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证据概念与证据资格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42
证据概念
证据就是指能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事物。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只要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就可以作为证据。
可以作为证据材料的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通话录音是可以作为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使用的。
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审判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证据和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再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依据充足的证据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
证据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伪造或毁灭证据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绪论,证据法与证据法学第一节证据法学概述一、证据法的概念、宗旨和立法体例证据法是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等确定案件真实真伪时应遵循的法律规范。
证据法的宗旨是,证据法律制度必须遵行宪法,充分保障诉讼当事人的证明全,保证法院公正、及时地认定案件事实,从而为法院适用法律作出判断提供事实方面的证据。
证据法的立法体例主要有两类:1、颁行单独的证据法典;2、证据法的具体规则分散与诉讼法典或实体法典中。
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分散于三大诉讼法典及其他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之中。
我国制定一部完善的证据法典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证据法制度发展1、神示证据法律制度2、法定证据法律制度法定证据制度,是指法院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资格和证明力的规则,法院必须据此作出判断的一种证据法律制度。
3、自由心证证据法律制度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涵是,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在原则上试各种证据的效力为评定,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理性良知自由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自由心证原则要求:(1)对于证据的取舍及证明力,由法官针对集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知自由判断。
(2)法官型成功内心确信,并据此认定案件事实。
1808年《法兰西形式诉讼法典》率先规定了自由心证证据的法律制度。
19世纪下半叶已被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承认。
保障和制约:(1)心证形成前:司法独立、法官资格严格限制(2)形成过程中:无罪推定原则、审判公开、回避制度、证据裁判原则、补强证据规则、证明标准。
(3)心证形成后:判决理由制度、事后审查制度。
(二)我国证据法律制度发展1、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刑讯是获取证据(口供)的主要手段。
重视“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2、近现代证据法律制度。
国民党南京政府,立法上确立了自由心证、无罪推定、直接言词辩论、举证责任等原则制度。
3、现行证据法律制度。
渊源革命根据地的证据法律制度。
第一章证据和证据法概述第一节证据的概述二、证据的概念(一)证据概念的几种学说1、事实说2、根据说3、材料说4、统一说(二)证据的合理界定1、“根据说”是相对合理的理论。
证据指证明案件事实或与法律事务有关之事实存在与否的根据。
2、证据与定案根据的区别。
三、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一)证据材料证据材料是国内某些学者为解决我国诉讼法中证据条款的内在矛盾而提出一个概念。
证据与证据材料的区别是:1、是否经过质证和认证。
只有经过质证和认证的证据材料才可能是(诉讼)证据;2、是否用于定案的根据。
(诉讼)证据是可以用来定案的。
联系是:1、证据材料是(诉讼)证据的来源,(诉讼)证据是从证据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精华;2、证据材料是(诉讼)证据的保障。
(二)证据方法证据方法是指诉讼中可以作为调查对象的有形物,它包括了人证和物证,人证就是把人作为证据方法,经过对人的询问所得到的陈述作为认定事实的材料,通常有证人、鉴定人及当事人三种。
物证就是把物作为证据方法,经过检查物证所取得和认定事实的材料,通常包括书证和勘验物两种。
(三)证据能力证据能力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
(四)证明力证据证明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功能。
通常所说的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
(五)证据原因证据原因是指法官对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是否属实形成的心证的原因。
它来自办案人员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
四、证据的资格(证据能力)(一)证据资格的概念证据资格涉及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被采纳的问题,即证据的采纳标准。
在英美法系国家,这样的制度被称为“可采性”。
是确定某证据是否可以在诉讼或其他证明活动中采纳。
证据的采用标准=采纳(可采性)+采信(证明价值,证明力大小)。
采纳的证据不一定是采信的证据,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不一定是定案证据。
在英美法系中,证据的可采性由法官掌握,而证据的可靠性(采信)由陪审团掌握。
(二)证据资格的基本内容(一般标准)1、证据的客观性(1)证据的客观性指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遗留下来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基本知识法律证据法律证据是判断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对于任何司法程序和法律纠纷解决过程都具有关键作用。
基本知识法律证据是每个公民和法律从业人员都应了解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法律证据的定义、类型和鉴别方法。
一、法律证据的定义法律证据是指在诉讼中,为证明或否定诉讼主张而提供的各种能够表达、推定、论证案件事实真伪的材料或信息。
它可以是书面文件、物品、语言陈述、电子数据等形式的证据。
二、法律证据的类型1. 书面证据:包括合同、协议、信函、报告等书面文件。
书面证据通常具有较高的证明力,因为其内容可以作为当事人的真实陈述。
2. 物证:指与案件有关的各种物品,如工具、武器、药物、文件等。
物证可以直接证明案件事实,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3. 口证:指证人作出的口头陈述。
口证是每个案件中都可能存在的证据类型,它可以提供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真实陈述,但也可能存在记忆失误或不实陈述的情况。
4. 视听证据:包括录音、录像、摄影等记录案件相关情况的证据。
视听证据可以为法庭呈现清晰的案件场景和真实陈述,有助于法官和陪审团理解案件事实。
5. 电子证据:包括电子邮件、通信记录、互联网信息等电子数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证据在法律诉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也存在虚假和篡改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审慎使用和鉴别。
三、法律证据的鉴别方法1. 权威性鉴别:通过对证据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进行审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对于书面证据,可以查询公证处或其他权威机构以确认其真实性。
2. 客观性鉴别:通过比对证据与其他事实或证据的一致性或矛盾性,评估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如果证人陈述与其他证据相悖,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鉴定。
3. 相似性鉴别:通过比对证据与已知真实或虚假案例的类似度,判断其可能性。
如果证据的模式或结构与已知的虚假案例相似,就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怀疑。
4. 专业性鉴别:涉及到专业领域的证据,如医学、工程、金融等,需要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和解释。
法庭可以委托专家对有争议的证据进行评估和解释。
第一节证据概述第一节证据概述一、与诉讼证据相关的概念1. 证据材料与定案证据证据材料:指当事人收集并向法院提供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收集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资料。
定案证据: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并被法院采纳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证据材料。
或称裁判证据,“证据”。
2. 证据方法与证据资料证据方法:是指在诉讼中,为了证明案件事实,可作为调查对象的有形物,如证人、文书、物体等。
证据资料:则是指法院对各种证据方法经过调查后所获得的资料,如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一)客观性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猜测、虚构之物,又称证据的客观真实性、真实性。
(二)关联性又称为相关性,是指民事诉讼证据必须与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即待证事实)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
(三)合法性指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和提供,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包括两层含义:1. 证据的调查、收集、审查、认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2. 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
证据合法性1.证据的形式合法2.收集证据的手段与程序合法①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进行。
②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收集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规定》第68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3.证据材料转化为民事证据的程序合法①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必须经过法律规定的质证程序。
②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出示,听取当事人意见,并可就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三、证据能力(一)证据能力概念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或者说是指证据材料能够被法院采信,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所应具备的法律上的资格。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能力的规则(P147)1.证人资格规则。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是指除了法定例外情形,法官不得将非法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当将其予以排除。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一)证据的概念定义刑事证据是指刑事诉讼中以法律规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大陆法系证据能力指证据资格,即允许该证据在诉讼中使用证明力指证据对案件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关系区别:○1性质不同证据能力是对证据的法律要求,解决的是证据的法律资格和容许性问题;证明力则是对证据的事实要求,解决的是证据与待证事实证明强度的有无及大小○2能否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同1)据能力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属于一个严格的法律问题,与证据能力相关的合法性问题法律可以直接加以规定。
2)证明力是经验层面的,是事实认定者运用理性、经验与逻辑进行自由裁量的事项,法律一般对其不予规范,也难以规范。
与证明力相关的客观性、关联性不是法律能够明确加以界定的○2解决的问题不同证明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证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2)两个证据发生矛盾时哪个证据效力更高3)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哪些证据证据能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证据需要采取什么手段收集2)证据需要采取什么方式核实3)证据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成为定案依据○3两者的判断规则不同。
证据能力的判断规则。
判断某个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主要是从法律角度进行判断,根据法律的规定,判断是否具有适合性,即主要是考虑证据的合法性。
首先,取证主体是否合法。
其次,取证程序是否合法。
证明力判断规则。
对于证据的证明力判断规则,主要是考虑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对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不再考虑其可采性问题。
在我国证据法中,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证据同案件事实的客观、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紧密程度○4对案件事实的作用不同证据能力涉及的问题是以法律真实为前提,而证明力是以客观真实为前提。
法律真实在证据能力方面的含义是指证据认定和采用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应达到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证据。
而客观真实在证明力方面的含义是指依据证据在案件本来的作用。
○5二者的价值追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