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青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苏轼诗词比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宋代士人中最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广泛涉猎多种题材,风格多样,诗词艺术造诣深厚。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他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特点。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和时期划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诗词创作经历了江城子、唐诗继承与转化、黄州寒食诗、散曲创作等多个时期。
1.江城子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最早期的创作阶段,他的诗词作品主题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期的作品具有深沉、含蓄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桐阴做烟。
”诗中以较为厚重的笔触勾勒出安阳城的烟尘景象,写出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
2.唐诗继承与转化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对唐诗的吸收与发展的阶段。
他从唐诗中汲取养分,但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独特的个人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无聊黾累,过境忽回首,民情忽飘然。
”这首词运用了唐诗中的「黾勉」形容自己的无聊劳碌,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
3.黄州寒食诗时期:黄州寒食是苏轼生活在黄州的一个时期,他的创作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以描写黄州风土人情为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千樯翻绿绿,万径人踪灭,古戍欲堪久。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以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4.散曲创作时期:散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临江仙·满江红》:“桃红叶绿,春物一时新。
”词中运用了音乐中的曲调来表现江南的春景,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三、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分析苏轼的诗词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苏轼词两首原文必修四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此说极为精辟。
他的这些特点,在这两首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诚如陈友康先生所说:“东坡词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充盈着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
”但是,对苏轼的这两首词历来也是争议甚多。
《念奴娇》中“人生如梦”的感慨应当如何分析评价?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尾巴,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颓废色彩,是苏轼宿命论世界观的体现。
有人则不同意这种理解。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还有人认为,苏轼的“人生如梦”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中变为蝴蝶,醒来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混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是消极的。
但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取其神游梦醒之意,他的精气神魄完全被三国往事所摄,在故国神游良久,忽然梦醒,觉得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重又跻身于现实世界,以杯酒祭奠江月,感谢大自然的厚赐,感谢人杰地灵。
.从“大江”起笔,以“江月”做结,这样才首尾呼应,意境完整;否则神游不归,难以收笔。
《定风波》表现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还是消极避世?有人认为词的上片“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的精神。
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表现出忧、乐两忘的胸怀。
这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态度。
摘要: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奉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起初用于皇室,后扩散至官僚士大夫乃至民间。
苏轼撰写的青词共十九首,十二首为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的供奉青词,七首为士大夫青词,后者更具有文学性。
关键词:苏轼;青词;道教文学作者简介:龚丹(1990-),女,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青词,又名清词、青辞、绿章,是道教在举行斋醮活动时敬献给神灵的奏章祝告类文书。
宋代的青词创作达到一个高潮,下到民间闾巷上至国家,青词在斋醮法事中得到广泛运用。
明代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描绘了宋代道教斋醮活动的盛况,称“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
[1]宋人青词约有一千四百余首,苏轼也参与其中,《苏文忠公全集》存有青词十七首,《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另存两首。
青词是奉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青词的内容反映出斋主所要祈求的内容。
宋代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说:“故斋中青词,则求哀请宥,述建斋之所祷也。
至于醮谢青词,则叙斋修宥阙,祈请蒙恩陈谢之辞也。
”[2]可见,道教青词与斋醮活动一样,有着斋与醮的功能区分。
总体上看,斋仪青词主要用于祈福,而醮仪青词主要用于谢过,也就是说青词主要有祈福和谢过这两种宗教功能。
从苏轼写作的青词看,青词在具体斋醮活动的应用又主要有以下一些。
1.灾异青词苏轼流传下来的十九首青词中,灾异青词就有七首,其中内制青词四首,分别为《集禧观开启祈雪道场青词》、《集禧观开启祈雨道场青词》、《集禧观等处罢散谢雨道场青词》、《西岳庙开启祈雨道场青词》,是元佑元年至元佑三年,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
而《凤翔醮土火星青词》、《徐州祈雨青词》、《诸宫观等处祈雨青词》这三首青词,是苏轼在外为官时所作。
一者为“代王言”,一者为士大夫青词,苏轼的两种写作,差异明显。
试以其中的祈雨青词为例,如《集禧观开启祈雨道场青词》:“洞渊龙王,水府圣众。
苏轼词调研报告《苏轼词调研报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代文学巨擘。
他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苏门词派”的奠基人。
本报告对苏轼的词调进行研究,概括总结了他的特点和影响。
苏轼的词调以情感真挚、表达自由、丰富多样而闻名。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擅长表达琴棋书画、山水花鸟等素材,以及对时事和政治状况的批判,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苏轼的词调较多采用了广阔、悠远的氛围,给人以豁达开阔、宽广深远之感。
例如《水调歌头》这一副调,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人生起伏的感概,以及对个体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念奴娇·迟迟花开旧院闲》则以淡远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词调中还常常融入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他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山水等形象形态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纷繁的山水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热爱之情,给人带来写意、宁静之感。
此外,苏轼的词调还具有豪放奔放的特点。
他倡导文风豪放明快,反对拘于礼教和形式。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雄奇磅礴的气势和大胆豪放的语言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期望。
这种豪放奔放的风格让苏轼的词调更具个性化的特色,给人以深刻震撼。
苏轼的词调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豪放、独立的个性化风格成为后来词坛的榜样,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扩展了词调的艺术边界,为后世的词艺创作铺平了道路。
总之,苏轼的词调在词坛上独树一帜,以其丰富多样、豪放奔放的个性特点而备受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保留了唐宋词的传统美学,还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思想和表达方式,赋予了词调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他的影响远超当时,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与追随对象。
第一研究课题:苏轼诗词欣赏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第1课时操作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1.准备①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②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②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③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④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⑤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⑥浅论词的欣赏方法⑦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3.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搜集方式①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②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③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4.教师指导如何开展个人研究①阅读方法:②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③参考资料提供(部分)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第2课时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
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①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苏轼词评析——赏析文人才子的才华璀璨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文人才子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例,探讨他的才华璀璨之处。
一、苏轼的生平与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为他的文学才华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苏轼自幼聪慧,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砺,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二、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他的词作充满了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笔触。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词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苏轼的词作注重意境的营造。
他擅长运用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苏轼的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词作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苏轼词的代表作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而广受赞赏。
词开头即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揭示了词作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接着,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自身的抒发,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词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情四溢的情感而闻名。
词开头即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了词作的豪放情感。
接着,苏轼通过对猎人的描写和自身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豪情壮志的追求。
整首词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情四溢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苏轼词的影响与价值苏轼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文人才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的词作在思想内涵上也具有深刻的价值,对后来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苏轼词的艺术研究作者:程晓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4期摘要:“苏轼以豪放为主,以婉约为辅,锻造了一代词宗。
”从苏轼词艺术的角度来看,其词既能随心所欲,由肺腑中流出,又不逾越词之“规矩”,不仅能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非常的创造,又能超逸形体之外而富有远韵。
本文主要以五个方面来概括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苏轼苏轼词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4-0122-01前言: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特别是他的词,现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在我国词史上有着很大的艺术价值。
纵观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可用“豪、放、高、阔、真”五个字概括。
一、豪在苏轼之前,由于受思想上的局限,人们对词总像对精美的小摆设,放在幽窗雅座之间,自娱自乐,或供高雅清闲之士玩赏,这就使词成为酒边花间的点缀,词也因此受到致命的束缚,假如不去打破它就永远无从伸展腰肢。
而苏词却以豪迈见长,这种豪迈之情,几乎是前不见古人的,以他的艺术才华写出一种新的风格,开辟词坛的新局面,正像登高一呼,众山皆应,终于使词得以伸展、开拓。
其较早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豪气冲天,动人心魄。
从“老夫聊发少年狂”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句句都迸发着振耳欲聋的撞击声,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词我合一”的共鸣。
读者一看便知作者借出猎的场面,抒发着一种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充满阳刚之气,一展作者想报效国家,功成名就的激情。
苏轼的豪迈词章不仅仅在于豪,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代先河,使词从深深的宫廷院落中走了出来,深入到社会之中,具有了明显的社会性。
二、放苏轼是一个极有主见、不愿趋炎附势的人,姑且不论他的政治主张的是与非,单说他的人格是足以为后人称道的。
苏轼青词研究
作者:龚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
摘要: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奉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起初用于皇室,后扩散至官僚士大夫乃至民间。
苏轼撰写的青词共十九首,十二首为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的供奉青词,七首为士大夫青词,后者更具有文学性。
关键词:苏轼;青词;道教文学
作者简介:龚丹(1990-),女,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青词,又名清词、青辞、绿章,是道教在举行斋醮活动时敬献给神灵的奏章祝告类文书。
宋代的青词创作达到一个高潮,下到民间闾巷上至国家,青词在斋醮法事中得到广泛运用。
明代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描绘了宋代道教斋醮活动的盛况,称“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
[1]宋人青词约有一千四百余首,苏轼也参与其中,《苏文忠公全集》存有青词十七首,《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另存两首。
青词是奉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青词的内容反映出斋主所要祈求的内容。
宋代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说:“故斋中青词,则求哀请宥,述建斋之所祷也。
至于醮谢青词,则叙斋修宥阙,祈请蒙恩陈谢之辞也。
”[2]可见,道教青词与斋醮活动一样,有着斋与醮的功能区分。
总体上看,斋仪青词主要用于祈福,而醮仪青词主要用于谢过,也就是说青词主要有祈福和谢过这两种宗教功能。
从苏轼写作的青词看,青词在具体斋醮活动的应用又主要有以下一些。
1.灾异青词
苏轼流传下来的十九首青词中,灾异青词就有七首,其中内制青词四首,分别为《集禧观开启祈雪道场青词》、《集禧观开启祈雨道场青词》、《集禧观等处罢散谢雨道场青词》、《西岳庙开启祈雨道场青词》,是元佑元年至元佑三年,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
而《凤翔醮土火星青词》、《徐州祈雨青词》、《诸宫观等处祈雨青词》这三首青词,是苏轼在外为官时所作。
一者为“代王言”,一者为士大夫青词,苏轼的两种写作,差异明显。
试以其中的祈雨青词为例,如《集禧观开启祈雨道场青词》:“洞渊龙王,水府圣众。
饥馑之患,民流者期年;吁
嗟之求,词穷于是日。
乃眷阴灵之宅,实为云雨之司。
涵濡之功,俄顷而办。
罔吝天泽,以答民瞻。
”这首青词用词典雅,言辞恳切,未作过多的渲染铺排,启圣以后的正文不超过十六句,是一首极为符合青词写作要求的应制青词。
而与之相比,《徐州祈雨青词》写作就更加具有个人特色。
《徐州祈雨青词》:“河失故道,遗患及于东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于他郡。
田庐漂荡,父子流离。
饥寒顿仆于沟坑,盗贼充盈于犴狱。
人穷计迫,理极词危。
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
……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
臣实有罪,罚其敢辞。
小民无知,大命近止。
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
”整首青词四言,六言,间或五言,七言和八言等交替使用,节律抑扬顿挫而不涩滞,如行云流水,同时这首青词也更富于文学性,情感也比上一首丰富,可谓文情并茂。
对于灾异青词,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古人认为灾害是上天对于斋主道德过失的一种惩罚,所以灾异青词总会涉及“责己之过”。
苏轼的七首灾异青词都有涉及“责己之过”的部分。
这种责己之过而媚神祈福的思想实际上是古代巫术思想的延续,是周代以来“以德配天”哲学思路的深化,反映出古代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2.神御青词
神御,又叫圣容、御容、圣像等,是古代为供奉、瞻仰、祭祀等活动专门绘制的帝王、后妃等的图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神御看的极为重要,无论是安放神御还是迁址神御,都要举行祭祀天地、社稷、宗庙、先帝的仪式。
在宋代,神御青词在总体青词中占很大比例。
苏轼流传下来的有三首此类青词,《景灵宫宣光殿奉安神宗皇帝御容日开启道场青词》、《神宗御容进发前一日奏告诸宫等处青词》、《迁御容道场青词》。
这几首青词都是“代王言”,所以风格典雅整饬,显得庄严肃穆,启圣以后的正文也很简洁,未超过十六句。
3.祈福或者解祸青词
古代也存在不少为祈福或者解祸写作青词的情况。
苏轼文集中共有三首《醮上帝青词》,祈福对象分别为自己、鲜于子俊、陆和叔。
下面是为自己写的一首,“臣闻报应如响,天无妄降之灾;恐惧自修,人有可延之寿。
敢倾微悃,仰渎大钧。
臣两遇祸灾,皆由满溢。
早窃人间之美仕,多收天下之虚名。
溢取三科,叨临八郡。
少年多欲,沉湎以自残;褊性不容,刚愎而好胜。
积为咎厉,遘此艰屯。
臣今稽首投诚,洗心归命。
誓除骄慢,永断贪嗔。
幸不死于岭南,得退归于林下。
少驻桑榆之暮景,庶几松柏之后凋。
”
从“幸不死于岭南”一句可以判断这首青词是苏轼被贬惠州之时所作。
苏轼童年时期就曾随道士在道观启蒙,道教在苏轼信仰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当遭受灾祸时,他自然会向宗教寻求寄托。
整首青词言辞恳切,前部分苏轼对自己的仕宦生涯进行回顾,认为“天无妄降之灾”,自己屡次被贬是因为自己“多欲”、“刚愎好胜”的性格。
同时苏轼认为“恐惧自修,人有可延之
寿”,他决心用“稽首投诚,洗心归命”、“誓除骄慢,永断贪嗔”等道教修行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未来。
注释:
[1](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94页。
[2]《道藏》第3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98页。
参考文献:
[1] (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 中华书局, 1986.
[2]《道藏》[Z].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3] (明)朱国祯著.涌幢小品[M]. 中华书局,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