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第6课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第一节:背景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本节将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二节: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1. 科学技术的突破:伏打电池的发明、电磁学的发展、汽车的问世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2. 高速通信的革新:电报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加速经济的运转。
第三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1. 钢铁与煤炭:钢铁与煤炭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引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机器制造与大规模生产:机器制造代替了手工业,大规模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3. 全球市场的形成:工业品的大规模生产导致商品需求增加,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形成了全球市场。
4. 制造业与科技创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如电力、化学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5.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
第四节:重点发展国家的案例分析1.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丰富,充足的资金和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美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3. 德国:政府扶持下,钢铁、化学等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工业国。
第五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际影响1. 经济全球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 殖民主义的加剧: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工业强国对其他地区进行了殖民和控制。
3. 社会结构的变迁: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的整体结构,促进了城市化和社会格局的重构。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应当意识到工业革命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也涉及到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PEP History II compulsory 2 lesson plan of the second industri al revolution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方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成就(2)能力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垄断组织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图表等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性,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培养学生掌握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深刻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和世界的过程,学习发明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历史责任感;从对世界市场的分析中,培养学生作为“世界人”应有的全局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深遥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深遥影响
三、导学过程: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推动了工业化经过,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增进了举世贸易和市场的扩大
- 对社会的影响:带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 对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深遥影响
- 提高了生活水平:工业化生产降低了商品价格,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 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业化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 形成了摩登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摩登社会的基础,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四、导学反思:
通过进修《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不仅了解了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也深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深遥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机遇,同时也要警惕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尽力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中能够不息思考和探索,发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北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能力: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播放影视资料《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这段资料介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认真观看视频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落一、自主学习通过刚才的阅读和之前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希特勒上台后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就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啊?也是对当时存在的被英法所控制的所谓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哪一机构的挑战啊?师:德国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咱们一起来读一下下面的材料:(展示材料)材料一英国首相A.N.张伯伦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什么吗?它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引发摩登化经过的重要历史事件。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3.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遥影响。
三、进修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四、进修过程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生在欧美国家的一场工业技术革命。
这一时期,以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为代表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1)科技创新: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2)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大企业操纵了市场,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争取权益;(3)城市化经过: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化经过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经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举世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息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开始出现悬殊;(2)社会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大量工业工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争取权益的斗争日益激烈,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3)政治影响:工业革命催生了摩登国家体制的形成,各国开始竞相扩张殖民地,国际干系日益复杂。
五、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背景、主要特点和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摩登化经过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深遥影响,也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作业请同砚们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文章,展示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道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
2 .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3 .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工业化。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辩证思维法。
导入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内燃机发明的意义?P20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P21接下来开始第9课的学习板书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社会变化,首先就要从社会最基本的组成------人来说哪咱们先聊一聊工业革命对于人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到医学的进步总结点评医学发展,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简述:工业革命为什么使人口增长?医学的进步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巴斯德----微生物学听诊器、输血技术、外科消毒技术的发明1802年法国第一个公共卫生委员会1848年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结论医学进步导致死亡率下降,所以人口增长展示教具3D打印四国人口增长柱状图这是工业革命对于人口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其他方面的影响!由有的同学提到找工作的问题,引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课件展示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不仅仅是男性参加工业生产中去,女性也会加入到工业生产中,这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话说回来加入到社会生产中什么样的人更具有优势?教师引导文化水平高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具有更多的选择权课件展示招聘广告工业革命需要高素质的工人,所以大众华教育开始推广~~~~~我们来看一下刚才分析得出的结论1人口增长2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这些人都集中到什么地方去了?————城市课件展示英国伦敦19世纪人口变化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业布局的要求)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课件展示住房、交通、卫生这是现代城市任然面对的问题,那我们说什么时候城市规划向现代城市变化的19世纪中期城市规划的改善照明、供排水、交通板书工业革命城市化污染人口增长教育。
2、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3)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3、标志:(1)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2)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3)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4、人类进入主电气时代:(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2)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可以实用的发电机.(3)美国人爱迪生一生发明近20__项,被称为“发明大王”.5、电迅业的兴起:(1)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2)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3)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6、交通运输:(1)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研制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2)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7、特点:(1)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3)在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发展.8、影响:(1)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2)大大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二、两大军事集团:1、三国同盟:(1)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2)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3)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德国在同盟中处于核心地位.2、三国协约:(1)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2)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3)1907年,英国与俄国签订了英俄协约.(4)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_13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知道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2、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工业化。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主要的发明有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轮船等。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使工业逐渐超过农业,占据了国民收入中的主要地位,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席卷全世界。
马克思惊叹:人类在工业革命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成果,比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
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既感受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工业化国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讲授新课: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简单的说,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工业化国家主要指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英法德美等)1、自我学习,生成新知(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世界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隐患的史实。
通过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及影响,认识到科学家们在发命中所体现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从而树立起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爱迪生》教师:1931年10月21日,全美同时熄灯一分钟,是为了纪念三天前去世的伟人----爱迪生!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这一刻美国仿佛又回到过去,这才能感受到爱迪生伟大!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爱迪生还发明那些东西呢?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发明家还有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秘电灯的历史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爱迪生和电灯说起,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到课堂当中去,从而更好的开展课堂学习。
【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含义教师:本节课主要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呢?(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同学们,请从材料中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具体表现。
中考历史《第6课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复习目标
[识记]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理解]了解爱迪生的发明,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复习时数:一课时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中后期。
2、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3)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3、标志:(1)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
(2)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3)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
4、人类进入主电气时代: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可以实用的发电机。
(3)美国人爱迪生一生发明近20xx项,被称为“发明大王”。
5、电迅业的兴起:
(1)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
(2)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
(3)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6、交通运输:
(1)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研制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2)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特点:
(1)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3)在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发展。
8、影响:(1)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
长。
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2)大大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两大军事集团:
1、三国同盟:
(1)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
(2)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
(3)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德国在同盟中处于核心地位。
2、三国协约:
(1)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
(2)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
(3)1907年,英国与俄国签订了英俄协约。
(4)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1、起止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2、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2)直接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抗。
(3)大药桶:巴尔干半岛。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
法、英随即参加,大战爆发。
4、重大战役:
(1)马恩战役:1914年9月,英法VS德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2)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12月,英法VS德,凡尔登绞肉机,最惨烈(碾碎法军的磨盘)。
(3)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11月,英法VS德,英军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4)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英VS德,规模最大的海战。
5、大战结束:
(1)结束原因:交战各国革命运动高涨。
(2)1917年4月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3)1917年11月7日,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战争,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4)结束标志: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6、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2)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3)摧垮了德国、奥匈帝国、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4)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5)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