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3.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9
第 1 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1、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期间的作用与限制性。
【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拜上帝教的创办、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东征、《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后期防守战。
②、理解:太平天国快速发展的原由、《天朝田亩制度》的幻想性。
③、运用:研究太平天国盛行和失败的必定原由,培育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育阅读历史文件并运用已学知识察看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剖析和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过去农民战争的差别,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色。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迸发、发展、失败,学会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研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规律,进而理解和掌握历史。
经过剖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一样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盛行和失败有必定的必定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理解农民领袖在近代化冲击下看法转变及其对后代持续研究道路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农民一定在先进的力量组织领导下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和建设,才能适合地发挥农民的力量。
经过历史的学习,学会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要点难点】要点:太平天国的盛行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论;经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期间的作用与限制【教课建议】(1)、第一让学生概括出本课时主线——太平天国运动的盛行、发展、失败。
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快速盛行,定都天京,获得西征和东征的成功,军事上达到全盛期间。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先后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因为阶级和环境的限制性,两者都没有实现,但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后者,它拥有鲜亮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入:课件展示洪秀全的诗《吟剑诗》,让同学们猜猜其作者,从而导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展示课标要求。
材料:《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河。
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煌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整体感知:列出本课的三大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总体上认知本课的内容。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惊天动地感悟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财富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板书)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它的兴起有哪些原因?(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从而总结出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加了330多万两。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曾几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名落孙山。
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
屡试不第后,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入:课件展示洪秀全的诗《吟剑诗》,让同学们猜猜其作者,从而导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展示课标要求。
材料:《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河。
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煌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整体感知:列出本课的三大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总体上认知本课的内容。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惊天动地感悟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财富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板书)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它的兴起有哪些原因?(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从而总结出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加了330多万两。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曾几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名落孙山。
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
屡试不第后,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历史i人民版3.1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比较两个文件的异同点。
3、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学习,掌握识图和用图,学会归纳历史事件或现象发展进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感受到以林凤祥为首的北伐军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树立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二】教材要点分析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2、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平等思想和反封建统治来号召农民起来斗争,它不同与基督教,它是农民起义的工具,这也说明农民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只能利用宗教达到目的。
3、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今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九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分封诸王,并由东王节制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突围后,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1953年,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与探索,它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文明进程,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
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讲述了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历史材料,求知欲强,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太平天国运动》一颗的基本史实,因此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会说呢过的思维,向深入发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并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评价出太平天国运动3、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3.1《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案《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案撰稿人:王平草审稿人:张燕授课人授课时间:学生编号姓名【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分析比较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异同点;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
教学难点: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分析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及局限性。
【方向探究】(一)导入新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60多年前,160年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凤凰网历史专栏曾做过一个专题——“被拔高的太平天国”。
网友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那么,真实的太平天国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事件?之前的评价是否被拔高了?【自主探究】1、兴起的原因:外部原因:的入侵;直接原因:连年不断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导致国内激化。
2、酝酿: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受西方的影响,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组织。
《天朝田亩制《资政新篇》度》背景社会经济主张群众基础作用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合作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思想上、组织上都较以往的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④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运用探究】1.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2.《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延伸探究】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入:课件展示洪秀全的诗《吟剑诗》,让同学们猜猜其作者,从而导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展示课标要求。
材料:《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河。
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煌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整体感知:列出本课的三大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总体上认知本课的内容。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惊天动地感悟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财富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板书)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它的兴起有哪些原因?(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从而总结出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加了330多万两。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曾几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名落孙山。
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
屡试不第后,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他假说自己是上帝的次子,特下凡除妖魔,以此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政府。
T: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1、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影响,阶级矛盾激化(2)自然灾害严重(3)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影响,创办拜上帝教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比如说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棉排挤了中国的土布、棉布,当时民间买洋布、洋棉的十家人有九家都在买,使得商人纷纷破产,农民也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清政府战败,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向民间搜刮,加重税捐,官府经常抓人,并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年至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就有七十多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
师:当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人民与列强的正面冲突还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加上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最终使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煎熬,只得起来反抗。
师:时势造英雄,在农民起义潮流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主流。
洪秀全是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私塾教师,一面教书一面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但是他从16岁开始连续四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精神受到很大刺激。
后来他几次经过广州,目睹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暴行,,1943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抗英和反清的气氛,这一年也是他第四次考试失败,他将自身的命运同当时的国难结合起来,开始放弃科举做官,自己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师:洪秀全曾经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的宣传基督的小册子,受到西方基督的影响,并将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
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普天之下的人都一样,人人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也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真神,只有上帝才能称帝,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君主都是阎罗妖,而世间的争夺苦难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因此应该号召人民起来共同击灭他们。
后来经过几年的发展,拜上帝会的势力得以发展,成员超过一万多人[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1851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那么洪秀全是如何准备和组织这场革命运动的呢?【板书】2、前期的军事活动(1)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金田,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4)进入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师: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
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
在此,洪秀全称“天王”。
师: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这样就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投影《永安封王表》)师: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讲解]永安建制后,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
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
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
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
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
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
师: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全胜(由于教材中对北伐、东征和西征内容讲述的较少,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讲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分兵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讲解]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
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
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
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
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北伐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讲解]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
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
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讲解]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
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
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
东征的胜利,就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过渡]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后,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最后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1、《天朝田亩制度》(1)核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内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3)目的: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太平天国革命纲领;不切实际师:1853年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势力,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土地的分配问题和产品的分配问题,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其目的是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录自《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凡天下,树墙下以桑。
凡妇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蔬,无失其时。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帘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摘录自《天朝田亩制度》问题探究: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书本相关内容思考:(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分别是怎样的?(2)《天朝田亩制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师:(1)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的原则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是: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师:(2)目的: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这个愿望是不切合实际的。
师:(3)结果:《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师:(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却很不现实,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当时战乱的环境,这种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其即有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
革命性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平均”“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有平等,要有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