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标准样稿范式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民论坛》十篇时文,值得收藏1.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
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
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
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
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
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
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
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
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
***论文
(宋体,居中,加粗小二号,段前段后为12磅或1行)
专业:学号:姓名:
摘要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我我我关键词例题,比如,好好
一、现实观照:中国现代文明的忧患与危机
(一)水资源危机
1.水资源的地域性
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全文设置为固定行距24磅,正文内容为宋体,小四号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表达要统一为20世纪30年代。
目录与正文要求一致,要体现页码)
2.三级节标题
(二)二级节标题
二、一级节标题
三、
(一级节标题:空二格,宋体,加粗三号,段前后间距为1行)
(二级节标题:空二格,宋体,加粗小四号,段前后间距为0.5行)
注释要求:
统一使用页下注
空两格。
1
脚注不上标。
脚注序号用加圈数字,即①……,序号后空一格:如: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马恩全集、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全集、邓小平全集等经典著作都不需要前面加作者。
若同一页中前后引文是同一出处,就用一个脚注序号,在页码上显示出来就行。
如,25、38页。
注释举例: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③周前程:《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党政论坛》2008年第7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人民论坛》转让几篇,二本硕讲起:
题目:
1. xxxxxx电子商务xxxxxx
2. xxxxxx域经济xxxxxxxx
3. xxxxxx对外贸易xxxxxx
4. xxxxxx现代农业xxxxxx
期刊简介:
人民论坛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199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改成双周刊。
在各级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有着重要影响.
自2006年改成双周刊以来,人民论坛每期杂志50%以上文章为省部级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撰稿,99%的文章被各类媒体广泛转载或评论;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或评论的达30%;许多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被网友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政论期刊”。
09年,人民论坛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刊期由双周刊变更为旬刊(批准文号为:京新报(2009)159号)。
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人民论坛为提高在学术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从今年3月起,在“政论双周刊”正常出版发行的基础上,每月正式出版一期“学术前沿”,共同构成人民论坛旬刊。
『中国论文榜』中国论文榜是中国权威优秀论文收录平台。
专业论文发表网,我们致力于学术咨询、免费论文收录、论文指导和论文发表等相关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与众多学术期刊杂志社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协助杂志社对外征集优秀文章。
携手十年,真诚相伴,中国论文榜将一如既往本着权威、诚信、便捷、高效的服务理念为您提供更完善、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4期行政决策事关公共资源分配、公共服务效率、政府公信力水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福祉。
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事业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国应该有科学、严谨的公共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以确保公共决策合理、有效;也应有健全、完备的决策问责与纠错制度,以预防和纠正决策失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完备的决策防范机制和决策,一方面可以对行政决策者形成制约,倒逼其依据科学化决策程序作出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排查、弥补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它为科学决策筑起了坚固的制度藩篱,是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决策正确的有力保障。
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不同,各国的决策程序不同,监督、问责及纠错机制也各有所异。
在一些西方国家,除了政府部门权力分配中的“分权与制衡”之外,立法部门可以通过倒阁权、调查权、质询和弹劾等手段对行政部门的决策进行监督和问责。
相比这些国家问责与纠错机制的完备性、手段的多样化,当前我国的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还很不完善,没有对公共行政部门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决策失误容易发生,对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损害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中央政府对于问责与纠错机制建设越来越重视。
“非典”事件中的官员问责,开启了我国行政问责的先河。
以此为契机,决策问责机制建设在各省市不同程度逐步推进,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更谈不上全国范围的普遍推广。
由于我国决策责任主体过于集权、决策程序不健全,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存在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将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有力保障。
建构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必须要界定决策问责与纠错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程序以及责任承担方式,并且建立一个开放的政治环境,为民众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机会。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作者:颜晓峰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8期【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提,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标准作为成效依据,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标准【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形式方面的要求,即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也包括内容方面的要求,即为了人民、服务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思想,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前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就是人民属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作为大众化的政治前提。
人民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性质和方向。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化、人民群众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认识工具,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政治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形式和内容统一。
形式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能够符合人民大众的认知特点,做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特别是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趋势,适应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让科学真理深入大众、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内容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要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着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反映人民愿望需求。
内容为本、形式为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使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成果。
人民日报教你写好文章电子版高考版
说起《人民日报》,几乎是国内人人皆知的权威媒体。
上面发表的文章都是热点时文,文章不仅有热度、有深度、有高度,更是逻辑合理、行文流畅、辞藻精炼,称得上是写作的典范。
而且,近年来“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和“评论员观察”等栏目文章,多次被选入中高考语文试卷,已经变成重要的中高考试题素材,还有文章入选了最新版中学语文教材。
所以,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学写作文,首选当然是《人民日报》。
咱们来看段《人民日报》的文摘,是不是表述极富感染力?
从凝聚团结互信的强大力量,到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从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到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再到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于实干中浇筑合作的坚实基座,在创新中拓宽上合组织发展的阳光大道,为合作共赢写下务实担当的生动注脚。
因此,有很多家长都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人民日报》写作文,比如帮孩子做文章结构的分解。
不仅是家长,据说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也会在临近大考前,将《人民日报》的文章收集打印,作为押题素材、写作范式发给学生。
“全球南方”崛起的动因与影响作者:崔守军来源:《人民论坛》2023年第23期【关键词】全球南方金砖扩容南南合作全球治理体系【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概念持续升温,成为国际舆论场域炙手可热的高频话题。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阵营都拒绝“选边站队”,而西方国家则掀起了新一轮争取“全球南方”国家的外交攻势。
欧盟将与“全球南方”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作为优先议题,2023年2月在慕尼黑举办的第59届安全会议设置“南北合作”专场议题,强调要争取“全球南方”。
日本作为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主张七国集团应加强与“全球南方”的关系,并邀请发展中国家参加2023年5月举办的广岛峰会。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意愿和声量也愈来愈高。
2023年8月在南非举办的金砖峰会以“全球南方议程”为主旨推动金砖机制扩容。
2023年9月在古巴落幕的“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强调以“全球南方”为定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全球南方”引人注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将“全球南方”崛起视为2023年全球政治最具意义的趋势之一。
当前,“全球南方”概念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意涵,厘清“全球南方”力量崛起的动因和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球南方”的地缘政治粘合力和凝聚力。
在缘起上,“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69年,最早由美国左翼政治活动家卡尔·奥格尔斯比(Carl Oglesby)率先使用。
奥格尔斯比是美国反战运动的活跃学者,他认为“北方对全球南方的统治”在延续了几个世纪之后,产生了一种“无法容忍的社会秩序”,呼吁早日结束越南战争。
①在意识形态的源流上,“全球南方”具有鲜明的“非西方”色彩。
此前,多数西方学者都把世界区分为互不隶属的“三个世界”,1952年法国学者阿尔弗雷德·索维(Alfred Sauvy)把“第三世界”定义为独立不久或仍处于殖民枷锁之下的广大发展中國家。
用中国哲学阐释中国道路作者:毛卫平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8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
因此,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行动中自觉落实,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加以把握。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哲学基本特征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种含义,并与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相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地把“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作为和谐定义的基本内容。
懂得和谐哲学的这些含义,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而且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理解通过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党的团结和力量,以及用像石榴子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来形容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等许多相关的现象。
关于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度”的概念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适度是统一体得以存在的条件,界限就是底线。
对待底线,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基本的态度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突破底线,这是谋求根本改变事物、以破坏旧的统一体为己任的斗争哲学的方法;另一种与此相反,是坚守底线。
它是以维护、完善、巩固统一体为己任的和谐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底线思维”,主要服务于治国理政、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包括对底线要心怀敬畏、防止犯颠覆性的错误、对于国家主权及法纪的底线不可逾越、对敢于超越底线的行为“零容忍”,展开坚决斗争、政策要托底、要居安思危做好工作等。
关于伟大斗争。
矛盾的斗争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不无表述,但却往往被抹杀或忽视。
因而,造成许多误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讲和谐与讲斗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的相对性表现在,无论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还是相互转化,都是有条件的。
百年党章中的民主集中制建构作者:刘仓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31期【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章民主集中制【中图分类号】D262.11 【文献标识码】A《中国共产党章程》是立党、建党、管党、治党的根本大法。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优势。
党章的百年历程,是党从创建、成长、发展、壮大、成熟的浓缩记录,承载着民主集中制的建构历史;民主集中制的演变,也折射了中国共产党和党章的非凡历程。
从阶级成员到组建政党,反映了阶级意识的自觉和组织方式的共识。
党的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名称、目标、任务和组织形式。
如“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组织工农兵群众;根据地区或人数,成立“地方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
党员“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严格监督”;“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员会的监督”等。
这蕴含着工农民主和集中领导的制度。
刘少奇指出,党从一大制订党章起,就有“严格的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有自觉的铁的纪律”。
党的二大制定了第一部正式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包含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等6章29条。
关于组织层级,设置党小组、地方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五人组织之”。
明確了党的组织纪律,规定“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
规定了自上而下的组织原则,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和命令;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有抗议时,必须通过组织程序。
党员若违犯纪律,地方委员会有权开除之。
中共二大党章初步制定了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规范,内蕴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素。
从党的二大到党的七大,党章有过三次修正。
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党的建设”一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首次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并明确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区域内的党的最高机关,管理党的组织,并规定党的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
《人民论坛》来稿标准格式:(以下括号内红字部分为说明,请认真阅读)论宪法结构的要素构成及其功能(主标题总长不得超过14字)文露(作者数量限制在两人及以下)【摘要】宪法结构指构成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各个元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有序排列。
宪法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宪法的实施。
一部优良的宪法在结构上合理,不仅表现为以人权保障为目的,还表现为使宪法内容结构更加和谐。
(摘要是对本文主要观点的概括,要言简意赅,不要介绍背景及作者如何写作;字数120字以内)【关键词】宪法结构要素构成宪法功能(关键词必须是有内涵的学术概念,而且是关键术语;数量3-5个)[总长为2页的文章(含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注释,不含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英文摘要)为3700字左右;每增加一页正文增加2000字]宪法结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有多位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探索,但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熟理论。
宪法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法制建设和法治运转。
鉴于此,笔者从宪法结构的界定、宪法结构的要素以及何种宪法结构才能促进宪法功能的更好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一套合理的宪法结构如何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法治程度。
宪法结构的界定对宪法结构的理解,学界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派。
一派认为,宪法结构就是指成文宪法的结构,即宪法典的结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陆永胜、胡锦光。
陆永胜先生指出:“由于不成文宪法由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组成,所以就整体而言,不成文宪法不存在严格的结构问题。
”①也就是说陆永胜先生否定了不成文宪法具有结构。
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即使不成文宪法并不是固定的法典,但作为法律渊源之一,其也应具备法律的基本特征——严格的结构形式。
陆永胜先生又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成文宪法,并且成文宪法的内容主要由宪法典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宪法结构就是宪法典的结构。
”②这个观点和胡锦光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
胡锦光先生认为:“宪法结构,就是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成典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
”其实质是指“成文宪法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③在宪法学界,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宪法结构就是成文宪法的结构,但是这个观点有其局限性。
我们所认识的宪法,并不是仅指宪法典,还包括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等等。
也就是说宪法包括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所以,笔者认为,在研究宪法结构问题时,不应只研究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应该全面的,从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两种角度分析。
尽管诚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不成文宪法本身的结构不够规范,具有松散的特点或者根本不存在所谓严格结构的问题,可是,结构不够规范、松散、不严格并不能说明不成文宪法就不存在结构的问题。
虽然宪法结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成文宪法,但不能把宪法结构直接等同于成文宪法的结构。
还有学者直接把宪法结构解释为宪法典结构,这种说法也缺乏科学性。
另一派则没有讨论成文宪法的问题,而是认为宪法结构就是指广义宪法的各个要素之间有序的排列组合,其代表人物是汪进元先生。
他认为,“宪法结构就是构成宪法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和有序排列,宪法结构不仅囊括了成文宪法的结构,还包括了不成文宪法的结构,而成文宪法的结构就由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部分组成。
”④笔者认为,汪进元先生的观点较为全面地认识了宪法结构,把构成宪法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和排列视为宪法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
汪进元先生曾强调:“研究宪法结构问题,显然也应该从事物的不同类型表现形态去理解和把握。
”⑤由此可见,汪进元先生注重研究宪法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和排列顺序,但并没有重视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更倾向于汪进元先生关于宪法结构的观点,但汪进元先生没有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放入其中,也没有把宪法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
因此,笔者认为,宪法结构指构成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各个元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有序排列,以及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的潜在规则体系。
宪法结构的要素(构成)按照结构主义理论的解释,“结构是指事物内部的框架,也即组成某一整体性事物各个要素的搭配与组合。
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联系的程度、方式、方法和结果等不完全一样,所以某一整体性事物可能成为另一更大事物的组成部分,这就划分出事物的不同类型表现形态。
”⑥刘茂林先生认为:“宪法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主要划分的理论依据,由构成宪法的基本要素和相关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联系决定。
着重研究宪法内部结构的目的,主要在于理清构成宪法的基本要素,并指明这些要素在构成宪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⑦笔者认为,应把宪法性结构问题理解为两种构成: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
不同形式的宪法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宪法结构。
内部结构是指组成宪法结构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外部结构是指宪法与其他组成因素构成社会体系中的部分。
本文着重论述宪法结构的上述两部分构成。
宪法的外部结构是指宪法典与其他不成文宪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成文宪法包括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等。
宪法性法律是指与宪法相关的法律,其内容与宪法有直接联系,它将宪法的某部分内容具体化来补充我国宪法体系。
宪法惯例是指由国家中央机关创制,具有合宪性标准并设有专门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机构的一种惯例。
宪法惯例主要出现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在成文宪法国家中,宪法惯例也在一定范围内起着弥补宪法体系结构的效果。
宪法解释是指在宪法使用过程中,国家有关机关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
宪法外部结构最重要的要素是宪法典,其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
宪法典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国的立宪水平。
在我国,宪法典并没有临时性和特定性附则,着重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更加明确了公民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成文宪法(系指传统分类意义上的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来说,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是主要的形式构成要素;其中宪法典是重要的形式构成要素,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相对而言是比较次要的形式构成要素。
因此,可以判断出,不管是成文宪法还是不成文宪法的组成要素,基本上都是以宪法体系、宪法规范为指导思想。
因此,笔者认为从总体结构构成上分析,成文宪法形式结构构成主要为以宪法内容为主的宪法典,其他要素为辅。
宪法的内部结构是宪法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成文宪法典结构的构成是由对宪法规范合理、充分和系统的表述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创制宪法的立宪技术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宪法典的结构特征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在一个国家中起主导作用的宪法思想的特点。
宪法典形式结构的合理有利于公众对宪法规范的识别,有利于宪法规范之间的有序联系。
从宪法内容上讲,宪法结构属于形式上的东西,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安排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宪法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说,宪政建设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宪政价值的弘扬、宪政理念的更新上,而且首先还更为直观地体现在宪法结构的排列上。
”⑧宪法结构的功能宪法结构的构成侧重于宪法内容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方法。
内容要素相同的宪法,由于组合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宪法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等级也不相同。
结构合理性是良性宪法应当具有的形式要件之一,“一部宪法是否是良性宪法,价值合理性固然重要,但内容合理性以及由不同内容组成的结构合理性,更不能忽视。
”⑨有学者认为,宪法功能与宪法的内容、结构以及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首先是宪法功能会大体上决定宪法的内容、结构和语言。
当立宪者试图通过宪法来保障人权时,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便成为宪法必不可少的内容,宪法结构当中也必定有相应的组成部分,宪法规范中会出现大量的授权性或者权利性规范。
其次,宪法功能的排序与组合影响功能的实现,并与宪法内容、结构和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
因此,宪法结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严重影响着宪法功能的发挥,一些微乎其微的部分都有可能对宪法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某些无章的排列,可能导致宪法丧失其基本功能或者产生某些反作用。
由于宪法结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结构的宪法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宪法功能。
宪法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宪法的实施。
一部优良的宪法在结构上合理,不仅表现为以宪法的人权保障为目的,更应该注重在合理的宪法结构下,如何使宪法内容之间更加和谐。
判断一部宪法优良与否,主要应该分析该部宪法是否体现了宪法的最基本功能,即保障人权。
要体现这一功能,除了要求要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外,更应有合理的宪法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合理的宪法结构是以宪法典为中心,以其他不成文宪法为补充,其中包括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等形式。
宪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权的保障和权力的制约。
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修宪中,应以保障人权和制约权力为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并充分发挥其他不成文宪法文件的作用,保障我国宪法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注明作者单位、基金项目;一文属于多个项目的只能刊登一个项目)注释①②杨海坤主编:《宪法学基本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第81页。
③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④⑤⑨汪进元:《良宪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8、287、296页。
⑥周叶中:《宪法》,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⑦刘茂林:“宪法结构的涵义与宪法规范的结构特点”,《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第20页。
⑧秦强:“百年宪政进程中的宪法结构及其发展特点”,《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2页。
(注释一律为文末注,序号用①②③④⑤……,中文注释格式如上文所示,同一出处的摘要须合并;英文注释如下: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97, 50-51.Zhou Yongming, “Living on the Cyber Border”, Current Anthropology, 2005, No.5, 779-803.Darrell Slider, “Do Russia’s Regions Really Want Outside Investment?”, in Dilemmas of Transition in Post-Soviet Countries, ed. Joel C. Moses, Chicago: Burnham Publishers, 2003, 150-162.1.为提高工作效率,请您发过来的文章WORD文挡名字统一格式: 姓名+投稿刊物名+ 论文标题如:张三+《兰州学刊》+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doc;周敏,黄杰+开发研究+企业经济管理........doc这样便于查找与不容易出错.2.论文的格式要求如下(标题部分)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问题分析刘小红(四川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成都610068 (此数字为单位邮编))如果是两个作者或者多个作者的这样处理,如:如何做一个“智慧”的CFO1.刘利2.李青3.周红(1.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1130)(2.成都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成都610051)(3.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都610068)3.为了方便我们能及时联系上您,也为了期刊最后能顺利快速地达到您手上,请在文章最后附上如下信息:收件人:(接收期刊者的名字)邮寄地址:(请填写能收到期刊的详细地址,请具体到路,便于快地期刊)邮编:投稿期刊:联系电话:个人简介范例:周红(1982.11——),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专业课程论方向06级研究生或周红(1982.11——),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