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直接接触电击防护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43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讲义课件全考点第二节触电防护技术触电防护技术包括直接接触触电防护、间接接触触电防护和兼防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触电防护技术。
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绝缘、屏护和间距。
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接地、接零、等电位联结、双重绝缘、电气隔离、不导电环境。
兼防直接和间接电击措施:安全电压、漏电保护。
一、绝缘、屏护和间距(防直接接触电击)(一)绝缘1 .绝缘材料(1)绝缘材料分类1)固体绝缘材料,包括陶瓷、玻璃、云母、石棉等无机绝缘材料,橡胶、塑料、纤维制品等有机绝缘材料和玻璃漆布等复合绝缘材料。
2 )液体绝缘材料,包括矿物油、硅油等液体。
3 )气体绝缘材料,包括六氟化硫、氮等气体。
(2)绝缘材料性能绝缘材料有电性能、热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吸潮性能、抗生物性能等多项性能指标。
1)电性能:绝缘电阻、耐压强度、泄漏电流和介质损耗。
电阻率:相应于在稳定直流状态下材料所表现的电阻率。
介电常数:表明绝缘极化特征的性能参数。
介电常数越大,极化过程越慢。
绝缘电阻:相当于漏导电流遇到的电阻,是直流电阻。
绝缘物受潮后绝缘电阻明显降低。
2 )力学性能:指强度、弹性等性能。
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力学性能将逐渐降低。
3 )热性能:包括耐热性能、耐弧性能、阻燃性能、软化温度和黏度。
耐热性能:用允许工作温度来衡量。
耐弧性能:指接触电弧时表面抗炭化的能力。
无机绝缘材料的耐弧性优于有机绝缘材料。
阻燃性能:用氧指数表示,氧指数是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体中恰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要的最彳氐氧浓度。
软化温度:是指固体绝缘在较高温度下维持不变形的能力。
黏度:指绝缘液体的流动性。
4)吸潮性能:包括吸水性能和亲水性能。
木材属于吸水性材料,玻璃属于非吸水性材料、属于亲水性材料,蜡和聚四氟乙烯属于非亲水性材料。
5)抗生物性能:材料抵御霉菌等生物性破坏的能力。
2.绝缘破坏(1)绝缘击穿(都是由碰撞电离导致的电击穿)1)气体绝缘击穿:气体击穿后绝缘性能会很快恢复。
触电防护技术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1. 绝缘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封闭和隔离,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欧,并应符合专业标准规定。
2. 屏护采用护罩、箱闸、遮拦等将带电体与外界隔离;金属屏护装置应可靠接地;遮拦应挂标示牌,必要时配备光电报警连锁装置。
遮拦高度不应低于1.7m,下部边缘离地不超过0.1m,栅遮拦高度户内不低于1.2m,户外不低于1.5m。
栏条间距不应大于0.2m。
对于低压设备,遮拦与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8m。
户外变配电装置围墙高度一般不小于2.5m。
3. 间距①线路间距②用电设备间距,常用开关电器安装高度为1.3~1.5m,开关手柄与建筑物之间应保留150mm的距离,室内灯具高度应高于2.5m,低于2.2m应采取安全措施,人碰不到的地方可减为1.5m,户外灯具应高于3m,安装在墙上时可减为2.5m③检修间距,低压操作中,人体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小于0.1m;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1. IT系统保护接地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对保护接地电阻有要求,380V不接地系统要求≤4欧,配电变压器或发电机容量不超过100kV.A时,要求≤10欧,不接地配电网,如果高压设备与低压设备公用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超过10欧且≤120/IE2. TT系统(配电网接地,电气外壳接地) 主要用于低压用户,且必须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优先使用前者。
3. TN系统保护接零要求: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不允许部分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只能接地的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重复接地合格。
零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的其他点的再次接地(位置:电缆或架空线进入车间或大型建筑物处、配电线路的最远端及每1km处。
接地电阻:RS≤10Ω )。
工作接地合格。
减轻各种过电压的危险。
工作接地电阻RN≤4Ω。
发生对 PE线的单相短路时能迅速切断电源。
(手持式电气设备不超过0.4s,固定式电气设备不超过5s);PE线和PEN线上不得安装单极开关和熔断器。
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直接接触电击是一种常见的电击事故,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命。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必须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1.穿戴工作服和手套:工作服和手套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绝缘保护,减少电流对人体的直接影响。
2.使用绝缘工具:使用绝缘工具可以有效地隔离电源和工具操作者之间的电流流动,防止电流通过人体。
3.使用安全开关和保护装置:安全开关和保护装置可以在电流异常或故障时迅速切断电源,减少电击的风险。
4.正确接地:正确接地可以将电流导入地面,降低电击的危险性。
5.遵守操作规程:遵守操作规程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安全性。
以上是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在工作中仍需格外小心谨慎,时刻保持警惕。
如果发现电气设备存在问题或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相关人员。
- 1 -。
第二节触电防护技术所有电气装置都必须具备防止电击危害的直接接触防护和间接接触防护措施。
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绝缘、屏护和间距是直接接触电击的基本防护措施。
1、绝缘工程上应用的绝缘材料一般不低于107Ω?m。
绝缘电阻是衡量绝缘性能优劣的最基本的指标。
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Ω。
2、屏护与间距屏护除隔离带电体外,还起到防止电弧伤人、弧光短路、便利检修工作的作用。
遮拦高度不低于1.7m,下部不大于0.1m;栅遮拦的高度户内不应小于1.2m、户外1.5m,栏条间距不应大于0.2m;对于低压设备,遮拦与裸导体间距不应小于0.8m。
户外变配电装置围墙的高度不应低于2.5m。
遮拦、栅栏等屏护装置上,应有“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
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架空线路不得跨越建筑物;明装的车间配电箱底口距地面的高度取1.2m,暗装的取1.4m;明装电度表底口距地面取1.8m。
常用开关电器的安装高度为1.3-1.5m;开关手柄与建筑物之间应保留150mm的距离;墙用平开关离地面取1.4m;明装插座离地高度取1.3-1.8m,暗装的取0.2-0.3m。
室内灯具高度应大于2.5m,受限的可减为2.2m,低于2.2m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当灯具位于桌面上方等人碰不到的地方时,可减为1.5m。
户外灯具高度应大于3m,安装在墙上时可减为2.5m。
起重机具至线路导线间的最小距离,1kV及以下的不小于1.5m,10kV者不小于2m。
二、间接接触触电防护措施IT(保护接地)、TT(工作接地)、TN(保护接零);1、IT系统I表示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接地,T表示设备外壳接地。
此系统下,应注意漏电状态并未因保护接地而消失;在380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一般接地电阻≤4Ω,当供电源容量不超过100KVA是,接地电阻≤10Ω,10kV配电网中,高低压共用接地时,接地电阻≤10Ω。
2、TT系统前一个T表示配电网接地,后一个T表示设备外壳接地。
浅谈交流电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措施摘要:在现代化工业大生产过程中,离不开电力机械的动力电气装置,有电气设备就一定会发生交流电直接接触电击事故,预防直接接触电击伤害的基本防护措施,就是绝缘、屏护和间距,其作用就是防止人体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以及防止短路、故障接地等电气事故。
关键词:交流电直接;电击;措施电气危险因素是由于电能非正常状态形成的,电气危险因素分为触电危险、电气火灾爆炸、静电、雷电、射频电磁辐射危害和电气系统故障等。
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雷击、静电、电磁辐射和电气装置事故。
1、触电事故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交流电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措施。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刺激肌体组织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造成伤害的形式。
严重时会破坏人的心肝、肺部、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形成危及生命的伤害。
1.1、电击伤害机理。
人体在正常能量之外的电能作用下,肌体容易遭受破坏。
电流作用于心脏或管理心脏和呼吸机能的脑神经中枢时,能破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工作。
1.2、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以下不加说明电流均指工频)。
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种类、持续时间、通过途径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1)电流值①室颤电流。
指引起心室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
心室颤动在短时间内会导致死亡,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关系密切。
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仅为50mA左右;当持续时间短于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为数百mA。
当电流持续时间<0.1s时,电击发生在心室易损期,50mA以上的电流能够引起心室颤动。
当电流持续时间>0.1s时,就会导致触电死亡的发生。
为此,《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中8.2.10条规定,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30mA,动作电流时间≤0.1s,比较安全可靠。
第二章直接接触电击防护直接接触电击的基本防护原则是:应当使危险的带电部分不会被有意或无意地触及。
本章所介绍的是最为常用的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措施,即绝缘、屏护和间距。
这些措施是各种电气设备都必须考虑的通用安全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人体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以及防止短路、故障接地等电气事故。
第一节绝缘绝缘是指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封闭和隔离。
长久以来,绝缘一直是作为防止电事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绝缘也是保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一、绝缘材料的电气性能绝缘材料又称为电介质,其导电能力很小,但并非绝对不导电。
工程上应用的绝缘材的电阻率一般都不低于1×107 Ω·m 。
绝缘材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对带电的或不同电位的导体进行隔离,使电流按照确定线路流动。
绝缘材料的品种很多,一般分为:①气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空气、氮、氢、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等;②液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从石油原油中提炼出来的绝缘矿物油,十二烷基苯、聚丁二烯、硅油和三氯联苯等合成油以及蓖麻油;③固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树脂绝缘漆,纸、纸板等绝缘纤维制品,漆布、漆管和绑扎带等绝缘浸渍纤维制品,绝缘云母制品,电工用薄膜、复合制品和粘带,电工用层压制品,电工用塑料和橡胶、玻璃、陶瓷等。
绝缘材料的电气性能主要表现在电场作用下材料的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及绝缘强度。
它们分别以绝缘电阻率ρ( 或电导γ) 、相对介电常数εr、介质损耗角 tanδ及击穿强度E B四个参数来表示。
本节暂先介绍前三个参数。
1.绝缘电阻率和绝缘电阻任何电介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绝缘体,总存在一些带电质点,主要为本征离子和杂质离子。
在电场的作用下,它们可作有方向的运动,形成漏导电流,通常又称为泄漏电流。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的绝缘材料的等效电路如图 2-1a 所示;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的电流如图 2-1b 所示。
图中,电阻支路的电流 Ii 即为漏导电流;流经电容和电阻串联支路的电流Ia 称为吸收电流,是由缓慢极化和离子体积电荷形成的电流;电容支路的电流 I C称为充电电流,是由几何电容等效应构成的电流。
直接接触电击防护与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知识点一、绝缘绝缘是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
良好的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及带电体的安全保障。
电气设备的绝缘应符合其相应的电压等级、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
1.绝缘材料和性能(1)绝缘材料种类。
电工绝缘材料是指体积电阻率107Ω·m 以上的材料。
电工绝缘材料分为∶①固体绝缘材料。
包括瓷、玻璃、云母、石棉等无机绝缘材料,橡胶、塑料、纤维制品等有机绝缘材料和玻璃漆布等复合绝缘材料②液体绝缘材料。
包括矿物油、十二烷基苯、硅油等液体③气体绝缘材料。
包括六氟化硫、氮等气体人保管。
二、安全距离1.安全距离的意义安全距离指的是,为了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防止车辆或其他物体碰撞或接近带电体等造成的危险,在其间所需保持的一定空间距离。
裸带电导体和裸带电导体之间、带电体与地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之间是靠空气绝缘的,带电体的工作电压越高要求他们之间的空气距离越大。
在一定工作电压下当他们之间的距离小到一定程度,高压电场就会将他们之间的空气击穿产生电弧放电的现象。
带电体之间的放电将会引起弧光短路;带电体与地之间的放电将会产生弧光接地;同样当人体过分的接近带电体,电弧通过人体放电将会发生电击伤亡事故。
为了防止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应当规定出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备之间、带电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应保持的最小空气间隙,称为安全距离或称为安全间距。
2.安全距高的规定安全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压的高低、设备运行状况和安装方式。
并在安全规程中做出明确规定。
电气工作人员从事电气设计、安装、调试、巡视、维修和从事带电作业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循。
有关设备安全方面的有∶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电缆线路的安全距离、室内外配线的安全距离、进户装置的安全距离、变配电设备的安全距离、低压用电装置的安全距离;着眼于人身安全,主要防止人体过分接近带电体方面的有∶维修、巡视时的安全距离和带电作业时的安全距离等。
预防直接接触电击的措施
1. 保持适当的距离:与电源、电器或电线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有效的降低直接接触电击的风险。
2. 戴上绝缘手套:在操作可能带电的设备前,应首先戴上绝缘手套,确保不会发生直接接触电击。
3. 使用绝缘工具:同样的,在操作可能带电的设备时,要使用绝缘工具,确保不会发生直接接触电击。
4. 确保设备正常:使用前务必检查设备是否正常,以确保不会发生意外事故。
5. 避免潮湿场地:在潮湿的场地或有可能漏电的场所慎重操作,以避免直接接触电击。
6. 注意安全标志:在操作电器或设备时,要注意标示,确保不会因为误操作而导致直接接触电击。
7. 总开关切断电源:在进行维修或清洁电器设备时,记得先将总开关切断电源,确保安全操作。
第二章直接接触电击防护直接接触电击的根本防护原那么是:应当使危险的带电局部不会被有意或无意地触与。
本章所介绍的是最为常用的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措施,即绝缘、屏护和间距。
这些措施是各种电气设备都必须考虑的通用平安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人体触与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以与防止短路、故障接地等电气事故。
第一节绝缘绝缘是指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展封闭和隔离。
长久以来,绝缘一直是作为防止电事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绝缘也是保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根本条件。
一、绝缘材料的电气性能绝缘材料又称为电介质,其导电能力很小,但并非绝对不导电。
工程上应用的绝缘材的电阻率一般都不低于1×107Ω·m 。
绝缘材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对带电的或不同电位的导体进展隔离,使电流按照确定线路流动。
绝缘材料的品种很多,一般分为:①气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空气、氮、氢、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等;②液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从石油原油中提炼出来的绝缘矿物油,十二烷基苯、聚丁二烯、硅油和三氯联苯等合成油以与蓖麻油;③固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树脂绝缘漆,纸、纸板等绝缘纤维制品,漆布、漆管和绑扎带等绝缘浸渍纤维制品,绝缘云母制品,电工用薄膜、复合制品和粘带,电工用层压制品,电工用塑料和橡胶、玻璃、陶瓷等。
绝缘材料的电气性能主要表现在电场作用下材料的导电性能、介电性能与绝缘强度。
它们分别以绝缘电阻率ρ( 或电导γ) 、相对介电常数εr、介质损耗角 tanδ与击穿强度E B 四个参数来表示。
本节暂先介绍前三个参数。
1.绝缘电阻率和绝缘电阻任何电介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绝缘体,总存在一些带电质点,主要为本征离子和杂质离子。
在电场的作用下,它们可作有方向的运动,形成漏导电流,通常又称为泄漏电流。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的绝缘材料的等效电路如图 2-1a 所示;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的电流如图 2-1b 所示。
图中,电阻支路的电流 Ii 即为漏导电流;流经电容和电阻串联支路的电流Ia 称为吸收电流,是由缓慢极化和离子体积电荷形成的电流;电容支路的电流 I C称为充电电流,是由几何电容等效应构成的电流。
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1. 引言直接电击是一种常见的电击事故,它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直接电击的危害、防护原则以及常用的防护措施。
2. 直接电击的危害直接电击是指人体直接接触到带电部位或者带电物体,从而导致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伤害。
直接电击会对人体造成以下危害: - 电击伤害:高压电流通过人体时会造成皮肤灼伤、肌肉痉挛、心脏麻痹等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 烧伤:高温和强大的能量释放会导致烧伤,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截肢。
- 内部损伤:电流通过内脏器官时可能引起内部出血、器官损坏等严重后果。
3. 防护原则为了有效防止直接电击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遵循以下防护原则: - 预防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减少直接电击事故的发生概率。
- 隔离保护:通过隔离带电部位和人员,防止电流传导到人体。
- 接地保护:通过良好的接地系统,将带电物体上的电荷迅速导入地面,减少人体接触到电流的可能性。
- 个人防护: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绝缘手套、绝缘靴等。
4. 常用防护措施为了实施上述防护原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常用的防护措施:4.1 设计和安装•合理布置设备和线路: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布置设备和线路,减少带电部位暴露在工作区域内。
•使用绝缘材料:在可能带电部位周围使用绝缘材料进行包覆,减少人员接触到带电部位的可能性。
•安装警示标识:在带电设备附近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电击危险。
4.2 隔离保护•使用隔离设备:在带电部位和工作区域之间设置隔离设备,如绝缘隔板、绝缘挡板等,防止电流传导到人体。
•使用防护栏杆:在带电设备周围设置防护栏杆,限制人员进入带电区域。
4.3 接地保护•良好接地系统:确保设备和线路的接地系统正常运行,及时排除接地故障。
•使用可靠的接地装置:在带电设备上安装可靠的接地装置,将带电物体上的电荷迅速导入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