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3
工程物探技术方案一、前言工程物探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卫星遥感和地质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地下的成土、岩石、岩土工程和地下水等进行探测、勘探和评价的一门综合技术。
其研究目标是为了对地下构造、地质体、地下水、地下储存等进行合理的探测、分析和评价,以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地下资源勘探开发和地下工程建设等工作的进行。
在以往的工程物探技术方案中,针对不同的地质地貌情况,采用不同的物探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和卫星遥感技术方面,提出一套综合应用的工程物探技术方案。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和方法,对地球体内各种物理场的异常进行探测、观测和测定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在工程物探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用于探测地下构造、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等方面。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分为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地磁勘探等多种方法。
1.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物质性质和地下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工程物探中,地震勘探主要用于探测地下岩体的裂隙、空蚀和岩层的变形情况。
针对地震勘探的应用,可以采用地震勘探仪器和地震勘探仪进行测量,获取地下岩体的地震波速度、波幅和地震波反射情况等数据,从而得出地下岩体的构造特征和地质结构。
2. 电磁勘探电磁勘探是一种通过电磁场的变化,来探测地下物质性质和地下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工程物探中,电磁勘探主要用于探测地下水、地下矿产和地下矿体等方面。
针对电磁勘探的应用,可以采用电磁测深仪和电磁勘探仪进行测量,获取地下电磁场的异常情况和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地下水文地质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3. 地磁勘探地磁勘探是一种通过磁场的异常变化,来探测地下构造和地下物质性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工程物探中,地磁勘探主要用于探测地下岩层的变形、地下裂隙和地下储层等方面。
针对地磁勘探的应用,可以采用地磁测量仪和地磁勘探仪进行测量,获取地下地磁场的异常情况和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地下岩体的构造特征和地质结构。
5.3 物探工作5.3.1 激电测量布置于面积性异常查证区内,1:1万测量网度为100×40m,1:2万测量网度为200×40m。
采用中梯(短导线)装置,极距AB=1000-1500m、MN=40m。
观测范围限于AB极距2/3以内,测线长度大于2/3AB时,相邻测段需有2—3个重复观测点。
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主测线距旁测线间距应小于AB距的1/5,可以用时间域激电也可以采用双频激电。
1、时间域激电具体要求如下:(1)参数选择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方式,占空比为1:1,供电周期、延时、采样宽度通过该地区实验确定。
(2)发电、整流、发射与接收仪器校验正式生产前,首先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校验,待所有参数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
要求发电机必须运转正常,输出电压变化不得超过5%;整流器和假负载工作正常;发射机输出功率必须稳定,电流显示应高于±1个字;接收机应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正式观测前应进行生产仪器的一致性对比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
(3)测量方法观测参数为一次场电位差(ΔV1)、视极化率(ηs),发射机直读并记录供电电流(I),通过计算装置系数(K),最后用公式ρs=K×△V1/I计算出视电阻率(ρs)。
(4)技术要求每日开工前与收工后要对供电电极、接收电极、接收线、发射线进行检查,确保不漏电、连接完整;每日供电前或每次布极后,检测AB两极的接地电阻,一般在1000欧姆米时开始供电;遇河流、水塘处导线必须悬空架设,不得放入水中;供电电极入土深度应保证在0.5m以上,测量电极必须接地良好;供电电流、总场电位差、视极化率必须保证三位有效数字;当观测困难时,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查明原因后再继续工作;在野外观测中发现视极化率突变点或极化不稳时应进行重复观测,以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
参与平均的一组ηs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之比不得超过n2∙M,在需要用均方误差衡量观测质量的地段,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n2∙ε。
常用物探方法的工作原理1、瞬变电磁法:时间域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或称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简写为TEM。
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
其数学物理基础都是基于导电介质在阶跃变化的激励磁场激发下引起的涡流场的问题。
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地面布设的线圈,向地下发射一个脉冲磁场(一次场),在一次场磁力线的作用下,地下介质将产生涡流场。
当脉冲磁场消失后,涡流并没有同步消失,它有一个缓慢的衰减过程,在地表观测涡流衰减过程所产生的二次磁场,即可了解地下介质的电性分布。
该二次场衰减过程是一条负指数衰减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二次场衰减曲线图一般来说,对于导电性差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较大,但衰减速度较快;反之,导电性良好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小,但衰减速度慢(图2)。
瞬变电磁场这一特性构成了TEM区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原理。
二次场的衰减曲线早期主要反映浅层信息,晚期主要反映深部信息。
因此,观测和研究大地瞬变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测大地电位的垂向变化。
图2 瞬变电场随时间衰减规律与地质体导电性的关系仪器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见图3。
主机通过发射线圈向地下发射烟圈状磁脉冲,当磁脉冲遇到不均匀导电介质时形成涡流场,仪器断电后,涡流场衰减过程中形成的二次场以烟圈状辐射,接收线圈接收到返回地面的二次场信号并将其传输给主机进行处理、显示。
图3 仪器工作原理图瞬变电磁法的特点表现为可以采用同点组合进行观测,使与探测目的物耦合最紧,取得的异常响应强,形态简单,分层能力强;在高阻围岩区不会产生地形起伏影响的假异常,在低电阻率围岩区,由于是多道观测,早期道的地形影响也较易分辨;线圈点位、方位或接发距要求相对不严格,测地工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有穿透低电阻率覆盖层的能力,探测深度大;剖面工作与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1、1∶1万激电工作方法技术(1)仪器激电工作使用WDFZ-2激电发射机和WDJS-1微机激电接收机。
接收仪开工作前分别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进行校验和一致性检测,检测合格的仪器方可投入使用。
(2)测网或剖面布设激电剖面布设在具有寻找金属硫化物矿产前景的矿化蚀变带上,主要以激电剖面和电测深为主。
应尽量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于其它物化探异常的长轴方向,尽可能的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提高异常解释水平和成果的有效性。
线距要求100-200米,点距40米。
(3)测点观测方法技术激电剖面工作采用中梯测量装置,AB=1200米,测量范围为AB 极间2/3AB区间。
发射机供电(测量)周期为8s,接收机测量叠加次数2次,延时100ms,采样宽度40ms。
其它技术要求严格按《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执行。
(4)精度要求与质量检查方法激电中梯方法各项工作实际技术指标如下表。
表4-13 激电及电阻率测量精度指标激电野外质检工作应与原始观测同步进行,质量检查采用一同三不同的质检方式,即同点位、不同仪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者,检查量为3%。
(5)电法资料整理主要包括仪器一致性资料的计算,视电阻率计算,精度统计及接口处理等内容,其视电阻率计算中的K值应经100%的对算,确保无误。
视电阻率计算采用以下公式:K =2π / (1/AM-1/AN-1/BM+1/BN)Ps=K×Vp/I电法资料的处理主要用于确定视极化率的背景场和对极化体的正演。
背景场的分析可选用趋势面分析(一般用二次)或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以提供划分局部异常的基础性资料。
2、1∶1万磁法测量工作方法技术使用G-856质子磁力仪进行总场测量,测量参数为ΔT。
仪器试验、检查及测点观测方法技术按前述相关要求进行。
测网布设在筛选的具有寻找铁族元素矿产前景的1∶5万磁测异常中,线距要求100-200米,点距要求在20-50米。
测线应尽量垂直于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磁异常的长轴方向,尽可能的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提高异常解释水平和成果的有效性。
物探的工作内容
物探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科学方法,探测地下的物质分布、构造特征、物理性质等信息,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测、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技术支持的一项专业技术。
物探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物理勘探: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如地震波、电磁场、地热场、重力场等,来探测地下的物质分布和构造特征,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测、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技术支持。
2.地球化学勘探:通过采集地下水、土壤、岩石等样品,对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同位素等进行分析,以获得地下矿产资源的信息,为矿产资源勘查、环境污染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持。
3.钻探勘探:通过钻探井口,获取地下的岩石、土壤等样本,进行地质分析,
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测、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技术支持。
4.数据处理和解释:对采集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形成地下物质分布、构造特征、物理性质等图像和模型,为矿产资源勘查、
地质灾害预测、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决策依据。
总之,物探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多样化,需要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以获取地下物质的信息,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测、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有力支持。
工程物探方案一、背景介绍工程物探是指在建设工程前期,通过对工程区域内地壳物质性质、结构构造及地下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并利用各种物探方法探测和评价地质构造及其内部性质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份工程物探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地质风险可控。
二、工程物探目标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本次工程物探方案的目标如下:1. 确定工程区域内地下岩石分布、厚度和性质等参数;2. 评估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 了解地下构造变化情况,包括断裂、褶皱等;4. 探测地下洞穴、溶洞等地质空洞的分布情况。
三、工程物探方法基于项目目标,本次工程将采用以下物探方法:1. 震源探测法:采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地表观测仪器记录震源产生的声波传播情况,从而推断地下岩石层和构造的分布情况;2. 电磁法:利用地下电阻率变化来研究地下岩石、水体等物质分布;3. 地电法:通过测量地下电位差的分布,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情况;4. 钻孔取样:在关键地点进行钻孔取样,获取实物样本以进行实验室分析;5. 地雷达法:通过地面向下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来研究地下介质。
四、工程物探方案流程1. 搜集现有数据:收集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数据,包括地质图、地球物理勘探报告等;2. 选取调查点位:根据工程要求和地理条件,在工程区域内选取适当的调查点位;3. 现场勘测:对选定的调查点位进行现场勘测,包括使用地震仪、电磁仪、电阻仪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4.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更详细的地下信息;5. 数据处理与解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解释和地质模型构建,得出地下结构的分布情况;6. 编写报告:整理分析结果,编写工程物探报告,包括详细的调查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解释,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数据参考。
五、安全与环保措施在进行工程物探调查时,要注意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确保工作安全;2. 在进行现场勘测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佩戴安全设备;3. 对勘测区域的环境进行评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勘测次数。
矿井物探方法北京中矿大地地球探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 矿井物探方法简介1.1常用矿井物探方法矿井物探常用方法主要包括:1、地震槽波;2、无线电波透视法;3、直流电法;4、瞬变电磁法;5、音频电透视法;6、全波形反演技术。
1.2 各类方法应用范围1、工作面断层、陷落柱等异常地质构造及煤层夹矸、煤岩破碎带、煤厚变化等常规物探探测:地震槽波、无线电波透视法。
2、工作面水害探测: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法或音频电透视法。
3、巷道掘进迎头构造探测:地震槽波。
4、巷道掘进迎头水害探测: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法。
5、工作面顶底板起伏、煤厚变化、断层、陷落柱等异常地质构造精准探测:全波形反演。
2 地震槽波勘探技术2.1 原理及探测方法煤、岩层的密度和弹性波速度差异:煤层<顶、底板围岩。
在煤层中激发的地震波大部分能量在煤层顶、底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并干涉,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地震波——槽波。
图 1 槽波勘探原理示意图图 2 透射槽波勘探法图3反射槽波勘探法图4透射+反射联合勘探法图5 槽波超前探测2.2 应用范围及特点1、工作面内:(透射槽波勘探、反射槽波勘探、透射加反射槽波勘探)(1)煤层中的构造如褶曲、断层、陷落柱等;(2)煤层赋存情况,如薄厚变化、夹矸厚度变化;(3)老窑、采空区影响范围;(4)侵入岩等非煤物质的延伸范围;(5)煤层破碎、剥蚀带分布等。
2、巷道两侧:(反射槽波勘探)(1)煤层中的构造如褶曲、断层、陷落柱等;(2)老窑、采空区影响范围。
3、巷道掘进迎头:(槽波超前探测)(1)煤层中的构造如褶曲、断层、陷落柱等;(2)老窑、采空区影响范围。
2.3 槽波观测系统设计1、覆盖要均匀尤其是透射能量层析成像,不均匀的覆盖会对结果造成误导。
2、覆盖次数要合理覆盖次数太少、信息量少、结果准确性差;覆盖次数太多导致施工工作量过大,且效果增加不明显。
3、利用尽可能多的巷道探测工作面内构造时,尽可能在可利用的巷道内都布设炮点及检波点。
物探工作方法随着找矿工作的深入,在寻找隐伏矿方面物探工作将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要用好物探方法、正确地使用物探工作是我们每个搞物探工作者的职责,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物探工作方法、思路。
一、任务的确定1、应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当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寻找,具备物性前提的矿床、地层、控矿构造、有关蚀变岩石等作为物探工作目标物,要尽量发挥物探方法在构造研究,地质添图,直接和间接找矿,矿区勘探等多方面的作用。
2、物探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1)配合大、中、小比例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研究基础地质的资料。
(2)成矿远景进行间接找矿,以圈出找矿靶区、包括贵金属、有色多金属、黑色金属、以及具有间接找矿前题的非金属矿种等。
(3)配合矿区及外围普查勘探,对异常进行详细研究、为寻找深部、隐状矿提供线索。
(4)勘查油气、煤矿床。
(5)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6)其它工作,包括寻找爆炸物,地下管道、考古等人文活动遗迹调查等方面的应用。
3、当探测对象(矿种、矿床类型、间接找矿目标物等)物理前提不明,物性差异不明显、即探测目标与围岩之间的物性差异不够显著,不能肯定能测出目标物异常时,或工作区存在较严重的干扰因素、使方法技术的效果受到影响、只能做为实验研究项目来作。
4、应用综合物探方法时,要考虑其各自的特点,既使用前题、作用、效率、成本等。
合理地确定具体任务,充分发挥其作用,当工作地区存在着多种可能使用的物探方法解决的问题时,应该考虑同时解决多种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测区、比例尺和测网的确定(1)测区范围的确定a、必须保证探测成果轮廓完整,周围有一定面积的正常场背景。
为了节约工作量,一般可将普查区划分为“控制区”与“调查区”。
b 、测区范围应尽可能地包括少量已知区。
与过去工作区相衔接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重复测线。
并尽量包括过去工作过去的基点或基线点。
(2)比例尺的确定a、在区域地质调查阶段:用于中、小比例尺(1:20万到1:10万)及大比例尺(1:5万到1:2.5万),地质填图等。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简介地球物理勘查简称物探.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以物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地球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具有快速、遥测、信息量大等特点,较易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是深部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也是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不可缺少的手段。
基于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观测技术,物探方法一般划分为:磁法、重力法、电法(含电磁法).弹性波法(含地震法和声波法).核法(放射性法)、热法(地温法)与测井等7大类,和地面,航空、海洋,地下4个工作空域。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高精确度、高分辨率,探测深度一般为数十米到数千米。
目前的石油、天燃气和煤探井孔位的确定均以地震勘探资料为重要依据,在水文工程地质调查、沉积成层矿产的勘查、城市活断层探测以及地壳测深等工作中,地震勘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不规则块状硫化物金属矿体,采用散射波地震方法能够开展非沉积型金属矿勘查。
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是岩石的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层和构造的分布,为寻找矿产资源、探测城市活断层及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比较复杂,其基本原理可用回声测距来说明。
当我们前面不远处有一座直立的高山时,为了解我们到高山的距离,简单的办法是大喊一声,测定我们从发声开始到耳朵听到回声的时间,根据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已知速度,就可以计算出高山离我们的距离。
用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埋藏在地下的目标,其原理大体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地下岩层和土壤要比空气不均匀的多,因而地震勘探也远比回声测距困难复杂的多。
根据地震方法的特点,地震勘探需要在背景比较平静的环境下开展,为使该方法技术能够在城市强干扰条件下开展工作,物化探所研究开发出了抗干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解决了常规地震勘探方法无法解决的地质问题。
物化探所长期从事弹性波场探测和复杂条件下地震方法技术的研究和勘查工作,拥有先进的地震仪器配套设备和专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物探项目技术方案# 物探项目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物探项目是指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探测和测量技术在矿产、水文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该项目旨在通过使用物理勘探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重力测量等,来解决资源勘探、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等问题。
本技术方案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全面、高效、可靠的物探项目实施方案,以满足客户对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需求,并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 二、项目工作流程物探项目的实施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主要阶段。
### 2.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阶段是物探项目的第一步,其主要目标是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
根据不同的物探方法,数据采集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使用传感器、探测仪器和航空、航天等手段。
本项目将采用电磁勘探和重力测量两种物探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 2.1.1 电磁勘探数据采集电磁勘探是一种常用的物探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电磁场的变化来识别地下岩层和矿产资源。
在电磁勘探数据采集阶段,我们将使用电磁感应仪器对勘探区域进行电磁测量。
采集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将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进行设定。
#### 2.1.2 重力测量数据采集重力测量是一种利用地球重力场变化来探测地下岩层和物质分布的物探方法。
在重力测量数据采集阶段,我们将使用重力仪器对勘探区域进行重力测量。
采集数据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将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进行设定。
### 2.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阶段是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清洗的过程。
该阶段的目标是提取有用的信息,减少噪音和误差,并生成可用于数据分析的数据集。
#### 2.2.1 原始数据预处理原始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其主要目标是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滤波和校正。
在电磁勘探数据处理中,我们将对电磁感应仪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噪和校正处理;在重力测量数据处理中,我们将对重力仪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和重力补偿处理。
物探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
物探工作是地质勘探中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执行直接关系到勘探成果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针对物探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前期准备、实施步骤、数据处理等内容,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前期准备。
1. 地质资料搜集,在进行物探工作前,首先需要搜集相关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地图、地质报告、钻孔资料等,以便对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勘探区域划分,根据地质资料和前期调查结果,对勘探区域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勘探的重点区域和次要区域,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物探工作。
3. 人员培训,对参与物探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仪器操作、安全知识、勘探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三、实施步骤。
1. 勘探仪器调试,在进行物探工作前,需要对勘探仪器进行调试和检验,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对勘探仪器进行定标和校准,以保证勘探数据的准确性。
2. 勘探方案制定,根据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果,制定具体的勘探方案,包括勘探点布设、勘探仪器选择、勘探参数设置等内容,确保勘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 勘探数据采集,按照制定的勘探方案,对勘探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地电法、重力法、地磁法等多种勘探方法,获取全面的地质信息。
4. 数据记录和标注,在采集勘探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和标注各项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提供依据。
四、数据处理。
1. 数据传输和存储,将采集到的勘探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同时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处理和解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包括数据滤波、剖面绘制、异常识别等工作,获取地下构造和资源信息。
3. 成果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处理和解释的结果,编制成果报告,对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为后续的地质评价和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五、总结。
物探工作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对勘探成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前期准备、实施步骤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工程物探施工方案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1 确定施工地点和范围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确定工程物探的施工范围以及施工地点。
首先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勘察,确定地质情况和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1.2 制定施工方案在确定施工地点和范围之后,需要制定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需要包括施工内容、施工方法、施工时间、施工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地质情况和地下管线的情况,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
1.3 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查。
确保施工设备和工具的性能良好,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
需要对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查,并对其进行维护和维修,以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1.4 确定施工人员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确定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施工经验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施工设备和工具。
施工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要求,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1.5 安全防护措施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安全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施工人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定,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并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1.6 环境保护措施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地点的环境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施工过程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二、施工过程2.1 地质勘察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了解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
地质勘察的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勘察的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2 探测仪器的设置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需要确定探测仪器的设置位置。
在设置探测仪器之前,需要对施工地点进行清理,确保探测仪器能够正常运行。
探测仪器的设置位置需要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确定。
2.3 探测数据的采集在设置好探测仪器之后,需要对地下情况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内容包括地下管线的位置、管线的埋深、管线的材质等方面的内容。
物探施工方案1. 介绍物探(物理探测)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地下进行探测和测量,以获取地下信息的技术方法。
物探施工方案是指在进行物探工作时所采取的具体探测方案和施工步骤。
本文将针对物探施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2. 施工准备在进行物探工作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施工准备工作。
具体步骤如下:2.1 项目调研在施工前,需要对项目进行调研,了解项目的背景信息、探测目的、工作范围等。
通过调研,可以更好地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2.2 设备选择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探仪器和设备。
常见的物探仪器包括地震仪、电磁仪、重力仪、地电仪等。
根据地下情况和需要测量的参数选择合适的物探仪器。
2.3 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了解物探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保证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物探仪器,并且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安全。
3. 施工步骤物探施工的步骤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具体步骤如下:3.1 野外调查在野外调查阶段,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工作范围和调研结果选择合适的野外点位进行探测。
野外调查需要对地面进行标定,确定探测路径和测量点位。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施工人员需要使用物探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探测目的和采集数据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地下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3.3 报告撰写在物探施工的最后阶段,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撰写物探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调研情况、施工步骤、数据分析结果等。
报告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确保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物探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安全注意:施工人员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和设备安全,遵守相关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
避免施工中发生事故。
•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需要保护好工作环境和周边环境,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数据准确性:物探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结构分析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施工人员需要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长导线,针对重要异常带、矿化带进行,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依据。
1、1:5000剖面敷设
剖面端点用全站仪或GPS RTK布设,用木桩标记;测点采用GPS RTK分段控制、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用带有编号的红布标记。
质量检查按“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大致均匀,总检查量不低于5%,精度要求达到“B级”精度要求,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平面点位限差<±2.5mm,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5m;相邻点距误差限差10%,均方相对误差不超过5%。
2、野外工作方法
激电剖面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AB=1200米,MN=40米,点距=20米。
采用时间域激电测量,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脉冲宽度2秒。
以上参数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激电观测参数为一次电位Vp、供电电流强度I及视充电率Ms,计算视电阻率ρs。
观测时,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2/3区间移动,旁线距小于AB/5。
全区装置大小、观测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
一条剖面不能在一个供电装置内完成时,每个装置接头处应有三个以上的重复观测点。
供电电流应使二次电位观测值大于最小可靠值,一般应使一次电位观测的观测值绝大部分在30mV以上。
野外要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漏电情况,对突变点、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加密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可靠。
3、电性参数测定
电性参数测定主要采用露头法测定,有条件时,应采集一定的岩矿石标本,用标本法测定,并分别统计。
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参数测定的质量评定应以采用某一种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结果来衡量,即用基本观测统计出来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出来的常见值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4、质量标准
视电阻率观测精度(<±7%),视充电率观测精度(<±12%),达到B 级精度;电性参数总平均相对误差≤±20%。
5、执行标准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9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1/万地面高精度磁测
1、测网布设
测网布设采用RTKGPS布设基线,采用手持GPS结合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定出各测点,测点用标有点线号的红布条作为标记。
开工前,应通过试验,了解 GPS 的一致性并确定“三参”改正值,全区 GPS的“三参”改正值要统一。
测地质量检查应采用“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时间上、空间上大致分布均匀,检查量不得低于5%,所定点位的最大平面误差值,在按工作比例尺所作的图上必须不大于2.5mm,相邻点距相对误差不大于25%。
2、磁测工作方法及要求
磁测工作使用质子磁力仪,选择以观测磁场总量异常ΔT为基本参数的高精度磁测方法。
正式生产前和工作结束后,应对所有用于生产的仪器的性能,可达到的观测精度和仪器间的一致性进行现场校验,以保证满足设计书的要求。
仪器校验包括:噪声水平的测定和探头、主机一致性校验及剖面一致性试验。
测区内应设一个基点,应在投入生产的同类型仪器中挑选性能最好的磁力仪进行日变观测,日变观测的采样间隔20s。
每个日变站的T0值一经选定,不应变动。
在一个工作日内,日变观测应始于早校正点之前,终于晚校正点观测之后。
观测结果需进行日变改正。
通过日变改正,把测区的观测值归一到同一时间。
观测人员必须“去磁”,观测时应保证点位正确,遇磁性干扰物(如铁路、厂房、井场、高压线、有磁性的岩坎或磁性堆等)时,须合理移动点位,避开干扰,并加注记以备核查。
观测时如遇事故,仪器性能可能发生突然变化时,应回到震前测过的几个测点上进行重复观测,当确认仪器性能正常后,方可继续观测。
对突变点、可疑点、异常点等应进行重复和加密观测。
3、质量检查
工作质量采用“一同三不同”方式检查,要求均方误差小于5nT,异常区应
用平均相对误差衡量,要求小于5%。
质量检查率不低于3%~5%,精测剖面的检查率应达到10%。
质量检查点的分布要均匀。
当检查结果误差超过设计规定,或在某些地段存在明显误差时,可适当增加检查量;计算均方误差时,可将误差过大的个别点舍弃,但舍弃点不得超过检查点的1%。
4、参数测定
对主要岩(矿)石应进行磁参数测定工作。
磁参数标本应采集新鲜的岩(矿)石,每类岩矿石标本的数量应不少于30块,标本大小应大于6cm见方,但一般应小于10cm见方。
磁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率应达10%,以平均相对误差评价测定质量,要求误差小于30%。
其它事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1—93)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