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段论

三段论

三段论
三段论

逻辑判断之三段论

“三段论”是逻辑判断部分考题的高频考点之一。在整个行测之判断推理部分,逻辑判断都算是难度相对较大的模块,而涉及到三段论的试题,大约为1~3题,且在逻辑判断所有题型中难度系数也是相对较小的。

◆知识点淘金

直言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

例如:所有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所有瓦房店人都是东北人,所以所有瓦房店人都是活雷锋。

三段论在结构上包括大项、小项和中项。大项是作为结论的谓项的概念。小项是作为结论的主项的概念。中项是在前提中出现两次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上例中,“活雷锋”是大项,“瓦房店”是小项,“东北人”是中项。

一、三段论的格式

大项通常用字母P表示,小项用字母S表示,中项用字母M表示。这样,上述推理的一般公式,可以表示为:

所有M都是P——MAP

所有S都是M——SAM

所有S都是P——SAP

上述公式只是三段论最为重要的公式之一,它属于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中项位置有四种,所以三段论共有四个不同的格。

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一个三段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下述规则来加以判定: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中,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

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就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就是特称的。

◆解题技巧

三段论的结构和七项推理规则是考查重点。而三段论推理大都可以用文恩图求解,这样就把这些题目还原成为概念间关系的题目了。基本上用不到三段论推理那些繁琐的知识。

(1)三段论推理

1.高校2007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当中有些是免费的师范生。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是家境贫寒的。凡家境贫寒的学生都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以下各项必然为真,除了( )。

A. 有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不是免费师范生

B. 2007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有人家境贫寒

C. 凡没有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都不是免费师范生

D. 有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是2007年秋季入学的

【解析】A。(1)2007年秋季入学的有些是免费的师范生。(2)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家境贫寒。(3)凡家境贫寒的学生都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2)和(3)可以推出(4)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

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利用文恩图,可以迅速得出结论。A项不一定成立。如果入学新生都是师范生,就不成立了。B、C、D三项都成立。故选A。

2. (2009河南)只有门球打的好的人才能加入门球协会,所有门球协会的人都戴着太阳帽;有的退休老同志是门球协会会员;某街道的人都不会打门球。

由此不能确认的一项是( )。

A. 该街道上的人都不是门球协会会员

B. 该街道上有的人戴着太阳帽

C. 有的退休老同志戴着太阳帽

D. 有的退休老同志门球打的好

【解析】B。三段论推理。根据“只有门球打的好的人才能加入门球协会,某街道的人都不会打门球”,推出A项;根据“只有门球打的好的人才能加入门球协会,有的退休老同志是门球协会会员”推出D项;根据“所有门球协会的人都戴着太阳帽;有的退休老同志是门球协会会员”推出C项。但B项从题干的条件无法确认。故选B。

3. (2009年9月13日渝闽辽琼蒙联考)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存在于舌头上的能检测甜味的蛋白质,也存在于肠道。研究人员据此推测,肠道同样能尝出糖果的味道。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其实,肠道与舌头品尝甜味的方式是一样的。”

下列哪项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

A. 只要有了这种检测甜味蛋白质的物质,就能尝到甜味

B. 除了甜味,肠道还能尝到酸味

C. 除了肠道,还有其他器官能够尝到甜味

D. 味觉可以通过其他感觉表达出来

【解析】A。将A项推测,与题干部分结合可以形成一个三段论结构:有这种蛋白质→尝到甜味,肠道有这种蛋白质→肠道能尝到甜味可以推出肠道也能尝到甜味。且依靠于舌头相同的蛋白质。故选A。

(2)三段论结构

1. (2008安徽)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只有开启电源开关,电脑才会运行;这台电脑没运行,可见没有开启电源开关

B. 翻译要学好外语,我又不当翻译,所以,我无须学好外语

C. 如果公路被冰雪覆盖,汽车就不会按时回来。果然汽车没有按时回来,可见,公路被冰雪覆盖了

D. 鸵鸟不会飞,鸵鸟是鸟,所以,有的鸟不会飞

【解析】D。B项不符合三段论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比如,“如果……就”,其假言推理规则:(1)肯定前件式:有前件就有后件;(2)否定后件式:没有后件就没有前件。C

项错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比如“只有……才”,其假言推理规则:(1)肯定后件式:有后件就有前件;(2)否定前件式:没有前件就没有后件,故A项推理错误。D项符合三段论,正确。故选D。

2.有些“台独分子”论证说: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的都是中国人,台湾人现在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所以,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以下哪一个推理明显说明上述论证不成立?( )

A. 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穿衣吃饭,我现在不是成功人士,所以,我不必穿衣吃饭

B. 商品都有使用价值,空气当然有使用价值,所以,空气当然是商品

C. 所有技术骨干都刻苦学习,小张是技术骨干,所以,小张是刻苦学习的人

D. 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都应受到社会的谴责,所以,所有犯罪行为都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解析】题设格式:所有M是P;S不M;所以S不P。“中国人”不当周延。A项与题设相同。B项的格式:P—M,S—M,所以S—P,肯定的,不成立,不同。C项的格式M —P,S—M,所以S—P,肯定的,成立,不同。D项的格式:S—M,M—P,所以S—P,肯定,成立,不同。故选A。

近年的题目,关于推理形式判断的题目不仅局限于三段论的结构,二难推理、复合命题推理结构题目也经常出现。这类题目实际上是应用类比思维来解题,所以有关这部分题目的分析在类比推理部分讲解。

资料来源:一品公考论坛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14506712.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7&extra=page%3D1

更多行测备考指导方法,可登陆中政行测https://www.doczj.com/doc/0a14506712.html,/?ag=2195进行系统的咨询,获取老师的专业指导。

三段论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段论在写作中的应用 你写作文是不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有时候看 着作文本呆呆地发愣,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甚 至一节课都过去了还没写出几行字来,要么就是 凑合着写上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话,凑字数,等 下课了把作文本交上去完事。 有人说:文无定式。当然这是对某些人而言的。只有当你的语言知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你 才可以挥洒自如。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我们还都是 小学生,知识,阅历和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还都有限,所以要想写出一篇缜密的作品来那就 很为难了。 既然我们的水平有限,又想在考试中作文不 至于失分过多,有什么诀窍呢!告诉你一个非常 好的方法:三段论! 三段论故名词义就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 提出观点,第二部分找出实例进行佐证,最后总 结出来的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举一个例子:人都 是会死的,明星也是人,所以明星也是会死的。 看到这个三段论你肯定会哑然失笑。这还用你说,

没有谁能逃出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我今天就是要说一下我们如何把像这样地三段论把它应用到你的作文中让你的文章大放异彩! 把三段论应用在议论文中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例如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生在世需要卖东西为生的,例如老师是卖知识的,牧师是卖精神安慰的,哲学家是卖思想的,科学家是卖科学技术的,乞丐是卖自己的尊严来换取人们的同情心的,所以我们生活只有把自己擅长的卖出去才能以换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三段论同样可以应用到叙事文体中。例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人是这样开头的:在我的记忆中,所发生的所有事都是有意义的,但上个星期帮妈妈洗菜这件事是最有意义的。下面紧接着就围绕着上个星期帮妈妈洗菜这件最有意义的事展开叙述和讨论;最后一部分就是总结这件事是如何对自己有影响。 三段论在写景文章中同样也可以。例如朱自清在散文《绿》中是这样开头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他在第二部分就对梅雨潭的绿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绿和别的绿有什么不同,她的绿和其它的绿比较有什么特别

论述正确三段论应满足的条件

论述正确三段论应满足的条件 摘要: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要内容。从现代逻 辑的观点看,三段论的中心问题是它的有效式的判定问题。判定一个三段论的形式是否有效,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是规则判定法,即确立一组规则,依据这组规则来判定一个三段论形式有效还是非有效:如果它不违反所有的规则,那么它就是有效的。 关键词:正确三段论有效三段论三段论的规则三段论的格 一、直言三段论的含义与结构 直言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连接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从概念方面讲,直言三段论的前提和结论中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大项、中项、小项。结论的主项叫做小项。结论的谓项叫做大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在结论中部出现的概念叫做中项。从判断方面讲,直言三段论有三个直言判断组成。前两个直言判断是前提,最后的直言判断是结论。包含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 在逻辑史上,被称为“XX三段论”的推理有不少,如直言三段论、远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模态三段论等。这些推理的共同特点是均由三个命题组成。但一般来说,只有直言三段论可以简称为三段论。 二、不是直言三段论得“四词项”错误 一个直言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有些推理看似是直言三段论,但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词项。如“北京的名胜古迹不是一天能游览完的,故宫是北京的名胜古迹,所以,故宫不是一天能游览完的”实际上就包含着四个不同词项(两个前提中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是两个不同词项)这种推理所犯的错误常被称为“四词项”错误。这种所谓的“四词项”错误,实际上是一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按照直言三段论的定义,犯有“四词项”错误的推理不属于直言三段论。但是因这种推理貌似直言三段论,故常被作为错误的直言三段论来看。 三、三段论的规则和格 1、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和导出规则 1)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在直言三段论中,中项是联结大、小项的媒介,如果中项在大前提 中都不周延,那么在大前提中只断定了中项的一部分外延与大项的关系,在小前提中也只断定了中项的一部分外延与小项的关系。而这两种“一部分外延”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部分,这样,中项实际上就起不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从而也就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了。 2)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条规则是关于大、小的规则。如果在前提中 没有断定大项或小项的全部外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能断定其全部外延,既不能使其周延情况扩大。否则,就不能从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种错误称为“大项不当周延”,二是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种错误称为“小项不当周延”。 3)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的。否定命题断定的是主项与谓项之间的排斥关系。如果两个前 提都是否定的,那就意味着大项与中项相排斥,小项也与中项相排斥,这样,中项在大项与小项之间就无法起到媒介作用,因而就无法确定大项与小项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了

2018国考行测备考:三段论题型题目结构与解析

2018国考行测备考:三段论题型题目结构与解析 在行测题目中有一部分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而这一部分的题目对于没有接触过逻辑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在这一部分中,有一个更小的部分叫“三段论”,这一部分又是广大考生觉得逻辑题目中最难之一了。虽然考生觉得难,但是其实也是有据可依,有规律可循的。 对于三段论的题目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前提型,一种是结论型。结论型题目的特点是题干中给了多个条件,最后需要求得正确的结论,其主要是借助文氏图法;而前提型题目的特点是题干中有若干条件,也有结论,最后需要再找到一个条件,让题干中的结论成立,可以用排除法和主谓拆分法进行解答。首先,无论是前提型题目还是结论型题目都必须掌握三段论的四种标准形式,分别是: ①所有A是B,所有B是C,则所有A是C。 ②所有A是B,所有B非C,则所有A非C。 ③有些A是B,所有B是C,则有些A是C。 ④有些A是B,所有B非C,则有些A非C。 从这四种标准性质中,我们找出了前提型题目中的第一种方法,即排除法。排除法所运用的规则就是从四种标准形式中总结出来的。其规则有三条,分别是①三个概念,每个两次;②一否得否。即,前提中有否定,结论一定为否定,且两个前提都为否定得不出结论;③一特得特。即,前提中有“有些”,结论一定为“有些”,且两个前提都为“有些”得不出结论。接下来我们看一道题目运用一下排除法解题。 例题: 例1.有些紫砂壶是有生命的,因此,有些有生命的东西有品质好坏之分。 以下各项判断如果为真,则哪项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A.紫砂壶都有品质好坏之分 B.有些紫砂壶是没有生命的 C.紫砂壶都没有品质好坏之分 D.有些有生命的东西不是紫砂壶 E.有品质好坏之分的东西都是紫砂壶 【答案】A。

记叙文写作技巧:描写“三段论”

记叙文写作技巧:描写“三段论” 记叙文写作技巧:描写“三段论”骏马奔腾 记叙文写作技巧:描写“三段论” 1、认识描写的作用是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 2、知道描写能力不是笼统的,而是有具体的句式可以操练。 3、掌握描写基本句式的结构和功能。 4、灵活运用描写手法。 问题质疑 1、描写如何才能生动?描写有办法改进吗? 2、写具体是指把文章写得长一点吗?到底怎样才算具体? 3、描写形象是什么意思?怎么样描写才会形象一些? 方法指导 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描写,就不能算是记叙文。 中学生常常因为不会描写而头痛。文章写不长,写不精彩,写不生动,都与不会描写有关。 描写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有人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指导文章也是含糊其辞。其实,只要是常见的问题,总能够分析原因,总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按照规律训练,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描写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文的描写句子也有三个步骤,借用逻辑学的概念,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描写三段论”。例如这样一个普通的描写句子:“操场上有一根旗杆,静静地竖立着,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哨兵。”第一句话是叙述,第二句话是形容,第三句是比喻。三个句子合起来,完成对一件物体的完整描写。 “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物、事件的基本事实、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物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形容”主要是描绘人、物、景、故事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更清晰地发解它,它所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形象直观地去把握此物,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例如:学校对面是一排高层楼房,这些楼房有一百多米宽,全部是银白色墙面,金色屋顶,远远望去,像一排身披铠甲的巨人。 一般来说,有了这三个步骤,你对某样东西的介绍就比较清楚,也比较生动,也比较感人了。 赏析下面句子: 西边天空有一道彩虹,弯弯的,长长的,像架在半空的一座七彩天桥。 教室的东边是学校的操场,平坦,宽阔,长满绿绿的青草,像一块巨大的地毯。 公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你追我赶)地飞驰,就像在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 记叙性文章离不开描写,一些普通的事物,经过细致描写,往往变得美不胜收。其实,这种描写在我们日常生活会话中并不少见,比如这样的句子,“这家伙不讲情谊,就像白眼狼一样”,“这本书没有一点价值,简直就像垃圾一样”,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可以用三段论的句子来描写的。例: 热水瓶——外冷内热——像一位诚实热心的朋友 眼睛——透露内部信息——像窗户 小草——默默无闻地生死、生活、奉献——像普通大众 注意: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在一篇文章中,只要抓住描写对象其中的一个特点来描写就行了,用不着面面俱到。其次,在一般的文章里,描写只是一种手段之一,只要在关键的

3. 经典逻辑推理

第3章经典逻辑推理 根据经典逻辑(命题逻辑和一阶谓词逻辑)规则进行的精确推理,或确定性推理。 3.1推理的基本概念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逻辑地推论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称为推理, 这是事物的客观联系在意识中的反映。 ?人解决问题就是利用以往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自动推理的理论和技术是程序推导、程序正确性证明、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 ?实现推理的程序称为推理机。 3.1.1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默认推理 2.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推理 3.单调推理、非单调推理 4.启发式推理、非启发式推理 5.基于知识的推理、直觉推理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默认推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 从一般到个别。 例:1)足球运动员的身体都是强壮的。 2)李波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3)所以,李波的身体是强壮的。 ————三段论式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从个别到一般 例:白菜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大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水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棉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柳树能够进行光合咋用, …… 白菜、大豆、水稻、棉花、柳树……都是绿色植物。 所以,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 第一,一个正确的演绎推理是不可能前提真而结论假的,但归纳推理却有可能前提真而结论假。 第二,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而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 第三,一个归纳推理增加或减少一些前提,会增加或减少其结论为真的概率,而在演绎推理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归纳推理的强度 对于归纳推理,人们关注的是推理的强度。 说一个归纳推理是强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推理的前提是真的活,那么它的结论很可能也是真的。 归纳强度是一种前提对结论支持程度的量度。 另外,推理的结论很可能为真并不能保证这个归纳推理是强的。例1:甲系的排球队在过去几年是全校冠军队。 在今年的校内各类排球比赛中,甲系排球队从未输过一场。 明天甲系排球队与乙系排球队比赛。 因此,明天甲系排球队将打败乙系排球队。(这个推理是一个相当强的推理,若补充以下两个前提:) 甲系排球队所有主力队员明天因故不能参加比赛。 甲系排球队明天参赛的替补队员最近一周没有训练。 (这样,原有的结论为真的概率大大地降低了。) 例2:某高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跳过2米的高度, 小刘的爷爷是某高校的学生, 所以,小刘的爷爷也能跳过2米的高度。 (因为其前提对结论有强的支持,如果前提是真的话,那么其结论非常可能为真。) 例3:小学生李明在动物园里观察了10只隅蹄动物,他发现这些动物都是食草动物, 因此他得出结论:所有偶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 (尽管前提和结论都可能是真的,但这些前提并没有为结论提供多大的支持,因此这个归纳推理是弱的。)?完全归纳推理(Complete induction) 完全归纳推理是通过对一类事物中的每一对象进行研究,从而概括出关于这类对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不完全归纳推理(Incomplete induction)通过考察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从而得出关于这类对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这就是。 例 结论:该厂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 若是普检,则为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 若是抽检,则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非必然性推理。 默认推理 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假设某些条件已经具备所进行的缺省推理。 例:在条件A已成立的情况下,若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条件B不成立,则就默认B是成立的,并在此默认的前提下进行推理,推导出某个结论。

直言三段论习题参考答案

《实用逻辑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124~126页 十一、 1.结论:有的豆科植物是高大的乔木。小项:豆科植物。大项:高大的乔木。中项:槐树。大前提:槐树是高大的乔木。小前提:槐树是豆科植物。 2.结论:海豚是大脑较发达的动物。小项:海豚。大项:大脑较发达的动物。中项:海豚。大前提:智能动物是大脑较发达的动物。小前提:海豚是智能动物。 3.结论:碳酸钠溶液不是酸性溶液。小项:碳酸钠溶液。大项:酸性溶液。中项: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大前提: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小前提: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4.结论:算命是违背科学的。小项:算命。大项:违背科学的。中项:迷信。大前提:迷信是违背科学的。小前提:算命是迷信。 5.结论:有些业余学习的学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小项:业余学习的学生。大项:这个学校的学生。中项:函授生。大前提: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函授生。小前提:函授生是业余学习的学生。 十二、 1.无效。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大项“毒蛇”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 2.无效。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无效。违反了“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的”的规则。 4.无效。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也违反了“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的”的规则) 5.有效。符合直言三段论的所有规则。 6.无效。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小项“贵州出产的酒”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 7.无效。违反了“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就必须是否定的”的规则。 8.无效。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小项“优质商品”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也违反了“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则结论就必须是特称的”的规则) 9.无效。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大项“数学家”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 10.无效。违反了“如果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则结论就必须是肯定的”的规则。 十三、 1.第三格AAI式。 2.第一格AAA式。 3.第二格EAE式。 4.第一格AAA式。 5.第四格AAI式。

三段论

逻辑判断之三段论 “三段论”是逻辑判断部分考题的高频考点之一。在整个行测之判断推理部分,逻辑判断都算是难度相对较大的模块,而涉及到三段论的试题,大约为1~3题,且在逻辑判断所有题型中难度系数也是相对较小的。 ◆知识点淘金 直言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 例如:所有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所有瓦房店人都是东北人,所以所有瓦房店人都是活雷锋。 三段论在结构上包括大项、小项和中项。大项是作为结论的谓项的概念。小项是作为结论的主项的概念。中项是在前提中出现两次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上例中,“活雷锋”是大项,“瓦房店”是小项,“东北人”是中项。 一、三段论的格式 大项通常用字母P表示,小项用字母S表示,中项用字母M表示。这样,上述推理的一般公式,可以表示为: 所有M都是P——MAP 所有S都是M——SAM 所有S都是P——SAP 上述公式只是三段论最为重要的公式之一,它属于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中项位置有四种,所以三段论共有四个不同的格。

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一个三段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下述规则来加以判定: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中,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 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就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就是特称的。 ◆解题技巧 三段论的结构和七项推理规则是考查重点。而三段论推理大都可以用文恩图求解,这样就把这些题目还原成为概念间关系的题目了。基本上用不到三段论推理那些繁琐的知识。 (1)三段论推理 1.高校2007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当中有些是免费的师范生。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是家境贫寒的。凡家境贫寒的学生都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以下各项必然为真,除了( )。 A. 有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不是免费师范生 B. 2007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有人家境贫寒 C. 凡没有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都不是免费师范生 D. 有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是2007年秋季入学的 【解析】A。(1)2007年秋季入学的有些是免费的师范生。(2)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家境贫寒。(3)凡家境贫寒的学生都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2)和(3)可以推出(4)所有的免费师范生都

初中作文指导描写也有三段论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0描写也有三段论 ——清楚、具体、形象 【目标取向】 ●认识描写的作用是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 ●知道描写能力不是笼统的,而是有具体的句式可以操练。 ●掌握描写基本句式的结构和功能。 ●灵活运用描写手法。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我喜欢描写生动的文章,也知道写记叙文离不开描写,可是,我就不大会描写,请问不会描写有办法改进吗? 问题描述二 写具体是指把文章写得长一点吗?有一次写作文,我一口气写了好几张纸,我想,这回应该算具体了吧,可是作文交上去,老师还是说我写得不具体,我想知道,到底怎么样才算写具体? 问题描述三 描写形象是什么意思?我们初中写的作文,不是写人就是写景,这不都是形象么?为什么还有形象不形象的区别呢?怎么样描写才会形象一些? 【方法指导】 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描写,就不能算是记叙文。 中学生常常因为不会描写而头痛。文章写不长,写不精彩,写不生动,都与不会描写有关。 描写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有人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指导文章也是含糊其辞。其实,只要是常见的问题,总能够分析原因,总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按照规律训练,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描写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样的道理。 逻辑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判断推理的三段论,比如这样一句话:“我们班级的同学都是好学生,我是班级的一员,所以,我也是好学生。”一个判断分三个句子,第一句叫“大前提”,第二句叫“小前提”,最后一句叫“结论”。人们通常称它为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三段论其实是逻辑推理的三个步骤,有了这三个步骤,一个判断就成立了。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文的描写句子也有三个步骤,借用逻辑学的概念,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描写三段论”。例如这样一个普通的描写句子:“操场上有一根旗杆,静静地竖立着,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哨兵。”第一句话是叙述,第二句话是形容,第三句话是比喻。三个句子合起来,完成对一件物体的完整描写。 “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物、事件的基本事实、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物大体的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比如,“学校对面是一排高层楼房”这个简短的句子,清楚地介绍了描写对象的方位——学校对面,“形容”主要是描绘人、物、景、数量,一排;性质,高楼房,这就把对象介绍得十分清楚。.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要正确运用三段论

15.押送和尚,蠢解差闹笑话 取名不当,老大爷惹麻烦 ——要正确运用三段论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解差押送一个犯罪的和尚到外地去执行刑罚。这个解差是个健忘的糊涂虫。他怕路上出差错,时刻念叨着:刑枷、木棍、和尚和我。 有一天,他们走了很长的路程,又累又饿,抬头一望,前面有个小酒家。于是他们加大步伐,来到了小酒家,坐定以后,要来了美酒好莱,大吃大喝起来。 和尚不断地向解差敬酒,解差也就一碗一碗地往肚子里灌。不多一会儿,解差就被和尚灌得酩酊大醉。 这时,和尚把解差拖到大路旁,见天色已晚,行人稀少,快速脱下自己的法衣给解差穿上,自己穿上解差的衣服,又把解差的头发剃光,还给解差带上刑枷,然后逃之夭夭。 解差酒醒以后,发现自己躺在大路旁,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我怎么会在这里睡觉?莫非和尚逃跑 了?他摸摸刑架和木棍,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法衣,又摸摸自己被剃得光溜溜的脑袋,于是放心地说: “呵!和尚在这里呀!但是‘我’到那里去了?” 这个糊涂解差为什么会把自己错当成和尚呢?因为 他作了一个错误的直言三段论的推理。 什么是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呢? 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 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因为它包含三个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所以,又称直言三段论。例如: 凡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赵彤是公民, 这就是一个三段论。前面两个性质判断包含着一个共同项“公民”,并由这两个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赵彤要遵纪守法。” 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上例中横线上面的两个性质判断就是前提,横线下面的一个性质判断就是结论。 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着三个项:小项、大项与中项。结论中的主项(如上例中的“赵彤”)叫做小项,结论中的谓项(如上例中的“要遵纪守法”)叫做大项。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如上例中的“公民”)叫做中项。中项只在前提中出现,在结论中不出现。在推理过程中,中项非常重要,它起着媒介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媒项。 在两个前提中,具有大项的前提叫做大前提,如上例中的“凡公民都要遵纪守法”,具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赵彤是公民”。 三段论规则 三段论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推理形式。要正确运用这种推理形式,除了前提必须真实以外,还必须遵守如下几条推理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要犯“四项错误”(又叫“四概念错误”)。 请看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 有位老大爷,给大儿子起名叫“盗”,给小儿子起名叫“殴”。一天,“盗”刚出门,老大爷在后边赶着叫:“盗!盗!”吏听到了,就把“盗”抓住捆了起来。老大爷赶紧叫“殴”去向吏说明实情,因为着急转不过声调来,只喊道:“殴!”“殴!”,于是吏便用力殴打“盗”,“盗”几乎被打死,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有时“名”也能影响“实”,这位老大爷由于给两个儿子的名字起得不好,结果闯出大祸,使他的大儿子无故被缚,无辜遭打,几乎送了命。 这个吏为什么要捆绑并殴打老大爷的儿子呢?因为“吏”是这样推理的: 盗是罪犯, 这人是盗, (既然是罪犯,那就应该“缚之”。) 这是一个错误的三段论推理。因为中项(“盗”)是同字异义,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大前提中,“盗”指

雅思写作八股文三段论写法

记得大学的时候环球雅思老师卞颖璐曾经作为交换生去美国某大学交流学习过一年,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位ESL老师传授给我们的英语写作“三段论”,有点像中国的八股文,只不过是英文版的,现在想来不仅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写作都很有帮助,所以现在作为一名老师,就特别想提出来和雅思学生们分享雅思写作八股文三段论写法,希望对雅思考生也是初高中考生能有所启发。不然的话,即使语法课程中给他涉及讲解了很多句型,同学们也很难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以人们住在大城市对身体健康有害为题,围绕着这个话题就可以用“三段论”轻松搞定。 雅思写作八股文三段论之一:brainstorm(头脑风暴) 1.把自己想得到的和这个题目相关的东西都迅速在脑海中过一遍。 2.之后就可以提笔罗列一个非常粗略的提纲以供后面拓展开写作的参考。最先要明确的是提纲总共是三大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在opening部分,一定要由thesis statement,也就是能明确表达作者思想的中心句,环球雅思老师坚持认为观点的阐明最好是偏向某一个方面,例如你是agree就agree,disagree就disagree,千万不要似同意又似不同意,这样既不方便在下文展开观点也容易掌握不好度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观点都没讲清楚。 雅思写作八股文三段论之二:paraphrase(改述) 1.在开头可以把别人给出的issue再用自己的话paraphrase(改述)一下,这个不用多,一笔带过就好,关键是在于把中心句写好。 2.在中间content部分,也是建议至少有三段,每一段都集中讲清楚一个观点,比如我同意说住在大城市对人们身体有害,弊端远多于益处,那我就可以说第一个disadvantage是大城市环境污染很严重,空气质量水的质量都不好甚至连食物都很难吃到纯天然有机的,第二点disadvantage再另起一段说大城市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容易让人们特别是白领之类压力太大影响到正常的休息生活,自然也是对健康有危害,第三点disadvantage还可以说大城市的人们生活条件太好设施过于齐全就会产生惰性不喜欢运动,每天就是开车上班,下班回家窝在家里看电视缺乏锻炼,这样自然身体状况也只能每况愈下。如果想不到第三点disadvantage,也完全可以来一段on the contrary,住在乡下会给人们具体带来怎样的advantage特别是那些农民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能开心长寿,如此一比对,住在大城市就实在是弊大于利了。 3. 再者就是,环球雅思老师在content的三段里,每一段都得尽量多多延展开来讲,提出了point就必须要有对应的举例,不能干巴巴的客观陈述,例子越多越好,实例多了文章越persuasive。就我来讲的话,每一段例子不用多,至少一到两个,要是想不出,完全可以taking myself for instance的嘛,如果谈的好,这种分享自己亲身经历会让行文更流畅自然也有趣很多。 雅思写作八股文三段论之三:closing(结论收尾) closing部分,conclusion一定要有,可是要避免重复,切忌只是把开头时候的中心句重复一

离散数学例题整理

第一章 定律证明: (1) A?B=B?A (交换律) 证?x x∈A?B ? x∈A 或x∈B, 自然有x∈B 或x∈A ? x∈B?A 得证A?B?B?A. 同理可证B?A?A?B. (2) A?(B?C)=(A?B)?(A?C) (分配律) 证?x x∈A?(B?C) ? x∈A或(x∈B且x∈C ) ?(x∈A或x∈B)且(x∈A或x∈C) ?x∈(A?B)?(A?C) 得证A?(B?C)?(A?B)?(A?C). 类似可证(A?B)?(A?C)?A?(B?C). (3) A?E=E (零律) 证根据并的定义, 有E?A?E. 根据全集的定义, 又有A? E?E. (4) A?E=A (同一律) 证根据交的定义, 有A?E?A. 又, ?x x∈A, 根据全集E的定义, x∈E, 从而x∈A且x∈E, ?x∈A?E 得证A?A?E. 例4 证明A?(A?B)=A(吸收律) 证利用例3证明的4条等式证明 A?(A?B) = (A?E)?(A?B) (同一律) = A?(E?B) (分配律) = A?(B?E) (交换律) = A?E (零律) = A (同一律) 例5 证明(A-B)-C=(A-C)-(B-C) 证(A-C)-(B-C) = (A ?~C) ? ~(B ? ~C) (补交转换律) = (A ?~C) ? (~B ? ~~C) (德摩根律) = (A ?~C) ? (~B ? C) (双重否定律) = (A ?~C? ~B)?(A ?~C? C) (分配律) = (A ?~C? ~B)?(A ??) (矛盾律) = A ?~C? ~B (零律,同一律) = (A ?~B) ? ~C (交换律,结合律)

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和作文评语大全

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和作文评语大 全 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及作文评语大全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问题 一是习作选材单一。前年我市毕业水平调研的习作题,是要求写一次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尝试。按说此题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尝试:尝试洗碗、洗红领巾、洗衣服……洗碗、洗衣、洗红领巾,固然是一种尝试。如果六年级学生才刚刚从这些尝试中体验到喜悦,他们的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探究与尝试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二是习作结构雷同。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篇章结构不应有过多过严的限制。但现在小学生的习作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开头从题人手,中间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清清楚楚“三段论”。由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科举时的“八股文”。习作结构雷同,千篇一律,简直让人震

惊。 三是习作缺失人性。仍以“尝试”为例,部分学生选择的材料,让我们触目惊心和极度不安。如写什么“尝试偷东西”、“尝试作弊”、“尝试说谎”、“尝试骗父母”……如果说这也算是尝试,我们决不要这种“尝试”!其中还有一篇习作,描写自己解剖乌龟的经过。习作中血淋淋场面,未曾找到一丝一毫的不忍,也没有看出究竟为什么而尝试? 四是套作、背作泛滥。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对此,我们教师又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二、原因 当前,正在深入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学生习作上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深思、再深思的重要问题,探究其根源,无非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分数至上,教学的功利性。应试教育使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没有更多时间去参与实践、参与探究。家——校单调的生活路径,使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首位,

附答案:三段论相关习题

一、写出下述推理的具体过程,并判定其是否成立: (1)从“汪精卫是叛国者”和“汪精卫是中国人”到“并非叛国者都不是中国人”。(可以推出) (2)从SEP推出POS。(可以推出) (3)由SAP推出POS。(不能推出) (4)从“不劳动者不得食”推出“凡得食者都劳动”。(可以推出) 二、指出下列三段论的格与式,如果是省略三段论,则把它补充完整三段论,并用所学的基本规则判定其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所有天才都是有怪癖的,有些伟大的棋手不是天才,所以,有些伟大的棋手没有怪癖。(错) (2)没有共和党人是驴子,有些共和党人是政治家,所以,所有政治家不是驴子。(错)(3)所有用草做成的东西都是绿色的,有些用草做成的东西是雪茄,所以,有些雪茄是绿色的。(有效) (4)没有规则有例外,有例外的东西就不能严格执行,所以,所有规则都能够严格执行。(错) (5)所有兔子都是跑得很快的动物,所以,有些马是兔子。(错) (6)所有的懒汉都是穷人,约翰不是懒汉,所以约翰不是穷人。(错) (7)有些士兵是懦夫,任何懦夫都不是英雄,所以,有些士兵是英雄。 (8)没有知识分子是成功的政治家,因为知识分子不会耍手腕。 三、选择正确答案,并做分析 1、有些新雇员招进厂就是白领职员。在该厂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所有中学毕业的职工都支持李阳做总经理,所有的白领职员都反对李阳做总经理。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关于该厂的断定必定是真的?(C) A、所有新雇员都是中学毕业的。 B、有些中学毕业的职工是白领职员。 C、有些新雇员不是中学毕业的。 D、并非所有中学毕业的职工都是新雇员。 E、某些白领职员是中学毕业的。 2、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C) 这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官员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官员,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人。 E、想当翻译就要学好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 3-4题基于以下共同题干:( 在某校家属区中,所有的小保姆都入了工会,有些清洁工是安徽人,有些小保姆是安徽人,所有工会会员都入了医疗保险,没有清洁工人入医疗保险。 3、除了以下哪项,其余各项关于该校家属区中人员的断言都能从上述前提推出?(D) A、所有小保姆都入了医疗保险。 B、有些安徽人入了医疗保险。 C、有些安徽人没入医疗保险。 D、有些小保姆兼当清洁工。

三段论

浅谈对三段论及其基本规则的理解 摘要:三段论是形式逻辑中最重要的推理形式之一,三段论基本规则是分析解决三段论相关问题的关键。三段论基本规则在解决多种类型问题中要加以灵活应用。 关键词:三段论基本规则全面理解灵活运用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是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推理形式之一。要解决三段论问题的关键是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在此,我将简单谈谈我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及课下资料查询获得的对三段论的基本规则的理解与体会。 一、对三段论的基本见解 三段论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 例如: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是脊椎动物。 上面的三段论推理,“偶蹄目动物”是连接大小前提的中项;“脊椎动物”是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大项”;“牛”是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

“小项”。习惯上用“M”表示“中项”,用“P”表示“大项”,用“S”表示“小项”。 从思维过程来看,任何三段论都必须具有大、小前提和结论,缺少任何一部分就无法构成三段论推理。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常常把三段论中的某些部分省去不说。省去不说的部分或是大前提,或是小前提,或是结论。 (1)省略大前提 你是医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医学理论。 此处省略了大前提“凡是医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好医学理论”。 (2)省略小前提 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 例子省略的小前提是“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恢复其完整式是“优秀作品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所以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 (3)省略了结论 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是人嘛。 例中省略的结论是“你也免不了犯错误”。 二、对三段论基本规则的全面理解

描写初遇的句子

描写初遇的句子 导读:1、所谓相遇和回眸都是缘分,当你爱上了某个背影,贪恋某个眼神,意味着你已心系一段情缘。只是缘深缘浅,任谁都无从把握,聚散无由,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相待。 2、也许相遇就是遇上今生值得的人吧!即使需要分离,但那段时光不会消释。 3、岁月的深深浅浅的足迹里,相遇与别离,每一天都在上演,遇见,是为了给彼此留下暖意;别离,只是为了走出不属于自己的季节,时光,可以沧桑了容颜,唯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一往无悔的等待。 4、自从有了你,我的心中有太多的牵挂;自从有了你,我的生活不再孤单;自从有了你,我的生命从此多姿多彩,你是我今生最美丽的相遇。 5、错过,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如果相遇,我会更懂得如何珍惜。今生的错过,是为了来世更美的相遇。无论以怎样的方式相处,在灵性的面前所有的生命都彼此支持、充满力量地连结在一起。 6、我们都是风雪夜中赶路的人,因为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而后因为各自的路线不同,相距越来越远,雪花再覆肩头。结束与别离,注定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一曲忧歌唱出多少离别愁怨,遥寄红尘,一叹人生聚散离合。 7、从来没有人宁愿相信常理,或者用三段论严格解释自己的遭

遇。因为很美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场证明,证明你曾经这样无遮拦的遇见过美好。 8、回忆初次相遇,拥有太多乐趣。你嘴角露出的尴尬笑意,我表现的言行的霸气,我都不曾舍得忘记。我不愿放弃,不愿抛弃,因为这是我们搞笑的相遇,和美好的结局!也许是这样吧!因为我们的相遇相识相知不平凡。 9、我们彼此不断错过,直到漫天白雪,青春渐远,当透支了所有温暖,才发现未来还有人等待遇见。 10、爱从来就不是清浅的,那里面有成全,也有忍耐,有付出,也有等待,爱是初次遇见时候的砰然心动,是百转千回依旧挂念,是颠沛流离时还在身边,爱情是一个诺言,是对人性的最大考验。 11、遇见靠的是缘分,相守靠的是用心,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场怦然心动,也不是所有的情缘都能相伴一生。曾经的美好,越来越模糊;曾经的时光,越来越凌乱。不是不想念,而是太感性怕忧伤了的眼睛;不是不怀念,而是不敢去触碰那回不去的曾经。 12、有些人,才遇见一下子,就好像认识了很久似的,什么事都想和他说。 13、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14、假如人生不曾相遇,不曾想过会牵挂一个远方的人。我有深切的愿望,愿你快乐每一天。淡淡的情怀很真,淡淡的问候很纯,淡

三段论

逻辑学--三段论[转] 三段论 一、三段论及其结构 三段论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其中包含有(而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 例如:凡科学都是有用的 凡社会科学都是科学 ------------------ 所以,凡社会科学都是有用的 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它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即“科学”、“有用的”和“社 会科学”。 结论中的主项称为“小项”,上例中“社会科学”就是小项,通常用“S” 表示。 结论中的谓项称为“大项”,上例中“用有的”就是大项,通常用“P”表 示。 两个前提所共有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那个项称为“中项”,上例中“科学” 就是中项,通常用“M”表示。 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包含大项的那个前提叫做大前提,上例中“凡科学 都是有用的”是大前提。 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包含小项的那个前提叫做小前提,上例中“凡社会 科学都是科学”是小前提。 上述三段论推理的形式结构可以表示为: M ------------P \

\ \ \ S \M ---------------------- ∴S-----P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若没有中项(M),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 给出一个三段论,要能准确地分析出它的标准形式结构。方法是: (1)区分结论和大、小前提; (2)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顺序调整三段论三个直言判断的位置; (3)确定大、小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类型,并写出它们的标准形式。 例如,分析下面两个三段论的形式结构: 推理一:所有的肝部炎症都有传染性,有些消化系统疾病没有传染性。所以, 有些消化系统疾病不是肝部炎症。 推理二:在作案现场的不都是作案者。因为有些在作案现场的没有作案动机。 而作案者却有作案动机。 推理一的小项S是“消化系统疾病”,大项P是“肝部炎症”中项M是“有 传染性”。它的推理形式: 所有P(肝部炎症)都是M(有传染性) 有些S)消化系统疾病)不是M(有传染性) -------------------------------------- 所以,有些S(消化系统疾病)不是P(肝部炎症) 推理二的结论是“在作案现场的不都是作案者”,即“有些在作案现场的不

申论经典结构:五段论

【讲座】申论经典结构:五段论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0-8 23:18:22 浏览822次 作为一种考试形式,申论论证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有明显不同。在考场上,考生不可能有时间修改推敲,几乎是拿笔就写、一气呵成才能完成。所以,最后完成的答卷有一些“草稿”的意味,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细。但正因为是“草稿”,容不得人多想,才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政策水平、思维水平、分析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考生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考试时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手忙脚乱,忽视一些重要的大的结构环节。而申论阅卷的批改量大、流水作业的特点又决定了,阅卷评委将必然特别注意这些结构环节。或者说,申论结构上的得失常常决定了考生的成绩高低或考试成败。 从整体上说,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只有结构安排得恰当,文章才能有序、完整、合用。许多考生因为对论证的结构经验不足,对于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心里一点数都没有,所以对写文章有恐惧心理,拿起笔来就发愁。其实,申论论证作为“公务文章”,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固定规范,写的人那样写,看的人那样看,已经成了一种大家默认的行文习惯或规则。考生只要按照那种固定的结构去写就可以了,既不需要别出心裁,更不允许随意安排。 有一种所谓的“申论三段论”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思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说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如果照这样的三个部分去写,往往却不容易操作。比如许多考生会有疑问:论点放在哪里?原因分析放在哪里?对策放在哪里?等等。的确,像这种三段论结构,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粗糙,让人很难抓住要领。 为了帮助读者有效突破申论结构难题,经过大范围的搜集整理和深入探

高中语文第三讲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附第四讲和第五讲)

第三讲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就是写话。这句话我在前文也引用过,上次引用的目的是想说明,作文的材料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素材。我在这里再一次说起的目的是,叶圣老的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作文并不总是要求写得文采斐然,它应该像平时说话一样平实朴素。文采斐然当然是好,但平常的我们只能写些平常的生活,在写平常的生活的时候,也就只好用一些平常的语言。一拿起笔就想写出惊世名篇,以我们的积累和功力,恐怕还达不到。你越是想写出惊人之作,你就越是难以落笔,因为你就总是在想那些鸿篇巨制。相反,如果你落笔前就做好了写一篇朴素的文章的准备,就将你的平常的生活写进你的作文,你就容易落笔多了。你应该知道,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名篇,大多数其实还老老实实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普通生活的。你这样来想,你的作文就不会难写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说文章是在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自然写成的,他是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构思之后,偶然得到灵感,挥笔写成的。这是说的以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的。我们是学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一篇文章的写法,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待灵感的出现,换一句话说,我们并不是什么“妙手”,也就无法做到“偶得之”,怎么办?我们只能靠平时的点滴积累。 也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所谓的“抄”,并不是指抄的文章内容,而是抄的文章法则。我以写人的文章为例,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写过的如《屈原列传》等,用的构思方式就是“一人多事”的构思方式,也就是说,他就采用了“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选材,写出人物二三事”的构思模式,今天,这一模式我们还在用。但是,他写人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用,我们应该写我们身边人物的“二三事”。人物的区别,其实就是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做所想的不同,与就是这“二三事”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文章的不同。 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针对文字表述方面而言的,一是针对表现形式上来说的。 文字表述上平实朴素的含义是,将每一句话说通顺,将你想讲的意思说清楚。这一要求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很多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做不到。他心里以为讲得很通顺,意思也很明白,他是站在他自己心里想着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阅卷老师的角度来看的。他写出来的意思与他心里想的意思不相同,或者说不完全相同,这样,卷面上的意思就表述不清了。现在的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并不打草稿,而是直接在试卷上写,本来就没有多少话来写,好不容易想到一句话,还要改来改去,这几乎难以做到。同时为了卷面的整洁,他也不愿去改动,导致许多话讲不通也就随它去了。因而,我才要求同学在落笔前要将那句话想清楚再动笔。这看似耽误工夫,而其实,这样做极好地提高了作文水平,起码,你能将每一句话写通顺,将每一句话的意思写明白了。 表现形式上的平实朴素是指尽可能地用普通的常见的文体形式来写作文,不能动不动就想着用一些人家没用过的形式如采访录、辩论会等来写,越想做到一鸣惊人,就越是难以写好。平实朴素的文体形式主要是指常见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规范的议论文,日记体和书信体文章等。我在前文已专门谈了记叙文的写作问题,这一讲就来谈一下其他几种文体的写作。 先讲一下议论文。 规范的议论文是常见的“三段论”式的结构模式,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归纳总结这三个步骤。当你拿到一个话题之后,你在准备阶段考虑好了,觉得可以用议论文来操作这篇作文的话,第一个步骤就是确立论点。那么怎样来提出论点呢?我以“宽容”这一话题为例,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