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蛋白尿的症状,正确认识蛋白尿【医学养生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36.57 KB
- 文档页数:2
蛋白尿怎么治疗,中西医都有法文章导读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表现,一定要高度重视。
继续恶化可能会引起尿毒症。
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健康。
蛋白尿的治疗方法分为西医治疗和根据不同体质的中医疗法,达到治疗目标才能保证健康。
一、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是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和环磷酰胺,起到缓解,暂时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显著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抑制肾内的免疫反应,使得沉积在肾小球内膜上的免疫复合物逐渐崩解并随增加的血流到肝脏清除或随尿液排出体外,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看到尿液便混浊,这便是免疫符合物得到排出,免疫复合物清除的同时尿蛋白也随之转阴。
二、中医疗法。
三维活肾疗法是一整套治疗肾脏疾病的综合方法,“三维活肾疗法”以中医辨证与辩病施治相结合,分型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整体治疗,即针对肾病不同类型、患者不同体质及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中医治疗。
三、注意饮食。
宜吃清热的利尿的食物;宜吃含糖低的食物;宜吃水分充分的食物。
忌吃发物性的食物;忌吃盐味过重的食物;忌吃燥性过重的食物。
四、要达到治疗的目标。
对于尿蛋白高的治疗,需要达到两个治疗目标,一是通过治疗把尿蛋白高这一症状消除掉,二是通过治疗避免蛋白尿反复发作。
在临床上,面对病人的尿蛋白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激素或是免疫抑制类药物治疗,这些药物能够发挥抗炎作用,所以对于肾病病人出现的尿蛋白高的异常情况起到缓解作用。
而这种激素治疗蛋白尿的治肾方案,也往往成为肾病蛋白尿病人病情反复的根结所在。
在病情转入尿毒症期以后,进行透析与换肾。
蛋白尿分级标准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的排泄量超过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现象。
根据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可以进行分级评估。
蛋白尿分级标准主要依据尿液中24小时内排泄的尿蛋白量来划分,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量在150毫克(mg)至500mg之间。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24小时尿蛋白量应该在150mg以下,轻度蛋白尿可能是一些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感染、焦虑等。
2. 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量在500mg至2000mg之间。
中度蛋白尿可能是一些肾脏疾病、炎症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3. 重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2000mg。
重度蛋白尿通常是一些严重肾脏疾病的表现,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此外,根据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蛋白尿还可以根据其特定的病理表现进行分类。
1. 假性蛋白尿:尿液中的蛋白质是由于尿液的pH值偏碱所致,通常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碱化剂或其他化合物引起的,如尿液中有碱性盐类存在、含有大量白细胞酯酶的细菌感染、药物摄取等。
2. 真性蛋白尿:尿液中的蛋白质是由于肾小球的障碍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害所致。
根据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真性蛋白尿还可以分为白蛋白尿和非白蛋白尿。
根据国际规范和临床经验,上述的蛋白尿分级标准通常是判断和评估肾脏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蛋白尿的分级只是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仍需要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综合评估。
总之,蛋白尿的分级标准根据尿液中24小时内的尿蛋白量来划分,包括轻度蛋白尿、中度蛋白尿和重度蛋白尿。
此外,也可以根据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来分类。
蛋白尿分级标准对于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什么是蛋白尿呢
文章导读
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很多,感冒是最容易患有的,天气一变化,人们不注意自身保暖,就很容易患有感冒疾病,这类疾病对人体健康损害并不是很大,而且这样疾病治疗上,都
是比较简单,简单的药物就可以,除非严重的患者,才能够选择输液治疗,那什么是蛋白
尿呢?
很多人对什么是蛋白尿呢,并不是很了解,这也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在出现这样问题后,也是要及时的治疗,否则对自身健康的损害也是比较大的,影响到自身各方面发展。
什么是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大典型症状,但尿蛋白漏出的多少并不能体现肾病病情轻重。
轻度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漏出少不一定说明肾脏病理损伤轻;大量蛋白尿也不能说明肾病病理损伤严重。
如如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肾脏病变轻微,但每日尿蛋白量可达
几克甚至十几克。
一般来说蛋白尿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
泳特点是以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如白蛋白、α1球蛋白、转铁蛋白及γ球蛋白。
分
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等含量较少。
在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部分膜性肾病和早期病变的膜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炎患者,多呈现选择性蛋白尿,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较轻。
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出现,表明小网(肾
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比较严重。
通过以上介绍,对什么是蛋白尿呢,都是有着一些认识,它是肾病的一种症状,在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是要看它的轻重,如果是很严重的话,患者身体也是有着明显的表现,而且蛋白尿出现问题后,人体健康也是有着严重损害。
蛋白尿诊疗指南【概述】蛋白尿的定义是尿蛋白排泄量>150mg/24h。
无症状蛋白尿是在无症状的人群中检测到蛋白尿,可能是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病的最初表现,也可能是暂时性的或非进展性的尿检异常。
无症状蛋白尿多在体检时发现,健康人群普查时,蛋白尿的检出率在0.4%~4.9%。
根据蛋白尿的临床特征可分为间断性或持续性、直立性或非直立性、肾病性或非肾病性、孤立性或蛋白尿伴血尿等。
无症状蛋白尿患者的预后差异大,一般功能性、一过性的大多预后良好,进展至肾功能不全的少见;持续性、进展性蛋白尿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衰。
因此,应对无症状蛋白尿患者仔细检查蛋白尿原因,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掌握肾活检时机,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
【临床表现】1、孤立性蛋白尿包括一些不同的临床疾病,可进一步分为“良性型”(包括功能性、特发性一过性、特发性间断性和直立性)和“持续型”(包括不同种类的肾脏疾病)。
(1)良性孤立性蛋白尿:这是在发热、剧烈运动、遇寒、精神压力和怀孕时常发生的蛋白尿类型,在一些急性疾病如充血性心衰时也可出现蛋白尿而无肾实质病变,故认为是功能性的。
蛋白尿是由于肾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的。
发热增加了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滤过率,一般在症状控制数天后蛋白尿就消失,与进展性肾病无关。
运动后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和肾小管重吸收降低所致。
26(2)特发性一过性蛋白尿:此型蛋白尿多见于儿童、青春期和年轻成人,是最常见的良性孤立性蛋白尿。
病人无症状,蛋白尿往往在常规筛查、体检时发现。
尿沉渣检查无明显异常,复查时蛋白尿消失,可能是生理性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
对于此型患者需重复进行尿蛋白检测,以确定是一过性、间断性还是持续型的蛋白尿。
(3)特发性间断性蛋白尿:此种类型的蛋白尿约50%与体位有关。
大部分患者年龄小于30 岁,肾功能正常、血压正常。
肾活检发现,约40%为正常或轻微病变;60%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病变;可见这一类型包括了一组不同类型的病人。
蛋白尿的名词解释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现象。
在健康人的尿液中,蛋白质的排泄量较低,通常是少于150毫克/24小时。
一般来说,蛋白尿指尿液中24小时排出的蛋白质量超过150毫克,它是肾脏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蛋白尿是许多疾病的早期征兆之一,它通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血尿、水肿、高血压等。
蛋白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肾小管的异常吸收或再吸收功能受损、肾小球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的。
常见的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蛋白尿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一定的选择性,只能通过较小的分子量的物质才能通过滤过膜,而保留蛋白质。
然而,当肾小球滤过膜发生损伤或炎症反应时,它的选择性就会下降,导致大量的蛋白质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蛋白尿的程度可以根据排泄的蛋白质量进行分级。
轻度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在0.15-0.50克/24小时之间;中度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在0.50-3.50克/24小时之间;重度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3.50克/24小时。
一般来说,蛋白尿的程度越重,其病情也就越严重。
除了肾脏疾病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蛋白尿。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会引起全身多个器官的炎症反应,包括肾脏。
因此,患者常常出现蛋白尿和其他肾脏病症状。
治疗蛋白尿的方法通常包括控制原发病的进展、减轻肾脏负担、改善肾小球滤过膜功能等。
对于原发病的治疗是最关键的,例如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压等。
此外,限制蛋白质摄入、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运动等也是治疗蛋白尿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现象,常见于肾脏疾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蛋白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膜功能异常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控制原发病的进展、减轻肾脏负担、改善肾小球滤过膜功能等。
蛋白尿的治疗方法文章导读任何疾病治疗,都是需要很好的方法,这样对疾病治疗,才会有很好的帮助,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疾病,治疗的时候不仅要选择药物治疗,同时一些饮食治疗方法,也是要进行选择的,这样对疾病改善,才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那蛋白尿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呢,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
很多人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这就需要对疾病进行很好的了解,使得能够对症下药,那蛋白尿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呢?蛋白尿的治疗方法:坚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肾病等,严格控制饮食,合理摄入优质蛋白。
疾病预后出现蛋白尿在排除其他如生理性因素、体位性因素等原因外,通过其他肾脏B超检查、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等,基本上可以判断是肾脏受损而导致的临床症状。
蛋白尿的临床意义非常复杂。
临床上见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的实质性损害。
当蛋白尿由多变少时,既可反映肾脏病变有所改善,也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滤过的蛋白质减少,肾功能日趋恶化,病情加重的表现。
因此判断肾脏疾病损害的轻重,不能只凭蛋白尿来衡量,要综合尿蛋白的量和持续时间来全面考虑,还要结合全身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来确定。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肾病综合症和持续性蛋白尿患者预后不良。
在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移植排异反应中,蛋白尿是肾脏病进展和病死率增加的显著独特的决定因素。
事实上这些疾病的缓解,尿蛋白质排泄的减少,不论是自发的还是通过积极治疗所致,都可改善存活率。
通过以上介绍,对蛋白尿的治疗方法也是有着很好认识,这类疾病治疗上,都是需要对饮食进行控制,这样对疾病改善,才会有很好的帮助,不过要注意的是,对这样疾病治疗的时候,也是要长时间进行,这样可以疾病稳定。
蛋白尿名词解释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低,一般不超过150毫克/升。
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正常范围时,就称为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
常见的肾脏疾病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蛋白尿。
蛋白尿的产生机制有多种。
肾小球是过滤蛋白质的重要结构,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或者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时,蛋白质就会从尿液中丢失,形成蛋白尿。
此外,炎症、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蛋白尿。
蛋白尿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轻度蛋白尿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严重蛋白尿可能伴有水肿、尿量减少、高血压等症状。
蛋白尿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认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治疗蛋白尿的方法主要包括治疗基本疾病和改善肾功能。
对于引起蛋白尿的肾脏疾病,治疗应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
例如,对于肾小球肾炎,常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蛋白尿引起的水肿,可以采用利尿剂来控制体液的潴留。
预防蛋白尿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持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减少肥胖。
其次,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露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中。
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总之,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它常见于肾脏疾病和一些系统性疾病,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预防蛋白尿需要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好常规检查。
蛋白尿原因及治疗方法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通常在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超过150mg时被认为是蛋白尿。
蛋白尿是很多肾脏疾病的共同症状,也是肾脏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蛋白尿的治疗方法也因病因而异,下面将就蛋白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做一详细介绍。
蛋白尿的原因。
1. 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过滤单位,当肾小球受损时,会导致蛋白质从血液中泄漏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
2. 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调节尿液的成分,当肾小管受损时,也会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泄漏出来,形成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等。
3.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导致蛋白尿的发生。
4. 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当肾盂肾炎严重时,也会出现蛋白尿。
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根据蛋白尿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控制糖尿病、抗感染治疗等。
2.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常规治疗是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轻肾小球炎症,从而减少蛋白尿。
3. 营养调理,蛋白尿患者应遵循低蛋白饮食,减轻肾脏的负担,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
4. 中医治疗,中医药在治疗蛋白尿方面也有一定疗效,如适当的中药调理、针灸等。
总结。
蛋白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同时,预防蛋白尿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肾脏疾病,对于预防蛋白尿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蛋白尿患者及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蛋白尿最明显的症状蛋白尿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就是泡沫比较丰富,当然这是作为普通人来说比较直观的一种感觉,蛋白尿分为功能性的蛋白尿,体位性的蛋白尿以及病理性的蛋白尿,比如说平时在剧烈运动以后,或者是身体发热的时候,或者是进食一些蛋白质食物,都可能会发生蛋白尿的现象,这都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
★1.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5~1克)、暂时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
常发生于青壮年,可见于精神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强体力劳动、充血性心衰、进食高蛋白饮食后。
★2.体位性蛋白尿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青年或成人。
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肾病,如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因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挤压左肾静脉所致)。
★3.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存在,尿中蛋白含量较多,尿常规检查常合并有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
并可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水肿等。
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各种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血管疾病和其他肾脏病。
常见的如:(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①肾炎可为隐匿性、急性、急进性或慢性。
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和水肿等。
②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或等于3.5克,同时伴有血白蛋白减少,水肿、高血脂。
③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蛋白尿为肾脏损害的表现。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①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
育龄期女性多见。
依据肾脏受累严重程度的不同,尿蛋白量可以表现为少量至大量。
(3)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尿蛋白多为+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2克。
(4)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Fabry病、薄基膜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由于基因异常,导致肾脏结构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了解蛋白尿的症状,正确认识蛋白尿
文章导读
蛋白尿是一种潜伏性的病症,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
了解蛋白尿的症状,判断病情发展,并及时进行治疗,很多人由于不了解症状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最明显表现为尿中出现泡沫,但不要以偏概全。
一、通常情况下蛋白尿的颜色与正常尿液颜色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会出现泡沫尿,泡沫尿是最明显的尿蛋白早期症状。
蛋白尿时一般都会排泡沫尿。
并且这种泡沫尿的特征往往是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久久不消失。
二、一般少量的蛋白尿身体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症状的,但如果是长期大量的蛋白尿,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浮肿,脸部开始,然后遍及全身,而且浮肿表现为凹陷性水肿,并且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三、轻度少量蛋白尿患者基本没有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尿中有泡沫。
大量蛋白尿患者,由于从尿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导致血浆蛋白降低,出现水肿,尤其是头面部,眼睑部位水肿,严重的全身水肿。
四、全身症状,肾性尿蛋白可伴随全身不适症状,可有水肿、高血压、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
患者感觉乏力、困倦等,期间患者抵抗力差,易受外感。
其中水肿与高血压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