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社区的特征与结构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社区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多视角的社区分类一、麦肯齐的分类*美国社会学家麦肯齐在《人类社区研究的区位学方法》中,将社区分为:1、基本服务区2、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的社区3、工业城镇4、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二、纵横分类1、纵向的分类: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2、横向分类: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业社区三、功能型社区:*这种分类方法在二战以后欧美一些学者中间以及我国一些学者中间比较流行经济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四、发展过程分类1、血缘型社区2、地缘型社区3、业缘型社区五、地域分类(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方式)1、农村社区2、集镇社区3、城市社区第二节农村社区一、农村社区的含义*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最早出现的社区类型二、农村社区的类型1、农村社区的静态分类*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分成平原村、山村、草原村、沿江湖海村、内陆村等*根据农村社区聚落形态的差异,可以分成散村和集村2、农村社区的动态分类*根据农村社区经济活动的性质,可以分成:农业村(种植业)、林业村、牧村(畜牧业)和渔村等*按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可以分成:基层村和中心村三、农村社区的特点1、地域特征:*土地*地理位置*地域范围2、人口特征*数量和密度要远低于城市社区3、组织特征*社会群体和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简单化*家庭是社区群体和组织的最基本单位4、文化特征*维护和延续传统经验四、农村社区的结构1、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农村人口数量:解放前89%,解放后70~80%,第五次人口普查63.94%;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农村人口的构成:年龄构成,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较城市低,少年儿童比例比城市高;性别结构,男女性别比明显高于城市社区和小城镇社区;文化教育,水平低、文化层次低;职业结构,单一。
2、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家庭关系五、农村社区的功能1、经济功能——农村社区最重要的功能2、政治功能: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进行社区建设,开展基层管理3、文化功能4、社会保障的功能一、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是人口高度集中,居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社会功能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城市社区的名词解释城市社区是指城市中的一片区域,由居民组成,共同生活、工作和分享资源的社会群体。
它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和社会秩序形成的重要场所。
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是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城市社区的特点城市社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多样性:城市社区由不同背景、职业和文化的人们组成,形成了和谐多元的社会结构。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居民的人口结构上,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上。
2. 互助性:城市社区依靠邻里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网。
居民之间相互帮助,在生活中分享资源,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互助性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还满足了居民在生活、工作和娱乐方面的各种需求。
3. 可持续性: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追求可持续发展。
它注重社区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同时,城市社区也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 沟通交流:城市社区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它提供了各种渠道和机会,使居民能够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
社区内的交流活动有助于促进邻里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城市社区的功能城市社区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居住和居民服务:城市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服务。
它包括居民住宅区、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社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和安全保障,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2. 经济发展:城市社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它容纳各类企业、商店和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支持。
社区内的商业活动促进了消费和经济流通,为社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 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城市社区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社区活动、节日庆典和文化表演等,都是居民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彼此间的认同感,传承和保护社区的历史文化。
社会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西方: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
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
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卢曼:系统学派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中国: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
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
《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第二章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结构体系(1800)第一节城市社区的产生和历史变迁1.简述城市社区的定义?答: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是以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简述城市社区的产生?答:关于城市社区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防御说”。
二是“集市说”。
三是“宗教中心说”。
决定城市产生的最本质因素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简述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我国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49~1957年健康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是:①改造扩建原有城市。
②设置了一批新城市。
③市镇设置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2)1958~1977年畸形滞缓发展阶段。
(3)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现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和地位功能1.简述现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答:现代城市社区区别于农村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是二、三产业的聚集地,是空间集中的经济载体。
(2)城市人口密度高,聚居规模较大,异质化程度较高。
(3)现代城市是以科层制组织为主体的从横交错的组织网络。
(4)当代中国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现代性较强。
2.简述现代城市的地位功能?答:现代城市的地位功能包括扩以下几方面:(1)作为社会的经济中心,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
(2)作为社会的政治中心,具有领导农村的功能。
(3)作为社会的文虎中心,具有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4)可以在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发挥“龙头”作用。
第三节现代城市社区结构体系1.简述社会整体视角下的城市结构体系的定义?答:所谓社会整体视角下的城市结构体系,是指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的结构体系,也就是对城市总体而不是城市内部进行结构分析。
2.简述社会整体视角下城市结构体系?答: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透析城市的结构体系:(1)从地域分布角度透析城市结构体系。
我国城市的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分布东密西疏;②各地区之间的城市数量分布很不均衡。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所涉及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生学习其他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教学应强调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建议4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一般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社会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2、马克思的社会涵义3、总之,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
这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规定的关系,人们按着社会规范发生交互行为,分工合作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㈡社会学1、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吸取了古代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科学条件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⑴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⑵社会学广泛地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⑶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⑷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⑸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㈢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2、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⑴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⑵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关系⑶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㈣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2、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形态。
它旨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自治能力,注重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本文将对考研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的概念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基层组织的重要形态之一。
它具有以下特征:1. 社会主义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运行的。
它强调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与团结,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基层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注重改善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通过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3. 综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提供综合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4. 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注重协调城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发展需求,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居民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增强了居民对城市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 优化城市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资源,提高城市的治理效能,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4. 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区建设旨在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与共享,促进社区共同建设和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结构体系(1800)
第一节城市社区的产生和历史变迁
1.简述城市社区的定义?
答: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是以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简述城市社区的产生?
答:关于城市社区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防御说”。
二是“集市说”。
三是“宗教中心说”。
决定城市产生的最本质因素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简述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我国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49~1957年健康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①改造扩建原有城市。
②设置了一批新城市。
③市镇设置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2)1958~1977年畸形滞缓发展阶段。
(3)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现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和地位功能
1.简述现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
答:现代城市社区区别于农村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是二、三产业的聚集地,是空间集中的经济载体。
(2)城市人口密度高,聚居规模较大,异质化程度较高。
(3)现代城市是以科层制组织为主体的从横交错的组织网络。
(4)当代中国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现代性较强。
2.简述现代城市的地位功能?
答:现代城市的地位功能包括扩以下几方面:
(1)作为社会的经济中心,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
(2)作为社会的政治中心,具有领导农村的功能。
(3)作为社会的文虎中心,具有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4)可以在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发挥“龙头”作用。
第三节现代城市社区结构体系
1.简述社会整体视角下的城市结构体系的定义?
答:所谓社会整体视角下的城市结构体系,是指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的结构体系,也就是对城市总体而不是城市内部进行
结构分析。
2.简述社会整体视角下城市结构体系?
答: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透析城市的结构体系:
(1)从地域分布角度透析城市结构体系。
我国城市的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①城市分布东密西疏;
②各地区之间的城市数量分布很不均衡。
(2)从人口规模角度透析对城市结构体系。
我国城市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
第二类为大城市,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人之间;
第三类为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在20万~50万人之间;
第四类为小城市,人口规模在20万人一下。
当今我国城市体系的人口规模结构主要特征是:
①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较多;
②中、小城市相对较少。
(3)从主导功能结构透析城市结构体系。
从主导功能分析城市的类型构成。
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分析法,一是定量分析法。
从定性分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粗略划分为“综合性城市”和“专业性城市”两种类型。
(4)从行政级别角度透析城市结构体系。
我国城市行政级别划分为以下几类:
①省级市(直辖市);
②副级市、地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是指省辖设区的市及“市管县”的市);
③县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县的市);
④乡级建制镇
3.简述城市单元视角下的社区结构体系的概念?
答:所谓城市单元视角下的社区结构体系,主要是指把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分析单元,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内部各层次、各地域之间,城市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结构体系。
4.简述城市单元视角下的社区结构体系?
答:我们可以从下述不同角度透视城市内部的社区结构体系:
(1)从区划层级角度透视城市内部的社区结构体系。
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城市的区划层级分为以下两种:
①设区的市。
社区的市形成市——区——街道办事处三级结构模式
②不设区的市。
不设区的市形成市——街道办事处两级结构模式。
(2)从形成方式角度透视城市内部的社区结构体系。
从形成方式角度,一个完整的城市有以下两种社区构成的体系:
①自然性社区;
②法定性社区。
(3)从结构完整性角度透视城市内部的社区结构体系。
从结构完整角度,一座完整的城市有以下两种社区构成的结合体:
①整体性社区;
②局部性社区。
第二章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结构体系
第一节城市社区的产生和历史变迁
1.简述城市社区的定义?
2.简述城市社区的产生?
3.简述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现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和地位功能
1.简述现代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
2.简述现代城市的地位功能?
第三节现代城市社区结构体系
1.简述社会整体视角下的城市结构体系的定义?
2.简述社会整体视角下城市结构体系?
3.简述城市单元视角下的社区结构体系的概念?
4.简述城市单元视角下的社区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