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英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历史变迁及现状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78.45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省台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1(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2 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牛河梁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经过40 多年的考占发掘,已经发现庙.坛、冢大型祭祀礼仪建筑和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精美玉器。
该遗址属于A.龙山文化B.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D.大汶口文化2.右图为东汉画像石拓片。
拓片图案分三层:上层为山间猎鹿,一人正弯弓射鹿;中层为兵器林立,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下层为完整的酿酒过程,周围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
此画像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当时A.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B.庄园经济的大概面貌C.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以邻保制度管理生产3.唐朝政事堂会议时,有秉笔宰相主持会议、承接诏旨以及综合记录,且最后文字决定权亦在他,为“执政事笔”。
此项工作伦流充佐,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
这体现了A.皇帝的独裁专断B.政治制度民主化C.国家治理的优化D.宰相的位尊权重4.历史上对曹操父子的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北宋中后期,贬曹的风气渐盛。
苏轼在《魏武帝论》《诸葛亮论》中说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他还说曹操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袁)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这表明A.儒佛道三教矛盾的尖锐化B.崇文抑武政策在文学上映射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的评价D.理学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5.有史书写道,“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入工作。
而文字宣传之工作,尤较军事实行之工作为有九而且普遍。
”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革命党“文字宣传”工作的是①邹容撰写《革命军》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③同盟会刊发《民报》④孙中山宣传新王民主义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台州市高历史教学质量评估试题第1页共8页6.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与《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文官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分为尚等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
英国衰落的原因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
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英国衰落的原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
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
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
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许多青年妇女因工资低而沦为妓女;妇女由于自身身体健康问题和没有时间照顾幼儿,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极高。
英国贫困标准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徐强强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6期[提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扶贫工作必须建立在合适、合理的贫困标准基础之上。
随着我国贫困状况的改变,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贫困标准有待制定。
英国的贫困标准自济贫法时期以来,表现出“贫困标准逐渐量化—贫困线计算科学化和具体化—相对贫困的研究和实践”的演变进路。
基于英国贫困标准演变过程、特点分析以及我国“后2020”贫困现实的考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认识贫困标准的重要作用;适时更新贫困理念和发展贫困标准;注重特殊人群的贫困救助。
关键词:贫困标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5月9日贫困标准是用于识别贫困人口、测量贫困规模的工具,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国家精确政策实施对象的标准。
目前为止,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测量贫困的标准有三类:收入标准、人类发展指数和多维贫困指数。
收入标准的使用最为广泛,起源也最早,一般而言,以收入定义的贫困标准可称为贫困线。
制定公正合理、符合实际的贫困标准是一个国家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并进行帮扶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
我国脱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然而,国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我国消除更为广义的贫困这一进程永远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
我们应不断地完善适应于我国国情的贫困标准以迎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英国作为最早制定收入贫困标准的发达国家,其贫困理论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各国。
对英国贫困标准演变过程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后2020”贫困状况、促进我国贫困理论发展;对于我国确定“后2020”扶贫发展方向、追求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的英国,工业文明背景下,摘要:一、20 世纪英国工业文明背景二、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三、英国工业文明的成就与问题四、应对工业文明的挑战五、结论正文:20 世纪的英国,工业文明背景下,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20 世纪英国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社会变革,探讨其成就与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工业文明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 世纪英国工业文明的背景。
在这个时期,英国成功地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工人阶级的崛起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分布格局。
尽管英国工业文明带来了许多成就,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物和废弃物不断增加,导致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
其次,贫富差距扩大。
工业革命使得一部分人迅速致富,而另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此外,工业革命还导致了劳动条件的恶化,工人们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薪和恶劣的工作环境。
面对工业文明的挑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例如,制定环境保护法规,限制工厂排放污染物;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缓解贫富差距;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20 世纪英国工业文明背景下,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过程中,英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英国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为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格局,也对工人阶级的家庭生活方式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家庭生活方式经历了观念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包括经济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改变等。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进程。
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大量农民和手工工人涌向城市,成为工厂的雇佣工人。
工人阶级的家庭生活方式在经济上面临了巨大的变革。
他们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中获得少量的收入,转变为依靠工厂打工挣取工资为生。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
原本依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适用,改为依赖工资收入养家糊口。
这种经济压力使得工人阶级的家庭生活方式观念从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化的工业生活方式,这是观念转变的第一步。
除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外,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结构的调整也对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人阶级逐渐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在城市中形成了自己的社区。
工人阶级的住房状况和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由于工厂的集中生产和城市的扩张,许多工人阶级家庭居住在工厂附近的狭小住房中,与此由于工作时间的不断延长和福利保障的不足,工人阶级家庭在生活上面临着诸多困难。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工人阶级的家庭生活方式观念,使得工人阶级逐渐接受了城市化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了对城市化生活的观念转变。
工人阶级逐渐开始接受了城市化的家庭生活方式,即在城市中依靠工厂打工为生,并适应了城市化的生活环境和社区组织。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也对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影响。
在这一时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英国社会伦理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对于个人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成为社会导向,工人阶级也开始逐渐接受了这种改变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早期,当时英国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个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前夕。
在这个时期,英国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出现工业化的迹象,特别是当时存在的煤炭和铁矿等资源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交通运输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的工业逐渐增长。
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达到高峰,这个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
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工业化逐渐转向了金融和服务业。
英国开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银行系统,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英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市场之一。
20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崛起。
在二战后,英国的经济恢复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增长速度较慢。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今天,英国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和保险业。
英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资本输出国之一,拥有一个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
同时,英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脱欧和COVID-19的影响等。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工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也是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村生活被工厂生产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首先要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谈起。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矿山和工厂大量涌现,工业产值大幅提升。
与此因为缺乏政府的监管和法规,工厂主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工人进行严苛的剥削,工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劳动条件也非常艰苦。
工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和家人送进工厂,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被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从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来看,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传统的农村,家庭是以生产经营农田为主要目的的,家庭成员都得以饮食相依,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较为稳定。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涌现使得工人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不再以生产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劳动为生,这就导致了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家庭成员不再依赖于农田生产,而是依赖于工厂的生产。
家庭成员不再以家庭为中心,而是以工厂为中心。
这样的变化导致了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农村家庭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劳动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质量等方面有关。
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
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迎来了战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时期,英国经济总体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英国也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民众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深刻影响了英国家庭的发展变化。
英国家庭在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夫妻地位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人口结构方面,总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在家庭模式方面,英国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被打破,家庭存在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婚同居现象大量出现,未婚同居带来的是大量非婚生子女数量的增长,加之持续较高的离婚率,导致大量单亲家庭出现,同时也带来了这些家庭的普遍贫困状态,这成为二战后英国不可忽视的社会和家庭问题。
在夫妻地位方面,“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和家庭观念被打破,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更多地投人到劳动力市场,过去男性养家糊口的局面被打破,双职工家庭日益增多,这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基于此,妇女就业与家庭(儿童照管)之间的平衡问题也就日益突出了。
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总的生育率下降。
在1964-2008年间,英国的妇女生育率从一个妇女生育个孩子下降到生育个孩子。
战后初期英国的总生育率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增长,在1964年达到最高值,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个孩子。
然而在1964-2001年间,这种趋势下降,2001年达到的最低值。
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生育率有了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2008年达到,这是自1973年的以来最高的水平。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生育率是成波浪式的下降趋势。
死亡率不断下降。
二战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普遍好转,生命周期延长,死亡率不断下降。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使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化国家,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演进。
在此,本文从技术进步、人口变迁、财富分配、城市化和社会结构五个方面对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技术进步英国工业革命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技术进步。
在机械、纺织、铁路等各个领域,英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英国的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
首先,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例如,在纺织业中,人们使用织布机生产布料,而织布机比传统的手工编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让消费品的价格降低了不少,同时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积累。
其次,技术进步促进了专业分工和工业精细化。
在纺织业中,人们将原本需要不同人完成的传统制作过程整合在一起,打造出了生产线,进而创造出了许多专业化的工种,如纺纱工、织机工等等,这样不仅使工作效率更高,而且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更加专业化。
二、人口变迁人口的变迁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影响之一。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依靠农耕为生。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参与工业生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劳动力供应大大增加。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
许多工人都来自乡村,他们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流入城市工业区。
英国城市工业区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大规模劳动力的就业,从而为新兴工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财富分配英国工业革命虽然为英国经济带来了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财富分配问题。
越来越多的富人和巨头工业家拥有了大量资产和财富,而穷人还是要通过大多数时间的劳动来生活。
这种社会现象最终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均。
在工业革命的早期,工人的生活和劳动环境非常恶劣,工时长,工资少,福利差,而富人的收入远高于普通工人。
然而,在劳工组织和工会的不断斗争下,工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工作条件开始有所改善。
贫困问题是文明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贫困问题。
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对一个民族会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为此,人们普遍关注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并取得何种成果。
特别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阶层分化加剧,利益深度调整,贫困问题尤为突出。
成功应对转型期的贫困问题,消解其不利影响,对保证社会沿着正常轨道平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是世界上首个原发性现代化国家,它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贫困,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缓解贫困带来的压力和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
转型时期英国采取的贫困治理举措在一些方面反映了对贫困治理共性规律的把握,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的严重化在传统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贫困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世纪政府治理理念和机构设置不完善,救助贫困并不构成其职能。
社会救济主要依靠基督教和世俗力量的慈善施舍。
14世纪以来,英国开始了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新的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各个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急剧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慈善救济因素趋向消逝。
圈地运动导致了大批失业流浪者,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
“价格革命”使本就十分窘迫的小农和农业雇工生活雪上加霜。
由于维持生计困难,许多小农和雇工不得不迁移到城市寻求谋生机会,导致乞讨和贫困现象多发且相对集中。
黑死病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生存资源紧张。
宗教改革对社会救济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方面,它使教徒抛弃了依靠施舍获得上帝恩典和救赎的做法,大大减少了社会救济资源。
另一方面,政府解散大批修道院不仅使修道院救济的穷人失去衣食来源,而且使修道院的僧侣和仆人陷入贫困,既破坏了传统教会慈善济贫体系,又制造了一批新的穷人[1]。
它们共同造成了一个到处迁徙的贫困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动荡。
贫困作为普遍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In the 18th century, Britain was the first nation to start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rough its expansive colonial empire and 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the British economy was dominant in the world. By 1880s, Britain produced one-third of the world’s manuf actured goods, known as “workshop of the world”.18世纪的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
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扩张,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优势,英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19世纪末, 英国包揽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品生产总量,被誉为“世界工场”。
By 1900, however, it had been overtaken by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The cost of the two World War weakened the UK's relative global dominance. It suffered a deep loss of its position of industrial leadership. Bu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UK still projec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economy.然而到了1900 年,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实力已赶超英国。
两次世界大战,相对削弱了英国的全球影响力,英国严重丧失了其工业领先地位。
但进入21 世纪之后,英国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