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16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理解幵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刜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与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幵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幵能用除法竖式迚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准备15根小棒,尺子、白纸等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运动会,学校打算用15盆花来装扮校门口,每几盆为一组如果由你来设计摆放这些花,你打算怎样摆呢?请同学用圆圈代替花在草稿子上画一画。
设计意图:此环节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以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然后给学生自由摆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摆,每堆几个,摆怎么样的图案。
在摆设过程中,学生会深切地感悟到原来在生活中分东西时,幵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啊,如果觃定了每堆的数量,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沿着老师铺好的路走下去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课堂真实的生成。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提问:你是怎么摆的,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一)、没有余数。
提问:15盆花摆完了吗?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15÷3=5(堆)这个5表示什么?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2、学习整除除法竖式。
(1)、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在除号外面写除数,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上方,与个位对齐。
6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1.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指导】本单元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不仅仅要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和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例题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计算方法。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中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教学可安排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够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
老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时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7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4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3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含义(教材第60页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探索中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他闪亮登场,好吗?师出示课件:喜羊羊。
喜羊羊:大家好,二年级x班的朋友们,你能用竖式计算下面的各题吗?30+60= 64-32=喜羊羊:你们都能干呀。
加法和减法都能够用竖式来计算。
喜羊羊说:今天我家要来客人,我采了一些花来装扮我的家,准备把这些花插在三个花瓶里,可是不知道怎么放,你们能帮帮我吗?出示例1。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除法竖式1、出示97页例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请个孩子来读一读,喜羊羊遇到了什么难题?生:12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师:请孩子们再一起读一遍题,一起来帮帮喜羊羊。
生读题时,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你能写出算式吗?生:12÷3=4(枝)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叫做什么?(被除数)表示什么?(表示一共有12枝花)3叫做什么?(除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成3份)这个4枝叫什么?(商)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4枝)。
师:你们的记性还真好!师:前面我们能够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和减法,同样竖式也能计算乘法和除法,以后我们再学乘法的竖式,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除法的竖式。
师: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你们会列竖式吗?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自己试写,教师巡视,如果有写出来的可以让他说一说,如果没有写出来就直接由教师板演出示。
师:除法的竖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竖式的书写是完全不同的。
它要给被除数造一座小房子,这房子像一个“厂”字,除数写在墙边,而商却站在高高的屋顶。
师边讲边板书:12除以3的竖式是先写被除数12,然后写“厂”表示除法,在“厂”的左边写除数3。
师:想一想,把12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枝花?(4枝)就在除号上面对齐个位2的位置写上商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概念、100以内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在除法运算中出现余数时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面对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能会产生困惑和恐惧,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例题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知道在除法运算中出现余数时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在除法运算中为什么会有余数,以及如何处理余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在除法运算中为什么会有余数,以及如何处理余数。
3.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5.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有余数的除法》课件课件概述本课件是针对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除法运算中的余数概念及其应用,并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课件结构本课件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介绍这部分主要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学习什么内容。
2.余数的概念这部分通过图示和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了余数的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这部分通过整数的除法运算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具体步骤,并提供了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知识。
4.余数的应用这部分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糖果、分苹果等。
5.课堂练习这部分提供了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练习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和作业布置这部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制作说明本课件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编写和排版。
Markdown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简洁易读,适合用于制作各类文档和网页。
Markdown文本格式的特点如下:1.简洁性:Markdown具有非常简洁的语法,易于上手和编写。
2.可读性:Markdown文本格式能够以纯文本形式展示,并且与普通文本内容相似,易于阅读。
3.兼容性:Markdown文本格式可以转换为多种其他格式,如HTML、PDF等,方便分享和展示。
本课件使用Markdown的标题、列表、图片引用等基本语法进行排版,以实现清晰、易读的效果。
总结本课件以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为主题,通过直观的图示和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步骤,并展示了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有余数的除法——窗口2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6—9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1.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野营小队的小伙伴吗?瞧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猜一猜他们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你愿意帮助伙伴们解决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有的在忙着找吃的,有的在忙着搭帐篷,有的在忙着烤玉米吃……二、探求新知1.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表示出来的?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表示,试一试吧!11÷3=3(个)……2(个)学生学习有余数的竖式。
2.有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用算式表示出来,再用竖式计算。
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还可以看看前面做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再比较一下。
23÷4=5(个)……3(个)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重点理解是因为不够再分成一份了。
3.吃完晚饭,小伙伴们又要忙着搭帐篷,我们去帮帮忙吧!需要搭多少个帐篷呢?赶快用你学习的知识来算一算吧!(列算式解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和同位商量一下需要搭多少个帐篷。
学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7÷3=5(顶)……2(人)三、巩固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4×()27 ()×4<319×()<46 7×()<67()×5<14 6×()<29学生填完后说出是怎样想的。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浩瀚的知识海洋伴你成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有余数除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并建立“余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道理,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横式的写法与读法。
3.情感目标:理解算式的意思。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感悟“余数”的概念。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带来了10个梨,还有一些盘子。
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要求:把这10个梨,你想每盘放几个,就放几个,看看结果怎样?你有几种办法?二、操作感悟,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实物投影展示,说想法,师指导学生1:每盘放2个,可以放5盘。
10÷2=5 (你为什么用除法?)师:指导学生操作过程的语言表达。
学生2:每盘放5个,可以放2盘。
10÷5=2学生3:每盘放3个,可以放3盘,还剩1个师:这“1个”为什么不再分了?学生4: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2个……师: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用什么法?指导横式的写法与读法(商2余1)理解算式的意思。
(商2,余2的意思)。
10÷4=2 (2)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四、课堂作业。
五、和妈妈做做分苹果的游戏。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10÷2=510÷5=210÷4=2……2 余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联系除法的含义,学习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学习竖式的写法与读法,理解算式的意思。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商与余数单位名称有时不一致的情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信息窗2: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第2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内容教科书P69例2、例3,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六”中第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时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学会辨认从立体图形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能根据观察立体图形时所看到的图形,推理出观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时所看到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积木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1.活动引入。
教师出示积木。
师: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你们的积木搭一搭。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对又快。
2.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个立体图形。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立体图形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活动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看到的图形的每个面,为新课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合作探究,观察立体图形1.合作探究,观察长方体。
(1)小组活动: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前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全班交流: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说看到了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有的学生会说看到的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可用纸盖住这个面,沿着面的四周按压出图形的轮廓,用笔沿轮廓线描出所看到的图形,再确认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3)初步渗透“三视图”。
【教学提示】注意说明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有的有2个面是正方形,有4个面是长方形。
课件出示教科书P69例2。
师: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学情预设】有了前面观察的基础,学生都能说出:第一幅图是小英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刚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强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