或模式。
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特别是小学科学教育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图式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阐述图式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图式可能与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内容的传达和理解主要基于学生的既知知识和经验。
这些既知知识和经验可能已经形成了学生的认知图式。
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会遇到教学困难。
因此,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图式,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应该尝试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通过为学生提供新的背景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他们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解释和反思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科学概念,并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的科学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认知图式可能随着学习进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他们的认知图式,并帮助他们发展持续的学习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图式理论”指导下建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图式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供了一种指导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图式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图式理论设计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图式的定义图式是指学习者在特定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有机结构,它是对知识范畴的知识处理方式和认知结构的体现。
图式具有很强的自动性、高效性、灵活性和重组性。
3. 图式的构成要素图式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前置条件、操作、结果和反馈。
4. 图式的建构过程图式的建构是一个认知过程,包括对信息的感知、编码、存储、检索、组织和调整等过程。
二、利用图式理论设计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原则1. 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浅入深,循序渐进。
2.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图式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有机的图式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和应用能力。
3. 强化知识的联系与关联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知识图式。
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例如实验、观察、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丰富知识图式。
三、具体应用示例1. 主题:材料的属性和用途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属性与用途。
前置条件:学生已经学习过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操作:观察和实验2. 主题: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现象。
四、总结与展望利用图式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细化和创新,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图式理论在不同科目和年级的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课堂教学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强调背景知识或先前的知识对于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以原有的图式信息建构适合学习者再次学习运用的过程和方法,能更好强化认知,激活思维。
该理论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融合性,语言信息知识之间融会贯通,为更好的学习使用奠定基础;(2)生成性,对原有信息转化促进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完善;(3)辨别性,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好识别运用,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该理论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便于他们在温故知新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运用语言知识。
一、从学生已有图式信息中拓宽文化背景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丰富思维感知。
围绕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需求,注重从现有的学习内容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感知,更能够使得他们在拓宽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从他们感兴趣、能识记的知识体系出发,用筛选的形式对他们原有的语言知识信息进行整合优化。
在深化感知的过程中,一方面,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或者相似的背景素材,帮助他们在全面学习中发现更多内涵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他们在了解民情风俗、地理风貌过程中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从已有图式信息中挖掘值得学习的内容,能使得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注重对现有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帮助他们强化认知感悟。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下同)8A Unit 5 Bird 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依据学生对扎龙了解不够深刻的特点,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The wonderful place about Zhalong的有关自然风貌,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印象。
“图式理论”指导下建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人类学习、记忆、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规律。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我们脑海中用来存储和呈现知识的一种模式。
根据图式理论,人们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来理解和记忆新的信息。
小学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至关重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指导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从图式理论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构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
1. 图式理论的基本原理图式理论由心理学家巴特莱特于1976年提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是我们大脑中用来存储和呈现知识的一种模式。
图式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概念、事实、事件等。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来理解和记忆新的信息。
当新的信息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时,学习和理解会更加容易和快速。
图式理论还提出了“激活”和“加工”两个重要概念。
激活是指激活某个图式中的特定信息,使之成为当前的注意焦点;加工是指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和思维活动,它有助于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2.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建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式理论的原理,构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构的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1)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在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以生态系统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并激活他们对生态系统的基本认知。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并建立新的图式。
(2)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和实践。
在学习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动物的生长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图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
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记忆》一书中又对“图式”进行了新的解释。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图式概念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
现代图式理论是70年代后期,当计算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到心理科学,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知识表征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后出现的,并被运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1980)把图式称之为认知的建筑块料(或“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
①他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
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都是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
图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即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一系列认知的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教师的认知图式等。
②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具有可变性、结构性与主动性的特征,他们所使用的图式概念,其含义已经远远超出巴特利特等先驱者所使用的图式含义。
它对教师和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分析,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研究,这是认知结构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语文阅读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
③鲁墨哈特(1980年)也指出发展新知识(图式)的三种过程:增长、调谐和重构。
前两种过程是同化,即“旧瓶装新酒”,后一种则是顺应。
④具体到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
运用图式理论优化阅读教学周兵摘要: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schema)旨在研究人的学习心理,该理论认为,人们从语言材料中所获取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图式相互作用,以实现对重要信息的理解。
本文试分析该理论,并运用它来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阅读是学习者接触英语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据统计,我们所得到的知识有50%来自阅读(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1966)。
在高考中,阅读理解所占比例比其它考项大,而且呈上升趋势。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理解题难以把握,失分也较多。
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效率呢?笔者认为运用图式理论指导学生优化阅读分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图式理论对阅读过程的解释阅读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decording)、以获取作者表达的信息的过程。
读者对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分为两种:①高夫(Goudgh)的“自上而下”(Bottom-up)的被动解码方式,即由字、词、句、段到全文意义的阅读理解模式。
②哥得曼(Goodman)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主动解码方式(又称心理学阅读模式)。
即根据己有的语法、语义知识对文章进行推测或假设,然后依文字层层向下推进,对预测或假设加以验证。
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认为阅读分析是这两种解码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而提出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亦称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根据语言学家卡洛(Carrel)的信息加工模式,无论哪一种解码方式,都离不开自己的知识网络(即图式网schemata)。
利用图式理论有效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高考中,阅读更是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占全卷总分的27%),与考查阅读能力密切相关的“完形填空”赋分占13%或20%。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图式理论,采取有效手段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图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已有图式,建立图式并运用和巩固图式,可以有效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图式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一、图示理论概述图式(schema)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81)著作中。
德国现代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 burtlett,1923)应用并发展了图式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 rumelhart 指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之理论。
”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从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读者的知识和语篇中的各个层次(即字—词—句—篇章—语义—结构)中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图式的实质就是一种结构、一种框架。
图式法教学,就是通过使文章结构化,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层次结合到人们头脑中,贮存信息的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教学模式。
图式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形式: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虽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教授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从全篇出发、整篇理解文章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对文章搜索语言点,逐字逐句地“精耕细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却变化不大,出现了所谓“费时低效”的现象。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图式的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并对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和图式的基本概念,然后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例,介绍了图式与新知识的联系,教师了解学生已有图式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图式和如何激发图式三个方面。
最后结合视频案例,分析视频中图式理论的体现。
关键词:图式;对外汉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一、认知心理学和图式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该词来自希腊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之中,由康德提出。
简单来说,图式就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如:狗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动物,在人脑中自然而然地就储存了对狗的理解的图式,包括狗的外形特征,声音特征等,等我们见到一只稀有的从未见过的品种的狗的时候,我们会联系脑中已有图式,知道它是狗的一种,而不会误认为是马或者猫。
二、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学习也是不断地吸收新信息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
(一)新知识的理解基于已有图式从图式的角度讲,就是说大脑中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相应图式缺失或者存在不完全。
学生进行学习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之上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加工、整合,最后达到新旧知识融合的过程,如果已有的图式与新知识的联系没有那么密切,那么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
这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得到了支持。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机体对环境适应的过程,图式是个体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
而把新的知识体验纳入到已有图式的过程叫做同化。
新知识在已有图式基础之上被理解,最终同化入图式,使图式的容量扩大。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XX简介:陈玉洁,女(1988-)土家族,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XX:1006-026X(20XX)07-0000-011.图式理论1.1图式的内涵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同样非常重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逐步深入到心理学领域,现代图式理论应运而生。
概括起来,现代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要点:①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
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槽道或变量。
②图式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③图式有复杂与简单、低级和高级、具体与抽象之分。
④图式是在新信息和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顺应”和“同化”的方式形成的,是人们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
1.2理解中图式的表征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体的认识过程中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处理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的认识;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物体进行加工、改造及改变的过程,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建构与进展。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自己头脑中的前知识或者背景知识会再次呈现,并将其与新的信息图式联系起来,在前知识或者背景知识图式与新的信息图式之间找到交汇点,那样便形成了理解。
2.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联2.1阅读理解即图式的具体化认知心理学指出,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给具体化,从而使学生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最终掌获新的知识,这就是理解的主要机制。
图式理论指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倘若学生的知识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那么其识记和存贮知识的效果就会越好。
由此可见,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倘若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英语背景知识炼成理解线索和“组块”,那么学生的阅读时间则能得以缩减,阅读量也能得以扩大,其头脑中的知识储存空间和工作空间也能得以提有效地扩充。
图式理论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中学教育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和写作策略的引导。
本文旨在探讨图式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期通过引入图式理论,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写作图式,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图式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理解和处理信息时,会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即图式。
这些图式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信息。
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可以利用图式理论,构建写作框架,整合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其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和意义。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包括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写作图式、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图式进行写作、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图式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图式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图式理论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这一主题下,关于“图式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一部分,可以这样构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源自认知科学领域,它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指导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时,几个核心概念尤为重要。
图式(Schema)是指个体头脑中组织和储存知识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包含了先前经验和学习得来的信息,形成了对特定情境或主题的理解框架。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激活相关的背景图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主题,提升篇章连贯性和深度。
预存图式(Preexisting Schema)是指个体在接触新信息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图式,这对于理解新的文本和建构新的写作内容至关重要。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摘要】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首先介绍了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如何将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并提出了采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活动以及利用图式理论设计阅读教学材料的策略。
接着对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在总结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了图式理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基本原则、策略、概念、活动、材料设计、有效性、应用价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引言图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图尔比(Barthes)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张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会根据既有的认知图式(schema)来理解并解释新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与策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了解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过程。
将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图式,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采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图式理论设计阅读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评估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指导教学实践的改进。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总结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图式理论在未来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2. 正文2.1 了解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源自于巴特莱特和荷马的研究。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图式或框架来理解和处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