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尖子生学案: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894.00 KB
- 文档页数:32
凸透镜学成像的规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
2、知道透镜作图的三条特殊光线,并能利用其确定像的位置。
3、深刻理解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以及像等相关概念。
4、熟练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题【知识结构】一、三条特殊光线练习1. 如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
2. 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在1、2图中画出出射光线;在3、4图中填上合适的透镜【迁移练习】《全程》P13—2,3 P14—11 P19—18,19二、概念理解与运用(重点)(一)透镜相关概念(透镜、焦点、焦距、主光轴等):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意味着通过凸透镜的光一定能会会聚到一点。
()2)凸透镜的焦点一定在主光轴上。
()3)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的一点是焦点。
()4、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纸面与凸透镜的截面平行,将白纸从靠近凸透镜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观察到的现象是【迁移练习】5.下列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C.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B.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D.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全程》P 14—12 P15—1(二)凸透镜成像6、观察与实验:(1)手持凸透镜,缓慢从桌面书本移向眼睛。
观察到的现象是:正立放大的字,逐渐变大,到某点模糊,无字,继续增大物具,像变成倒立放大,像逐渐变小,缩小倒立,其中的规律是(2)把凸透镜正对着窗户外,并且在凸透镜另一侧比较靠近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在光屏上找到窗外景物的像?像的大小、倒正与原物体比较(3)在光屏上观察到窗外景物的倒像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一部分,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为什么?【迁移练习】7、如下图,物体从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a,逐渐向凸透镜移动,物体在不通过位置成像的位置和性质有差异,请在下图物体成像的大致位置和性质。
《全程》P13—4,5,8,14,15(三)透镜成像应用8、如图所示,来自物点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点:要使像靠近视网膜,物点A 应该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个合适的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
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目标导学】知识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重点难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能力目标: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自主学习】1、照相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放大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三、【合作探究】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有关系,不同的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应该是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因此,像的性质还与有关系。
2.在该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数据有 ______和______,观察的实验现象是像____________。
二、请按以下实验步骤进行实验:1、用平行光汇聚法测得实验所用凸透镜的2、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在桌面的直线上,调整它们的______,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使物距u ﹥2f,保持物距不变,调整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倒正以及物距、像距的大小,把观察结果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2f ,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记录;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____________,重复以上操作。
实验做两次,进行观察记录;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f ,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f ,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通过凸透镜去观察蜡烛,把物距和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7、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用手或其他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这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8、换用凹透镜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想】基本思路:凸透镜成像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也是中学物理中适合于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知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学习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的学习理念。
环节设计:本课计划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结论归纳”、“规律应用”、“边学边练”和“评价小结”6个教学环节完成:1、问题导入:通过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归纳出结论。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结论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分析讨论,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定论和归纳;4、规律应用: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学习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5、边学边练:知识掌握的直接目的就是应用,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训练过程;6、评价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设计;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
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目标导学】知识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重点难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能力目标: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自主学习】1、照相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放大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三、【合作探究】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有关系,不同的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应该是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因此,像的性质还与有关系。
2.在该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数据有 ______和______,观察的实验现象是像____________。
二、请按以下实验步骤进行实验:1、用平行光汇聚法测得实验所用凸透镜的2、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在桌面的直线上,调整它们的______,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使物距u ﹥2f,保持物距不变,调整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倒正以及物距、像距的大小,把观察结果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2f ,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记录;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____________,重复以上操作。
实验做两次,进行观察记录;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f ,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f ,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通过凸透镜去观察蜡烛,把物距和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7、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用手或其他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这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8、换用凹透镜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