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义与传播
- 格式:docx
- 大小:24.43 KB
- 文档页数:7
最新整理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符号的组成:信号与象征符,信号:一对一对应关系,自然因果关系。
象征符:人共产生的不仅能表现具体还可表抽象、不可遗传、需后天学习,可自由创造,不需要对应关系.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符号意义的暧昧性: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语言符号的多义性.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因而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性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社会活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镜中我》库利我们在他人对我的态度与行为中看到我自己.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的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符号、意义与传播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1、符号、语言与意识、思想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二、符号与意义1、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2、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德弗勒认为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方面: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稳定功能。
三、编码(一)科学编码。
如:学科代码、邮政编码、汉字输入法编码、条形码等(二)艺术编码。
如乐谱等。
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一、符号的特性1、任意性2、约定性3、组合性4、传授性5、跨越性二、符号的功能1、指代功能2、表义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的译码。
“一篇提出足以使全世界震动的重要论断的社论,如果写成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看得懂,那么,它将失去88%的读者。
”([美]赛弗林和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不仅大众传播的文本要简明易读,组织传播的文本也要如此。
1998年6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向政府官员提出要求:在官方文件中也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方便美国公民阅读。
克林顿说:“运用简明语言,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
简明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
”简明易读也是受众的普遍要求。
国外的“简明英语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
1979年,英国民众在议会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和大众媒介改变繁琐难懂的文体。
此后,“简明英语运动”渐渐波及世界上的其他英语国家,每年一度的“简明英语奖”定期在英国颁发。
我国进行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改革、改字简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明汉语运动”。
易读性研究,最终是站在人本的立场上为你的传播对象考虑,最终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为传播者自己考虑。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着文本的易懂或难懂呢?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它在多大程度上易懂或难懂呢?西方传播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字词的形式多用常见的字词,忌用冷僻的字词;尽可能选用实体动词、及物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和介词,有部分成语、诗化的词和高度文学性的词也要少用或不用,尽量使用普通词汇,避免使用行话或专业词汇,以减轻受众的“词汇负担”。
若要对易读性进行测量,则需统计出全篇“忌用”或“少用”的字词数,再除以全篇的字数,得数越大,其易读性越差。
2、句子的形式宜用短句,尽量少用长句;宜用简单句,尽量少用复合句;要多用主动语态,尽量少用被动语态、介词短语。
研究表明,长句、复合句中的从句和修饰成份往往使阅读不畅、理解困难;被动语态往往使句子软弱无力,累赘罗嗦。
在测量时,先统计出全篇“尽量少用”的句子数量,再除以全篇句子的数量,得数越大,其阅读的难度越大。
3、行段的形式文章多分行、常抬头,留下空白,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让眼睛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提高阅读效果。
一般来讲,阅读者对每段容忍限度是10-15行,200-300字。
在报纸上,通常在6-10行之间。
如果每一段落的行数和字数很多,就会造成读者视线的游离和扫瞄错行,发生思维阻塞和阅读疲劳。
行段的排列也以横排为佳。
横排文字阅读时的速度快,而竖排文字阅读时速度慢,大约每秒11个字,最慢的每秒仅3个字。
4、迷雾指数这是罗伯特•冈宁(R. Gunning, 1953)提出来的一个标准。
迷雾指数是指文章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
通常,迷雾指标越高,阅读、理解的难度越大。
因此,传播学主张:写作、说话要具体形象,不要太抽象概括;要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拐弯抹角;要平和谦恭,不要盛气凌人;要以通俗易懂为本,不要以卖弄知识为荣。
5、人情味成份接近受众生活的、能够深切打动受众心灵的内容越多越好。
研究表明,在一篇文章中,具有叙述人物的词汇以及表达人情味的词语越多,越具有易读性;具有对读者发出疑问、请求的句子(包括被引用的句子)越多,越具有易读性。
当然,我们不应该机械、刻板地看待和利用上述标准,因为过分地看重这些标准,也许不利于职业传播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而影响他们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来。
正确的做法可能是,根据媒体的特性、内容的性质和文体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标准。
第三节语言符号一、语言的性质与地位语言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符号唤起人们的经验、还原事物的具体形式。
二、语言的基本特性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第四节非语言符号一、非语言符号的概念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
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
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
“非语言符号”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
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整容手段、香水气味和时间与空间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
它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
如表情会表现言不由衷,眼神闪烁。
2、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
表达的信息常常带有某种暗示的性质,用来补充自然语言或表露感情。
有三种类型:(一)动态无声的。
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如点头、打手势、抚摸、拥抱等。
(二)静态无声的。
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如呼吸、气味、服饰等。
(三)有声的。
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表达意思,如叹气,呻吟等。
二、非语言符号内容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体语是一人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体语一般包括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
体语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可发挥替代、辅助、表露、调节、适应等功能。
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
在这个二元空间中,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
人际距离的符号性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霍尔提出的。
他认为人际距离与人互动的结果,即人际关系,有很大联系。
一般而言,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近;距离越远,表明关系越松弛。
他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距离,提出“空间也会说话”。
他继而提出人际距离可以据此划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演讲区。
不同的人际距离对传播情境和传播内容起到了制约和补充的作用,*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1.目光接触与注视:注视——强化人的判断或增强对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
2.面部表情:喜悦、幸福、悲伤、气愤、恐惧、恶心。
3.外表:着装+外形。
4.人际空间距离: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5.动作、举止:说者;听者。
6.身体接触:握手、拍肩、拥抱、贴面、亲吻。
7.时间:责任感,对别人的尊重。
8.空间:表现主动者的动机和身份,参与者的心。
9.嗓音:声调。
人际空间距离的信息:12步<L<25步, 公共讲话(公共演讲)4步<L<12步,社会谈话距离(陌生人)1.5步<L<4步,一般交际谈话距离(熟人,朋友)L<1.5步,亲密距离(家人或密友)(2)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义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等。
人际互动过程中,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样式还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戈夫曼语)。
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
实义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1)类语言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
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
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质。
当声音要素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
通俗的说,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会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呻吟、口头语等声音。
它们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简而言之,类语言是口语的附加或补充部分。
(2)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三、非语言符号的特点1、连贯性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
”(W. Littlejohn, 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
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
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
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
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
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
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