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印良品看超市自有品牌连锁化之路
- 格式:doc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6
让无印良的力量力量起的力品崛起印良品良品崛崛起的在当下实体零售业普遍低迷的形势下,无印良品依然保持着令人羡慕的增长率。
它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从超市自有品牌迅速崛起到世界一流零售企业,主要是缘于牢牢抓住了中产阶级“既希望降低生活成本,又不愿意放弃品质和风格”的消费心理。
实际上,在无印良品上一季度的业绩中,中国地区的销售额独霸鳌头,曾经日本社会所经历的消费理念变化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等,如今正在中国悄然发生。
从无印良品的发展历程和策略中,中国品牌应该能汲取更多经验和启发。
无印良品的母公司日本良品计划株式会社(以下简称良品计划)前段时间宣布了一个消息:他们将于2017年起,开始出售生鲜食品。
是的,以性冷淡风著称的无印良品要卖菜了。
无印良品卖的菜将秉承一致的“低颜值”风潮,延续性冷淡风——该计划显示无印良品将通过产地直送的方式,采购不受一般卖场欢迎的“不规整”蔬菜。
除了对外貌不达标的蔬菜情有独钟外,无印良品还计划把农户积压的蔬菜作为重点采购对象。
就是这样任性的不以“美貌”作为售卖点的无印良品,不仅在日本,在整个世界零售行业普遍低迷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令人羡慕的增长率。
截止到今年8月底,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净销售增长了5.9%,虽然较今年第一季度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率有下滑,却也足够让无数零售商嫉妒了。
一这个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零售品牌,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它在短短几十年间,从日本红到了全世界?还是让我们试着回到无印良品出现的那个时代吧。
上世纪80年代前,也就是无印良品出现之前,日本正值泡沫经济的顶峰。
异常繁荣的经济景象,给了人们追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以外生活的动力,快速崛起的日本中产阶级奔走于“泡沫式消费”的浪潮中。
当时,还是一桥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田中康夫,曾经发表了一篇名为《像是水晶》的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在东京生活的女大学生,同时兼职时装模特,小说里列举了大量的品牌名称并附加注释。
这个小说也因此被称为“品牌小说”。
《无印良品成功90 靠制度》读后感《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读后感提起日本的产品,精准、精密、精当这些词汇会油然而生,日本的管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前有丰田管理模式风靡全球,今有无印良品靠制度取胜,无不印证了制度建设对于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性,秘籍就是好的产品和服务离不开好的制度。
读完《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一书深受启发。
制度,制度,还是制度无印良品这家几乎和中国改革开放同期启航的企业,一度的危机让其濒临破产,但这曾经的挫折却让其凤凰涅槃,发展为今天的业务覆盖几十个国家、名列全球一百大品牌的国际化企业,靠的是什么,是制度。
制度不是空泛呆板的教条,而是对具体工作的量化和标准化。
无印良品制定的“指导手册”和“业务标准书”一改过去的“经验主义”,首度把工作上会碰到的各种情况都“标准化”,让员工有一致努力的目标。
无论是公司的经营、商品的开发、卖场的陈列,还是顾客接待,也都有章可循。
光是指导手册目前已累积两千页。
无印良品靠累积众人的工作技巧和智慧结晶,无论员工碰到任何问题,就算主管不在场,只要参阅指导手册,就能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执行力。
效率,效率,还是效率提高效率即是节约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哲学。
无印良品规定一份文件“只需盖三个章”,以此改善效率,成为一个“有速度感”的企业。
此外,也能让提案部门负起执行之责,厘清责任归属,不会出现“所有部门都有责任”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
无印良品建立了一个名为“DINA”的系统,即为Deadline(完成期限)、Instruction(指示)、Notice(联络)、Agenda(会议记录)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使用这个系统将之视觉化后,任何工作就不会流于纸上谈兵。
如此,除了确保所有的业务都能毫无遗漏地执行,也因为被规定必须在期限内完成,让员工有更强烈的工作动机。
另外,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
无印良品总公司规定员工“晚上6点半后不加班”,强化员工思考“应该优先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
试论连锁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连锁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自有品牌产品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
本文将对连锁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自有品牌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自有品牌的优势1. 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连锁零售企业通过自有品牌可以塑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树立起专业、可信赖的形象。
消费者在购买自有品牌产品时更容易相信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
2. 提高盈利空间自有品牌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空间相对较高。
通过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3. 增强市场竞争力自有品牌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品质和口碑问题由于自有品牌产品与企业的品牌形象息息相关,因此一旦产品出现品质问题,将会对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口碑造成严重影响。
在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把控。
2. 市场推广的挑战自有品牌的推广与市场推广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时间。
相对于国际知名品牌的广告费用,连锁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产品很难通过广告在市场中获得迅速的认可。
3. 缺乏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在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规模较小,难以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得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存在一定的挑战。
三、发展自有品牌的建议1. 提升产品品质和研发能力连锁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时,需要提升产品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树立起品牌的口碑。
虽然自有品牌的市场推广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金,但是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有品牌产品的曝光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需要逐步实现自有品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 培养消费者忠诚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忠诚度计划、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提升自有品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增强消费者对自有品牌产品的忠诚度。
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第1章先有「标準」,才能「改善」回到所有工作的原点各种工作都可以标準化商品如何命名也是一门学问提升工作效率靠制度打造持续致胜制度的关键广纳「更好做法」的知识第2章反败為胜不靠改变员工,而靠制度从亏损三十八亿日圆的谷底反败為胜策略二流无妨,执行力一流就行光靠经验主义将使公司灭亡用新制度解决难题靠制度让部属的想法自动转换「畅销品搜寻」、「一品入魂」的巨大效应根据顾客意见打造畅销商品小心虚有其表的突破点找不到优秀人才,就自己打造培育将才制度人要失败两次才会学到教训边跑边思考第3章排除经验与直觉,精準执行手册编製完成只是工作的起点制度一旦建立,就会有执行力不放过每年440种的第一线智慧让新进员工也能理解才是好手册时时思考工作的「什麼?為何?何时?谁」找出难以发现的无谓作业,提高生產力你的工作方法已经是「最新版」了吗。
谈生意的经验要分享给全部门把7,000件客诉降至1,000件的风险管理法运用手册培育人才用手册减少培育人才的错误制度是「文字化→提案→改善」不断的循环走一条「最后能通往正确方向」的路第4章精準来自简单「準时完成工作」、「捡垃圾」是基本功彻底做好问候,就能减少不良品以先生、小姐称呼主管提案书最多盖三个章师法其他公司的智慧和其他公司彻底交流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影响反对者干部三年内不调职提升部属工作动机企管顾问无法让组织改头换面迷惘时就选择难走的那条道从改变行為下手,不要先想改变个性第四章「努力就有成果」是有技巧的用方法把工作耗费的心力一口气减少到五分之一只要找出原因,问题就解决了八成桌面整洁的公司营收就会成长写下工作的完成期限报告、联络、商量有碍於员工成长彻底执行「晚上六点半下班」傍晚不交办工作给他人。
提案书只要一张a4纸不开徒具形式的会议第6章培养简单但精準的思考力工作动机可以被激发製作自己的mujigram高超的沟通技巧也能够手册化家事如同工作,也能藉由手册化提高效率让手册成為持续创造出利润的原动力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无印良品,1980年代创立的日本国民品牌,在整体低迷的日本经济大环境中,表现一枝独秀,目前已在全球24个国家展店,是日本全球化最成功的品牌之一,近几年来深受不少中国人喜爱。
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策略连锁企业自有品牌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连锁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
现代零售业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连锁企业从国内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中,逐步认识到实施自有品牌策略对企业赢得市场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开始关注商业自有品牌,并尝试开发本企业的自有商品品牌。
一、自有品牌概述自有品牌(简称PB),又称之为私人品牌或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相对应),是指连锁企业开发与加工生产的品牌销售产品。
即连锁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需求特征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生产或自行设厂生产,最终由连锁企业使用自己的商标对新产品注册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策略。
二、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现状(一)国外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状况。
商业自有品牌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许多发达国家,很多大中型零售企业大多经营自有品牌商品。
在美国,1995年商业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已占全美超级市场销售额的20%,其中西尔斯公司所销售的商品中有90%以上使用自有品牌,其经营的“工匠”工具、“顽强”电池、“肯摩尔”器具等,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销售量丝毫不逊于制造商的同类知名品牌。
在诸多世界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中,自有品牌实施成功的典范是英国的马狮百货集团。
在该公司,所有的商品都使用公司自己的品牌——“圣米高”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
由于自有品牌能够给零售商带来更多的利润,赢得顾客的忠诚,因而受到越来越多零售商的青睐。
为此,开发、销售自有品牌商品已成为世界名店广泛采用的营销策略。
(表1)(二)我国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已有上海华联、联华、农工商、苏果超市、苏宁电器等不少连锁企业进行自有品牌战略的尝试,如“苏果”牌矿泉水,苏宁电器“贴牌”直供的尝试等。
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及其设计风格-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无印良品的品牌名称是其成功的特制无印良品( MUJI) 始创于日本,起初它只是西友百货的一个自有品牌,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经济实惠的日用品、食品和服饰。
在当时低迷的日本经济面前无印良品并没有采用英文名作为品牌的名称,而是采用了本土名,这是已故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先生最初的构思,这一设计说明无印良品品牌更贴近了日本人的生活,不崇尚潮流,而是崇尚自然。
无印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没有花纹,引申为无品牌,良品的意思是优质的产品。
最终无印良品秉承着没有商标与优质带给消费者自然且新鲜的产品。
其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以还原商品本质的设计手法倡导自然而质朴的生活方式。
而正是这样低调、不过渡包装和讲究个性的朴素品牌在日本当地以及全球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甚至成为当今社会品牌设计过于花哨的时代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2 无印良品中体现的禅意美学的设计风格无印良品深受西方简约主义的影响,但是又充分体现日本文化的特征,将品牌的设计传达出朴素的外在表征和内在精神,与禅宗的摆脱形迹、明心见性的理念高度契合,彰显了深厚的日本禅意美学意蕴。
无印良品吸取了禅文化中的精髓,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产品理念,使得消费者更加热爱生活,更健康,更舒适。
禅,不是一个实物,而是从智慧、精神中流露出的一种感悟,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日本的茶道、书道、花道都体现了禅文化的审美格调和设计艺术。
无印良品的设计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正是禅宗无念为宗思想的反映,其设计以自然、简约为原则,追求朴素的禅味,营造了富有现代意味的禅境。
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设计美感体现了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浓郁禅韵,设计传达隐而不显,以最少的元素隐喻最丰富的设计内涵。
3 无印良品带来的自然与安静我们不经意间随处可见的无印良品的标签,简约而不失品位。
无印良品成功之路2014-06-11 10:06无印良品,人们日常更喜欢使用其日文音译的英文名称“MUJI”。
有关无印良品的理念,其设计总监原研哉曾这样描述:“追求的不是‘这样好’,而是‘这样就好’。
它将价值赋予可接受的质量:节制、让步以及超然的理性,可称之为‘全球理性价值’,一种倡导以极端理性的视角使用资源和物体的哲学。
MUJI理念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
”而现任社长金井政明将“理念”看得无比之重,而且极度注重理念到产品设计、店面陈列的一致性,并要求让上述一致性被顾客感知到。
令人称奇的是无印良品没有LOGO、广告、代言人、海量宣传册,甚至没有任何繁复多变的形象设计,但其业绩亦能一飞冲天。
从1980年诞生至今,无印良品的发展充满着戏剧性。
它最初只是日本西友百货的自有品牌,随后却因产品风格的特立独行而发展成风靡日本、让开发商竞相争取的生活品牌零售制造商。
2001年时它曾陷入了39亿日元的严重亏损,却在第三任社长松井忠三的改革下得以重振,年营收近1884亿日元,成为享誉全球的生活品牌之一。
而在第四任社长金井政明治下,在中国的发展或许正是这家日本企业的另一幕重头戏。
2008年时,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仅有5家门店,却在五年后拓展到了100家。
在2012财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区域运营收入达到了193亿日元,占到了无印良品全年营收的10.2%。
而在这一年的206家海外店铺中,有65家都开在了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无印良品会将一部分海外店铺交给当地公司经营,而在中国的65家店铺却都为直营。
除了中国之外,直营店铺最多的韩国和英国只不过分别有12家店铺。
2013年则是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开店疯狂爆发的一年。
无印良品中国破天荒地开出了35家门店,单在同年的12月,它一口气就开出了12家。
2013年12月28日,第100家无印良品中国门店在苏州开业,金井政明亲自来到现场,作为良品计画株式会社社长,他本不必对一个海外分区的第100家新店这么亲力亲为,能让他如此行动的原因在于这个新店的意义:2009年,无印良品将海外扩张的重心定位在中国大陆,金井政明亲自提出要在2013年底在中国开出100家店的计划,而计划按期完成。
一、为什么要开发自有品牌?本世纪初,外资超市引入自有品牌开发,已有20多年的发展期,但自有商品开发比较成功的超市很少,究其原因,有的认为国人的消费缺乏理性,趋同性比较强;有的认为是受规模的影响,单个超市很难获得优势资源,多方联采又无法合力;而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超市对自有品牌商品的定位不清晰,要低价的商品?还是要用自有品牌来获取更多的毛利?现实的竞争压力在限制我们的创造力。
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有三个理由:1、顾客关注我们就是为了购买商品,零售行业竞争的根本是商品力的竞争,同质化的商品竞争带来的是毛利的下降,毛利的下降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门店的服务,影响顾客的体验。
所以为了提升商品力,避免同质化竞争,需要我们开发自有品牌;2、谈到提升商品力就肯定会涉及到优化供应链,优化供应链过程中很难摆脱强势供应商对超市的制约,中小企业的很多重点商品、优势商品的话语权掌握在优势供应商手里,所以为了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吸引客流,需要我们进行自由品牌开发;3、社会进步导致顾客需求升级,商品的迭代也越来越快,商品营销从满足顾客的需求升级为创造客户需求,单单依靠供应商来完善商品结构不能满足商家对商品的特有性要求,所以为了补充商品结构打造拳头商品,需要我们开发自有品牌;二、自有品牌商品认知的误区。
阻碍自有品牌开发和推广的是我们对自有品牌商品的认知,当超市业绩提升遇到瓶颈时,我们总会把自有品牌开发作为一个话题,甚至变成一把手工程进行硬推,大量的仿制、复制或换标的自有品牌商品,不但不能打动消费者,而且动了供应商的“奶酪”,有的甚至把自有品牌商品做成了供应链金融产品。
我认为打造自有品牌商品急不得,需要时间的沉淀,过程中需要突破几个认知的误区:第一个误区:自有品牌商品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
信息化和大物流的环境,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越来越透明,凭什么你一参与就能够降低成本,一开始由于订单量不足,各个渠道不能打通,很有可能会增加成本,往往表面上的所谓成本降低,只是成本的转移,别被偷换概念了。
连锁零售商自有品牌经营优势及提升策略随着消费者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连锁零售商已成为当今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自有品牌成为了许多连锁零售商进行经营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自有品牌实现更高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
本文将介绍连锁零售商自有品牌经营的优势,并且提出相关措施以进一步巩固自有品牌的竞争优势。
一、连锁零售商自有品牌经营的优势连锁零售商自有品牌经营有着一系列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提升毛利率自有品牌的成本较低,成品的零售价比国际品牌相对更低,这样可以增强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进而提升毛利率。
自有品牌在利润方面优势明显,市场表现也更稳健。
2. 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知名度连锁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定位和传播方案,可以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和知名度,这是传统品牌所无法达到的。
例如,Wright’s、Costa和TOPAZ等品牌,均已进驻许多国家的连锁商店,并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消费者群体的喜爱。
3. 减少采购成本和库存风险自有品牌经营可以减少采购成本、降低质量控制成本和组建高效供应链的成本。
同时,连锁零售商借助其良好的销售网络和地方性特点,实现对销售相当准确的预测,从而降低库存风险和减少资本损失。
4. 优化品类系列和调整品牌组合自有品牌制造商能够为连锁零售商提供深入的品类系列分析,提供产品定制解决方案,为其调整品牌组合,以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加速产品生命循环看时间,从而使品牌组合变得多元化。
二、连锁零售商自有品牌提升策略自有品牌对连锁零售商来说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客户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但要想取得成功,仅有一个品牌并不足以应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必须不断优化和强化。
1. 扩大品牌种类和类型当消费者更喜欢自有品牌时,商店可以扩展自己的品牌种类和类型。
虽然增加品牌是重要的,但必须要非常小心,以避免消费者困惑或失去品牌忠诚度。
2. 追随市场趋势借助地理、族群和社会趋势,连锁零售商可以推出新的自有品牌商品。
从无印良品看超市自有品牌连锁化之路从超市自有品牌,到世界一流零售企业1980 年12 月,无印良品作为大型超市西友(Seiyu)的自有品牌,由西友集团的创始人创建。
西友是日本的大型超市公司,隶属于西武集团(Seibu-Saison),主要经营连锁超级市场、杂货商店事业,以门店数统计西友是世界第二大零售集团。
无印良品,即“没有印商标的好商品”,以“因为合理,所以便宜”为广告语,其思路主要是站在“品牌热”的对立面,在保证与品牌商品同等品质的情况下,通过改良生产工序、简约商品包装等方法降低不必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从而比品牌商品便宜约30%。
无印良品刚推出时只有约40 种商品,其中包括9 种家居产品和31 种食品。
1980 年,世界经济正值低谷,而日本遭遇“能源危机”更是雪上加霜,促使消费者期望低价购入质优的商品,无印良品成为了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随后,无印良品销售商品数量快速增加,在1982 年已达到220 种,并于1983 年在东京青山开设了第一家直销店铺,无印良品开出了第一个独立的门店。
截至2016 年2 月,无印良品已拥有758 家连锁门店,遍布范围超过26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知名连锁零售企业。
坚持简单质朴理念,脱离西友超市泡沫经济时期,母公司经营理念与无印良品的“简单质朴”理念出现较大差异,为了品牌的长久发展,无印良品事业部决定与西友分离,成立独立的门店。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日本遭遇泡沫经济,GDP 恢复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企稳回升,奢侈品消费有所回暖。
而无印良品所在的西武集团,旗下的西武百货以时尚奢侈品经营为主,在该时期仍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经营状况。
同时,在其创始人堤清二的带领下,西武集团涉足餐馆、咖啡厅、歌剧院、音乐厅、酒店、高尔夫球场等诸多奢侈消费业务,而这些与无印良品所倡导的简单、质朴、消灭浪费的生活方式相背离,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无印良品事业部决定从集团独立出来。
于是1989 年6 月,在拥有了自己数量颇为可观的消费者群后,无印良品从西友体系中独立,成立了“良品计划株式会社”,并在1990 年3 月从西友手中取得所有的经营权。
独立后的良品计划,于1995 年在东京交易所OTC 市场上市,接着在2000 年进入东京交易所一部(主板)。
而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及居民消费能力急剧下行,西武集团(这里单指堤清二创建的Seibu-Saison,而非其弟弟堤义明的企业),虽然其核心的零售业务本身尚能维持经营,但之前开展的众多奢侈项目运营急剧恶化,最终拖垮了整个集团,其中西武百货于2003 年实施重组,与SOGO 合并为千禧零售,西友超市于2005 年被沃尔玛收购成为其旗下子公司。
而从西友超市脱离,坚持简单质朴理念并独立发展的无印良品则顺应了日本后续的经济及消费趋势,迎来新的发展生机。
跌宕起伏两次蜕变,终成连锁巨头公司自1990 年正式独立以后迅速发展,截至2000 年门店总数达到277 家,商品数量也从起初的40 件左右迅速扩容。
但在无印良品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经济增速以及居民消费购买力持续处于下行周期,零售企业想实现持续平稳增长对于运营能力提出较大挑战。
而无印良品凭借准确的产品定位,以及在产品端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实现整体性的规模扩张和优秀的经营效益,但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分别在2000 年左右与2008 年左右遇到阶段性的经营危机,同店与盈利能力都面临负增长压力,但经过公司针对性的调整变革,最终均实现反转突破,迎来新的成长。
图1:无印良品从当初的40件商品到现在的门店遍布全球截至目前,公司已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经营相对成熟,截至201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2 亿日元(以2016 年10 月15 日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约198 亿元),净利润达到217.2 亿日元(约合14.1 亿元),净利润率为7.07%。
图2:2015年营收规模对比(单位:亿元)无印良品坚持自主生产和设计,采用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SPA: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享受较高的产品议价力。
相比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无印良品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5%以上,比沃尔玛高出20 个百分点以上;无印良品的营业利润率相比传统的零售业态也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
当前全球零售行业中,利润率较高的企业,如优衣库、H&M、ZARA、宜家等,都是SPA 零售业态。
公司主要销售品类分为家居、服装、食品三类,2015 年家居类产品营收占比为53%,服装和食品分别占35%和8%,此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商品的品类形式多样,从家具、床上用品、化妆品到办公用品、男女服饰、零食饮料等,无印良品顾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截止2016 年2 月,无印良品在全球拥有758 家连锁门店,其中日本本土414 家,海外344 家,是1997 年门店数量的3 倍。
公司在日本的门店分为直营店、加盟店、西友店中店3 种(西武百货商店门店2002 年以后全部取消),其中直营店是发展的重点,占据每年新增门店的绝大部分。
日本直营门店平均面积大约730 平米,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
在海外,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为主的东亚部分是门店分布的最主要的区域,共有227 家门店,均为直营门店。
除了无印良品的品牌门店外,公司还与日本著名的全家便利店(以前同属于西友)合作,在其店内贩售三明治、饮料等食品及短袜等生活用品。
定义理念,塑造产品系列无印良品从超市门店的自有品牌产品系列发展起来,成为网点遍布世界多国多地区的连锁零售企业。
其店铺内的商品本身没有打上品牌烙印,却成为日本乃至各国消费者争相购买的对象,其核心在于定义好自身产品的理念,抓住消费者的生活用品需求的本质,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和传递进入每件商品,以保证门店商品的持续销售。
抓住实用本质,突出品牌特质瞄准消费下行,打造高性价比诞生于日本经济下行阶段,所塑造产品契合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
1978 年12 月,全球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日本由于其自身能源主要依赖进口,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居民消费能力面临下行压力。
在CPI 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逐渐下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极其敏感,开发价格便宜且优质的产品成为各大超市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战略。
注重实用和选材,剔除不必要的支出,无印良品的商品好而不贵。
西友集团创始人堤清二针基于对日本消费趋势的判断,提出“低价”和“高质”两大要求,在此原则指引下,无印良品提出在选材上保证优质,在包装上选择最朴素的方法,并在生产上优化工序的理念。
相对于昂贵的知名品牌产品,无印良品通过减去生产和选材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剔除商品自身品牌带来的溢价,采用最朴素的包装,终端售价比品牌产品便宜30%左右。
其初期产品的代表之一“香菇片”就是很好的例子:通常超市都会选出大小一致,长相好看的香菇片进行精美的包装,但是成本就会随之升高。
然而在烹饪的时候,最终香菇都会被切碎,大小长相并没有对烹饪产生实质影响。
无印良品则选用大小不一,但是同样新鲜、高质量的香菇片,同时采取最简洁的包装,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产品本身的质量,做到有理由的便宜且具备较高的品质保障。
图3:无印良品的产品理念和倡导的概念品质简约环保,自带宣传效应坚持反潮流、朴素简约,并提出环保理念,商品清新脱俗且易被消费者口口相传。
无印良品的所有商品采用没有Logo 的包装方式,倡导人们放下对品牌的盲目追求,显得朴素简约,显得清新脱俗,自成特色。
同时加入环保主题等元素,契合日本当时消费者对国内污染严重的关注,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且形成消费者主动宣传的产品。
比如,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当时环境污染严重,居民深受困扰,且当时日本人所使用的笔记本主要是经过化工药品漂白的纸,而无印良品在制作笔记本时,采用未经漂白、自然颜色的再生纸,既节约了成本,也符合其所倡导的朴素的生活美学,结果由于产品中所蕴含的环保概念,很快获得消费者纷纷的认同,宣传效应持续扩大。
图4:无印良品经久不衰的再生纸笔记本注重产品设计,打造独特风格联合设计团队,严控出品环节最初,无印良品出现的时间和西友的主要竞争对手大荣相比,滞后两年左右。
大荣的自有品牌“SAVINGS”,其理念为“为追求生活和品质的人们所创立的品牌”,两公司自有品牌提倡的概念十分类似。
但是无印良品和SAVINGS 两个品牌商品的开发途经大相径庭:SAVINGS 从在追求廉价的时候,只和制造商商谈,希望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选用等方面降低成本;而无印良品则是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一个商品即使通过其决策部门的审查,最后还要经过由外部的一流设计师构成的顾问团队“商品判断会”来判定其是否符合无印的设计原则,不符合就不能生产。
无印良品商品即使品类繁多,但在设计风格上始终1)外观上保持带有日本和式风格的极简主义美学,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2)设计从生活出发,以实用性为根基。
艺术总监把关+广泛与外部设计师合作,是无印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方法。
无印的观点是“如果一个懂MUJI 的设计师设计出10 种商品,那么就足够了”。
持续优化设计,强化单品的吸引力,无印良品第一次危中转机。
1990-2000 年无印良品在黄金十年的发展中一直顺风顺水,其中1998 年和2000 年先后于东京交易所二部和一部上市,获得了大笔融资,也加速了扩张进程。
但快速发展中的无印良品却突然出现运营危机,在1999-2001 年间同店增速以及净利润出现连续下滑,在新人领导及时的通过设计端针对性优化调整,无印良品于2003 年重新焕发生机。
盲目增加商品种类,产品“为了设计而设计”,单个商品蕴含的消费价值开始减弱,店铺失去原有特色。
公司长时间的成功发展,使员工产生了自满和膨胀心理,认为无印只要开店就能大卖,只要设计新产品就能流行。
为了实施高股价战略,公司制定了不切实际的销售目标,同时开始激进地兴建大型门店。
公司当时计划在日本6 大城市开设10 家1000 坪(即3300 平方米)的大型门店,而无印传统的标准门店仅为大约200 坪,即660 平方米。
2000 年3 月,“无印良品Platz 近铁店”开业,面积3365 平,是无印良品迄今为止最大的门店,无印良品的直营店铺平均面积也在2000-2002 年间达到历史顶峰。
大型门店需要更多的商品种类来填充,为了满足如此硕大的门店,1999 年有4232件商品的无印良品在2000 年疯狂的开发出1094 件新产品。
家居产品的设计没有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产品不实用),服饰增加了职业装等新品类,却反而失去了无印原有的特色和焦点。
无印在当时逐渐成为了没有特色的店铺。
同时,竞争对手纷现,对无印良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