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22.86 KB
- 文档页数:1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2011版的新课标的出台,使2003版的的实验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教育部也通过多种手段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因此本人有幸在2012年8月去北京,不仅亲耳聆听了制定2011版的的专家团队的讲解,而且同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真是受益匪浅,回来后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
现将这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课改的点滴尝试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要搞好小学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有一个平稳的适应过程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感觉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成绩下降。
即使在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一国两制”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为了打破这种格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默契配合,有效对接。
1.要成立中小学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观课等活动,做好中小学的教师衔接为了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的教师资源,针对这种现状,在本人的一再申请下,我校的中小学的品德课老师划分为一个备课组,我们每周二定时、定点的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观课,感知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异同点。
相互了解对方的教学,探讨、交流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一年来的合作,教师们感触颇深:发现自己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对新课程的理解都发生了转变。
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看待学生和把握教材了。
2.要注意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促进中小学的教学衔接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其间有一个过渡衔接的过程。
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他们对许多问题开始有了“质疑”,这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取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精选4篇)
1. 实施学生成长教育的内在需求理论指导使教师形成的课程
目标和教学设计更加明确可操作,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从课堂中的角逐活动中,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与交流。
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形成,进一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进行美德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
3.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整堂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目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当代创新思维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发现自身创新潜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创新思维付诸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时教师自始至终保持着教学的
冷静思考,灵活变通,促使学生思考,提问得当,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个案调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规范和方法。
以上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四个方面:理论指导的实施、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预期教学效果的达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这些方面的反思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
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篇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既注重结果性评价,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既注重绝对性的评价,又重视相对性的评价;既注重学生技能性评价,又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目标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这指明了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包含这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概念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解题的方法是否独特、多样、有新意?遇到新的问题能否运用所学的策略把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或熟悉的?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能否做到使被帮助者易懂易学?分析(或解题、证明)的过程是否做到言必有椐?交流方面:在小组的交流过程中,能否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同学的帮助是否热情、耐心?发言是否积极?语言表达能否做到清晰、简练、准确?在讨论的过程是否做到能尊重同学的意见,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的生成变化情况如何?合作方面:个人在小组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担任不同的角色中是否称职?是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对有困难的同学方式能否主动帮助?在合作的过程中对小组是否有特殊的贡献等。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篇二思想品德新教材。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该教材真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教材。
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政治”教育的内容偏多偏难,而品德教育又相对较弱的弊处,改为“思想品德”课后,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形势要求新课改,新理念催生新课型,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一学年的教学中,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本文就对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形成新课程理念、呈现新课程标准、使用新课程教材,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所碰到的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思考摘要:初中思想品德对初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培养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在现实施教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创新一、初中思想品德传统模式的教学现状1.教学方法落后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包含的知识范围比较广,而且这门课程涉及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专业性比较强。
初中学生要想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课程,一方面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另一方面在课后要花一些时间结合时事内容进行理解,以巩固记忆。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对教材上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通常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在考试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这种应试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2.知行不一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减少盲目的实践摸索时间,以便更好更快地进行实践活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此。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导,在实践教学上相对比较缺少,实践和理论没有统一起来。
此种教学模式与初中素质教育的初衷有一定的距离,很难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为了较好地适应初中素质教育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创新1.开展情境教学,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情境式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从原理上讲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综合水平设定一些情境,通过情境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程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对新事物较好奇,接受新事物也很快。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1.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厦门六中黄国平教育课程改革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展开,初一《思想品德》课是首当其冲。
广东版教材的教改力度更大,它的特点是:课堂体系有了巨大的调整,反映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这种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突破性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每位政治老师在教育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式都是一种挑战。
一年来我们在使用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实践。
一、教育观念上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内外)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观念,师生是处在一种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即上课不仅是老师单向的付出劳动,而是生命的互动,知识能力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这一点,初一《思想品德》课课堂上互动性始终体现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活动课占课堂教学的很大比例。
为了构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的对象。
我则扮演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改变了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上的主宰者。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尝试:与学生一起备课。
在“文明交往”(公开课)课课前和学生(该课的备课组)一起阅读该课的内容,进行教材的熟悉,然后一起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应如何上),虽是初一的学生,由于平时有与老师互相讨论的做法和习惯,所以讨论是热烈积极的,他们显得很有经验和见识。
科代表提出把P63“成功的秘诀”加上小品会更富有渲染力,大家不谋而合。
但小品是选择即兴表演还是有准备?经过讨论,决定是有准备的,备课小组酝酿了小品的表演者和写剧本的同学,剧本是学生写的,老师只是作了一点修改,小品的导演也是学生自己来承担,不用老师操心。
师生一起选择背景音乐和所要插播的FLASH部分(对于音乐和FLASH 有的学生确实比老师熟悉,他们为老师提供了许多合适的音乐和动画),课件也是在老师制作后再征求学生意见并给予修改(好几个学生制作课件的水平甚至超过老师),班长在网上查找“三顾茅庐”的材料并作了课件准备在课堂上演示,家长也给予支持。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发表时间:2014-08-01T10:36:00.03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7月供稿作者:王云娟[导读]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王云娟/河北省平乡县油召中学〔摘要〕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旧的教学模式一味地注重知识讲解,让学生机械地背诵一些理论知识,忽略了其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新气象:学生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乐于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在观察、思考、活动中学会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在科学的评价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政治,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
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
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
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