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教授搞学术腐败,曝光没商量
- 格式:pdf
- 大小:166.13 KB
- 文档页数:2
德国反腐败刑法的当前问题库伦 Prof.Kuhlen (德国曼海姆大学前法学院院长、教授)主持人(冯军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第八十三期名家刑法讲座,今天的主讲人是德国曼海姆大学前法学院院长、著名刑法学家Kuhlen教授,担任今天翻译的是北京大学王世洲教授的学生,现在德国弗赖堡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师从阿尔布莱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王莹女士。
我想德国刑法,如果我们关注它的话,我们不会对Kuhlen教授感到陌生,Kuhlen教授是德国曼海姆大学的教授,克劳斯先生的学生,他在刑法的诸多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对缺陷产品的刑事责任有着精深的研究。
德国刑法学界有一个传统,这就是每位优秀的学者都会尽力撰写自己的刑法教科书。
在自己无力继续从事艰难的科学工作后或者在临终之前,他们都会慎重的选择一位优秀的学者,来代替自己继续修订自己的刑法教科书。
比如说,李斯特在自己的刑法教科书出版了第22版之后,选择史密特教授来修订他的刑法教科书。
耶塞克教授在他的刑法教科书第5版修订的时候,他选择魏根特教授来重复这项工作。
由于Kuhlen教授杰出的科研成就,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教授刑法教科书第5版之后的修订工作,他选择了由Kuhlen教授来完成。
这本由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教授撰写,Kuhlen教授修订的《刑法总论》已经由暨南大学法学院的讲师,留学德国的杨萌博士翻译成中文,在2006年2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我们研究德国刑法时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
在Kuhlen教授发表他的讲演之前,我们举行一个简短的聘任仪式,聘任Kuhlen教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
现在我们请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刘明祥教授向Kuhlen教授颁发聘书。
(刘明祥教授向Kuhlen教授颁发了聘书,大家鼓掌!!)现在请学生代表向Kuhlen 教授献花。
奇葩说第五季15个辩题对学历腐败说“不”假文凭的国际现象事实上,官员学历造假也不是我国特有,这是全球政坛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2022年五一过后,上任不到一周的以色列女旅游部长埃斯特里娜·塔特曼不仅公开发表反对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言论,而且涉嫌办假文凭等多项丑闻,被迫接受调查。
塔特曼称自己拥有以色列希伯伦大学的研究生学历,还伪造了特拉维夫另一所大学的学历。
如果属实,塔特曼将面临刑事指控。
2022年4月,法国女司法部长拉希达·达蒂涉嫌伪造工商管理硕士学历。
法国《快报》周刊在题为《拉希达·达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封面文章中说,达蒂1996年申请入读国家行政学校时,在简历中声称自己拥有3个硕士学位,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常,学历方面的弄虚作假,都是拔高学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中国,只听说有的女博士为找对象,压低自己的学历。
没想到,官场上也有类似现象。
2022年8月31日,日本横滨市政府宣布,对507名谎报“低学历”的职员作出停职1个月的处分。
原来,横滨的公务员职位有专门为高中学历者设立的工作岗位。
有的人为投机,不惜隐瞒自己的最终学历而申请高中学历职位。
政敌盯着假学历自然界,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敌人”,正是“敌我”双方的对峙,形成了生物圈的平衡。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既然有人为踏上政坛弄虚作假,必定有人自觉当起啄木鸟,监督对手的学历问题。
俄罗斯政府对很多职位提出了学历要求,官场上的假文凭自然并非个例。
对政敌文凭真实性的追查,也乐此不疲。
2022年4月13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达里尼格尔斯克市前副市长亚历山大·杰列比洛夫,因使用假文凭被送上了法庭。
由于要想获任副市长一职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文凭,2022年3月10日,杰列比洛夫向该市行政事务局提交了一份假文凭,5个月后,这张假文凭被提交给了市政选举委员会。
庭审后,已失去官位的杰列比洛夫还被判处5万卢布的罚金。
在阳光下晒学历任何一起学历腐败,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甚至是“强震”。
德国:绝不纵容“小问题”作者:林海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09期2014年年底,德国柏林一位女教师因为收受学生礼物超标,被该学生父亲告上法庭。
柏林行政法庭日前宣布对被告罚款4000欧元。
这一重罚师出有名,柏林内政部规定,该市管辖范围的公务员收礼价值极限最高不得超过10欧元,该规定同样适用于享受公务员待遇的教师、消防队员及警察。
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到德国反腐的思路:不以恶小而纵容,防微杜渐,从细节抓起。
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之一,德国现在大约有192万的职业公务员。
对于防范腐败,德国有着相当完备的法律规定和监管机制。
和其他国家不同,德国并没有采取高薪养廉的模式,公务员的工资由《联邦公务员工资法》统一规定,允许各州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
真正发挥作用的防腐机制,是以监督管理为核心的。
公务员在服务期间,每年都要与所在单位签订一份“廉政合约”,承诺廉洁奉公。
此外,还实行轮岗制度,政府官员(包括反贪工作人员)五年必须轮岗交流,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建设、规划、医药等部门则将轮岗间隔缩短为三年,此举有效地降低了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超标收礼构成犯罪由于公务员的反贪防腐机制较为完备,一些为公众服务的人员也被纳入这一个制度体系进行“参公管理”。
教师就是其中之一。
通常情况下,德国学生或家长没有向教师私人送礼的习惯。
只有在班主任换届、中学毕业典礼等特殊时候,学生们才会集体捐款为老师购买纪念品。
但是,由于教师在收受礼物时,比照公务员的严格标准,很容易造成礼品价值超标。
例如一个15人的班级,即使每位学生仅送一欧元,结果也会超标。
前面讲到的案件,即为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为班主任送礼超标造成。
柏林市检方在公布此消息时,没有说明礼物是什么,仅称其价值200欧元。
该女教师缴纳了20倍的罚款之后,法庭停止了对此案的继续调查。
德国对公务员以及教师等公共雇员收礼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例如公务员允许接受的礼品只能是“礼貌性及象征意义上的”,即使挂历或圆珠笔的价值也不得超过10欧元。
新材料作文“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导写与演练作文辅导1027 1150【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
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
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
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
现在《正义论》成了经典,全球研究它的专门论著有五千余部。
【写作点拨】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赞美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首先,从罗尔斯教授的角度理解: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现在《正义论》这本书成了经典”,而且“他讲课非常认真”。
我们可以选取“严谨治学”“人生价值追求”“坚守学术精神与学术浮躁”“专注学问、淡泊名利”“人格魅力”“学术态度”“榜样力量”“真正的经典”等话题进行写作。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
”这是被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打动的表现,更是对罗尔斯教授的尊重。
我们可以选取“尊重”“价值取向”“表达尊重的方式”等话题进行写作。
最后,从中国学生的角度理解:“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
”外国学生由衷地敬佩罗尔斯教授的精神,要将自己的尊重和赞美表达得最为热烈;而中国学生似乎不能理解这“遥远的掌声”,也许他们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鼓掌,只是“盲从”,更显示了与外国学生的差距。
我们可以选取“距离”等话题进行写作。
新材料作文题,倡导多元解读与多角度立意,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可以从材料中不同人物的角度切入,进行多角度思考。
写作时要注意,议论文的观点要来源于材料;文体要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议论性的文字比例不得低于二分之一)。
我国培育不出“世界大师”的缘故探讨宋成斌 36 车辆111班摘要:其一,现今高等教育过于行政化的偏向要紧表此刻:其一,政府对高校的直接治理,致使了行政权利对高校内部运行的过度干与,妨碍了大学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
其二,高校内部治理中存在着严峻的泛行政化偏向,使得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纠缠在一路,而且行政权利凌驾于学术权利之上,致使了大学的官场化、教授的官员化其三,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在运行机制上愈来愈趋向于“科层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官学互通,行政化,科层制。
国际社会在衡量一个国家的全面发达程度上,有一个不是标准的标准,那确实是诺贝尔奖。
这是一个学术上的奥林匹克,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大奖。
可是,至今中国大陆尚未一个自然科学上的诺贝尔奖取得者。
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上千所大学,60年来,至今仍是零。
是中国没有人材吗?中国人的伶俐举世闻名,身在海外的华人已有9人得奖。
什么缘故在海外能够,在大陆就不行了呢?古语说,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缘故显然不在个人,而在体制身上,在教育身上。
关于那个疑问,闻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不止一次发问。
中国什么缘故至今培育不避世界大师?缘故有很多,可是大学治理的行政化是绝对不容轻忽的一点。
现今高等教育过于行政化的偏向要紧表此刻:其一,政府对高校的直接治理,致使了行政权利对高校内部运行的过度干与,妨碍了大学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
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利交织在一路,行政大于学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国家行政机关和高校之间实际形成的是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治理过于繁琐和细致,致使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萎缩。
大学已然成为政治工具,失去了它原有的学术气氛。
其二,高校内部治理中存在着严峻的泛行政化偏向,使得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纠缠在一路,而且行政权利凌驾于学术权利之上,致使了大学的官场化、教授的官员化。
这使得大学愈来愈像官场,但却愈来愈远离学场。
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高校行政化确实是采纳政府系统的组织上的党政同构,绝对的下级服从上级,一切以‘官本位’为准的行政。
政府法制文摘版丨WORM)天下部长论文剽窃,丢人又丢官□俞飞博士演员翟天临学术不端丑闻愈演愈烈,吃瓜群众冷眼旁观,有识之士摇头叹息。
岂不知,博士头衔崇拜症全球最烈的德国,8年前国防部长的法学博士论文被人揭露存在抄袭,总理默克尔曲意维护,多数民众也支持部长留任。
较真的德国学术界数万人联名信声讨,东窗事发两周后,前途不可限量的国防部长引咎辞职,退出政坛。
拥有众多粉丝的年轻国防部长生于1971年12月的古滕贝格,年轻、时尚,头发梳得油光锂亮,近视眼镜永远是最流行的新款式,有贵族血统,却没有贵族架子。
酷爱摇滚乐的他,是重金属乐队的忠实粉丝,经常在私人聚会上客串演出,摇头晃脑沉醉其中的样子,让人很难把他与不苟言笑的政治人物联系在一起。
2002年,下海经商的古滕贝格决定从政,一举当上联邦议员。
2005年到2008年,他担任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兄弟党——基督教社会联盟的外事政策发言人。
凭借流利的英语、高贵的出身和缜密的思辨能力,很快引起总理默克尔的注意。
2009年2月,经济部长格洛斯因经济政策受质疑被迫辞职。
默克尔力排众议,推荐38岁的古滕贝格出任德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经济部长。
默克尔没看错人。
古滕贝格上台时,德国深陷全球经济危机。
民众和中小企业家对政府“只保护大企业,不管中小企业”的政策非常不满。
古滕贝格积极化解欧宝汽车集团破产危机,瞬间成为“为中小企业说话”的政治人物。
他口才出众,常到各大电视台参与政治脱口秀,曾说:“我一直努力保持真诚,坚持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他鲜明的个性给沉闷的德国政坛带来新鲜空气,很多民众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默克尔连任总理后,古滕贝格转任国防部长。
德军误炸阿富汗平民,古滕贝格铁面无私,责令严惩肇事者.以铁腕342019年6”天T would!政附法制文摘版树立威信,国内外好评如潮。
“剪切粘贴部长”万万没想到,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有人岀面质疑古滕贝格的博士论文有抄袭行为。
故事还要从头讲起,2000年硕士毕业后,古滕贝格在母校拜罗伊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世界级的宪法学者彼得•黑伯乐一一著作曾翻译为18种外语。
学术腐败案例
以下是一些学术案例的例子:
1.著名的斯托彻尤·帕帕诺教授案件:斯托彻尤·帕帕诺是一位希腊萨那斯大学教授,被指控涉嫌在学术著作中剽窃和捏造数据。
他的一篇关于干细胞研究的论文被撤销,并被告上法庭。
最终,他被判处几年的监禁,同时也失去了他的学术职位。
2.尤斯特·普莱森案件:尤斯特·普莱森是德国著名医学教授,曾因其在癌症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得到赞誉。
然而,他被揭发在多篇论文中低估了治疗效果,并隐瞒了与制药公司的利益冲突。
他最终辞去了他的职位,并被迫退出医学界。
3.波斯顿大学造假案件:数名研究人员在波斯顿大学的眼科研究实验室中被揭发在多篇学术论文中捏造数据。
这些论文中包含了虚假实验数据以及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
该大学对这些研究人员进行了处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学术诚信。
这些案例只是学术问题的冰山一角。
学术不仅有捏造和剽窃数据的问题,还包括利益冲突、学术评审不公、学术圈的权力斗争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学术界的诚信和公正评价造成了负面影响,挑战了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信任。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鲁道夫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疏于监管。
莱布尼茨协会决定对鲁道夫进行惩罚,认为他没有充分履行作为研究组组长的职责。
莱布尼茨协会认为,研究组组长不仅需要保证研究过程的严谨性,还应制定工作条例,把关研究组的工作质量。
协会对鲁道夫的处理意见有:认为鲁道夫存在严重过失,对其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书面谴责,撤消其在协会委员会的三年被选举权。
三年内,协会“莱布尼茨竞赛”资助计划将不接受鲁道夫领导下的FLI的任何提案和申请(“莱布尼茨竞赛”是一项旨在刺激组织战略目标的内部资助计划,协会成员机构可以每年申请不同的项目);要求鲁道夫尽早在相关的科学期刊上发布文章勘误说明,并撤回一篇论文。
此外,莱布尼茨协会还将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分别发送给了资助鲁道夫研究工作的耶纳大学医院的科学主任、FLI董事会主席、以及耶拿大学、乌尔姆大学、德国研究基金会和欧洲研究理事会的负责人。
FLI处理意见2017年10月11日,FLI董事会正式召回了鲁道夫的所长职务,但保留了他高级研究组组长位置。
德国科学基金会处理意见2017年12月15日,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宣布对鲁道夫的调查程序结束。
根据鲁道夫的几份书面陈述、莱布尼茨协会最终调查报告和鲁道夫本人的听证会,DFG得出结论,鲁道夫接受DFG资金资助的已发表论文中,有三篇论文的数据表述存在错误,鲁道夫本人在调查期间也承认了这一点。
委员会认为鲁道夫作为论文通讯作者应该能够识别这些错误。
根据《DFG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序规则》,DFG联合委员会对鲁道夫发出书面谴责,两年之内取消其申请DFG资助的资格。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是德国最大的研究资助组织联合委员会和德国中央自治组织,由德国各州和联邦政府资助通过各种拨款计划,奖项和资助基础设施支持科学,工程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总部位于德国波恩。
】本人回应“莱布尼茨协会调查委员会认为我没有进行数据捏造或操纵。
我将严格审查协会指出的所有错误,并在相应期刊纠正错误数据。
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经典案例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经典案例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科学方法、诚实守信,不做弄虚作假、篡改数据等不端行为。
然而,科研界也不乏一些学术不端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损害了科研诚信的声誉,也对整个科学研究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案例。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韩国克隆人事件。
2004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声称成功克隆了人类胚胎,并为此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然而,随后的调查发现,黄禹锡在研究过程中篡改了研究数据,实际上并没有成功克隆人类胚胎。
这一事件在全球科研界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严重损害了韩国科研的声誉,也对整个克隆研究领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二个案例是药物研究领域的不端行为。
2015年,药物研究领域爆发了一起严重的学术不端事件,美国药物研究机构Valeant Pharmaceuticals被曝出篡改了多项研究数据。
该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故意夸大了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以追求更高的市场价值。
这一事件暴露了药物研究领域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引发了公众对药物研究结果的质疑,也对整个药物研发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个案例是心理学领域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对一群志愿者进行了一项监狱实验,试图研究人类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
然而,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问题。
实验中的"狱警"对"犯人"进行了残酷的虐待,导致部分参与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个案例引发了公众对心理学实验伦理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了相关机构对实验伦理的重视。
以上案例展示了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之间的对立关系。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它要求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科学原则,真实记录数据,不做弄虚作假。
而学术不端行为则违背了科研诚信的原则,损害了科研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这些不端行为不仅对个人的声誉造成了重大损害,也对整个科研体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论文涉嫌抄袭德国教育部长被取消博士学位《因论文涉嫌抄袭德国教育部长被取消博士学位》新闻由人民日报02月07日报道,转载。
当地时间2月5日晚,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宣布,取消现任教育部部长安妮特·沙范的博士学位,理由是她在论文中“系统地、故意地抄袭了他人的思想”。
消息公布后,正在南非访问的沙范立即表示:“我不接受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决定,将对此提出起诉。
”对于是否会辞职的问题,她没有发表意见。
这是继前任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之后,德国又一位被取消博士学位的政府部长。
2011年,时任国防部长古滕贝格的法学博士论文被指抄袭,随后,他本人在压力下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与沙范相同的是,古滕贝格也在一开始对论文抄袭表示否认。
2012年5月,一个匿名博客作者指责沙范1980年撰写的博士论文《个人与良知——当今良知教育的前提、必要性和需求》中,大量直接使用别人论文中的内容却没有注明出处。
沙范对此予以否认的同时要求杜塞尔多夫大学成立调查小组对其论文进行重新评估。
近年来,德国政治家论文抄袭丑闻不断。
目前已有3名基民盟/基社盟政治家和4名自民党政治家被取消博士学位。
不过,此次主管教育和科研的部长论文竟然也涉嫌抄袭,这让德国人难以接受。
反对党要求沙范辞职的呼声强烈。
德国绿党秘书长施特菲·莱姆克说:“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带有这个污点的部长怎么还能在德国主管教育?”社民党秘书长安德烈娅·纳勒斯说,沙范已经不再被信任,她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左翼党教育政策发言人佩特拉·希特对《南德意志报》表示,负责教育与科研的部长首先应该扮演模范角色。
在古滕贝格论文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沙范曾经公开表示,对古滕贝格的做法感到“十分羞愧”。
有德国网友称:“现在沙范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了。
”德国人向来重视诚信与名誉,博士头衔代表着一个人的知识与学术水平,甚至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
一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头衔将与一个人的姓名联在一起,成为伴随其一生的荣誉。
明显学术不端的案列明显学术不端的案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界违背职业操守和道德原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诚信性和可信度,对整个学术界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中,曾经发生了一起明显的学术不端案例,震惊了学术界以及相关领域的人们。
这起案例发生在一所知名大学,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该大学的一位教授。
教授在领域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多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
然而,一位学者对一篇他的文章提出了质疑。
经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该教授的这篇论文存在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
首先,该教授在论文中存在数据篡改的行为。
他在实验中人为地修改了一些数据,以使得结果更符合他的研究假设。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原则,也严重损害了其他学者在该领域上的真实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其次,该教授还涉嫌剽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他的论文中,有多处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似甚至几乎完全相同的内容。
他没有给予这些研究以应有的引用和承认,从而侵犯了其他学者的权益。
此外,该教授还存在论文重复发表的问题。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他多次将同一份研究成果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而这些期刊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联性。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学术界和读者,也严重损害了期刊的可信度和声誉。
最后,该教授还存在虚构合著作者的问题。
在他的一些论文中,出现了一些从未参与研究工作的名字,这些名字被添加为合著作者。
这种行为既是对真实合著作者权益的侵犯,也是对学术界诚信原则的嘲弄。
这起明显的学术不端案例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学者们纷纷对这种不端行为表示愤慨,并呼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监督机制。
学术期刊也加强了对论文的审查和筛选,提高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
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科研的发展和推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有责任共同致力于维护学术的公正性和诚信性,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监督机制,为学术研究提供公正、准确、可信的基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真正有意义的学术进展。
学术不端案例标题:学术不端案例:科研诚信遭受打击的事件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以欺骗、抄袭、篡改数据等手段违背科学道德规范,损害学术诚信的行为。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起学术不端案例,展示该案例发生的时间、事件的细节,并附上律师对此案例的评述。
案例一:诺贝尔获奖物理学家欺诈行为被揭露时间:2002年事件细节:2002年,曾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在其领导下的研究团队中进行欺诈行为的事件被揭露。
中村教授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蓝光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研究中,涉嫌篡改数据和虚假宣传。
中村教授利用修改实验数据的方式,使蓝色LED的研究显得取得了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团队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声称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然而,一位研究者怀疑其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进而揭露了这一事件。
调查发现,中村教授在他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频繁修改实验数据,以此突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和中村本人的掩盖,这一欺诈行为得以长期维持。
然而,一旦真相被揭示,中村教授迅速失去了他过去的辉煌,名誉扫地。
律师点评:这起学术不端案例不仅损害了中村教授的学术声誉,同时也对科学界和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界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诚信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中村教授的行为无疑违背了学术界的核心价值观,对他未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学术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建立。
结论: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领域中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学术界和科研机构有责任制定和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确保科学研究的诚信性和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每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应该保持高度的科学道德和诚信意识,时刻谨记保持真实和透明的原则。
人物名片
艾伦·德肖维茨于1938年9月1日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威廉斯堡,犹太人。
曾就读于布鲁克林大学,毕业后进入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
毕业后成为美国上诉法院法官戴维德·巴兹隆的助理,之后又成为联邦法院大法官阿瑟·古德伯格的助理。
28岁时,德肖维茨成为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全职教授。
此外,作为一名律师,德肖维茨曾出任辛普森案、克劳斯·布洛案、泰森案、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和美国总统大选案的首席辩护律师,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刑事辩护律师”。
他的著作《最好的辩护》、《放肆》、《颠覆命运》、《极度的不公》、《最高法院如何控制2000年的总统大选》等曾被译为各国文字出版。
鲁王子的封号。
“因此,我们不会对细节置评。
然而,为了澄清疑虑,我们需要阐明:任何与未成年人发生不当行为的指控都绝不属实。
”
德肖维茨在1月5日向法庭提交的材料里说,罗伯茨是个“连环骗子”,她的话“未经证实、不足为凭”。
和德肖维茨“无关”的诉讼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名人被牵扯到这桩民事诉讼中,但这个诉讼本身并没有起诉或指控德肖维茨、安德鲁王子等人。
整个案件的案情需要回溯到2006年,佛罗里达州棕榈泉的警方向检察官递交了案情宣誓书指控。
揭露教授真面目鄙视功利假学术郝海龙是山西财经大学应用数学系的一位具有所谓“副教授”职称的数学教师。
其经过多年实战教学总结出一些教学方法并从事考研数学辅导十多年。
其举办的考研数学辅导班占据山西考研数学辅导行业霸主地位,每年在山西财大和太原理工所招学生达2000余人!暂且不论其有多大能耐。
单就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甚至教授来说,其道德何以说是十分非常以及极其的龌龊!首先,从他们夫妇对学生的态度来讲,可谓师德丧尽,残忍极致!郝海龙在举办考研数学辅导班期间,利用各班班长已经考研积极分子为期宣传和收学费以及发放教材,但却不给他们任何报酬。
同时,郝海龙不给学生开据任何发票以及交款凭证。
可见其存在严重的偷税和漏税,侵害学生权益等违法行为。
他还声明如果有学生丢失听课证和辅导书一概不予补办!多么冷酷无情的家伙!其实学生丢失听课证和辅导书完全有办法解决。
因为他所办辅导班在一个大礼堂上课,所有学生有自己的固定座位。
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每个学生左右也都是该学生自己的同学。
如果有人丢了听课证别人拿上进去坐在该生座位上听课的话肯定会被丢证学生的同学发现。
另外,辅导书完全可以再送给学生一本或者再卖给一本,但不知道郝海龙夫妇脑中如何盘算就是不卖给丢书的学生!郝夫妇的行为简直恶心至极!!!其次,郝海龙因连续多年举办考研数学辅导,他的学术基本荒废。
但其为了评职称只能做出一些沽名钓誉的恶劣行径了:这就是学术造假!下面是我在“人大经济论坛”发现的郝海龙明目张胆的剽窃行为,敬请甄别:明目张胆的全文剽窃!各位同仁:在查找资料时候发现了一个全文剽窃的问题,实在看不下去,现予以揭发。
山西财经大学数学系副教授郝海龙发表在《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的文章《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探析》(pp65-66),系全文剽窃南旭光发表在《海南金融》2004年第9期上的《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体系脆弱性》(pp7-10)一文。
郝文把南文的“文献回顾”部分删去,然后一字未改、一字未添的全文剽窃。
教育部曝光的学术不端警示教育典型案例
教育部最近曝光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警示了教育领域存在
的问题。
这些典型案例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发出了警告,提醒
大家要诚信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第一起案例涉及教师在论文发表中使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未经授权或引用。
这种抄袭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损害了知识创新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教育部强调,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并遵守学术规则是学术界的基本要求。
第二起案例是一名学生通过作弊手段取得了高分。
作弊不仅损
害了学生自身的学术道德,也给其他诚实努力的学生带来不公平。
教育部警示学生,要树立诚信意识,主动遵守考试纪律,努力通过
正当的渠道获取知识和分数。
第三起案例涉及学校领导干部在人事选拔中操纵评审结果。
这
种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表彰优秀人才的过程,也削弱了
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影响力。
教育部呼吁各级学校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以上案例只是教育领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部分,但它们充分暴露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不足。
教育部希望通过曝光这些典型案例,促进全社会对学术诚信的重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更加健康、公正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