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09.48 KB
- 文档页数:2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一种与肝功能损害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群。
它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与肝硬化相关,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肝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探究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研究问题与背景肝性脑病的特点是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可以表现为认知障碍、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病、门脉高压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正确诊断肝性脑病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对于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案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年来关于肝性脑病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
研究范围包括了临床实践指南、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等。
研究对象主要是肝性脑病患者及相关研究人群。
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检索,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最终纳入了100篇文献用于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我们对纳入的100篇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肝性脑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是主要的依据。
主要包括肝功能指标、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我们发现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减轻门脉高压等多种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乙酰谷氨酸、乳果糖、口服抗生素等。
结论与讨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因素,以确保准确性。
对于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营养支持和减轻门脉高压等辅助治疗措施也应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制定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
(一)消除诱因。
慎用镇静剂,有躁狂症状可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物。
(二)减少肠内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1.饮食严重的肝性脑病应严格限制甚至停止蛋白质摄入,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尚应补充足够的多种维生素。
随着病情好转可给少量豆浆、牛奶、肉汤或蛋类,可隔日增加10~20g,直至每日40~60g,因植物蛋白质含蛋氨酸、芳香氨基酸较少,对肝性脑病患者较适用。
2.灌肠或导泻以清除肠内积食或积血,口服或鼻饲25%硫酸镁30~60ml导泻,灌肠禁用碱性肥皂水,而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生理盐水100ml加白醋:30ml作保留灌肠,保持肠道呈酸性环境。
3.抑制肠菌生长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如新霉素、甲硝唑。
有肾功能损害或忌用新霉素的患者,或需长期治疗者,乳果糖(经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降PH,减少NH3吸收)为首选药物。
乳梨醇经结肠细菌分解成乙酸、丙酸也可用于酸化肠道;乳酶生也有减少肠内产氨作用,但不能与抗菌药物同服。
(三)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1.降氨药(1)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每次用4支,总量23g左右,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 ~2次。
尿少时慎用钾剂,明显腹水和水肿时慎用钠剂。
谷氨酸钾、谷氨酸钠系碱性。
(2)精氨酸能促进肝内鸟氨酸循环,增加尿素的合成而降低血氨。
为酸性,适用于硷中毒。
(3)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
(4)γ一氨酪酸每次2—4g,稀释后静滴。
对兴奋和躁动者治疗效果较好。
2.复方氨基酸溶液口服或静脉输注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复方氨基酸溶液,可纠正体内氨基酸代谢的不平衡。
(四)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五)对症治疗保护脑细胞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出血;积极防治各种感染;加强护理,防止褥疮;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等。
(六)人工肝、肝移植。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肝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肝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是临床常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卢秉久教授是一位专注于肝病治疗的知名专家,他在治疗肝性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中成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中成药治疗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药和镇静保肝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有苦参、黄连、黄柏、黄芩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作用。
镇静保肝药主要有丹参、川芎、茯苓、甘草等中药,可改善肝功能和脑血流,缓解肝性脑病症状。
二、支持治疗支持治疗是肝性脑病治疗的基础,包括控制病因,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
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卡路里摄入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
三、抗氧化治疗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氧化还原反应、代谢物质、解毒等多种生理功能。
慢性肝病导致肝脏功能减退,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和肝性脑病。
抗氧化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防止肝细胞坏死、减轻肝性脑病症状。
四、肠内营养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由于营养不良和消化道功能受损,容易引发肠道细菌移位和毒素吸收,从而恶化肝功能和肝性脑病。
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避免肠道细菌移位和毒素吸收,减轻肝性脑病症状。
总之,肝性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
卢秉久教授在治疗肝性脑病方面经验丰富,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提高免疫力和身体抵抗力,加速康复。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
卢秉久教授是一位肝病专家,他在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肝硬化肝性脑病是由肝脏功能衰竭引起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症状主要包括认知能力下降、意识障碍等。
卢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方面,他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低分子肝素、乳果糖等。
利妥昔单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改善病人的认知能力和意识状态,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病人的凝血功能,减轻脑部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乳果糖可以通过促进胃肠道蠕动和益生菌的增殖来降低血氨水平,从而改善病人的症状。
非药物治疗方面,卢教授注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结构,提供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支持,同时限制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以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他还会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通过定期的会诊和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卢教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他成功地帮助了许多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恢复了正常的认知和意识状态,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卢教授也指出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治疗效果的好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还需要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肝性脑病临床路径(肝炎后)(第二稿)一、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性脑病(ICD-10:K72.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1.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如感染,消化道出血,离子紊乱,高蛋白饮食,便秘等等)2.严重肝病的症状体征和/门体静脉侧支循环病理基础;3.有肝性脑病各期的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扑翼样震颤;4.肝功能严重损害;5.可有血氨升高;6.血浆氨基酸谱,脑电图或大脑诱发电位有异常并排除其它原因。
7.上述1~4为主要条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提供足够热量每日1200~1600千卡为宜,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持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防止过多利尿,酸化肠道、抑制肠道菌群产生和吸收含氮毒素。
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的药物。
2.药物治疗:抑制假神经递质,纠正氨基酸失衡治疗;减轻脑缺氧、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调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抗菌治疗。
3.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2.903疾病编码肝性脑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⑴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⑵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或肿瘤标记物检测、血气分析、血氨、病毒血清学、(HBV、HCV、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病毒核酸检测;⑶腹部超声、胸位片(择期)、床头心电图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血浆氨基酸谱、脑电图或大脑诱发电位检查;腹部CT或MRI。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的金标准肝性脑病(HE)患者,精氨酸是必用药品,也是临床指南一线推荐用药。
这是因为肝性脑病患者体内血氨水平升高,血氨会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进入大脑之后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状。
而精氨酸可以与氨结合为尿素和鸟氨酸,进而减低血氨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所以说,肝性脑病患者使用精氨酸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血氨水平。
NO.1精氨酸是什么?精氨酸最初是在1886年由德国科学家从植物羽扁豆幼苗中分离提取出来并命名的,1995年,在哺乳动物的蛋白质中也发现了精氨酸的存在。
精氨酸为碱性氨基酸,在哺乳动物,精氨酸被分类为条件性必要的氨基酸,在幼儿生长期,精氨酸是一种必须氨基酸。
能催化鸟氨酸循环的进行,促进尿素的形成而使人体内的氨变成无毒尿素。
精氨酸也是内源性合成一氧化氮的底物,在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NO而发挥生理效应。
一氧化氮作为细胞间信使及神经递质在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精氨酸的药理作用精氨酸是NO的前体物质,可参与体内多个系统的调节•参与鸟苷酸循环,精氨酸可促进氨的排出、清洁肠道、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纠正氨基酸失衡。
精氨酸还可以降血压,降血脂,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对于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精氨酸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减少糖尿病相关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精氨酸还可以通过多条途径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创口愈合。
NO.2盐酸精氨酸的临床应用氨是什么?氨对于人体是一种有害的物质,肝脏是其主要代谢场所,健康人血内有少量游离氨存在。
血液中氨的来源主要为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以及经脱氨作用分解而来的内源性氨;另一来源是蛋白质类食物在肠道内经细菌分解而成的外源性氨。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将氨通过鸟氨酸循环的特殊酶系、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等作用,合成尿素,再经过肾脏排出。
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氨增高的原因有:发生代谢障碍性疾病,如肝性脑病、重型肝炎、尿毒症等;尿素生成功能低下、门静脉侧支循环增加、先天性鸟氨酸循环的有关酶缺乏等,使氨不能从循环中及时清除,致使血氨增高。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卢秉久教授是一位肝脏病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常常伴随着肝功能减退和慢性肝脏疾病相关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的脑内毒素蓄积所致,临床上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异常、昏迷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造成严重影响。
卢秉久教授在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工作中,注重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症状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强调了对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卢教授强调了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
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但一旦发展到晚期,病情可能会变得非常严重。
对于肝硬化患者,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应当进行定期的脑功能评估,并密切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就医进行干预。
卢教授在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指出,对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优先考虑的是控制肝功能,减轻肝内毒素产生和蓄积,从而改善脑内毒素的清除情况。
他常用的药物包括酮康唑、乳果糖、甘露醇等,通过促进尿液排毒、调节肠道菌群和增加胆汁排泄等方式来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卢教授还非常重视对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症状控制。
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因此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并关注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
对于肝性脑病患者常见的精神、认知障碍等症状,他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相应的症状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卢教授还注重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
他指出,对于这类慢性疾病患者,长期随访和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在稳定的病情状态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才能得到提高。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和结构改变。
随着病情的恶化,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肝性脑病,即由肝脏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肝性脑病可以导致认知障碍、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精神病症状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卢秉久教授是我国肝脏疾病领域的专家,具有丰富的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
他总结了以下几个治疗肝性脑病的方面,对于促进病情稳定和患者康复非常有帮助。
卢秉久教授认为,在治疗肝性脑病的过程中,控制肝脏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减少或避免肝脏疾病的进展,包括控制肝硬化的基本疾病(如长期酗酒、肝炎病毒感染等),合理使用抗病毒治疗和抗氧化药物等。
这些治疗措施能够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从而减轻肝性脑病的症状。
卢秉久教授强调了与营养调理有关的治疗。
肝性脑病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和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病情。
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和保持适当的营养摄入是必要的。
卢教授强调了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并推广分次进食的方式,以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肝氨循环和氨基酸代谢。
卢秉久教授还推崇脱氨治疗的方法。
脱氨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减少肝性脑病患者体内产氨和吸收外源性氨的行为。
卢教授指出,脱氨治疗应该与一般治疗结合起来,包括低蛋白饮食和药物治疗,如乳果糖、乙酰半胱氨酸、口服抗生素等,以提高氨的排除和降低血氨水平。
卢秉久教授也倡导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肝性脑病患者往往伴有认知和情绪障碍,这对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情绪稳定性,并重塑自我身份。
卢秉久教授的治疗肝性脑病的经验包括控制肝脏疾病的进展、营养调理、脱氨治疗和心理治疗。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卢秉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他在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肝硬化肝性脑病是由于肝功能损害引起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紊乱、昏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卢秉久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受到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
一、个体化治疗方案卢秉久教授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他指出,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表现因人而异,临床上常见的有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异常、震颤、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因此治疗方案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卢秉久教授会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患者的全面情况,量身定制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积极治疗肝硬化在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时,卢秉久教授首先会积极治疗肝硬化本身,以减轻肝功能不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他指出,肝硬化是导致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只有积极治疗肝硬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卢秉久教授会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护肝药物、利胆药物等,以减轻肝脏的负担,改善肝功能,从而缓解肝性脑病的症状。
三、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在治疗肝性脑病时,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卢秉久教授在此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指出,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卢秉久教授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对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异常、震颤等症状进行治疗。
对于认知功能障碍,他会选用一些改善脑功能的药物,如多巴酚丁胺、丙戊酸钠等;对于情绪异常,他会选用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震颤等症状,他会选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进行调节。
四、营养支持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营养支持也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卢秉久教授是一位在肝功能疾病和肝硬化肝性脑病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
他多年来积累的治疗经验让他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并且他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见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由肝脏功能异常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对肝脏功能的改善和对脑功能的保护。
他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随后,他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肝病病因检测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肝脏功能的受损程度。
在治疗肝硬化的卢秉久教授注重对肝性脑病的治疗。
他提出了“肝腺”理论,认为肝性脑病是由于肝腺功能受损导致的。
他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通过刺激肝腺功能来改善脑功能。
卢秉久教授推荐的中药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补肝和清热解毒。
补肝药物包括黄芪、枸杞、山药等,可以提高肝脏的功能和代谢能力。
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连翘、板蓝根等,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毒素累积。
除了药物治疗,卢秉久教授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他建议患者避免饮酒和吃辛辣食物,同时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卢秉久教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的患者通常在治疗后会出现明显的改善,包括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卢秉久教授还积极开展了科研工作,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为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卢秉久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特色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他的治疗方法注重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护理。
他的临床经验对于其他医生的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科学:肝性脑病的诊疗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该病临床表现、分期、诊断要点和治疗。
2. 掌握该病病因和诱因。
3. 熟悉该病发病机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
2.难点:通过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理解治疗。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介绍临床分期为主,讲解临床表现,指出各期特征和判断主要指标。
4.辅助检查血氨、脑电图、肝功能检查,诱发电位,心理智能测试,临界视觉闪烁频率,影象学检测指明意义。
5.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是诊断要点,与引起昏迷和精神症状疾病之间的鉴别。
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6.治疗(1)一般治疗:去除诱因(2)药物治疗(3)其他治疗:减少门体分流,人工肝, 肝移植,肝细胞移植.四、自学内容和要点病理和发病机制,了解四种学说及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途径。
五、参考书籍和文献1.邱德凯主编。
慢性肝病临床并发症现代诊治概念。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六、外文词汇hepatic encephalopathy 肝性脑病,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false- neurotransmitter假性神经递质,hyperaminohemia 高氨血症,electroencephalography 脑电图,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支链氨基酸,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 PSE 门体分流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 轻微肝性脑病。
七、复习思考题1.肝性脑病的诱因和病因有哪些?2.肝性脑病有几期?各期应注意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3.如何治疗肝性脑病?4.何谓轻微肝性脑病?如何进行诊断?。
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8-30T16:41:09.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黄明[导读] 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格或精神变化、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黄明 (黑龙江省饶河农场医院 155741)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133-02 【关键词】肝性脑病临床治疗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hel)aticoma),是由严重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外源性肝性脑病患儿约50%有一种或多种诱因,主要有:
1.产氨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等导致产氨增多。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钾、低氯、碱中毒等原因也可诱发肝性脑病,主要与大量使用利尿剂、腹泻、大量排放腹水等有关。
3.医源性诱因含氮、含硫类药物可使血氨升高,输入含氨量高的库存血,使用镇静安眠药如苯二氮革类、苯巴比妥类可诱发肝性脑病。
4.手术、麻醉、创伤均可加重肝脏损害,诱发肝性脑病。
5.便秘和慢性腹泻可诱发肝性昏迷。
通过以下机制:血氨增高、γ-氨基丁酸(GABA)增高、Na-K三磷腺苷酶活性受抑制、支链/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失衡、假性神经介质、短链脂肪酸增多等,干扰大脑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导致大脑兴奋性受抑制而出现昏迷。
[诊断]
1.临床表现
(1)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格或精神变化、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分为四期。
(2)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各异。
重症中毒性肝炎的肝性昏迷发生快、病情重,短期内可导致死亡;肝硬化病情进展慢,病程长,可反复发作。
(3)可出现以下并发症:
1)出血倾向:较常见为皮肤、黏膜和眼结膜出血点、紫癜、瘀斑,注射部位皮肤渗血,轻重不等的鼻出血,偶见咯血及血尿等。
并发门静脉高压时,易致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致呕血、便血,可危及生命。
2)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儿前囟澎隆、尖叫、眼神呆滞,球结膜及视乳头水肿,血压增高、脉搏缓慢,肢体肌张力增高,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叹息样呼吸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抽搐,昏迷,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散大等脑疝症状。
3)肝肾综合征:逐渐或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肾衰竭表现。
2.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
(2)血氨测定:75%的肝性脑病血氨呈不同程度升高,但血氨升高比例与病情并不完全平行,与肝性脑病分期也无完全相关性。
血氨升高也不一定出现肝性脑病。
监测血氨有助于指导治疗。
(3)血浆氨基酸测定:芳香族氨基酸增高,特别是色氨酸增高,支链氨基酸减少。
(4)脑电图:脑电图异常是肝性脑病的重要特征,但不特异。
在肝性脑病的Ⅱ、Ⅲ、Ⅳ期均可出现异常改变,表现为脑电波对称性减慢、振幅增高,昏迷患儿可出现对称性高幅0波。
肝性脑病早期可出现三相波,昏迷时消失。
(5)视觉诱发电位:在亚临床型肝性脑病即可出现改变,能精确反映脑电位活动,有助于诊断。
(6)脑CT:肝性脑病患儿的脑CT检查可用于与其他脑病变,如脑血管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有慢性感染病史、肝功能改变、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扑翼样震颤(+),基本可拟诊肝性脑病。
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肝性脑病I~Ⅲ期,特别是Ⅲ期出现精神异常及错乱,应与精神病鉴别,后者无肝病史及肝病体征。
2.肝眭脑病如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热、抽搐、幻觉等非典型肝性脑病表现时,应与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败血症、药物中毒等疾病相鉴别。
3.扑翼样震颤在心、肺、肾功能不全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时也可出现,低钾血症昏迷时可有报道,应注意鉴别。
4.肝性脑病的脑电图出现高幅慢波,也可出现在低血糖、脑缺氧、肾衰竭等疾病中。
5.与酒精性脑病及戒酒、戒毒后出现的戒断综合征的精神症状相鉴别。
6.除与上述疾病鉴别外,还应警惕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昏迷,如低钠血症。
如补钠治疗后脑病迅速改善,可考虑低钠性昏迷。
[治疗]
1.去除病因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2.减少氨及肠道毒物生成和吸收,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1)饮食:限蛋白,从10%GS、炒米煮汤、无蛋白半流食、低蛋白半流食、普通半流食,按以上顺序逐渐改质、增量,约需2周。
(2)静点高渗葡萄糖、足量维生素,减少组织蛋白分解,促进氨与谷氨酸结合为谷氨酸胺,降低血氨。
(3)清洁肠道,减少氨生成
1)降低pH(乳果糖+微生态制剂)(禁用肥皂水等碱性液)。
2)降氨(25%精氨酸20~40ml+5%GS 200~400ml,>4小时输入;或10%天门冬氨酸钾镁10~20m1+5%GS 250~ 500ml稀释后缓慢静点或GABA/BZ复合受体拈抗药。
3.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1)可选择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甲硝唑。
(2)盐水、食醋保留灌肠。
4.控制脑水肿
(1)纠正诱因(缺氧、低血糖、低血压、低蛋白、低钾、低钠、高碳酸、内毒素血症)。
(2)限制液体量。
(3)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每日2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
(4)脱水疗法(20%甘露醇每次0.5~1g/kg,每4~6小时1次)。
5.促进肝细胞再生
(1)输白蛋白或血浆,可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腹水、利尿。
(2)促肝细胞生长素每日20~100mg。
(3)葡醛内酯(肝泰乐):每次50~100mg,每日1~2次。
(4)补充维生素C,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糖原合成,还应补充维生素B、A、D、K、E。
6.调整氨基酸代谢失衡输支链氨基酸50~100ml,每日1~2次,10~14日为一疗程。
7.改善微循环川芎嗪3~4mg/kg,每日2次,静滴;或654—2 0.5~1mg/kg,每日2次,静注。
8.其他
(1)人工肝、血浆置换:可清除血氨和其他毒性物质,对急、慢性肝病有一定疗效。
(2)肝移植。
参考文献
[1]江绍基.肝硬化.见:江绍基主编.临床肝胆系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305~310.
[2]沈耕荣,周霞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见:王宝恩主编.肝脏病学进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