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桥之美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为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
3.考点分析中招考点多侧重于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出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4.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文章主旨有一定基础,但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还有一些欠缺,常会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识记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说出文章内容,明确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3.通过精读课文,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生查阅相关资料,师抽查落实,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二: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方法。
针对目标三:生口头表达,师生评价、归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堂清训练1.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常说,____________,其实未必如此。
我市第二皮革厂最近生产了一种仿皮轧花书包,做工讲究,款式新颖,一只才卖12元呢!A 价廉很可能物也美B 价廉就不可能物美C 价高必定物美D 价高末必物美2.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是怎样体现的?文段中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写出本课中提到的桥之美。
(1)(2)(3)(4)。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㈠导人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篇一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限度的有效记忆。
1.默读课文 2.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从说明的角度看,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12《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情境设置法、品读法、讨论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学生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煞风景()纤细()销魂()驻足()孕育()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2桥之美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类型:示意图。
2、体会文中所说的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1、查资料,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和欣赏文本,我们可以借助图像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文章的特点。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通过与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对比,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困难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一、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家》让人想起了家的温暖;许志摩告别剑桥让人无限惆怅??在诗人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艺术家眼中,这座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感受“桥之美”。
2、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停:停。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史诗是描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诗。
4、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它不关注桥梁本身的结构美,而是关注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2.为了说明这座桥的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通过对这些桥梁的具体描述,作者详细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梁之美,即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12.《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芦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石桥桥之美天水间的长桥山区的风雨桥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重点研读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1.听读第四段,并思考老师读出的这些桥美在何处。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4.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的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2、检查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勾画出表明作者对“桥之美”看法的语句。
2、朗读这些句子,详细那个作者重点要写什么内容。
3、作为画家,作者十分喜爱桥,他喜爱桥的缘由是什么?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齐读4—5自然段,标注出作者在文段中列举了哪些桥。
2、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桥,并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六、绘桥:欣赏图片,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桥,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桥和喜欢的理由。
七、布置作业:搜集古诗词中描写桥的语句并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色彩的搭配(对比)点、线、面构成(和谐)形象的重叠、交错(联系)景物的选择(映衬)……教学反思:《桥之美》是散文中的小品文一类。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引领我们去看此前虽感觉到美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和谐、丰富的画面感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怎样才能体会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呢?“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读既可以在析之前读亦可在品之后再读,但读是必须的,尤其是在散文的学习中。
桥之美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作者喜欢桥的原因,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1.与《中国石拱桥》对比教学;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像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毅然回国。
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作品于开幕40分钟内全部售完。
1988年参加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售价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开创中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接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关键字】教案12、桥之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东西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doc
初中语文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得作者喜爱桥的缘故。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观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
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
(表达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预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不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那么不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摸索以下咨询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咨询题组)
咨询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讲明桥之美作者要紧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讲讲如何样观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专门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比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画文中你最观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讲讲四幅图中你最喜爱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画画面并讲讲什么缘故喜爱?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观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显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亮,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那个地点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不,种种不同,归结起来,事实上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样建筑在比较宽敞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显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制造力的表达。
整个环境看起来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悠闲的感受,这种感受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比。
b.点评语言、观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定。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凝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品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差不多上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看起来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服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不管是木桥依旧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唱歌,他们寻桥,看起来小孩们查找喧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讲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讲明性表达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然而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讲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讲,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会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
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觉、去鉴赏这大干世
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讲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本教案
因势利导,采纳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
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咨询题设计由浅入深。
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
依照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画自己最喜爱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
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
能力。
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
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