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地理学考研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10.57 MB
- 文档页数:32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次提出的。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
就某⼀区位主体⽽⾔,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变,因⽽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三、区位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在某特定地点⽽不是发⽣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别的场所⽤较少的费⽤⽣产的可能性。
四、参考教材的区位因⼦分类表五、要素投⼊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论述题】⾃然投⼊(⼟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和资本作为⽣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产的三要素①⼟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地作为⽣产要素之⼀,主要是通过⾃⾝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影响的。
⼟地⼀般以两种基本⽅式参与经济活动,⼀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产活动,在这种⼟地利⽤形态中,⼟地的⾃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地利⽤产⽣影响。
另⼀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地利⽤等。
在这种⼟地利⽤形态中,⼟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
②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产活动所加⼯的对象。
原材料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可替代性、⾃⾝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现代⼤规模⼯业⽣产,往往是利⽤多种原材料。
原料配合⽐例及其⾃⾝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等),对原材料型企业⽽⾔,显⽰出⼀定的优越性。
北京大学考研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育明教育注:2006年北京大学城规原理考察过“逆城市化”)(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考研辅导咨询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是考研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本文档提供经济地理学考研复资料,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复资料的主要内容:
1. 经济地理学基础知识
-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
-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
- 区域划分和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城市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规划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 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格局
-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3.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差异
- 全球产业链及其演化
- 跨国公司与跨国投资
- 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全球治理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4. 城乡差距与农业地理学
- 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 农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点
-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原则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匹配
-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的概要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等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祝考生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北京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重要内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北京考研地理学中,经济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
经济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本文将对北京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关于经济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一、经济地理概述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球上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发展规律以及其影响、作用。
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二、经济地理的分支学科1. 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工业的地区分布、工业园区规划、产业集聚、产业链等问题。
在考研地理学中,对于北京考生来说,了解北京的工业区分布、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2. 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北京地区的农业地理特点是农业发展不平衡,从城市到农村的过渡区域。
了解北京的农业地理分布、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于考生来说十分重要。
3. 商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中心地带的形成及其演变规律。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了解北京商业中心区的布局、商业中心的发展趋势对于考生来说是必备知识。
三、北京的经济地理特点1. 产业转型与城市发展当前北京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考研地理学中,要深入了解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现状、政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的土地利用也面临许多挑战。
了解北京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扩张的模式及其对经济地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3. 北京的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北京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北京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合作项目及其对北京的经济地理发展的影响对于考生来说是必备知识。
四、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模型建立、遥感技术等。
2012年北大经济学院考研辅导班讲义-微观目录●微观经济学部分 (3)●第一部分:消费者理论 (3)1、需求曲线与 (3)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3、由 (5)4、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 (6)●第二部分:厂商理论 (8)1、生产的三个阶段 (8)2、脊线分析 (8)3、短期与长期成本曲线 (9)4、完全竞争厂商 (9)5、完全垄断厂商 (10)6、三种价格歧视 (12)7、自然垄断 (13)8、垄断竞争厂商 (14)9、寡头厂商 (16)●第三部分:博弈论 (19)1、纳什均衡 (19)2、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PNE) (20)3、重复博弈 (20)●第四部分:要素市场均衡 (21)●第五部分:福利经济学 (24)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24)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24)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25)4、福利经济学定理 (26)5、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一:P IGOU T AX (26)6、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二:制订排污标准 (27)7、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三: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 (28)8、公共品 (29)●政经资本主义部分 (31)第1章商品与价值 (31)1.1商品与商品经济 (31)1.2价值、劳动价值论 (32)1.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拜物教 (34)第2章货币 (34)2.1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34)2.2货币的职能 (35)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35)3.1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 (35)3.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和历史基础 (35)3.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37)第4章工资、利润与地租 (38)4.1工资 (38)4.2利润 (39)4.3租金 (41)4.4地租 (42)第5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44)5.1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44)5.2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47)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部分:消费者理论1、需求曲线与✧ ,和一组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均衡点的轨迹。
经济地理学考研资料112358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手册:《商业地理手册》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是以商业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作者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2.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方法为主,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数量革命促使经济地理学由描述走向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进入实证主义分析时期。
经济地理学的实证主义分析注重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结构主义地理学: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问答题1.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首先,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等。
其次,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
再次,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最后,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答:以下是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如图所示。
其中:(1)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其中:工业地理学是研究工业生产布局规律的学科。
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客体主要是栽培的植物和饲养或捕捞的动物,研究的对象是这些生物性再生产部门的布局规律。
北京市考研地理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解析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考研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考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北京市考研地理复习资料中的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知识点。
一、空间分异空间分异指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特征。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交通交通运输、产业布局等因素,揭示不同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差异性。
例如,北京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在中关村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种空间集聚现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
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内各个产业部门所占比重的组合和分布。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与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特别是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行业。
三、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建设不断扩张。
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应对。
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
北京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了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五、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人才。
同时,全球化也给北京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城市竞争力、文化冲击等。
综上所述,北京市考研地理复习资料中的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考生们需要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重点内容整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与影响的学科。
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帮助我们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对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整理。
一、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学分支,它着重考察人口、城市、文化等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
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等现象的学科。
在北京市的人口地理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 人口分布:北京市作为中国首都,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
核心区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而远离核心区的郊区则相对较低。
b.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近年来人口增长较快,导致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面临挑战。
c. 人口迁移:由于工作和教育等原因,人口迁移在北京市相当普遍。
研究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城市形态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北京市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 城市空间组织: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组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核心区拥有较高的土地价值和发展密度。
b. 城市形态: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研究城市形态可以揭示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c. 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来研究北京市的城市发展过程。
3.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和文化形成的影响。
在北京市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 文化景观: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景观,如紫禁城、天坛等。
研究这些文化景观可以了解北京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b. 文化特色: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精华)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
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
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
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 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 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B 越大,说明交 通网络越发达。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n A D (D 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iijjm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 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 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 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2、 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4、 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5、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7、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度) =E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 V(B 表示交通网连结 城韦审右M 城市询感S12-;减十—立土丄乂貫广盘士空|可羊卡 V望—莊J 可再生罷源(如水能) (非再生能慷(如煤巔「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卿如太阳能.凤能,生物质能) (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科・油页岩,油砂)'煤制話一冼煤」焦炭”煤气二我能源*石油制品一肓油,煤油■柴油F 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氢能*余热」沼气 > 蒸气等L I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